卫生部规范化操作1—微生物检验流程图

合集下载

微生物检测流程

微生物检测流程

食品微生物检测标准受控状态:文件编号:H-XM-PGZY-10颁发部门:品管部接收部门:品管部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更改记录微生物检测目录食品接触面微生物检测一、目的:检测生产车间空气、操作人员手部、与食品有直接接触面的机械设备的微生物指标,生产区域环境当中病原微生物的监控,达到规定标准,以控制食品成品的质量。

二、范围:标准适用于盘锦兴牧肉联加工集团有限公司食品接触面微生物的检测。

三、采样与检测方法:3.1、空气微生物采样(自然沉降法)3.1.1、采样布点要求(1)室内面积不足50m2的设置3个采样点,50m2以上的设置5个采样点。

(2)采样点按均匀布点原则布置,室内3个采样点的设置在室内对角线四等分的3个灯分点上,5个采样点的按梅花布点。

(3)采样点距离地面高度1.2m-1.5m,距离墙壁不小于1m。

(4)采样点应避开通风口、通风道等。

(2)采样方法采样时,将含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的平板(直径9 cm)置采样点并避开空调、门窗等空气流通处,打开平皿盖,使平板在空气中暴露5min(静态),送检时间不得超过6h,若样品保存于0~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3.1.2、菌落培养:(1)将已采集样品的培养基在6 h内送实验室,细菌总数于37℃±1℃培养48h观察结果,计数平板上细菌菌落数。

(3)菌落计算:a) 记录平均菌落数,用“个/皿”来报告结果。

用肉眼直接计数,标记或在菌落计数器上点计,然后用5~10倍放大镜检查,不可遗漏。

b) 若培养皿上有2个或2个以上的菌落重叠,可分辨时仍以2 个或2个以上菌落计数。

c)计数每块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求出全部采样点的平均菌落数,检验结果以每平皿菌落数(CFU/皿)3.2、车间设备、工器具(作业前/后)表面采样与检测方法:3.2.1、样品采集范围:a)在设备、工器具加工前/后进行擦拭检验,以便了解车间卫生清扫消毒情况。

b)产品检验结果超内控标准时,应及时对车间可疑处进行擦拭,如有检验不合格点,整改后再进行擦拭检验。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周庭银)-.微生物实验室设置及管理程序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周庭银)-.微生物实验室设置及管理程序

微生物实验室设置及管理程序
1.目的
规范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置及管理程序,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设置和日常管理等。

3.职责
实验室负责人参与本实验室设置和管理。

4.程序
4. 1实验室设置
4.1.1临床微生物室设标本接种、细菌鉴定和药敏、培养基配制等岗位。

4. 1. 2微生物实验室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

污染区为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标本收发室、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等;半污染区为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如缓冲间、工作服放置室、走廊等;清洁区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办公区、会议室、休息室等。

4. 2实验室管理
4. 2. 1严格遵守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制度,参见《二级生物安全防护程序》。

4.2.2非本实验室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得人内;进修、实习或其他科室人员应经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并登记后才能进入实验室;禁止穿着工作服进入清洁区。

4.2.3实验完毕后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4.2.4污染的处理参见《二级生物安全防护程序》。

4.2.5实验室质量管理参见《质量管理程序》、《室间质量控制管理程序》、((室内质量控制管理程序》等相关文件。

4.2.6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参见《实验室安全管理程序》、《二级生物安全防护程序》等相关文件。

4. 2. 7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参见《实验室人员的配置及培训程序》、《工作人员职责设置程序》。

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

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

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微生物检验是指对各种环境、食品、药品、化妆品等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的过程。

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化操作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样品采集、检验方法、质控措施等方面介绍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化操作。

首先,样品采集是微生物检验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进行样品采集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避免外界环境对样品的污染。

同时,采样工具和容器应经过严格的消毒和清洁处理,以确保样品的纯净度和代表性。

其次,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也是微生物检验的关键。

根据不同的样品类型和检测要求,选择适合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十分重要。

常见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包括培养法、PCR法、免疫学方法等,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另外,质控措施也是微生物检验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质控体系,包括环境监测、仪器校准、实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控制措施。

只有通过严格的质控措施,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记录也是微生物检验中的重要环节。

在进行微生物检验时,应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行,确保每一个步骤都得到正确执行。

同时,对于每一次检验都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归档,以备日后的查阅和追溯。

总的来说,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化操作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通过严格的样品采集、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健全的质控措施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记录,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检验的质量和可靠性,为保障公共健康和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持。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为微生物检验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使微生物检验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和可靠。

微生物检查操作方法

微生物检查操作方法

微生物检查操作方法
微生物检查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样品采集:根据检测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方法采集样品。

常见的采样方法包括直接涂抹、刷拭、扩散采样等。

2. 样品处理:将采集得到的样品进行处理,以获得代表性的微生物菌落。

处理方法包括稀释、离心、过滤等。

3. 培养方法:根据检测需求,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培养。

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血琼脂、麦康凯琼脂等。

4. 培养操作:将处理后的样品转移到培养基上,通过涂布、滴种、稀释等方法进行培养。

培养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氧气供应等条件。

5. 菌落观察: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的生长,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类型。

6. 菌落鉴定: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方法,如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对菌落进行鉴定,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7. 数据处理:将检测结果记录和整理,根据标准进行判断和评价,生成相应的
检测报告。

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界污染,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检查方法可能有所差异,具体操作步骤还需根据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进行调整。

微生物菌种毒株和样本标准操作程序与流程 (2)

微生物菌种毒株和样本标准操作程序与流程 (2)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与样本的标准操作规程流程1.目的: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于瑞芳、侯恩言3、职责①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②科室指定2名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③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与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④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与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⑴报送及入库①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②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2人参加。

③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④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⑤菌、毒种入库时, 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⑵日常管理①保管人员由于瑞芳、侯恩言2名检验人员组成。

②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③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④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她人代管。

⑤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⑥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⑦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与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科室须将变异及死亡的一、二类菌、毒种通报技术管理层。

微生物菌种、毒株和样本标准操作程序与流程

微生物菌种、毒株和样本标准操作程序与流程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的标准操作规程流程1.目的: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于瑞芳、侯恩言3.职责①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②科室指定2名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③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④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工作程序⑴报送及入库①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②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2人参加。

③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④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⑤菌、毒种入库时, 2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⑵日常管理①保管人员由于瑞芳、侯恩言2名检验人员组成。

②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③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④菌、毒种库由2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⑤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⑥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⑦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科室须将变异及死亡的一、二类菌、毒种通报技术管理层。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1. 目的建立微生物检验标准操作规程,保证检验操作规范化。

2. 范围适用于本公司相关的微生物检验活动的全过程。

3. 职责3.1 微生物检验员负责微生物检验的全过程;3.2 QC主管负责监督检查本规程的有效实施。

4. 操作规程4.1 微生物检验玻璃器皿吸管的洗涤4.1.1 一般的玻璃器皿(例如培养皿、试管、三角瓶等),可用毛刷及洗涤剂洗去灰尘、油垢,然后用自来水、蒸馏水充分冲洗,直至玻璃器皿内壁均匀分布一层薄的水膜,即器壁既不挂水珠也无条纹,即洗涤达到标准。

4.1.2 玻璃器皿内有污迹不能洗净时,可浸泡于洗液中,待器皿中有机物氧化分解后,取出用自来水、蒸馏水冲洗干净,备用。

4.1.3 新购的玻璃器皿先用2%盐酸浸泡,再用用自来水、蒸馏水充分冲洗。

4.2 器皿的包扎4.2.1 试管:塞上胶塞,然后用牛皮纸或报纸把试管头包扎起来。

做发酵试验时,将试管头塞上专用的耐高温PVC试管帽。

4.2.2 三角瓶、抽滤瓶:将三角瓶(抽滤瓶)口塞上胶塞,然后用牛皮纸把塞头部包起来。

4.2.3 吸管:将耐高温的移液枪头装盒,用用牛皮纸或报纸包裹。

4.2.4 平皿:10个为一组,用牛皮纸包裹。

4.3消毒和灭菌:4.3.1 化学灭菌:此法适用于微生物操作过程中不能加热、紫外线的地方。

如人手等。

(1)用75%的乙醇溶液或0.1%新洁尔灭擦拭或浸泡。

(2)一般用1~2%的甲醛液浸泡软管和用具。

(3)一般成品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25~32% 。

使用时配成有效成份的2%溶液洒在地面或容器内,(对金属有腐蚀作用)放置10~15min后冲洗即可。

(4)氯灭菌剂的能力以有效氯表示,将氯水配制成50~100PPm 的有效氯溶液,可用于浸泡,冲洗和表面杀菌。

但氯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4.3.2 物理灭菌:4.3.2.1 干热灭菌:适用于干燥的玻璃器皿(吸管、平皿等)、金属器具(镊子等)、固体试液、液状石蜡等。

最新3-微生物检测一般流程课件PPT

最新3-微生物检测一般流程课件PPT

4 采样方法
Sampling Method
• 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 袋装、瓶装、罐装品,应采完整的未开封的样品 • 如果样品很大,用无菌采样器采集 • 固体样品:粉末状的边取边混,小块大包装品从不同
部位的小块取样,大块整体样品从不同部位取样,兼 顾表面和深度 • 半固体样品,用无菌勺从几个部位挖取 • 液体样品振摇混匀,用100mL无菌注射器抽取 • 冷冻品,保持冷冻状态 根据检验目的,确定取样方案
可疑微生物检测
病原体 指示菌
二级抽样方案
三级抽样方案
选择n值
选择n值和c值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二级抽样方案
• 由n、c和m组成 • n是从一批被检查食品中抽取样品的数量 ,
取样数 • c是样品检测值超过指标值m的最大可接受
抽样单位数,如果超过该值,则拒绝接受 该批产品 • m是每克样品中相关细菌的合格菌数限量, 即指标值
(1)药品取样
Drug sampling
• 抽样: ▪ 供试品为随机抽样,一般抽样量为检验用量(2个
以上最小包装单位)的3倍量。 ▪ 对异常的供试品应针对性的抽样,对外观可疑污
染或对有争议复验的样品应抽取可疑污染或对有 争议复验的原样品。 ▪ 从药品、瓶外观看出发霉、生虫及变质的药品不 必再继续检验,直接判为不合格。 • 检样: ▪ 每次最少应分取二瓶(盒)以上的样品共10g或 10ml。 ▪ 中药蜜丸至少应分取4丸以上共10g。
广泛扩散
严重、直接
二级法,n=15,c=0 二级法,n=30,c=0 二级法,n=60,c=0
蛋制品的抽样方案
蛋制品的抽样方案
目标微生物 抽样方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