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_第七节郭小川现象

合集下载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作者:朱元浩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13期摘要:郭小川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时宜的作品中闪耀着文学的色彩,其对文学的探索,尽管不合时宜却打破当时文学发展的禁区,对以后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时代精神;《望星空》;迷茫;困惑;抒情诗;《白雪的赞歌》郭小川是一位独特的诗人,一方面,他的笔下写着对祖国对生活的颂歌,可是另一方面,他对艺术的追求又不仅仅满足于此,他也在不断地探索着,他也因为时代而苦恼,他有着自己的徘徊和迷茫。

但是因为这样,郭小川才称得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充满创作性的诗人,在三十年的诗歌创作史中没有一个可与他相比。

”他自己声称:“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

我自己将永远不会遗忘这一点。

”当然在他的一些诗歌中的确是这样的“我的出发点是简洁明了的,我愿意让这支笔蘸满了战斗的热情,帮助我们读者,首先是青年读者生长革命的意志。

”他的《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组诗都表现出了火一样的革命热情,但是这些都不是他最闪耀的,真正的闪耀着文学的火花的东西应该是郭小川心中的矛盾之间所擦亮的东西。

而后来郭小川自己也说过:“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是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于是就有了诸如《望星空》《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中》这样的作品,“情感和倾向多少显示出了诗人的‘暧昧性’,他不仅偏离了公共性,诉说他自己,而且在生活中充满了‘诗意’的时代,他提到的‘心将不免忧伤’等不喝时宜的想法”心境不那么昂扬了,诗人在诗中开始袒露出现实的情感的真情流露的东西。

在抒情诗《望星空》中所体现出来的,当时正是“大跃进运动”和“反右斗争”发展越来越激烈的时候,文艺界当中到处都是粉饰太平的气息,小川开始困惑感到迷茫。

诗歌多半是以景写情的,是诗人自我内心的隐晦的展示,他的“情绪”是来自他笔下所赞美的“人世间”,而他又只能是向着星空有节制的轻声耳语,所以当他回到了现实的时候,他又必须是欢快的,积极的高昂的,因为就像诗中所写的“人间”终会胜过“天堂”。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

浅析郭小川内心矛盾中闪耀的文学性1. 引言1.1 郭小川内心矛盾的描述郭小川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物,他常常陷入自我矛盾之中,无法摆脱。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纠结和挣扎,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他仿佛被两个截然不同的自己所困扰着,令他感到无助和困惑。

郭小川内心的矛盾主要来源于他对自己的认知和对外界期望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他想要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梦想和欲望,但他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压力和社会的规范。

这种内心的矛盾让他陷入了种种困境和抉择之中,难以做出决断。

郭小川的内心矛盾并非简单的黑与白、对与错,而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挣扎。

他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徘徊不定,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的心灵之战。

这种内心矛盾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同身受,更带来了作品内在的张力和吸引力。

1.2 文学性的重要性文学性在文学作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和核心,是作品能否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文学性是指作品所体现出的审美情感和艺术特质,是作品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的表现。

文学性不仅关乎作品的形式美感,更关乎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人生哲理。

作品的文学性决定了其独特性和永恒性,使其在文学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在文学创作中,文学性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与众不同的标志。

作家通过对情感、思想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世界的观察融入作品之中,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学性。

文学性不仅表现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风格上,更体现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中。

作品的文学性决定了其在读者心中的位置和影响力,使其成为经典作品,在文学史上永不磨灭。

文学性对于作品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作品的文学性决定了其艺术成就和传播价值,使其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只有具有深厚文学性的作品才能被传颂千古,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

在创作和阅读中,我们都应该注重作品的文学性,珍视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使文学在我们心中闪耀永恒的光芒。

文秘知识-浅析郭小川现象 精品

文秘知识-浅析郭小川现象 精品

浅析郭小川现象摘要:郭小川现象不仅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在现在也是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望星空政治郭小川现象,是指因为受时代的影响,前后文互相矛盾的一种文学现象。

要分析郭小川现象,还得从郭小川的成长经历说起。

郭小川,原名郭恩大,出生于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原属热河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父母均系教师。

他幼年在家乡读书,随父读过两年私塾。

1933年春,日寇进攻热河,全家逃亡到北平。

这也使得郭小川在少年时代,就背负起了民族国家的重任,在“一二·九”运动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是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先锋队文艺青年联合会的活跃成员,开始用诗歌作武器,参加了民族解放的斗争。

抗日救亡的经历让他对共产党有了好感,之后他报名参加八路军,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又在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三部等单位学习,进修马列主义和文艺理论。

理论的学习,让他对政治有了深入的了解,给他带来了较高的思想理论修养,这也是他后来擅于写政治抒情诗的一个原因。

在他参加工作后,他先后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

又于1955年到1961年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

这些工作经历使他一直朝着政治的方向发展,无论是他少年的生活经历,还是他之后的工作经验,都和政治脱不了关系,这些都为为他的政治抒情诗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肥料。

有了这些丰厚的肥料,诗人创作起政治抒情诗就游刃有余,他的抒情诗为政治服务,具有较强的政治功能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诗人也不是一味高歌政治,作为一个基本的文人,他也有自己的思考,不过这种思考却最终被时代扼杀了,这才有了我们学术界流传的郭小川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要溯源于郭小川于1959年创作的《望星空》。

《望星空》的创作,本是为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而作,诗人在前半部分自己面对浩渺的星空,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宇宙尽在人手中掌握的怀疑,因为星空是那么无限,而人是那么有限,他望着广阔的星空,不由得感叹自然的伟大,对当时盛行的“人定胜天”思想产生了怀疑,但这种怀疑只是暂时的,因为诗人备受时代的“洗脑”,和迫于时代的压迫,又把这种刚刚萌芽的“反意”给硬生生压了下去,在结尾又来了个大转折,说自己前面的想法是错误的,自己要把星空踩在脚下,又回到了马克思所宣扬的“人定胜天”中。

焦虑的意义_论郭小川建国后的心态构成与诗歌理念转变之关系

焦虑的意义_论郭小川建国后的心态构成与诗歌理念转变之关系

第10 卷第 2 期2009 年6 月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焦虑的意义——论郭小川建国后的心态构成与诗歌理念转变之关系巫洪亮1,2Vol. 10 No. 2Jun. 2009(1.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福建福州350007 ; 2. 龙岩学院人教院, 福建龙岩364000)[摘要] “焦虑”是郭小川建国后重要的心态要素和精神症候,诗人的焦虑心态和诗歌理念转变之间有着复杂的关联。

确立诗人身份的焦虑促使其诗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自觉,诗歌成为主体复杂灵魂实现独特传达的艺术;双重身份的焦虑使他产生精神危机,诗歌成为主体缓释身份焦虑的艺术选择;道德焦虑则摧毁了他秉持的诗歌理念,诗歌成为主体展示革命忠诚与纯粹的深情表白方式;存在焦虑迎来了主体精神觉醒,诗歌成为主体另辟生存空间、重寻生存意义的“革命武器”。

[关键词] 郭小川;焦虑心态;诗歌理念;意义[中图分类号] I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692 (2009) 02-0106-06在“十七年”及“文革”时期的诗歌演变历程一、身份焦虑中,无论是诗人精神世界,还是诗歌文本创作都出现了一系列“独异”的现象,透过这些已然历史化的“现象”,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代诗歌发展的曲折与艰难,还能更加深入了解当代诗歌的问题与症结。

在这些“现象”中,“郭小川现象”吸引了不少当代研究者的目光。

综观郭小川的研究,人们主要侧重于现象描述而忽视问题的探究,这样也就无法从研究对象中提取重要的命题,深入而有效地揭示“现象”的复杂性。

在郭小川的生命世界里,“焦虑”是他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基本心态要素,同时也是建国后许多当代知识分子重要精神症候。

那么,究竟是何种“语境”催生了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焦虑?这种精神焦虑有哪些维度?不同维度的焦虑与创作主体诗歌理念变迁及思想转换之间有何内在关联?简言之,郭小川建国后焦虑心态的意义何在?我们试图以“焦虑”为核心命题,探察1950-1970 年代诗人在特定“政治—文化”语境中,其心态构成与诗歌理念转变之间的复杂关系。

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

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

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第一篇:1郭小川诗研读[最终版]一、作家自述我所向往的文学,是斗争的文学……但是,我越来越懂得,仅仅有了这个出发点还是远远地不足,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酉,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的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

摘自《月下集·权当序言》,《月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诗是表现感情的,当然也表现思想,但感情可以说是思想的“翅膀”,没有感情,尽管有思想,也不是诗。

当然,我们的“情”是无产阶级之情,是人民之情。

既然是“情”,就必须是从心的深处发出的,无法伪装,伪装的都没有真情实感。

……我以为,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

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当是最强的。

……音乐性不仅限于押韵。

也许可以说,更重要的是“旋律”。

摘自《谈诗》,《诗刊》1977年第12期。

二、重要评价观点可以说,郭小川写诗的时候不纯粹是以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同时也是以政论家的眼光来看世界的。

正因为如此,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反映到诗里就常常有一些含有精辟哲理的诗句像火花闪耀着光辉。

他在50年代写的名满全国的组诗《致青年公民》以至“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诗集《昆仑行》中的一些诗,立意构思都充满了哲理,给人以很大启迪。

然而,郭小川的诗又不是一般的哲理诗,不像一般哲人所发的警句,而是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趣的诗句。

郭小川的诗歌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他早期有些诗形象性显得不足,有时给人以较空较泛的感觉;作者较多注意语言的形象化,而对总体形象的鲜明性和完整性注意不够。

后来他逐渐注意到了这点,尽量避免在诗中发议论,而是努力把诗写得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更有形象性。

如他最后写的《秋歌》二首(《团泊洼的秋天》、《秋歌》),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政治抒情诗,但诗中所写秋天的气氛、景物都极具具体形象,在此基础上表现诗人的战士豪情也极为生动感人,这就和一般的政治批判完全区分了开来。

第七讲郭小川、贺敬之与新诗的政治化(50、60年代)

第七讲郭小川、贺敬之与新诗的政治化(50、60年代)

第七讲郭小川、贺敬之与新诗的政治化(50、60年代)五十年代,新诗的发展走向泛政治化的方向。

这种状况经过六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结束。

新诗发展的这种转机与新兴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文化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一直处在战乱状态,不仅普通百姓对战争深恶痛绝,任何一个政党都希望在自己的政治及军事力量的主导下实现和平与统一。

这不但符合民意,也符合政党主政的目的。

所以,1949年10月的建国,人们对于和平的降临无疑给与了热切而真诚的欢迎。

绝大多数的诗人,无论来自何方,无论政治态度如何,都用他们的诗歌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心情,甚而于对共产党的领导及其领袖的颂扬。

但是,执政党对于问题的考虑自然与一般民众和团体不同。

在和平的曙光里开展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是当务之急;与此同时展开政治动员与政策实施也是进一步巩固新生政权的重中之重。

纵观建国初二十年的历史,普遍的经济建设与大规模的文化政治运动如并列延伸的两条轨道、蹒跚行进的两条腿脚,迹象显著,步履维艰。

在此过程中,广大的知识分子作为社会建设的参与者与思想改造的对象扮演了十分尴尬的角色,处于千难万苦的境况。

当然,无论现实的处境如何,生存毕竟是首要的。

于是,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调整与选择,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人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在文学领域,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了大体相似的特色。

这一部分我们讨论的范围涵盖了五十和六十年代两个十年的时间。

这个时期的诗歌创造普遍受到政治政策的影响,而呈现出“政治化”的色彩。

我们分一般诗歌状况与代表诗人的诗歌创作两大类来讲。

一、一般诗歌状况当然,具体情况又有不同。

政治对于诗人创作的影响,在一些人是紧跟形势,自觉地“左倾”,成为时代的“弄潮者”;一些人是被“形势”牵着鼻子走,而终成时代的“落伍者”;一些人是在建国后的政治环境下开始创作,在情势可能的状况下,努力地追求“诗艺”的“探索者”。

前两类基本是三、四十年代成名,进入新时期的“老”诗人,后一类是四、五十年代开始创作的青年诗人。

7.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7.19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二、贺敬之
贺敬之(1924——),山东峄县(今枣庄)人。 1938年,14岁时离家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到达延安,同年进入延安“鲁艺”文学 系学习,受到著名诗人何其芳的教诲。1945年, 他执笔与丁毅等人集体创作了《白毛女》,在解 放区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贺敬之在延安时期开始写诗,但影响不大。建国 前写的诗歌主要收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的 《并没有冬天》、《乡村的夜》、《朝阳花开》 等诗集中。建国后,贺敬之主要担负文化界、文 艺界的领导工作,曾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副部长、代部长等职。业余时间进行诗歌创作。 数量不多,影响很大。1961年出版《放歌集》, 收集了1950、60年代写的主要作品。
“困难/这是一种愚蠢而又怯懦的东西,/它/惯于对着惊恐的眼睛,/卖弄它的威 力,/而只要听见刚健的脚步声,/就象老鼠似的,/悄悄向后缩去,/它从来不能 战胜/人们的英雄的意志。”
2)重视诗歌形式的改造与革新。
郭小川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诗词感物言志的传统,就诗体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 试,在楼梯式、 “散曲”式的自由体、民歌体和新辞赋体四种诗歌形式上,进行 过成功的实验。被誉为是诗歌“技术革新的能手” 。他曾经说:“读者可以看到 我在努力尝试各种体裁。民歌体、新格律体、半自由体、楼梯式以及其他各种体, 只要有助于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又有什么可怕呢?”(《月下集· 权当序言》)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诬蔑,不怕恫吓;/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 腰杆挺直,青春焕发。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一切可 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 不受欺诈;/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大脑发达。战士自有战士 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 肉麻。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战士的明眼,可以关 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团泊洼的秋天》)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

平静下的沸腾、白日中的流光(评论) ——郭小川访辽诗歌评论杨 洋120世纪50到60年代中国新诗代表人物郭小川,生于1919年,原名郭恩大,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国家危难之际,郭小川在赴延安途中参加了八路军,积极参与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并在抗战过程中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

抗日战争前期的作品《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我们歌唱黄河》《草鞋》《老雇工》等,虽略显稚嫩,但仍能感受到诗人热爱革命生活的感情。

1941年至1945年,他在延安马列学院等单位学习和工作了四年半,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和文艺理论的研究。

1945年后曾任丰宁县县长。

这一时期他继续业余写诗,在《新诗歌》《解放日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作品。

建国后在中南地区新闻和宣传部门工作。

1955年调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开始致力于写政治抒情诗。

“文革”期间曾受到运动影响被下放到湖北威宁五七干校劳动,1976年意外离开人世。

郭小川一生徘徊于战士与诗人双重身份,历经磨难,始终保持着战士的热情与诗人的浪漫。

1960年,郭小川41岁,此时党中央开始在北戴河会议上提出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接着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1年初,中共中央又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决定集中力量加强农业生产,3月又在广州召开会议,决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随即从中央到地103方掀起了下基层的热潮①。

1961年,42岁的郭小川在东北度过了人生难得的时光,短暂却又难忘。

此前,郭小川曾几次致信上级领导,要求调动工作或休假,均未如愿,这次终于如愿以偿获得宝贵的访辽机会。

厌倦机关工作想要逃离的郭小川,获得了前往鞍山、抚顺参观访问的机会。

这一时期的郭小川创作热情饱满高涨。

在沈阳,他不顾旅途艰辛舟车劳顿,创作了生平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下山》;在煤都抚顺创作了《煤都的回声》、《胜利矿纪事》(四首)、《矿工不怕鬼》、《婚期问题》、《煤都夜景》等五首组诗以及《老矿工的爱情》《别煤都》;在钢都鞍山,创作了《追踪老孟泰的脚步》《鞍钢一瞥》《出钢的时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首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抒写公民建设祖国的激情 写于1955-1956年间的《投入火热的斗争》、 《向困难进军》 “楼梯式” 前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 以跳跃的句式和鼓点般的节奏,表现了高昂的 意志和饱满的热情,特别宜于朗诵和宣传鼓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斗争 这就是 生命, 这就是 最富有的 人生 ——《投入火热的斗争》

2、构思新颖,想象丰富
《甘蔗林——青纱帐》 通过平凡的植物的描写,发掘出深刻的主题 视觉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 “焕发革命青春,继续革命”

3、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 第一,饱含哲理的警句
多观察生活,多多思考生活
从生活中慢慢悟出一些新颖、深刻的哲理来,
并给予它以诗意的表现。

(一)思想内容
第一,祖国人民的颂歌


写于1962年的《厦门风姿》
满树繁花,一街灯火,四海长风 百样仙姿,千般奇景,万种柔情

温柔、威武、庄严、活泼、欢腾、战斗、劳动、 建设
像碉堡似的屹立在祖国的前端
不沉的战船
南方的一角
南国的生机
祖国的一地
祖国的豪气


1962年的组诗《秋歌》
“一颗心似火,三寸笔如枪” 《万里长江横渡》、《江南林区三唱》 写于1975年的《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三、郭小川诗歌的风格特色
鲜明的时代感、昂扬的革命激情与浓烈而深刻 的哲理性 形象性 空泛 语言的形象性 总体形象的鲜明性和完整性 内容更加具体,生活气息更浓,形象性更鲜明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荫,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肃杀的秋天毕竟过去了,繁华的夏日已经来临, 这香甜的甘蔗林哟,哪还有青纱帐里的艰辛! 时光象泉水一般涌啊,生活象海浪一般推进, 那遥远的青纱帐哟,哪曾有甘蔗林里的芳芬!


“浩大无比”,“没有涯际”
隐晦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大跃进”时期那种被主观 狂热所左右着的现实的忧思 惆怅 “高歌猛进” “主观的东西,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东西” (萧 三《谈〈望星空〉》,《人民文学》1960年第1期)



另一类是同样引起争议并遭批评的4篇叙事诗 《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 爱》,以及《一个和八个》 抗战时期主人公女战士于植同丈夫的坚贞爱情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期诈; 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头脑发达。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斗争 这就是生命 这就是 最富有的人生

——《投入火热的斗争》
在我们的祖国中, 困难减一分, 幸福就要长一寸

——《向困难进军》
第二,熔古典诗词、民歌和群众口语于一
炉,创造出民为文用、古为今用的新句

首先是努力学习群众语言,大量提炼富有生活 气息、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口语入诗。如 《秋歌之三》:


倒行逆施 坚贞不屈 浩然正气 写景加抒情、议论 《青纱帐——甘蔗林》,《秋日谈心》

(二)艺术特色
1、不拘一格的诗体
感物言志 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


读者可以看到我在努力尝试各种体裁。民歌体、 新格律体、半自由体、楼梯式以及其他各种体, 只要有助于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又有什么可怕 呢?

很想写这样一个故事,共产党员如何处理爱情生 活 歌颂一对夫妇在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坚贞

儿女私情 “像姑娘般的羞涩”的医生 “明亮的大眼睛”里 “隐隐地闪出轻微的忧

3、成熟期(1960年代前期)
“新辞赋体” 《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祝 酒歌》、《昆仑行》

4、抗争期(1966—1976)
第八章 红色文学 第七节 郭小川现象
一、政治抒情诗的诗学观念和美学观念
第一,强调诗歌的工具职责与为政治服务的直接 性、主动性 第二,选材上直接面对重大的政治事件 第三,诗中的“我” 常以“阶级”“人民”的 代言人的面目出现,充分本质化、社会化 第四,一般都采取“宏大叙事”的表意策略。 第五,诗情表达上,常采用反复渲染、铺陈的手 段,重视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的音乐感,对偶、 排比手法和华辞丽句的形式
“楼梯式”


2、探索期(1957——1960)
议论多于形象 复杂的生活内容和新的题材 表层鼓动作用 深沉的情感内蕴。 一类是由于较多表现诗人个人化情感受到批评 的抒情诗,如《致大海》和《望星空》

在伟大的宇宙空间, 人生不过是流星般的闪光。 在无限的时间的河流里, 人生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

“将进酒,杯莫停” 初唐诗人王勃的《腾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点化 音乐的美感


不足:情感真诚但表达显得直露。因为过于
强烈的政治性介入,诗的功利目的过于明显, 缺少令人咀嚼、回味的艺术魅力。
2、抒写战士永葆青春的豪情
发表于1962年的《甘蔗林——青纱帐》 “永葆革命青春,继续革命”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种有趣的梦幻: 革命胜利后,我们一道捋着白须、游遍江南;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渺小的心愿: 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狠狠心每天抽它三支香烟。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坚定的信念: 即使死了化为粪土,也能叫高粱长得秆粗粒圆;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细致的计算: 只要青纱帐不倒,共产主义肯定要在下一代实现。

可记得?在分别时,我们定过这样的方案:
将来,哪里有严重的困难,我们就在哪里见
面; 可记得?在胜利时,我们发过这样的誓言: 往后,生活不管甜苦,永远也不忘记昨天和 明天。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你们有的当了厂长、学者,有的作了编辑、将军, 能来甘蔗林里聚会吗?——不能又有什么要紧! 我知道,你们有能力驾驭任何险恶的风云。
呵,看山不远走山远——(谚语) 为了迎接秋天, 谁的鞋底没有磨穿?(口语) 呵,看花容易绣花难——(谚语) 为了装点秋天, 谁的手上没有生茧?(口语)


其次,诗人善于借鉴古人的有生命力的语言, 以抒发新时代的豪情。如《祝酒歌:林区三唱 之一》:
且饮酒, 莫停杯! 七杯酒, 豪情与大雪齐飞; 十杯酒, 红心和朝日同辉!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明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那里时刻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 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 芽。……

我年青时代的战友啊,青纱帐里的亲人! 让我们到甘蔗林里集合吧,得新会会昔日的风云;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让我们到青纱帐去吧,喝令时间退回我们的青春。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发现: 住在青纱帐里,高粱秸比甘蔗还要香甜; 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个大胆的判断: 无论上海或北京,都不如这高粱地更叫人留恋。

我战争中的伙伴啊,一起在北方长大的弟兄们! 你们有的当了工人、教授,有的作了书记、农民, 能再回到青纱帐去吗?——生活已经全新, 我知道,你们有勇气唤回自己的战斗青春。

3、抒写革命者宁折不弯的正气

写于1975年的《团泊洼的秋天》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全世界都在喧腾,哪里没有雷霆怒吼,风云变化! …… 至于战士的深情,你小小的团泊洼怎能包容得下! 不能用声音,只能用没有声音的“声音”加以表 达:

陈笑雨、张铁夫 “马铁丁” 《思想杂谈》 主要诗集: 《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 公民》、《血与山谷》、《鹏程万里》、《两都 颂》、《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 长篇叙事诗: 《将军三部曲》 “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 《严厉的爱》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收、改造、发展楚辞、 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有人 称为“郭小川体”(又称政论体、长廊体、长 句体)。 其特点是:诗句较长,组织得整齐严密,讲究 行与行、段与段之间的大体对称。 在写作技巧上,多采用比兴、铺陈、排比、重 叠、对偶、夸张等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上,诗人采用铺张渲染、反复咏叹的 方法,来达到热烈澎湃的艺术效果。 《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青 纱帐帐——甘蔗林》、《团泊洼的秋天》
秋天来了,大雁叫了, 晴空的太阳更红更娇了。 谷穗熟了,蝉声消了, 大地的生活更甜更好了! 为了迎接秋天, 谁的鞋底没有磨穿? 为了装点秋天, 谁的手上没有生茧?
自然的秋天 政治生活的金秋 《祝酒歌》、《西出阳关》、《大海浩
歌》、《夜进塔里木》
第二,继续革命的战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