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课时安排:课时一:导入 + 阅读 + 分析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描绘农村景象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村和农民生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探索。
2. 阅读(15分钟):共同朗读《石壕吏》,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语言韵律与节奏。
然后,让学生再次独立朗读,体会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描绘。
3. 分析(20分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主题和形象描写。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讨论:- 诗人通过哪些形象描写展示了农民的辛勤劳作?- 诗人表达了对农民的什么样的情感和敬意?- 诗歌中的“石壕吏”象征着什么?-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课时二:深入理解 + 探究意义1. 深入理解(15分钟):学生分小组,共同解读诗歌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老师适时进行点评和补充。
2. 探究意义(2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诗歌中表达的农民的辛勤劳作进行对比。
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讨论:- 诗人通过描写农民的劳作,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你认为辛勤劳作的人生有何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于“石壕吏”的人物?课时三:以小组合作形式呈现成果1. 小组合作(30分钟):学生根据对《石壕吏》的理解和个人思考,完成小组合作任务:- 模仿《石壕吏》的形式,创作一首表达其他职业劳动者的诗歌;- 通过图片、PPT等形式,呈现诗歌内容和创作过程。
2. 分享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的创作,并简要介绍创作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课时四:总结 + 提问 + 拓展1.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石壕吏》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
2. 提问(15分钟):通过提问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诗歌《石壕吏》中的“壕吏”是指什么?为什么被称为“石壕吏”?- 诗中所描绘的农民形象给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3.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农民和农村的现状,与现实社会问题相联结。
唐诗三首-石壕吏(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杜甫的《石壕吏》,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石壕吏》,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意象、韵律美,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诗歌鉴赏:学会从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内容、形式等多角度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朗读技巧:掌握正确的诗歌朗读方法,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如“石壕”、“吏”等词语在古代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唐诗三首-石壕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战争或社会动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战争的关注。
3.强化思维能力: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现实意义,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5.培养社会责任感:理解诗人对战争与人民的关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意识。
6.培养合作精神:在小组讨论和课后练习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难点举例:
-在解释“石壕吏”中的“吏”时,教师需详细讲解“吏”在古代的含义,以及在此诗中如何象征战争对人民的压迫。
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5篇)

•••••••••••••••••石壕吏教学设计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石壕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壕吏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
(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
(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再从:跟从)3、补充并做评价(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赏析课文(一)内容浅析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石壕吏教案

石壕吏》公开课教案石壕吏教案1、整体感知课文;2、揭露官吏的横暴;3、同情人民的苦难。
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1、介绍背景。
2、简介作者。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
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四、看图理解课文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
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五、说一说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六、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七、合作探究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八、感受今天美好生活欣赏音乐《家和万事兴》。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杜甫诗歌诗史的特点2.理解杜甫矛盾心理,揭露官吏的横暴,同情人民的苦难3.理解古代诗歌藏问于答的手法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老妇人的话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及诗史的体现教学难点:杜甫矛盾心理的理解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方法:研讨法情景再现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重点是诗史的体现和融情入景、景随情移的手法。
并从中分析杜甫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诗歌风格的变化。
并导入新课,提示学生找杜甫诗歌诗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1、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事?(参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明确:县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为何抓人?抓何人?老妇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明确: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并介绍时代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的教学设计模板(精选6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如走、致词、裙、前途等。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3、了解写作背景及“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复杂思想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教与学设计一、导入1、播放视频材料。
2、导语。
二、教学1、读一读(1)读背景材料。
让学生先读注释①,并看教材插图,了解写作背景。
(2)学生自读。
让学生圈点批注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以课件展示字词。
(3)指名学生朗读。
让其他同学做评价。
(4)教师范读。
强调感情。
结合具体诗句做朗读指导(停顿、语速、语调方面)。
(5)学生齐读。
(6)你读出了什么?2、理一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学生读诗,教师适时讲解点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夜捉人”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想一想(1)读后,你对诗歌及其诗人杜甫有什么话要说吗?(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
你如何认为?(3)题为《石壕吏》,作者为何不把差吏的话直接写出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讨论中探究问题。
4、练一练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能的话,让学生试背。
5、写一写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若有兴趣,也可改写成一幕短剧。
(提示略)三、结语战乱将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
封建时代社会的动荡,政权的更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和谐社会是我们的责任。
感恩社会,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人!(以歌曲《战争不是问题》做背景音乐,并以课件展示结语,以营造情景,引导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附板书设计石壕吏杜甫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石壕吏》的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优秀4篇】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2、为什么画像中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三、深入理解课文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预设:夜捉人老翁丢下老伴逃走了军队连老妇人都要……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总结与课堂练习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3、完成课堂练习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石壕吏》杜甫生平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石壕吏》教案(详案)

《石壕吏》教案(详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石壕吏》的背景及作者杜甫。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石壕吏》的创作背景。
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石壕吏》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诗文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对诗人的认识。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
解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教师解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欣赏诗文的美。
第三章:诗文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分析,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四章:诗文创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技巧。
教师鼓励学生从诗文中汲取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并分享给大家。
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石壕吏》的理解和认识。
5.2 教学内容回顾诗文的主题思想、感情表达、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文的主题思想、感情表达、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巩固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和讨论的习惯。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最新

《石壕吏》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这次为您整理了5篇《《石壕吏》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在诗歌赏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人的凄苦之情。
把握诗人的矛盾心情。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与鉴赏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上一节课,大家刚学习了《春望》,今天我们共同来背诵这首诗,好吗?(检查背诵)师:我们知道《春望》这首诗抒发是作者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国破”的担忧和伤感,安史之乱共8年,其中第四、五是战争最为激烈,人民生活最为艰难时刻,这时杜甫恰好目睹了这一切,于是他怀着一颗忧民之心创造了大量的现实主义组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师板书《石壕吏》)二、师生共同解题师:请大家大声读出标题生齐读师:大家想一想吏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那石壕又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同学怎样知道石壕是地名的?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
师:同学阅读非常仔细,认后我们在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注释,其实注释1还有别的作用啊!师:那这个标题的意思应该怎么说?生齐答三、整体感知:师:很显然,杜甫是在写关于石壕吏的事情,那石壕的官吏们做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大声诵读第一段,并从中找出答案来?生齐声朗读!师:发现答案了吗?生有吏夜捉人师:板书吏夜捉师:吏为何要捉人啊!生要“急应河阳役”。
师:不错,河阳发生战役了,可是有战役未必一定要捉人,更不必夜里捉人啊?生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回找抽丁补充兵力。
师:你怎样知道这个背景!生课文注释1有介绍!师:那就请聪明的你,读给同学听一听吧!师:的确如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因为读诗要“知人论世”,我们读诗一定要在“知世”的基础把握主题!师:那第一段中,吏找到人吗?师:那官吏会善罢甘休吗?师:哦,原来“吏呼一何怒”,那老妇人有何反应?师:第三段是老妇人哭诉痛苦的内容,我先范读一回,然后同学自由朗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公开课教学设计千古诗心忧万般难眠愁❖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节奏和感情,感知诗意。
2.通过品读诗歌,涵泳字词句内涵,体悟情感。
3.通过悟读诗歌,了解叙事诗特点,赏析手法。
❖教学重点:1.通过品读诗歌,涵泳字词句内涵,体悟情感。
2.通过悟读诗歌,了解叙事诗特点,赏析手法。
❖教学难点:赏析叙事诗的材料裁剪、形象塑造、留白手法。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曾学习过杜甫的名篇《望岳》,对杜甫有一定了解。
但学生对其作品认识,大多停留在《望岳》所呈现的青年杜甫的积极向上和雄心壮志;或是对杜甫及作品有模糊的了解,对杜诗现实主义风格认识尚浅,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理解不深,无法独立品味诗中精炼的语言。
另外,在朗读方面,学生能力有限,有待于老师引导和点拨。
❖文本解读:《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里面,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面,尽量让事实本身说话,在事实的诉说中寄予了作者对安史之乱的控诉和对百姓的无限同情。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单刀直入,直叙其事。
暮色即傍晚时分,百姓此刻躲无可躲,诗人也是辗转很久才到了石壕村,这个时间官吏才来捉人,说明其狡猾、狠毒。
用“捉人”而不是“征兵”,说明百姓是被强迫带走的,“捉”字仿佛让我们看到,百姓在前面跑,官吏在追,追到了,抓了就走,更点出了百姓惧怕战争。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对比之下,石壕吏凶恶、暴虐,更显出百姓的卑微可怜、生活困苦。
“听妇前致词”领起对家中景况的叙述,突出战争的频繁惨烈,带给百姓和普通家庭的巨大伤痛,蕴含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一方面表现了儿媳泣不成声的伤痛,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
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
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
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
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
诗歌用“独与老翁别”一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是叙事又是抒情地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所以才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引领学生研读诗歌,再现岁月沧桑,涵泳圣人诗语,感悟圣人情怀,乃课堂价值所在。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夜晚有百般情态,世人有万般境遇,而在诗歌长河中,诗人也在那些漫漫长夜,写下了悠悠情思,请齐读:【投影】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思亲念家让李商隐在巴山之夜难眠。
【投影】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宋】范仲淹《渔家傲》战事不绝让边塞将士在孤城夜不成寐。
【投影】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唐】杜甫《石壕吏》石壕村的夜晚又为什么让杜甫辗转难眠?今天我们就和杜甫一起走进那个“泣幽咽”的晚上。
二、读诗入情1.请同学们先看屏幕,将屏幕上每个词语齐读两遍。
现在请大家把这些词语在自己书上相应的位置标注出来。
(板书:题目,作者)【投影】石壕(háo)逾墙 (yú) 邺(yè)城戍 (shù)老妪 (yù) 幽咽(yè)河阳役(yì)现在我们来齐读诗歌,要求读准确,读流畅。
2.范读诗歌:大家读得非常准确,但语气和节奏还需要加强。
现在,我们来听一遍录音的范读。
请同学们边听边领会,并给诗句标上重音和停顿。
3.齐读诗歌:(投影出示划分好节奏和重音的诗歌)请同学们根据标好的重音和节奏,模仿刚刚范读的语气语调,自由朗读。
现在,我们一起再诵读一遍诗歌。
三、读诗悟意1. 这一遍大家读得很好,老师听出了一种故事感。
那么今夜,杜甫走进石壕村,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能用诗中的一句话进行概括么?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2.请同学们将这个句子勾画出来。
诗歌开头第一句就交代了事件,我们来齐读这个句子。
那么以叙述事件为主的诗歌,我们称它为——叙事诗。
在读的过程中,老师注意到了同学们将红字部分进行了重读处理。
哪位同学来分析下,为什么我们特别关注到了这几个字?夜晚捉人,百姓无处可躲,官吏的狡猾凶恶。
用“捉人”而不是“征兵”,说明百姓是被强迫带走的,“捉”字仿佛让我们看到,百姓在前面跑,官吏在追,追到了,抓了就走,更能点出百姓惧怕战争。
3.官吏为什么要捉人呢?往往与战争有关系。
杜甫是在记录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叫——安史之乱【投影】(请一位男生读一下)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邺郡,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
他在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4.那么在这场战争中,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一个字可以概括百姓的生活?苦我们来齐读一下这个句子:妇啼一何苦!5.诗歌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苦”?丧子之苦:三男去两;存者且偷生。
分析“且”“长”“矣”。
生活之苦:更无人;无完裙应征之苦:自请随去。
分析“急应”“犹得”6.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感受到了百姓切实的痛楚和悲伤。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个句子。
【投影】妇啼一何苦...!7.面对百姓的苦,官吏是什么反应呢?(吏呼一何怒!)我们来齐读这两个句子,读出双方的感情来。
【投影】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四、读诗得法1.是啊,百姓是多么的苦,而官吏却是多么的怒!通过分析,我们能切身的体会到了妇人的“苦”,那么“吏呼一何怒”又表现在哪里呢?——没有直接能看出来的地方。
也就是说,官吏所“呼”的内容应该是隐藏在了老妇的致词中了。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尽量使用符合原文语言风格的词句来补全对话。
前两句已经填好了。
【投影】石壕吏:_①_家中何人在!_______老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_②尚有他人否?________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______③______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____④_ ______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_____⑤_______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石壕吏:①家中何人在!老妪: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尚有他人否?老妪:室中更无人。
石壕吏:③何故有啼哭?老妪:惟有乳下孙。
石壕吏:④孙母在何处!老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⑤必带一人去!老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请男生读石壕吏,女生读老妇人,想象他们对话的语气和神态,我们来模拟当时的对话。
谁来评价下自己读得怎么样?3.这真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为什么要省略他们的问话而突出老妇人的致词呢?要知道题目是《石壕吏》而不是《石壕妇》啊。
总结来看,诗歌要精于裁剪,用藏问于答可以高度精炼,用妇人可怜可以衬托官吏凶残。
而这些都达到了留白的艺术效果。
请齐读:【投影】(1)妇人可怜衬托官吏凶暴更见其妙。
(2)藏问于答高度精炼多有想象空间。
(3)叙事诗歌精于剪裁使之留白丰富。
5.其实,这首诗歌的留白还有很多处,大家不妨试着找到一处,想象这个地方可能还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如:(1)“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想象逃走前老翁和老妇的对话。
(2)“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想象临行前老妇对孙媳的叮嘱。
】6.你看这些内容,诗人都没有直接写出来,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诗人文字的缝隙,用想象来填补诗歌,从而能更深刻的理解诗歌。
五、读诗识人1.从对诗歌的细节想象和情景还原,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了百姓的痛楚和官吏的凶暴,那么在诗歌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杜甫呢?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找看,这一夜,杜甫做了些什么?听妇前致词如闻泣幽咽独与老翁别2.老妇的致词,这家人的深夜幽咽都一字一句,一点一滴的滴在了诗人的心头。
面对战争,面对征兵,杜甫虽然无能为力,但他选择成为这个苦难时代的记录者。
他始终将双眼看向底层,用双耳倾听民声,他以一只笔,以一首首诗,写尽了普通百姓的生存艰难,以悲悯之心记录下那一段段“哀沁心脾”的人间悲剧。
请齐读:【投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自己屋漏床湿的境遇里,他想的是天下寒士的温饱)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垂老别》(在战乱频发的年代,他看到的是百姓的水深火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在抽丁征兵的现场,他听到的是亲人死别的撕心裂肺)这便是杜甫,每一个时代,都有值得尽情歌颂的荣光,也有需要深刻凝视的苦痛。
而唯有常怀悲悯之心,方能写出像《石壕吏》这样的忧民之作。
所以,有一首赋这样赞美他:【投影】伟哉杜甫,流芳千古;忧民尧舜,漂泊孤鹜;饥肠辘辘,哀歌处处;壮志难酬,行吟野赋;讴云颂月,吐尽疾苦;诗韵天成,难抒痛楚;世上疮痍,天寒日暮;山河破碎,涕泪湿褥;颠沛一生,德音卓著;伟哉杜甫,流芳千古!五、课堂小结结语:这节课我们和杜甫一起走进了石壕村的夜晚,感受了石壕村民的痛苦,石壕吏的凶恶,体会了留白艺术的高妙,领略了杜甫的悲悯情怀,最后,我们齐读课堂小结。
【投影】解读叙事诗,先从事入手。
情理在事外,形象有美丑。
留白大手段,细读莫遗漏。
千古诗心忧,万般难眠愁。
杜甫善歌吟,诗坛称不朽。
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把这首诗歌背下来。
下来后,如果想对诗人有更多的了解,可以读读冯至写的《杜甫传》;愿意读点古文的话,还可以读读《新唐书·杜甫传》。
谢谢同学们,下课!六、板书设计石壕吏杜甫苦听悲悯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