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病案
针灸病案

针灸病案一胃痛【概述】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古代文献也将胃脘痛称为心痛,心下痛等。
但它与真心痛不同,《灵枢·厥病》指出:“真心痛,手足青志节,心痛甚,旦发夕死。
”从症状体征及预后方面,与胃痛做了明确区别。
胃痛的病变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胃脘痛按病因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胃郁阴虚胃痛、脾胃虚寒、瘀血停滞六型。
本证多见于现代医学所指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
【针灸治疗】循经取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佐以脾胃之俞穴募穴。
寒邪犯胃:取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针用补法,多灸。
饮食停滞:取中脘、足三里、建里。
针用泻法或加灸治。
肝气犯胃:取中脘、内关、足三里、期门、阳陵泉、太冲。
针用泻法,不灸。
脾胃郁热:取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内庭。
针用泻法,不灸。
脾胃虚寒:取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中脘、关元。
针用补法,多灸。
瘀血停滞:取足三里、内关、膈俞、血海、梁丘、公孙、三阴交。
针用泻法,加灸。
针灸病案二腰痛【概述】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症候之一。
表现为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因腰为肾之府,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上根据病因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肾虚腰痛和瘀血腰痛四型。
现代医学的肾脏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部肌肉骨骼的劳损及外伤等,以腰痛显著时,可参考本证辩证施治。
【针灸治疗】循经取穴,以足太阳经为主,佐以辨证取穴。
寒湿腰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腰阳关穴。
针用泻法,加命门、肾俞穴,以隔姜灸。
湿热腰痛:取肾俞、大肠俞、三焦俞、委中穴。
针用泻法,可灸,或加梅花针腰部叩刺后拔火罐。
瘀血腰痛:取膈俞、脾俞、天应、委中、次髎穴。
针用泻法,或加梅花针腰部叩刺后拔火罐。
肾虚腰痛:取肾俞、志室、太溪、八髎、命门穴。
肾阳虚针用补法,多灸;肾阴虚针用补法,不灸。
针灸病案三感冒【概述】感冒,俗称伤风,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之一。
多因风邪侵袭人体,由于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乘机从口鼻或皮毛入侵,引起一系列肺经症状所致。
针灸科医案记录

针灸科医案记录病例一:头痛患者,女性,35岁,自诉长期受头痛困扰,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
患者曾尝试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希望尝试针灸治疗。
诊断:根据患者症状描述,初步诊断为血管性头痛。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病情,采用针灸治疗方案。
取穴以百会、风池、太阳、印堂等为主。
其中,百会穴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头部疼痛;风池穴则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之功效;太阳穴可提神醒脑、止痛明目;印堂穴则能清热解毒、通络止痛。
治疗过程:治疗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
治疗过程中,针灸师注意调整穴位刺激强度和手法,以患者感到酸、麻、胀为宜。
治疗初期,患者头痛症状有所缓解,但仍间歇性发作。
随着治疗的持续进行,头痛症状逐渐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头痛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病例二:失眠患者,男性,50岁,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受失眠困扰,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患者曾尝试药物治疗,但因担心副作用而希望尝试针灸治疗。
诊断:根据患者症状描述,初步诊断为神经性失眠。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病情,采用针灸治疗方案。
取穴以神门、三阴交、涌泉等为主。
其中,神门穴有安神定志、调和心气之功效;三阴交穴则能调节气血、安神助眠;涌泉穴能引火下行、交通心肾。
治疗过程:治疗每周进行2次,每次30分钟。
治疗过程中,针灸师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穴位刺激强度和手法。
治疗初期,患者睡眠质量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夜间易醒现象。
随着针灸治疗的持续进行,患者睡眠质量逐渐提高,失眠症状明显减轻。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已能保持规律的睡眠状态,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病例三:坐骨神经痛患者,男性,60岁,因长时间坐姿工作,导致右侧臀部及下肢疼痛数月,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为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在充分告知患者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局限性后,患者同意尝试针灸治疗。
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坐骨神经痛。
治疗方案: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针灸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痹症跟师病案

痹证11李某,女45岁就诊时间:2009-11-09主诉:四肢关节酸痛2月余,游走不定,膝关节、腕关节屈伸不利;伴眩晕神疲,胸闷心悸,小溲短赤,舌淡胖边有少许齿横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痹证(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治则:疏风祛寒,健脾祛湿,通络止痛。
处方:(1)百会风池肾俞脾俞肝俞(2)犊鼻足三里阴陵泉中渚合谷侠溪太溪太冲操作:补虚泻实,提插捻转手法,加TDP照射局部;每次选择2组电针,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1次/天,每日一组,12次为1个疗程。
再以背部督脉、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第二侧线为选择点,采取离穴不离经的原则,一般拔10个左右火罐,每次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
结果:连续治疗2个疗程,上诉症状基本好转,但仍有腕关节屈伸欠佳。
按:痹之名,出自《灵枢·寿天刚柔》篇,痹指闭阻不通的一种病理现象。
外邪侵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肢体、关节等痛、麻木、着重、及曲伸不利等症状,名痹症。
本症的发病原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又因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坐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发为风寒湿痹。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偏胜者为行痹。
本例患者,外感风寒湿三气之邪,内因水亏木旺,肝风燥动,内外之风相兼,故四肢关节游走作痛,发为行痹之症,心悸胸闷者,痹邪有入心之势。
故泻百会、风池、肝俞以祛风潜阳;泻合谷、太冲开四关以镇摄燥动之风阳;补太溪、肾俞滋肾水以涵肝木;泻神门、郄门、内关以疏内邪心君之邪,而宁心神。
补足三里阴陵泉脾俞以健脾意气。
此外,“循脉之分”,“各随其过”,取用病痛肢节部的经穴以蠲痹定痛。
针灸病案卡片(排版打印)

中风——中经络
主症: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角斜,语言不利。
中风——中经络兼证
口角斜
中风——中脏腑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神志恍惚、嗜睡,兼见半身不遂,口角斜。
中风——中经络中风——中经络兼证中风——中脏腑
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
眩晕——实证
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眩晕——实证
眩晕——虚证
面瘫
哮喘——实证
眩晕——虚证
面瘫
哮喘——实证
哮喘——虚证
不寐
震颤麻痹
哮喘——虚证不寐
震颤麻痹
消渴
胃痛——实证
胃痛——虚证
消渴
胃痛——实证胃痛——虚证
呕吐——实证
呕吐——虚证
泄泻——急性
呕吐——实证呕吐——虚证泄泻——急性
泄泻——慢性
便秘
癃闭——实证
泄泻——慢性便秘
癃闭——实证
癃闭——虚证
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
癃闭——虚证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
先后不定期
痛经——实证
痛经——虚证
先后不定期痛经——实证痛经——虚证
小儿脑性瘫痪
扭伤
肘劳
小儿脑性瘫痪
扭伤
肘劳
肩痹(漏肩风)
颈痹
腰痛
肩痹(漏肩风)
颈痹
腰痛
痹症
痿症
丹毒
痹症痿症丹毒
耳鸣耳聋——实证
耳鸣耳聋——虚证
鼻渊
耳鸣耳聋——实证耳鸣耳聋——虚证
鼻渊。
完整版)针灸病案汇总

完整版)针灸病案汇总1.XXX,女,68岁,高血压患者。
突然昏倒,面赤气粗,牙关紧闭,双手紧握,喉中痰鸣,无二便失禁,脉弦滑而数。
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中风的一种。
治法: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处方:黄连解毒汤加减。
方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平肝降压。
2.XXX,女,40岁,工人。
患急性肠炎后出现头晕目眩,眼前昏黑,重时昏眩欲仆,面色贫白,心悸失眠,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
诊断为气血不足,属于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调和营卫。
处方:四君子汤加减。
方义:益气养血,调和营卫,健脾养胃。
3.XXX,男,41岁,干部。
气候突变导致头痛,痛如锥刺,痛无定处。
每遇气候骤变则头痛,反复发作,舌暗红脉浮紧。
诊断为风寒湿痹,属于寒湿邪气侵袭。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化瘀。
处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方义:祛风散寒,活血化瘀,温经散寒。
4.XXX,男,26岁,司机。
突然面部肌肉板滞,口角向右侧歪斜,左侧眼睑不能闭合并流泪,左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平坦。
诊断为中风,属于风中之风。
治法:祛风通络,活血化瘀。
处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义:祛风通络,活血化瘀,滋阴补益。
5.XXX,女,56岁,干部。
右肩部疼痛,向上肢放散至肘关节,局部有明显压痛,甚则夜间痛醒,晨起肩关节稍活动后疼痛有所减轻。
诊断为肩周炎,属于痹证。
治法:活血化瘀,祛风散寒。
处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减。
方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温经散寒。
6.XXX,男,23岁,农民。
左侧臀部疼痛并沿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向足部放射,烧灼样疼痛,行动时加重。
诊断为坐骨神经痛,属于痹证。
治法:活血化瘀,祛风散寒。
处方:越婢加术汤加减。
方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温经散寒。
7.XXX,女,28岁,未婚。
经闭不行,胸胁胀满,小腹胀痛拒按,舌质紫黯,边有瘀点,脉沉弦。
诊断为瘀血内阻,属于痛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处方:逍遥散加减。
方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调和气血。
8.XXX,女,30岁。
月经来潮前几天开始少腹部疼痛,正值经期腹痛加剧,腹痛拒按,血块多,血块排出后痛稍减轻,脉沉弦,舌黯淡有瘀点。
针灸学病案分析题

针灸学病案分析题
患者信息
患者姓名:王女士
性别:女
年龄:45岁
主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明显,腰痛不能久站坐
病史
患者王女士近一年来反复出现腰痛症状,尤其在久站、久坐过后加剧。
最近一次疼痛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工作。
经过临床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
1.腰椎间盘突出症
2.腰椎骨质增生
主治医生建议
主治医生建议采用针灸治疗缓解疼痛,促进腰部血液循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针灸治疗方案
1.选择经典的腧穴进行针灸,包括风市、肾俞、关元、委中等穴位。
2.采用适当的灸疗疗法,以温热经络、疏通气血为主。
治疗过程
1.初次治疗:患者王女士在针灸治疗开始时,会感到一些刺痛感,但很
快就有明显的放松感和疼痛减轻。
整个过程持续30分钟。
2.治疗周期:主治医生建议患者连续进行针灸治疗,每周2次,连续6
周为一个疗程。
治疗效果
经过连续6周的针灸治疗,患者王女士的腰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久坐和久站时的不适感明显减轻。
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也有所改善,病情得到控制。
结语
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病症中有着显著的疗效。
通过对患者王女士的病例进行针灸治疗,不仅缓解了疼痛症状,还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患者带来了希望和舒适感。
希望更多患者能够了解并尝试针灸治疗,获得健康和福祉。
针灸病案汇总

针灸病案汇总
中文姓名:张某
患者病史:
张某,2012年12月15日就诊于附属营口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单纯性头痛,入院检查结果为:大脑松果体磁共振、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头部CT检查未发
现明显异常,体格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诊断:
张某的头痛主要是由头痛中心以及神经学上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提示其为单纯性头痛。
治疗:
张某经头痛专家继发性昼夜头痛收到药物治疗2个星期,治疗效果较差,因此决定进
行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方案:
1、收支调和为主的针刺方案:头维穴64针,舒筋穴34针,中府穴4针,太阳穴25针,肩髃穴26针。
2、补肝肾:合谷穴18针,定冲穴28针,金门穴4针,神门穴56针。
3、疏肝理气:足三里穴28针,厥阴冲穴24针,太溪穴42针,足少阴脉穴20针,
阴陵泉穴32针。
治疗经过:
经过8次针灸疗程,其头痛症状大大减轻,出院时,张某的头部疼痛几乎完全消失,
头晕也明显好转,胃肠功能亦恢复正常。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20篇7

中医师承临床病案20篇7近年来,中医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受到重视和认可。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师承临床病案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20个真实的中医师承临床病案,以展示中医的独特魅力。
1. 针灸治疗头痛患者女性,52岁。
主诉头痛已有数年,常发作于午后,疼痛部位以头顶为主。
中医师承通过针灸治疗,在调整气血和平衡阴阳的基础上显著减轻头痛的频率和强度。
2. 中药疗法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男性,38岁。
主诉上腹疼痛、恶心、嗳气等胃炎症状已有数月。
中医师承通过中药汤剂配方,调理脾胃功能,改善炎症症状,帮助患者康复。
3. 推拿治疗腰痛患者女性,45岁。
主诉腰部疼痛,伴有僵硬感。
中医师承通过推拿手法,在按摩和调理经络的同时,有效缓解了患者的腰痛症状。
4. 中药疗法治疗月经不调患者女性,28岁。
主诉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伴有腹痛和乳房胀痛。
中医师承通过中药调理,平衡女性体内的阴阳,调整月经周期和经量,显著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
5. 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患者男性,30岁。
主诉鼻塞、流涕和打喷嚏,周期性加重。
中医师承通过艾灸治疗,刺激穴位,调整免疫系统功能,减轻患者的鼻炎症状。
6. 中药疗法治疗糖尿病患者男性,50岁。
主诉口渴、多尿、体重下降,血糖升高。
中医师承通过中药汤剂,调整气血,改善胰岛功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7. 推拿治疗颈椎病患者女性,42岁。
主诉颈部疼痛、麻木,手指无力。
中医师承通过推拿手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颈椎病的症状,并提供了一些颈部保健的建议。
8. 中药疗法治疗痛经患者女性,20岁。
主诉月经期腹痛剧烈,伴有头晕和乏力。
中医师承通过中药方剂,调理经络、舒缓痉挛,显著减轻了患者的痛经症状。
9. 针灸治疗失眠患者男性,45岁。
主诉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精神不佳。
中医师承通过针灸疗法,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改善睡眠质量,提升患者的整体精神状态。
10. 中药疗法治疗湿疹患者女性,32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病案一
胃痛
【概述】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古代文献也将胃脘痛称为心痛,心下痛等。
但它与真心痛不同,《灵枢·厥病》指出:“真心痛,手足青志节,心痛甚,旦发夕死。
”从症状体征及预后方面,与胃痛做了明确区别。
胃痛的病变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
胃脘痛按病因分为寒邪犯胃、饮食停滞、肝胃郁阴虚胃痛、脾胃虚寒、瘀血停滞六型。
本证多见于现代医学所指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
【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佐以脾胃之俞穴募穴。
寒邪犯胃:取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针用补法,多灸。
饮食停滞:取中脘、足三里、建里。
针用泻法或加灸治。
肝气犯胃:取中脘、内关、足三里、期门、阳陵泉、太冲。
针用泻法,不灸。
脾胃郁热:取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内庭。
针用
泻法,不灸。
脾胃虚寒:取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中脘、关元。
针用补法,多灸。
瘀血停滞:取足三里、内关、膈俞、血海、梁丘、公孙、三阴交。
针用泻法,加灸。
针灸病案二
腰痛
【概述】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症候之一。
表现为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因腰为肾之府,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临床上根据病因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肾虚腰痛和瘀血腰痛四型。
现代医学的肾脏疾病、风湿病、类风湿病、腰部肌肉骨骼的劳损及外伤等,以腰痛显著时,可参考本证辩证施治。
【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以足太阳经为主,佐以辨证取穴。
寒湿腰痛:取肾俞、大肠俞、委中、腰阳关穴。
针用泻法,加命门、肾俞穴,以隔姜灸。
湿热腰痛:取肾俞、大肠俞、三焦俞、委中穴。
针用泻法,可灸,或加梅花针腰部叩刺后拔火罐。
瘀血腰痛:取膈俞、脾俞、天应、委中、次髎穴。
针用泻法,或加梅花针腰部叩刺后拔火罐。
肾虚腰痛:取肾俞、志室、太溪、八髎、命门穴。
肾阳虚针用补法,多灸;肾阴虚针用补法,不灸。
针灸病案三
感冒
【概述】
感冒,俗称伤风,是临床常见的外感疾病之一。
多因风邪侵袭人体,由于腠理不密,卫气不固,风邪乘机从口鼻或皮毛入侵,引起一系列肺经症状所致。
以鼻塞、流涕、声重、头痛、恶风或发热为主症。
临床上分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两型。
该病不分男女老少,四时皆有,但以春冬季节多见,一般经治疗后,数天即愈。
如病情较重引起广泛流行者又称“时行感冒”。
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属感冒,流行性感冒属于时行感冒的范围。
【针灸治疗】
循经取穴。
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为主。
风寒感冒:取大椎、风池、列缺、合谷、肺俞、风门、外关穴。
针用泻法,加灸大椎、肺俞、风门穴。
风热感冒:取曲池、合谷、大椎、风池、鱼际穴。
针用泻法,
不灸
加减:鼻塞流涕加迎香穴,头痛加太阳、印堂穴,咳嗽痰多加天突、丰隆穴,咽痛加少商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