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旅游经济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
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其对策

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其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渝东南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
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被誉为"中国鱼米之乡"。
渝东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民间歌舞、手工艺等,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感受这份浓厚的民俗风情。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旅游需求的增加,渝东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部分传统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受到现代化冲击的影响,旅游业的不规范发展也给当地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带来一定压力。
如何有效开发利用渝东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同时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
1.2 问题提出渝东南地区是一个拥有丰富民俗文化资源的地方,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未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的潜力,导致旅游产品单一化,缺乏特色和竞争力;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游客体验受到限制,影响了旅游体验的提升。
由于缺乏专业的管理团队和营销策略,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推广也存在不少困难。
如何有效解决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旅游体验,增加旅游吸引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现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才能实现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地区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民俗文化之美。
2. 正文2.1 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况渝东南地区位于中国重庆市及其周边地区,是一个充满独特民俗文化的地方。
这里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民俗习俗等,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渝东南地区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经久不衰,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渝东南地区特色旅游发展对策初探

渝东南地区特色旅游发展对策初探摘要:渝东南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厚,革命遗址较多,特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本文通过对渝东南地区特色旅游发展的SWOT初步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九项特色旅游发展对策。
关键词:渝东南;特色旅游;SWOT;对策渝东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重庆市黔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县,位于湘、鄂、黔三省之间。
深处武陵山腹地,总面积1.69万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6.2%。
森林覆盖率为26%。
总人口有29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183万,占总人口的62%[1]。
为土家族和苗族集聚区域。
人均GDP近几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为发展特色旅游提供了经济保证。
丰富的自然资源、浓厚的民族风情、可靠的经济保证为渝东南特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特色旅游的内涵旅游,其生命在于特色。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特色旅游做了大量研究,但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
目前,对特色旅游具有权威性的界定的有:辽宁师范大学的贾玉云教授在《特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兼论大连特色旅游》一文中提出特色旅游是依托一定的地域条件或民族特色,面向特定客源市场发展起来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参与性较强的旅游形式[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金建明教授在《安徽特色旅游的资源基础与发展前景分析》一文中提出特色旅游是指除了传统观光旅游之外还拥有特殊目的的旅游的总称[3]。
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可以推断出特色旅游是由于参与者的旅游需求不再仅限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使旅游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它或植根于一定地域的古迹建筑,特殊的气候、环境,或依赖于特有民族的文化习俗、历史事件。
不论内容和形式如何,一定要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带有自身独特之处,有些旅游活动强调或鼓励旅游者积极参与,以追求富有个性的旅游体验;有些旅游则只针对特定的客源市场,以满足部分旅游者的特殊需要。
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其对策

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及其对策渝东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地域区域,涵盖了重庆市、湖南省、贵州省等地,这里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寻求对策来加以解决。
问题一:缺乏统一的开发规划渝东南地区地域辽阔,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但由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目前缺乏一个统一规划,导致资源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
重庆的火锅文化、湖南的苗族文化、贵州的侗族文化等,都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但是因为没有统一规划,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对策一:建立统一的规划机制针对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政府应当加强相关规划的制定,建立统一的规划机制,将各地区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引进专业团队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资源得到最优化的开发利用。
当前,渝东南地区的旅游开发主要以传统的方式进行,缺乏专业的开发团队来进行策划、设计和营销。
这导致了很多潜在的旅游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限制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对策二:引进专业人才和技术为了解决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可以通过引进专业的旅游开发团队和技术,来提升开发的水平和质量。
可以与国内外的旅游公司或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引进专业人才及技术,同时进行培训,提升当地的开发水平和能力。
问题三:缺乏品牌效应和市场推广渝东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市场上的品牌效应和推广力度都不够,因此在吸引游客和保持持续的市场需求方面存在困难。
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品牌打造,使得渝东南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得到应有的市场认可和价值体现。
对策三: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
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展览、旅游节庆等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观光者。
积极与旅游平台、旅行社合作,扩大市场渠道,提升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重庆渝东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探讨

重庆渝东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探讨作者:陈真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1期摘要:重庆渝东南地区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区域,面对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较落后的多重现实,如何做到既能加快经济发展又能很好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已成为渝东南地区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重大课题。
本研究运用SWOT分析方法,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该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同时结合实际也分析了发展该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供参考。
关键词:渝东南地区;生态经济;生态产业;SWOT分析重庆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腹地,该地区生态优势极为突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被公认为是全重庆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先天优势和发展后劲。
实践证明,发展生态经济就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协调发展的很好的结合点。
但因受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生态经济发展不成熟,实现经济发展生态化、生态发展经济化任重而道远。
一、发展生态经济的SWOT分析(一)优势(S)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地区的交通瓶颈基本被打破,区位优势逐步凸显。
从现有的交通布局来看,渝怀铁路途经渝东南5个区县(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直达东南沿海,目前,境内的复线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中,预计2020年全线建成通车;渝湘高速公路扩能,酉彭(酉阳——彭水)高速已破土动工,湖南长沙与重庆主城的车程将进一步缩短,渝东南地区将成为长沙、重庆两大都市圈的“后花园”; 石柱至湖北利川的高速及动车、酉阳至贵州沿河的高速、黔江至湖北恩施的高速皆已建成通车 ;黔张常高铁已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渝怀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已于2018年底动工开建,渝怀高铁黔江至吉首段也开工在即。
黔江武陵山机场已成为重庆及西南地区重要空中交通枢纽,目前,已开通重庆、成都、北京、上海、广州、海口、杭州、昆明、西安等城市的航线,武隆仙女山机场、其余四县的通用机场也纳入重庆市整体规划。
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成就与经验探析

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成就与经验探析摘要:本文从旅游业地位、旅游格局、旅游产品以及旅游配套设施四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渝东南旅游业的发展成就,并归纳总结出了政府注重引导支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度开发保护文化、科学营销宣传等宝贵经验,为渝东南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渝东南;旅游业;发展成就;经验启示渝东南地区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自然山水秀丽多姿,历史文化独特深邃,民族风情浓郁多彩,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2013年,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将渝东南地区划分为生态发展保护区,其功能定位之一就是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为渝东南旅游业发展指明方向,渝东南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一、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成就(一)旅游业地位从“接待事业”向“支柱产业”转变1978年以前,官方对旅游的定义是外事接待,我国旅游业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改革开放给中国旅游业带来了生机,旅游业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重庆直辖以后,随着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渝怀铁路的通车,渝东南地区可进入性和旅游接待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渝东南旅游业飞速发展。
《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要把旅游业作为渝东南地区的优势产业加以重点打造。
此后,渝东南地区旅游业繁荣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截止2018年,渝东南地区接待游客达到11298.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47.1亿元。
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各区县支柱产业之一。
以彭水为例,2018年,彭水接待游客2529万人次、增长20.72%,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11.8亿元,增长21.83%,彭水旅游业正逐步成为第一支柱产业。
(二)旅游格局从“一枝独秀”向“百花齐放”转变直辖以后,得益于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渝东南旅游业发展迅速,给渝东南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武隆首先抓住机遇,从1994年开发芙蓉洞景区起步,大力发展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接待游客从12万人次到2018年的3200万人次,成为集“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大品牌于一体的重庆旅游“名片”,其知名度、美誉度冠绝渝东南。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渝东南乡村旅游研究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渝东南乡村旅游研究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乡村旅游已成为重要的发展领域。
作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重庆市在这一领域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中,渝东南地区作为重庆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也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前来游览。
本文通过对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分析研究,旨在为该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意见。
一、渝东南乡村旅游的资源分析1.自然资源渝东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山地、丘陵、水库、峡谷等景观构成了其独特的风景线。
该地区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合旅游者在不同季节前来游览。
此外,该地区还拥有很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如熊猫、金丝猴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一睹其风采。
2.人文资源渝东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该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建筑等吸引了大量的历史爱好者和文化爱好者。
此外,该地区的乡村生活方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他们希望在这里体验一种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
二、渝东南乡村旅游的现状分析在渝东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基础。
以武隆区为例,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武隆景区,以及知名的水上乐园、海底世界等旅游景点。
此外,该地区还建设了一批旅游小镇、乡村民宿等,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住宿条件。
然而,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渝东南乡村旅游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景区设施不完善、旅游规划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三、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持。
在交通、水电等方面,应该加大投入,提升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以便更好地接纳游客。
2.创新旅游模式除了传统的旅游模式,渝东南乡村旅游也应该创新发展,例如推出特色旅游项目、旅游路线等,以便更好地吸引游客。
3.加强生态保护渝东南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游客提供纯净、自然的旅游环境。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旅游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重庆市在旅游业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从SWOT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重庆市旅游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优势1.自然资源优势重庆市拥有中华鱼类王国之称的长江、茂密原始森林、珍稀野生动物、奇峰险峭的山地风光、壮丽的三峡景色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这为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2.历史人文优势重庆市作为中国著名的山水城市,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著名的三峡文化、巴文化、渝文化等,为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历史文化资源。
3.政策优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随着重庆市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政府将采取更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区域发展政策,为重庆市旅游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和政策支持。
二、劣势1.旅游基础设施薄弱重庆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市内大城市酒店、旅游服务标准相对偏低。
有些著名旅游景区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定位不够准确,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2.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快速,重庆市相关旅游管理部门还未健全,对旅游管理人员的社会素质、业务技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保障市旅游产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3.旅游品牌影响力不足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重庆市知名度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还比较低,旅游品牌形象还未得到有效的塑造和推广。
迫切需要加强旅游品牌影响力,提高重庆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三、机会1.重庆市经济发展迅速重庆市经济发展快速,人均收入逐年提高,这为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
同时,本地居民收入增加,旅游消费水平逐年提高,这也为重庆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机遇。
2.资源优势明显随着重庆市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与加强,重庆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助力重庆市旅游业更快地发展出潜在的优势,资源优势得到明显的展示。
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探索

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比分析及思路探索王傲雪;张涛【摘要】Southeast of Chongqing is the destitute area in China and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 which now is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district in Chongqing. Tourism resources, traffic conditions and favor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ve brought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for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but compa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with other regions ,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degree is low, the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 is seriously insufficient, the urbanization rate is slow, the soci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s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and the pace of poverty reduction is also slow. In addition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Wulong has transferred to "Three, two, one", other areas are still relying on heavy industry economic support where do not play the advantages of tourism-led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Based on tha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idea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talent training to promote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regions of the southeast of Chongqing.%渝东南既是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又是旅游资源富集区,现为重庆市生态保护发展区.区内具有旅游资源优势,近年来逐步改善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但对比分析整个渝东南地区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得出该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总量小、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率偏低、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扶贫进程缓慢的结论.分区县来看,除了武隆地区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其他地区仍依靠重工业经济支撑,并未发挥出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基于此,从扶贫旅游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培育三个层面提出发展思路,以促进渝东南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期刊名称】《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0)001【总页数】7页(P49-55)【关键词】渝东南;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旅游资源;脱贫致富【作者】王傲雪;张涛【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渝东南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紧邻黔北、鄂西和湘西,是渝、鄂、湘、黔四省的结合部,属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中的生态保护发展区,具体包括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武隆共6 个区县,面积 1.98 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0.6%,现有总人口276.5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9.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渝东南地区旅游经济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作者:张光春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0期摘要:渝东南地区是以武陵山为核心区域的贫困连片区。
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以产业化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发展渝东南地区旅游经济应处理好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实行新型产业运行模式;处理好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关键词:渝东南地区;旅游经济;SWOT分析;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74-02旅游业是一项带动性强、关联度高、覆盖面大的产业,其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重庆市渝东南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域,包括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在内的一区五县。
渝东南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是重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旅游扶贫攻坚主战场。
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渝东南地区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渝东两翼”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发展渝东南地区旅游经济的SWOT分析(一)优势分析(Strength)1.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渝东南地区以仙女山、南天湖、武陵山、小南海、黄水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为依托,拥有大仙女山旅游区、大武陵山旅游区、大乌江画廊旅游区和黄水森林旅游区四大生态旅游区。
武隆的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与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极其广阔,大武陵山旅游区的生态休闲度假、山乡风情体验、科考观光为一体的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乌江画廊的“百里乌江、千年古镇”旅游精品开发极具吸引力,黄水国家级森林公园则是理想的生态、科普考察及动植物观赏之地。
2.厚重的历史文化。
渝东南地区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和宗教圣地。
如黔江的山阳岭恐龙化石遗迹、红土湾旧石器时代遗址、仰山头佛教道教文化遗址等;彭水的郁山开元寺、郁山蚩尤庙遗址、乱石坝苗族传统民居群等;酉阳的大车湾墓碑石刻、摆手堂等;秀山的扁口洞新石器时代遗址、石堤故城遗址等;石柱的三教寺、秦良玉陵园、龙河崖棺、沿溪乡明朝摩崖造像等。
此外,渝东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众多。
如武隆的坨田红军战斗遗址和苏维埃政府遗址,酉阳的赵世炎烈士故居、南腰界红三军旧址,以及秀山、彭水等地的红军遗址。
3.绚丽的民族风情。
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种类多,数量大。
有丰富的民族礼仪、民间工艺、民俗民居、民族歌舞、民族服饰和说唱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柱土家啰儿调、黔江南溪号子、秀山花灯、酉阳土家摆手舞、秀山民歌、酉阳民歌、彭水高台狮舞、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酉阳古歌等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近年来的打造,渝东南地区已挖掘、开发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浓郁民族风情的文化产品,并形成了一些土家族、苗族民族节日文化和饮食文化。
4.良好的区位优势。
渝东南地区以武陵山区为核心区域,北连长江三峡旅游胜地,南接湖南张家界旅游区,与重庆山城、长江三峡、湖南张家界、凤凰古城等大景区有较强关联性和互补性,在湘、黔、鄂三省之间的交通运输、旅游商贸等方面有着承西启东的作用。
随着周边区域建设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区位优势日趋明显。
(二)劣势分析(Weakness)1.投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财政投入长效机制较为缺乏。
目前渝东南地区文化旅游主要投资方仍然以地方政府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景点景区。
地方财政投入文化建设资金较少,市级财政配套项目资金到位不及时,有效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交通条件和旅游设施仍需大力改善。
2.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不够,开发不力。
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流失情况严重,一些传统技艺、习俗、礼仪传承后继乏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因缺乏资金投入,面临消亡的危险。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存在文化品位不高,不能适合旅游市场需求的问题。
3.宣传主题不统一,知名度不高。
渝东南地区旅游宣传力度普遍不大,很多地方的宣传流于形式,忽视了内涵的吸引力,宣传内容上具有局限性。
由于各自为政,渝东南地区至今为止并没有形成一个较好的统一的宣传主题,这也导致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力偏弱。
4.缺乏科学的战略定位,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渝东南地区开发出来的景点之间并没有形成相互呼应、融为一体的状态,有些旅游景点不顾及整个发展战略各自盲目开发。
民族文化人才匮乏,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缺乏。
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精品不多,对旅游产业带动作用不大。
(三)机遇分析(Opportunity)1.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奠定了发展基础。
随着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和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的实施,渝东南地区对外的交通和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经济文化往来逐步频繁;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旅游业得到优发发展。
2.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成立起到了助推作用。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四省边境邻近地区,也是国家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交会地带。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把各地分散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综合的旅游资源优势,助推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
3.重庆出台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政策带来了新的机遇。
今年重庆出台《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渝东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在“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将成为渝东南地区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市场份额占重庆市总量的1/3。
届时,渝东南地区的年接待旅游能力、旅游收入和旅游从业人员数量都将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
(四)挑战分析(Threat)1.邻近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竞争。
地处黔湘渝鄂交会地带的武陵山区,有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等特点,相近的旅游资源势必会使渝东南地区面临着相邻省份在市场、客源、信息等方面的激烈竞争。
2.旅游配套设施建设较慢。
旅游住宿接待体系建设还需加快,民族特色餐饮系列和品牌还需全力打造、优化布局和规范管理,地方旅游商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和销售网络建设还需加强,特色旅游文化娱乐体系还需精心打造。
3.旅游人才较为缺乏。
旅游人才的专门培养机构较少,特别是高级旅游专门人才较缺乏。
旅游从业人员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评定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旅游执业人员岗前、在岗、转岗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对渝东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1.处理好资源开发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渝东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资源开发中加强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在资源保护中进行资源开发,积极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建设绿色旅游体系,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旅游。
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可实行“局部开发,限制游客”的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有效地兼顾了保护与发展两方面,在中国旅游开发的实践中已初见成效。
同时,要提倡生态化旅游开发,追求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渝东南地区的旅游开发具有特定的区域生态特征,其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旅游环境的保护;二是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的弘扬;三是注重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业的拉动效应及其依托性之间的关系处理。
只有把握好这些核心问题,才能准确制定渝东南地区旅游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权衡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绿色”产业。
2.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实行新型产业运行模式。
目前最主要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政府主导型和市场运作型。
前者是通过政府强效的行政干预管理,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产品宣传营销、行业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
后者是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通过转让企业经营权,吸纳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开发,激发旅游企业参与竞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渝东南地区来说,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自身现状、特色与优势,选择不同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可采用“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逐步过渡”的产业发展战略。
在产业发展初期,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建设和改善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协调相关产业和部门,以提供结构合理和完整的旅游服务和产品;当旅游发展的各类软硬件条件和设施都基本具备时,可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使企业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同时政府仍然需要发挥必要的监督管理职能来规范市场秩序。
3.处理好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促进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大力发展渝东南地区旅游业,不仅可以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促进第一二产业的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其他产业与旅游业优势互补,三大产业间优化互动。
应加强典型旅游小城镇建设,结合小城镇在统筹城乡中的独特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典型旅游小城镇建设模式可采用民族文化建设型、风景名胜服务型、历史遗存保护型、红色旅游教育型等多种建设模式,按照“全面动员、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方式分类建设。
应加强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联动建设,建设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乡村旅游与旅游商品企业、文化产业、城镇建设、体育产业、养老产业等联动,带动农业、文化产业、轻工业、房地产等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
企业是产业塑造和整合的关键,应加强旅游商品中小企业建设,设立旅游中小企业的专门管理机构和行业协会,制定为乡村旅游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财政、税收、金融、科技和计划指导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旅游“小企业孵化器”体制,促进旅游小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1]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9-01-26.[2]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渝东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见[Z],2012-04-27.[3] 杨胜华.繁荣渝东南地区民族文化助推旅游产业发展[J].重庆经济,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