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脑血管疾病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

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脑卒中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人们生活质量和寿命。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脑卒中病例,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了一套脑卒中诊断标准,该标准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对这一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脑卒中的诊断过程。
一、脑卒中的定义脑卒中,即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类型,由于脑血管功能异常而引起的急性脑功能损害,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两种类型。
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溢到脑组织中,而脑梗死则是指脑血管堵塞导致血液供应中断。
二、脑卒中的临床表现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因病种而异。
一般来说,脑出血病例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而脑梗死病例则表现为突发性肢体无力、言语障碍、偏瘫等症状。
此外,脑卒中患者还可能出现颅内高压和意识障碍等并发症。
根据这些临床特征,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可能患有脑卒中疾病。
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中的诊断依据,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和诊断脑卒中病例。
该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医生应该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前症状等情况,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这些信息能够为后续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2. 脑影像学特征医生需要通过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脑卒中病例的类型和位置。
通过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脑出血、脑梗死或其他血管异常。
3. 神经系统评估医生应当对患者的神经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检查患者的意识水平、感觉和运动功能等。
这些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医生精确判断脑卒中的类型。
4. 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或确定脑卒中的病因。
例如,可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血脂检测等。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医生可以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来对脑卒中病例进行准确的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指的是影响大脑和脊髓的疾病,包括脑部和脊髓的损伤、感染、肿瘤、神经血管疾病等。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的主要器官,是人体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脑部疾病1. 中风:中风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特征是大脑缺血或出血导致脑功能障碍。
常见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面瘫、肢体无力、言语困难等。
2. 脑炎:脑炎是由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源引起的脑组织炎症,可导致发热、头痛、颈硬、意识改变等症状。
3. 脑肿瘤:脑肿瘤指的是脑组织中的异常增生,可以是恶性或良性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受损等。
4. 癫痫:癫痫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脑部疾病,其特征是大脑突发异常放电引起的意识丧失、肢体抽动等症状。
5.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症状包括震颤、僵直、运动障碍等。
二、脊髓疾病1.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指脊髓的机械性损伤,可能导致肢体瘫痪、膀胱和肠功能受损等。
2. 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症状包括发热、肢体无力、呼吸困难等。
三、神经血管疾病1. 脑梗塞:脑梗塞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的缺血性损伤,症状与中风相似。
2.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疾病,症状包括剧烈头痛、呕吐、昏迷等。
四、其他疾病1.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特征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髓鞘受损,导致神经冲动传导障碍,症状包括肢体无力、感觉障碍等。
2. 脑积水: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脑室或脑脊液循环通道阻塞导致脑室扩张的疾病,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受损等。
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通常需要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MRI、脑脊液检查等一系列检查手段。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疗法等。
对于一些不可逆性的损伤,如中风导致的脑功能障碍,康复和辅助护理也非常重要。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第五节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一、颅脑先天发育异常【病理基础】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是由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所致。
分类方法很多,本节从诊断和鉴别诊断出发,按病变的解剖部位进行分类可分为中线部位的病变、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
中线部位的病变:脑膜和脑膜脑膨出、胼胝体发育不良、chiari畸形、Dondy-Walker综合征、透明隔囊肿、透明隔缺如、胼胝体脂肪瘤等。
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 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等。
神经元和脑回形成异常:无脑回畸形、小脑回畸形、脑裂畸形、脑灰质异位。
【临床表现】轻者无明显临床表现。
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及各种神经症状体征,容易伴有其他器官和组织发育异常和疾病。
【影像学表现】1、脑膜和脑膜脑膨出:CT和MRI表现颅骨缺损、脑脊液囊性肿物或软组织肿物、脑室牵拉变形并移向病侧。
2、胼胝体发育不良:CT和MRI表现两侧侧脑室明显分离,侧脑室后角扩张,第三脑室上移,插入两侧脑室之间。
可伴有其他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多小脑畸形等。
3、chiari畸形:小脑扁桃体向下延伸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5mm以上,邻近第四脑室、小脑蚓部及脑干位置形态可正常或异常,常伴有脊髓空洞症和Dondy-Walker综合征。
4、Dondy-Walker综合征:在MRI矢状面后颅凹扩大,直窦和窦汇上移至人字缝以上,小脑发育不全等,并发脑积水。
5、无脑回畸形:CT和MRI均显示大脑半球表面光滑,脑沟缺如,侧裂增宽,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大。
6、脑裂畸形:脑皮质表面与侧脑室体部之间存在宽度不等的裂隙,裂隙两旁有厚度不等灰质带。
7、脑灰质异位:CT和MRI均见白质区内异位灰质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并发脑裂畸形。
8、结节性硬化:CT表现为两侧室管膜下或脑室周围多发小结节状钙化。
9、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sturge-weber综合征):CT和MRI表现病侧大脑半球顶枕区沿脑沟脑回弧条状钙化。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课件

第六页,共四十五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临床表现
侵犯了运动区→相应部位支配区肌肉瘫痪; 病变较弥散(mísàn)→认知能力下降; 病变部位靠近大脑皮层→癫痫; 侵犯到脊髓→四肢感觉、运动障碍; 脑出血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伴有脑膜附近出血的
复查头颅MRI好转,见D、E。
Michael GH et al.J Neurol (2011) 258:1714–1716
第十三页,共四十五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一例来自美国的
PACNS,MRI显
示软脑膜呈弥散、 线条状及结节状 强化,且累及(lěijí) 部分硬脑膜。
ARTHRITIS & RHEUMATISM 2008; 58: 595–603
Salvarani C et al. Ann Neurol 2007;62: 442–51.
第四页,共四十五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临床表现
可发生(fāshēng)于任何年龄,但以中青年为主(50岁 左右);并以男性发病居多
可急性、慢性或隐匿性起病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 与侵犯的部位、病变的性质和程度有关
感染(gǎnrǎn)相关性血管炎(HIV、梅毒、结核、钩端 螺旋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
药物如海洛因等各种原因所致血管炎。
第二十四页,共四十五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鉴别要点:完善(wánshàn)、细致的病史询问、查体及 实验室检查,可协助诊断、排除。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高密度病灶:脑实质急性期血肿
低密度病灶:亚急性期脑梗塞
(二)CT表现
一、颅脑异常表现
1. CT平扫——脑结构改变
➢ 占位效应: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周围水肿所致,表现局部脑沟、 脑池、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移向对侧
➢ 脑萎缩: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 脑池扩大,髓质萎缩显示脑室扩大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5. DWI和DTI检查 ➢ DWI异常表现是高信号,见于所有能导致组织内水分子运动改变(主要是受
限)的疾病,如超急性期脑梗死、脑肿瘤和脑脓肿等 • 星形细胞肿瘤的病理级别越高,信号强度也越高 • 脑脓肿的脓液呈高信号,而肿瘤的坏死灶为低信号,有助于鉴别 ➢ DTI的白质纤维束成像上,可见其受压移位,常为占位性病变所致;也可表 现破坏中断,多见于脑梗死、脱髓鞘疾病,也可为高级别星形细胞肿瘤等
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一)X线表现
脑血管DSA检查 ➢ 脑血管单纯性狭窄、闭塞:常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 ➢ 脑血管局限性突起:颅内动脉瘤 ➢ 局部脑血管异常增粗、增多并迂曲为颅内动静脉畸形表现 ➢ 脑血管受压移位、聚集或分离、牵直或扭曲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
颈内动脉DSA: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
a
b
右侧颞叶血肿(亚急性期) a. T1WI呈稍高信号;b. T2WI呈混杂低信号,周围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
一、颅脑基本病变
(三)MRI表现
1. 普通MRI检查——信号改变
(5)梗死 ➢ 超急性期脑梗死在T1WI和T2WI上信号多正常 ➢ 急性期和慢性期由于脑水肿、坏死和囊变,呈长T1 和长T2 异常信号
一、颅脑异常表现
(二)CT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诊断1

陈旧性梗塞(4 陈旧性梗塞 (4-6w)
边缘清楚,近于脑脊液密度的囊腔, 有负占位效应
陈梗
(2)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常发坐在缺血性梗死一周后。 CT:平扫,呈低密度脑梗死灶内,出现 不规则斑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占位 效应较明显。 MRI:平扫,梗死区内出现短T₁高信 号灶。
CT:肿瘤起源脑外,多有完整的包膜,呈结 节状,境界清楚,密度较高,明显强化。周 围脑组织受压。
脑膜瘤侵蚀颅骨,导致骨破坏或反应 性骨增生
MRI:肿瘤起源脑外,多有完整的包膜,呈结节状,境界 清楚,T1呈低信号,T2 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明显强化, 可见脑膜尾征。周围脑组织受压,“白质塌陷征”。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Grade1 Grade1-2)
MRI:T1 低信号,T2 高信号,均匀,境界清楚,无灶周水肿, 无强化或强化轻微,占位效应轻或无。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Grade3 Grade3-4)
CT:混杂密度,境界不清楚,出血坏死,灶周水肿明显, 强化明显,占位效应重。
(1)缺血性脑梗塞 (1) 缺血性脑梗塞
发病24 发病 24小时内 小时内CT CT可阴性 可阴性 CT特点: CT 特点: 形态:楔形和不规则形 形态 :楔形和不规则形 范围:灰白质均累及 范围 :灰白质均累及 周围:脑水肿、占位效应 周围 :脑水肿、占位效应
急性梗塞(<1 (<1w) w)
CT:楔形低密度,累及灰白质,组织肿胀,灰白质分界消失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SWI
7. 颅内迟发性血肿 CT和MRI表现与前 述同类型血肿相同
8.脑外伤后遗症常见的脑外伤后遗症包 括脑软化、脑萎缩、脑积水、脑穿通畸 形囊肿等、 (1)脑软化:脑软化(encephalomalacia) 为脑挫裂伤后脑组织坏死、吸收而形成 的的病理性残腔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猝死

可有
明显 多有 压力高,血性
少见
少见 少见 压力正常或稍高,清亮
间有
少见 少见 压力正见于基底动脉环上, 其频发次序为:前交通动脉和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 基底动脉 椎动脉;其中75%在基底动脉环前部,25 %在基底动脉环后部。 先天性动脉瘤系因动脉壁中层发育不全, 弹力肌纤维薄弱或缺失,加上血流经常冲 击而形成,常发生在基底动脉环前半部, 数目多少不定。
脑栓塞
青、壮、中年 心瓣膜病,心内膜 炎,冠心病,心肌 病等 最急、发病时间不 定 昏迷较轻,且易恢 复 少见 少见 正常 有
发病形式 意识障碍 头痛 呕吐 血压 偏瘫
急骤,多在活动或情绪 激动时发生 昏迷较深,呈持续性 常见 常见 甚高 最常见
抽搐
脑膜刺激症 颅内压增高 脑脊液
间有
见于半数病人 多有 压力高,多为血性
图235
大脑组织挫伤出血(大脑,HE×40)。
图237
脑组织挫伤出血伴脑水肿(大脑,HE×40)。
图240
外伤性脑出血伴脑水肿(大脑,HE×100)。
三 脑梗死
定义: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称为脑梗死或脑 梗塞。 类型: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引起猝 死的非外伤性脑梗死以脑血管意外性的自 发性脑梗死为多见(其中含脑动脉血栓形 成与脑动脉栓塞两大类)。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猝死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类型:外伤性 非外伤性(自发性):原发性 继发性 原发性:由于软脑膜或蛛网膜下腔内血管 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 继发性:由于脑实质出血穿破脑皮质进入 蛛网膜下腔或穿入脑室,由脑脊液带入蛛 网膜下腔。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出血原因: (1)脑表浅动脉瘤破裂出血。(先天性、 动脉硬化性、炎性) (2)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 (3)脑内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 (4)脑肿瘤(脑浅部血管性或血管丰富的 肿瘤) (5)其他(血液病、脑血管栓塞、颅内静 脉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炎)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CT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信息处理和决策的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来自身体各部位的 信息,控制和调节身体运动,维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参与学习、记忆、情感等高级认知
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分类
感染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
1
如脑梗塞、脑出血等,与脑血管病变有关。
如脑炎、脑膜炎等,主要由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感染引起。
CT可见颈椎管前后径和横径变小,压 迫脊髓和神经根。
CT可见颈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骨赘 形成,严重时可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腰椎间盘突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CT显示腰椎间盘体积变小,边缘 不规则,密度不均,甚至突出压
迫硬膜囊。
腰椎间盘钙化
CT可见腰椎间盘内钙盐沉积,呈 现高密度影。
腰椎神经根受压
CT可见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引起神经根水肿或炎症反应。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肿瘤性疾病
2
如脑瘤、脊髓瘤等,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遗传性疾病
3
如神经纤维瘤病、共济失调症等,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
其他疾病
4
如癫痫、帕金森病等,病因较为复杂多样。
Part
02
脑部常见疾病的CT表现
脑梗死的CT表现
低密度影
脑梗死区域在CT平扫中 呈低密度影,边界较模糊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占位效应
脑梗死病灶周围可出现占 位效应,表现为脑组织受 压、移位。
脑肿瘤的CT表现
01
02
03
占位病变
脑肿瘤在CT上表现为占位 病变,即脑组织中异常的 肿块。
密度不均
脑肿瘤的密度通常不均匀 ,可伴有囊变、坏死或出 血。
增强扫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脑出血:以眩晕、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 伴以强迫头位、共济失调等。
桥脑出血:运动障碍伴呕吐,瞳孔缩小为其 特征性体征。
脑室出血:脑膜刺激征明显,昏迷;预后差。
影像学表现
CT 表 现
分型:内侧型(血肿居内囊内侧)、外侧 型(血肿居内囊外侧)、混合型、皮质下 型、小脑型、脑干型。
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
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区、丘脑区,也可发生于 脑干,小脑以及顶叶深部脑白质区。
病灶大小约5~15mm,大者可达 20~35mm。
临床上可有轻偏瘫,偏身感觉异常或障碍等 局限性症状。
影像学表现
CT 表 现
平扫基底节丘脑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 直径10~15mm,无明显占位效应;可多发。 4周左右形成软化灶,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有炎性和非炎性两种。脑静脉血栓 形成较少见,多因静脉窦血栓蔓延所致。
炎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好发于海 绵窦和乙状窦,皆因颜面部感染蔓延所 致。
非炎性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多见于 上矢状窦,凝血障碍为其主要病因。
病理与临床
静脉窦内有不同时期的凝血块,炎性者可见 脓液。
受累静脉窦引流区内出现脑水肿,并可有红 细胞渗出,引起脑出血和珠网膜下腔出血。
急性期(7~72h):血肿呈等T1或 稍长T1短T2信号(红细胞内氧合血 红蛋白演变为顺磁性的脱氧血红蛋白, 此时无T1缩短效应而有T2缩短效 应)。
亚 急 性 期 ( 4 d~4w): 血 肿 呈 短 T1 长 T2 信号,T1WI、T2WI上血肿周边先呈高信 号并逐渐向血肿中心扩展,逐渐变为全部高 信号(脱氧血红蛋白演变为顺磁性的正铁血 红蛋白并随着红细胞的溶解释放到细胞外, 其具有缩短T1效应而不具有缩短T2效应)。
2 .增强扫描
出血后2w~2m出现环状强化,表 现为血肿周围完整或不完整的高密度环, 环大小、形状与原来血肿大小、形状相 一致,具有特征性。
3.CTA
血肿附近脑动脉血管痉挛变细,可 显示出血原因(动脉瘤、AVM等)。
MRI 表 现
1.平扫
超 急 性 期 ( < 4 ~ 6 h): 血 肿 呈 等 T1或稍长T1长T2信号(红细胞完整, 其氧合血红蛋白具有抗磁性)。
8~10周后形成含液体的囊腔即软化灶。 少数缺血性脑梗死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因 再灌注而发生梗死区出血。
影像学表现
CT 表 现
有学者将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CT表现分 为三期:
1期:发病24小时之内。发病4~6小时脑缺 血区出现脑水肿,部分病例CT显示局部脑沟 消失;12小时脑细胞坏死,血脑屏障开始破 坏,此时约1/2的患者局部显示低密度灶。
动脉致密征,岛带征,豆状核密度减低、边 缘模糊,凸面脑叶的皮髓质界面消失。
CT 表 现
2期:发病2天~2个月,CT具有典型 表现。
⑴发病24小时后,CT能清楚显示梗死 灶。
发病第1周内,梗死灶呈低密度区,位 于大脑皮质区的病灶与脑血管支配区 的分布一致,按血管分布区不同,病 灶形状不同。边缘可清晰或模糊,内 部密度可不均匀;可产生不同程度的 占位效应。
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防治脑血管病的重 要途径。
一脑梗死
(cerebral infarction)
属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脑栓塞和脑血 栓形成。
脑梗死的部位与缺血的原因有直接关系。循 环衰竭引起的脑缺血,梗死常发生在脑血管 个主要分支的交界区和边缘地带,或脑动脉 的终末小分支区。局部缺血所致的脑梗死则 与受累的动脉支配区一致。梗死区的大小与 有无侧支循环及其有效程度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
第四节 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
WHO的数据,发病率165~245人/10万人口 /年,平均200人/10万人口/年。
1992年全国脑血管病防治中心统计,脑血管 病的发病率城市为180人/10万人口/年,农 村为110人/10万人口/年;东北地区309人 /10万人口,广东和广西为40人/10万人口/ 年。
患病率:35~44岁年龄组为154/10万人口, 65~74岁年龄组为4100/10万人口。
脑血管病的死亡率约为100/10万人口/年, 占总死亡率的11.3%。
我国脑血管病是第二位死亡原因,占城市人 口总死亡率的20.98%,占农村人口总死亡 率的15.57%。
死亡率与年龄正相关,年龄每增加5岁,死 亡率增加一倍。
常于休息或睡眠时起病。
临床症状和体征依梗死区部位不同而异; 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小 脑或脑干梗塞常有共济失调、吞咽困难、 呛咳等。
病理过程
梗死发生后4~6小时脑组织发生缺血与水肿, 继而脑组织坏死;
1~2周后脑水肿减轻,坏死组织液化,梗死 区出现吞噬细胞浸润,清除坏死组织,同时 有胶质细胞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
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老年人。
诱发因素:季节变化、情绪波动、过分 用力、脑力劳动及紧张等。
起病急骤,常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病情迅速恶化。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神经体征与出血 部位有关。
内囊出血:占本型出血的1/3,临床出现偏 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丘脑出血:表现为对侧深浅感觉消失,感觉 过度或意识丧失、偏瘫。
FLAIR-T2WI: 病 灶 呈 长 T2 信 号 , 软 化 灶 信号被抑制。
MRI 表 现
2.增强扫描
超急性期
在T1W增强像上,可出现:
①血管内强化 表现为梗塞区和/或邻近血管 腔的曲线样强化,增强血管主要为动脉,可能为血 管闭塞或狭窄时局部血流变慢所致。
②脑实质强化 此期梗塞脑实质的强化与急性 晚期或亚急性期的强化不同,表现为脑实质片状轻 微强化,边界模糊不清,可能为血管充血或血脑屏 障的早期开放。
影像学表现
CT 表 现
直接征象:脑沟、脑池密度高,出血量大 时呈铸型。
间接征象:脑积水、脑水肿、脑梗死、脑内 血肿、脑室内出血、脑疝等。
MRI 表 现
24小时内急性出血在T1WI、PdWI上呈比 脑脊液稍高的信号,T2WI较脑脊液密度为 低;亚急性期,T2WI、T2WI呈局灶性高信 号影。
MRV直接显示血栓形成后的充盈缺损和引流 静脉异常扩张。
三 颅内出血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主要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出 血、脑血管畸形出血或/和出血性脑梗死等。
出血可发生于脑实质内、脑室内和珠网膜 下腔。
颅内出血多起病急骤,病情重;仅根据临 床表现常难作出定性诊断;目前定性、定 位、定量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慢性期(1m后):血肿周围出现黑环,逐 渐变为黑腔(正铁血红蛋白演变为顺磁性的 含铁血黄素,后者具有缩短T2效应)。
残腔期(2个月~数年):T1WI低信号, T2WI明显高信号。
2.增强扫描 表现同增强CT。
3.MRA 同CTA表现。
(二) 珠网膜下腔出血
分外伤性和自发性。 自发性中以颅内动脉瘤(51%)、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15%)和 AVM(6%)最多见。 30~40岁年龄阻发病率最高。 临床表现特点为三联征:剧烈头痛、 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
CT 表 现
⑵第2~3周:梗死区内脑水肿和占位 效应逐渐消失,皮质侧支循环建立, 吞噬细胞浸润,血液循环部分恢复; CT平扫可呈等密度或接近等密度,称 “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周 围有环形或脑回状强化。
⑶第4周~2个月:梗死区边缘清晰, 密度均匀减低,直至接近脑脊液密度。
CT 表 现
3期:发病2个月后。 梗死区内的坏死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 形成边缘清晰锐利的低密度囊腔,增 强无强化。 伴有局限性脑萎缩,表现为患侧的脑 室及脑沟扩大,中线结构向患侧移位。
增强扫描:相应引流静脉区的脑皮质明显强 化。
慢性期,仅见局灶性脑梗死伴有脑萎缩。
MRI 表现
急性期:发病1周内,脑静脉窦的流空效应消 失血栓在T1WI上为等信号,T2WI上低信号; 逐渐血栓T1WI上呈高信号,T2WI上明显低 信号。
亚急性期:发病1~2周,T1WI、T2WI均呈 高信号。
慢性期:发病2周后,静脉窦血栓再通,重新 出现流空效应,T1WI、T2WI 均呈较低信号, 增强扫描显示血栓均匀强化。
③脑膜强化 表现为条状强化,主要是脑膜的 侧支血管充血所致。
MRI 表 现
增强扫描
急性期 梗塞区内可出现血管强化。梗塞 后1~3d还可出现软脑膜强化。
亚急性期 梗塞区出现脑回状强化。
慢性期 8~10w后不再出现强化。
(二)腔 隙 性 脑 梗 死
(lacunar infarction)
系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的深部脑组织较小 面积的缺血性改变。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时间规律性不强,多 起病急骤,症状明显,由于CT的广泛使用, 能得到及时诊治。
缺血性脑血管病多数凌晨发病,起病缓慢, 症状逐渐加重。
通常认为,脑血管病发病有家族倾向; 地理分布特点是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 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平原高于山区。
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较高,达 30%~60%;影响预后的因素很多, 主要取决于脑血管病的类型、部位、范 围及治疗手段和治疗质量。
1.平扫
MRI 表 现
急性期 通常,病变血管内无流空效应。
T1WI图像:局部皮质信号减低,皮髓质界 面消失,脑沟变浅消失。T2WI图像:病变 呈浅淡长T2信号。
亚急性期 梗塞区呈典型的长T1长T2信 号,形态及占位效应与CT同期表现类似。
慢性期 梗塞区信号越来越长,直至最
终形成与脑脊液信号一致的软化灶。
增强扫描于梗死后3天~1月可发生均一或不 规则形斑片状强化;形成软化灶后不强化。
MRI 表 现
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无占位 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