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真理与价值

合集下载

真理与价值

真理与价值
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在一定范围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容混淆
其次,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真理和谬误在比较中得以鉴别。
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斗争来实现的;
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YOUR LOGO HERE
THANK YOU
2019.11.20
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
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OUR HISTORY
11
OUR HISTORY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
从内容和 认识能力


从广度 和深度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 既要反对绝对主义,也要反对相对主义
8
OUR HISTORY
STEP 01
OUR HISTORY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在这个 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 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 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在这个意义上,承认 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一指真理所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 种主观的思想形式,它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二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 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其思想内容与认识对 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
三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真 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论
历史上的哲学家们围绕着价值的本质和特点、价值的评价和选择等 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价值哲学理论,但他们 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大多是非常片面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即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来考察 人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对价值论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正确的回答
.
第一节 价值的本质、特点和形态
.
2.精神价值
精神价值是相对于物质价值而言的,它是指客 体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
人的精神需要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求知的 需要、向善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与此相应, 精神价值主要包括认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 价值
.
认识价值即客体满足人的求知需要的价值,显然,这种具有能够满 足人的求知需要的属性的客体只能是知识或真理,就是说,只有知 识或真理才能满足人的求知需要、具有认识价值
.
道德价值即客体满足人的向善需要的价值
道德价值的客体是人们的社会行为或活动,而人们的社会行为或活 动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则取决于它们是否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 道德规范
任何社会的道德规范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并大体上包括两个基本 层次:一是道德理想,二是基本的道德准则。如果人们的社会行为 或活动体现了或符合社会所倡导的道德理想,它们就具有最高的道 德价值即善,而那些表现出善的社会行为的人也就成为社会的道德 楷模;如果人们的社会行为或活动背离或违反了社会最基本的道德 准则,它们就具有负的道德价值即恶
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果,它的基本形态有神话、常识、科学等, 其中,科学是最具真理性的知识,因而是人类知识的的最高级的形 态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但 人们的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往往是为了满足其求知的需要即 追求认识价值,这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显 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理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理与价值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这是就认识确定的对象和范围 来说的。在确定的对象和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绝 对的。
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转化。 (1)真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谬误。 其一,真理是具体的。 其二,真理又是全面的。 (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转化为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真理与价值
目录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 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 律的正确反映。
(一)真理的客观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真理与谬误
(一)价值及其特性
1.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 制约。
2.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3.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 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 标。
4.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 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 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 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 两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 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 的界限。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 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 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世界的接 近,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3.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 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例如: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 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 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正确, 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ppt课件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ppt课件
庄子说:“这棵树正因为没有什么用处,才 能活得长久,长成了参天大树。”
庄子出山后,到一个老朋友家里去。老朋友 很高兴,叫童仆杀鹅招待他。童仆问主人:“一 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它已经没什么 用了。”
25
价值的涵义
第二天,庄子的学生问他:“昨天山中的那棵树 ,因为没有什么用,就活得那么久;而主人的那只鹅 ,因为没有用,却被杀死了。请问先生,有用和无用 ,你将处于哪一边呢?”
第二 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 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 ,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 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7
“日心说”与“地心说”
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 行论》。在这部著作中,哥白尼 明确指出地球在本身自转的同时 ,还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公 转,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只 不过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这就是著名的“日心说”。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深度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 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 物一定程度、一定层 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如:人们在几何学认识的 深化,从欧几里得的欧式 几何到非欧几何学 ; 右图:经典非欧几何图片
1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从内容和认识 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深 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相互引导表现在:
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
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
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
39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 追求,人们在哪一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一 个领域中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因此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 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红岩第十一章读后感

红岩第十一章读后感

红岩第十一章读后感《红岩》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群青年学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经历了战争、磨难和考验,最终成长为一代伟大的革命者的故事。

第十一章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中发生了许多关键的事件,让人深思和感慨。

在第十一章中,主人公叶文洁和她的同学们在红岩学校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这场辩论的主题是关于中国未来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

叶文洁和她的同学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观点,他们就中国未来应该选择的道路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在这场辩论中,叶文洁表现出了她的坚定和果断,她毫不畏惧地站在了自己的立场上,坚信自己的信念,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

这种坚定和果断让人深受鼓舞,也让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叶文洁和她的同学们的辩论,展现了当时中国青年学生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他们不仅有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更有着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他们不畏艰难,不惧危险,勇敢地站出来,为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了中国的未来,勇敢地奋斗着。

这种青年学生的精神和品质,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通过叶文洁和她的同学们的辩论,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动荡,一切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叶文洁和她的同学们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压力和挑战,更要面对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他们要在这个动荡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要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里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要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里勇敢地奋斗着。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让人深受触动,也让人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祝福。

在这一章中,作者还通过叶文洁和她的同学们的辩论,展现了中国青年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中国青年学生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他们要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宁,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勇敢地奋斗着。

他们要在这个时代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要在这个时代里书写自己的精彩和辉煌,要在这个时代里展现自己的风采和魅力。

真理与价值知识点总结

真理与价值知识点总结

真理和价值是哲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它们贯穿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生活的选择。

真理涉及我们对事实和现实的认识,而价值则涉及我们对美好和优越的追求。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并总结相关知识点。

一、真理的概念1. 真理的本质真理是指与事实相符合的认识或陈述。

在哲学上,真理可以被理解为客观存在的、能够被认识和证明的规律和现象。

真理是对现实的正确描述,它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

真理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无论个人的信仰、态度或情感如何,真理都是独立存在的。

2. 真理的判断标准人们常常通过经验、理性和其他方法来判断真理。

在科学领域,真理的判断标准通常是实证主义,即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而在哲学和逻辑领域,真理的判断标准通常是逻辑思维和推理,即通过合乎逻辑的认识和推理来判断真理。

3. 真理的发现和表达真理的发现和表达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形式。

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发现真理,并通过语言、文字、符号等方式表达出来。

真理的表达需要具备准确性、清晰性和规范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别人理解和接受。

二、价值的概念1. 价值的本质价值是对美好和优越的追求,是人类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价值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是人类主观意识的产物。

价值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 价值的种类价值可以分为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

客观价值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如美、善、真、爱等;主观价值指的是个体的、主观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如快乐、幸福、权利、自由等。

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将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相结合,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3. 价值的判断标准人们判断价值往往是基于道德、美学、实用等方面的标准。

在道德领域,人们往往基于善恶、正义、公平等标准来判断价值;在美学领域,人们往往基于美丑、优劣等标准来判断价值;在实用领域,人们往往基于效益、成本等标准来判断价值。

1. 真理和价值的相互关系真理和价值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真理与价值(下)

真理与价值(下)

(二)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
主体性
价值 特性
多维性
社会 历史性
价值的客观性
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价值的主体性
• 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 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 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 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 要为主导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 意义就会因主体及其需要不同而不 同。
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
界。
早上市的一般四对装
公蟹5两、母蟹4.5两的大闸
蟹礼品盒零售价在千元左右, 然而日前在南京高淳,一款 名为“黄金龙凤蟹”的两只 装螃蟹礼盒,规格为公蟹
300克、母蟹200克,外包装
为纯金的盒子,赠品为纯银 的蟹八件,售价99990元。 9月3日《东方早报》
大学生买名牌是好是坏
• 虚荣的满足 • 攀比的心理 • 费用的承担 •角色的定位 •物的役化 •家长的态度
见义勇为牺牲值与不值
• 2009年24日下午2时许,在湖北荆州宝塔 河江段江滩上的两名小男孩,不慎滑入江中。 正在附近游玩的长江大学10余名男女大学 生发现险情后,迅速冲了过去。因大多数 同学不会游泳,大家决定手拉着手组成人梯, 伸向江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其中3名大学 生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第一,评价是以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 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 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 知识性认识。
知识性认识与评价性认识
知识性认识
认识内容:客 体本身的状态
评价性认识
认识内容:客体 和主体之间的价 值关系

马哲论文: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马哲论文: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论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班级:数学1002 姓名:汪明玥学号:41063050世界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适应发展的需要,人类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和生产出满足人类需求的事物。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存在着主观符合客观真理的问题,而且存在着关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问题。

首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这也就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还有,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真理,必然能够经得起实践不断的考验。

同时,必须清楚的是,真理的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既不能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

二、真理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因为,任何真理必然包含着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不能被推翻。

真理的相对性即真理的条件性和真理的有限性,人们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就拿数学计算规则来说,刚开始时,人们只是认识到,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就等于两个苹果,所以人们就得出结论,1+1=2,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一堆沙子加一对沙子还是等于一堆沙子,所以说,1+1=1。

从这点就可以充分看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其次,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一、价值具有客观性。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的特点表现着主体性的内容,因为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为主体的需要不同而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1.“权威”标准; 2.众人标准; 3.“实用”标准; 4.实践标准。
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实 践 标 准
马克思
实 用
胡 适


孔子
权 威 标 准
亚里斯多德
众 人 标 准
真理多元论
分析材料:“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得腰痛病,泥 鳅也会这样吗?人爬到高树上觉得胆怯,猿猴也 这样吗?人、泥鳅、猿猴,究竟谁选择的住处合 适?出色的美人毛嫱、丽姬,人以为是美的,但 鱼见了它们吓得潜入水底,鸟见了它们高飞,麋 鹿见了它们跑开,美不美,究竟以谁的尺度作为 衡量的标准呢?看来,你有你的是非,他有他的 是非。”
辨析: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
辨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 真理的否定。
不正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 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 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 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 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 大程度上是真理,不由任何人的主观认识而定, 而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 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 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主体
客体歪曲反映Fra bibliotek真理 谬误
2、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 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内容。 例,指鹿为马
第二是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 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 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 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真理’这种东西,在我的想法中,是并不 必然表示与错误对立的,相反地,它在一些最 根本的情况下,只是表示不同的错误彼此之间 的一种对比:比方说,这种错误比那种错误更 古老,更深刻,甚至是不能消除的,因为我们 这一类有机生物没有它就活不成;而其他的错 误则并不像这样以生存条件的资格对我们进行 暴虐统治,与那种‘暴君’相比之下,倒是可 以抛弃和‘反驳’的。”(尼采 1844-1
(注意:如果有同学抓住了“评判”二字,从 价值论角度,即从评判事情是非得失的角度去 分析,也是很好的思路。)
二、检验真理的标准
关于真理的检验标准,不同的哲学派 别有不同的观点,有“权威”标准,众 人意见标准,实用标准等等。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 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 问题。”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呢?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 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非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思辨的真理不是别的,只是经过思想的理性 法则。”(黑格尔《小逻辑》)
“任何辞典都会告诉你们,真理是我们某些观 念的一种性质;它意味着观念和实在的‘符 合’,而虚假则意味着与‘实在’不符合。实用 主义和理智主义者都把这个定义看做是理所当 然的事。”(詹姆斯《实用主义》)
“有各式各样的眼睛。司芬克斯也有眼睛--: 所以有各式各样的‘真理’,所以根本没有真 理。”(尼采1844-1900年 参见商务 印书馆《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著选辑》)
第十一章 真理与价值
第一节 真 理
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以及如何 判断它们的符合?就涉及到真理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真理观是一个不 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研究真理的内容、 特点、发展过程、检验标准以及真理与 谬误的关系等问题。弄清这些问题,可 以使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减少盲目性,提 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及其标准是客观的








地心说

日心说



真理没有阶级性
真 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材料:
1632年,伽利略出版《关于两种世界体系对话》, 反对托勒密的“地心说”,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
1633年,罗马宗教法庭宣判将伽利略终身监禁;
1980年,罗马教皇公开为伽利略平反,承认三百 多年前对伽利略审判是不公正的,宣布撤消给伽利略 的罪名。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客观性的意义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观的唯物主 义: 真理观的首要问题。
坚持客观真理论: 必然反对主观真理论。 必然肯定真理一元论。 必然肯定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必然肯定真理没有阶级性。
坚持客观真理论,反对真理多元论
凡主张对待同一认识对象可以有多种认识结论 同时并存,这些结论都是真理的观点和学说,即真 理多元论。
900年商务印书馆《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 论著选辑》)
一、真理及其特性
1、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
真理是主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 映。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只有人 们对这些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 有真理和谬误之分,其中正确的认识 为真理,错误的认识为谬误。
真理的含义:
例一:庄周:“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例二:民间俗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真理多元论是错误的,其实质是唯心主义 的主观真理论
其一,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用真理形式的主观 性取代其内容的客观性;
(俄)波格丹诺夫:真理是思想形式
其二,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用真理的效用性取 代真理的社会实践标准。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想一想
实践是客观的 物质性的活动
智力
实践的主体 是客观的
体力
实践的对象 是客观的
自然界 人类社会
都是由客观 条件决定的
实践的手段---生产工具、设备 是客观的
客观真理论与主观真理论的对立。唯物主义
真理观(客观真理观)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 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唯 心主义真理观(主观真理观)则坚持思维第一 性,存在第二性的认识路线,因而都否认客观 真理,坚持“主观真理”论,如马赫主义的 “真理是思想的形式”,实用主义的“有用就 是真理”以及“真理多元论”等,都是否认真 理的客观性,以不同形式宣扬主观真理论。
辨析:对任何事情的评判,总是“公说公 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正确。该说法的实质是无视真理的客观性, 而过分夸大真理的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 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们的主观 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当中不能含有同 客观实际相违背的主观成分。对于任何确定的 具体问题和对象的认识,真理只能有一个,即 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而不可能 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