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惊弓之鸟》教案及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次教学设计重点介绍两则古代寓言故事,分别是《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
通过故事的讲述,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寓意,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品味。
教学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寓意,掌握合理运用寓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品味和阅读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 -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两则寓言故事的意义; - 学生能够分析寓言故事的特点和手法;- 学生能够根据寓言故事中的寓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学生能够体验寓言故事所传递的情感。
教学过程寓言故事介绍首先讲解什么是寓言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的特点和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概念和意义,如:寓言故事是一种谈论生活、生存和人性问题的文学形式,通过寓意和暗示来达到讽刺、启示、劝诫等目的,寓言故事常常通过动物、自然景象、武器等非人性字符表现人性情感,传递出一个真理。
《亡羊补牢》讲解《亡羊补牢》寓言故事的背景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深意。
同时,通过生花妙笔的再现和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寓言故事既有深刻的寓意,也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关于巩固的讲解就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这个成语,其寓意是及时补救失误,尽管遭受了一些损失,但比起失去全部,仍是划算的。
《南辕北辙》讲解《南辕北辙》寓言故事的背景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深意。
同时,通过生花妙笔的再现和学生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寓言故事既有深刻的寓意,也有生动的故事情节。
寓言故事的比较分析分别从故事情节和寓意两个方面对《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和体验不同寓言故事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寓言故事结语通过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分析和理解,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同时,通过寓言故事的情境体验和反思,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寓言故事中的人性弱点和社会问题,并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两则寓言故事的意义和特点,还对寓言的概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0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学会课文中的18个生字,并会组词和应用。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结合实际生活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事要及时改正。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复述故事导入新课。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听写12个生字。
2、朗读课文。
三、新授1、揭示题目《亡羊补牢》,解释“亡、牢”含义。
2、解释: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
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文学作品。
词语:羊圈街访窟窿后悔授受多音字:圈四、学习生字横向记。
如:我们学过哪些“穴”字部首的字再学习“窟窿”。
五、讨论《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要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讨论。
想想从“后悔”一词你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你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六、作业1、朗读课文,把文中的几层意思读出来。
2、生字、组词。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篇2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2、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
(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3、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生字词,初步了解本课生字:巴望、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焦急、纳闷3、交流问题,感知大意。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

2.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的深层寓意,尤其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抽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难点。
-分析故事中的句子结构,如“不听邻居劝告,后果自负”,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关系。
-将故事中的道德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在想象写话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表达,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亡羊补牢》的故事情节、生字词汇和寓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及时改正错误重要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讲授《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但理解寓言的深层寓意对他们来说是个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在想象写话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关键词或句型,降低创作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创作障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二则》中的《亡羊补牢》。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犯了错误并及时改正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及时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2.理解句子:如“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不听邻居劝告,后果自负”等。
3.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言寓意,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4.朗读课文,体会语言表达,提高朗读技巧。
5.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写话练习,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惊弓之鸟》教案及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惊弓之鸟》教案及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惊弓之鸟》教案及练习[教学目的]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学习生字:1.读音:“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
“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
2.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不要少写一笔。
3.“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注意。
“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
“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4.书写三、学习课文《亡羊补牢》1.亡羊补牢: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羊为什么会丢失?为什么要修羊圈呢?读课文,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5.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教案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寓言两则,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会理解并运用“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寓言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材料: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故事、PPT、讨论问题的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启发思维)1. 展示一幅图画,图中有一只羊,但是没有牢。
让学生看图猜测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养牢羊?如果不养牢羊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补救?(老师以提示学生为主导)二、阅读故事1. 让学生阅读《亡羊补牢》的故事,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大意。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分享,老师总结各组的观点。
三、学习“亡羊补牢”的寓意1. 美育环节:播放一段羊被掠走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羊被掠走时,人们的失落和后悔之情。
2. 对话练习:让学生模仿主人公和朋友之间的对话,掌握“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寓意。
3. 角色扮演:分小组,设计几个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展示如何补救过失。
四、引入第二则寓言故事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一个人想去北京,但却不知道南方和北方的区别,他会怎么做?他会到达北京吗?2. 让学生猜测和分析故事的寓意。
3. 学生阅读《南辕北辙》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大意。
五、学习“南辕北辙”的寓意1. 分组讨论:讨论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过?2. 学生分享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3. 引导学生理解“南辕北辙”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南辕北辙”的情况。
六、总结和延伸1. 总结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进行串联。
2.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于“亡羊补牢”或“南辕北辙”的经历?分享一下收获和感悟。
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与否,阅读和思考的主动性。
2. 学生思维能力:观察学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深入程度。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_教案教学设计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录象、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反复朗读悟出道理联系分析加深理解二、讲读第一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坊读轻声:窟窿窿读轻声质疑: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a: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b: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
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
范读,个别读,齐读。
)d: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a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b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教案

《亡羊补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b.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过程与方法:a.能通过看动画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通读懂。
b.学会抓住对课文的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寓言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改正。
b.通过对寓言特点的了解,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亡羊补牢》的寓意,让寓意回归并融入到生活的实例中。
【教学准备】PPT 动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你们对寓言故事感兴趣吗?看图猜寓言:画蛇添足、坐井观天、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
师生共同小结寓言的特点。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
)2.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寓言故事王国,学习《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设疑:那“亡羊补牢”里的“亡”、“牢”是什么意思呢?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来看动画片。
4、播放动画片,了解故事大意。
5、回答问题:“亡”、“牢”是什么意思?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亡”是丢失的意思,因为被狼叨走了,养羊人的羊丢失了。
“牢”是指羊圈,羊圈就是羊住的地方。
“亡羊补牢”就是丢失了羊后去修羊圈。
)6、引入课文:那么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品读体会。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作上记号。
2.学习词语。
课件出示:羊圈窟窿叼走劝告街坊(1)指名读,“窟窿”,注意“窿”读轻声。
“羊圈”的“圈”的读音,“圈”是多音字。
(2)换词理解:窟窿—破洞;街坊—邻居3、指读课文,思考:“亡羊”和“补牢”分别在课文的哪几自然段讲述?(“亡羊”在1—4自然段;“补牢”在第5自然段)三、品读课文,理解寓意。
《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教学设计范文

《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教学设计范文《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教学设计范文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那么寓言的寓意;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懊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3、认识只要就,假设就这两种句式;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那么寓言。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根底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络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2、说说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入的道理或挖苦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4、寓言两那么的那么是什么意思?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1、出示课题,理解题意:⑴ 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
牢畜的圈。
)⑵ 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羊丧失以后修补羊圈。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⑴ 自由读课文,组内生字新词过关。
⑵ 重点纠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点析形:叼、悔、修。
重点释义:叼走、街坊、劝告、懊悔、从此。
3、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⑴ 默读课文,考虑:《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
他懊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⑵ 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场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① 读书,小组讨论。
② 班上交流:开场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假设如今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
因此如今修还不晚。
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⑶ 假设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⑷ 提醒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 ),就( )。
⑸ 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络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4、小结全文:⑴ 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⑵ 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惊弓之鸟》教案及练习[教学目的]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
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学习生字:1.读音:“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
“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
2.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不要少写一笔。
3.“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注意。
“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
“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4.书写三、学习课文《亡羊补牢》1.亡羊补牢: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羊为什么会丢失?为什么要修羊圈呢?读课文,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4.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5.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6.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就是这个道理。
《南辕北辙》1.解释题目:通过图理解。
2.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他,对他说什么?(什么样的语气?)4.楚国在南边,这个人为什么往北走?他的理由是什么?请你在书上画一画。
这个人能到楚国吗?(出示最后一段话。
)5.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
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的越多,走的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6.分角色朗读课文,想想两个人在说话时语气是什么样的?(一个自以为是,满不在乎;一个不断发问,满腹不解。
)7.面对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8.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9.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听别人的劝告。
10.体会寓意: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就要及时的改过来,不要太固执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错了,就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好。
《惊弓之鸟》[教学目标]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难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一、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故事《惊弓之鸟》。
1.初读课文:2.请你小声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二、学习生字:1.“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
2.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笔画是8画。
3.“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
4.“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5.“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
第16画是“撇折”。
6.“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
7.指导书写:魏、弦、惨三、学习课文:1.请你小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一次他和魏王到郊外打猎,这时飞过一只大雁,这只大雁什么样?请你读读书,在书上画一画。
3.看到大雁,更羸是怎样说的?4.真的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魏王听了怎样说?用什么样的语气?(疑惑,不敢相信)5.更羸又是怎样做的?那只大雁怎样?6.(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7.这句话中两个“直”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8.这时,魏王怎样说的?更羸真的有这样的本事吗?9.更羸是怎样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鸟的?为什么其他的人没有发现鸟受伤?说明什么?10.填空:更羸的本事可真大,他不仅(),而且()。
11.更羸的本事不在于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而是他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使学生体会到更羸比一般人高出一筹的是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并且果断地作出判断。
12.学习了这个成语故事,你知道“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了吗?(被弓箭吓怕过,一听到弦响就十分害怕的鸟。
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13.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呢?【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我会组词:狼()悔()偶()雁()很()诲()寓()燕()二、我会填:三、我明白: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成问句。
例:星期六是妈妈的休息日。
星期六是妈妈的休息日吗?星期六是不是妈妈的休息日?1.赵小明是实验学校的三好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红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练习:外祖父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辈。
他身材不高,貌不惊人。
虽然他很喜欢我,但我却总觉得他有些古板。
外祖父工作十分认真。
他开办了“翻译社”。
他认真翻译、认真校对,每天总要工作到深夜。
有一次,一个工厂送来几份资料要求尽快翻译,准备和外商谈判。
他接到后,不分昼夜地干了起来。
由于坐的时间长,连脚都浮肿了。
最后终于圆满地翻译完了那些资料,为与外商谈判争得了主动权。
还有一次,为一个工厂向一项外资贷款的大型建设工程写好了外文投标文件,使这个工厂在众多的强手面前中标,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这些事,使我改变了对外祖父的看法。
我更亲近他了,越来越尊敬他了。
1.找出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句,用画出。
再概括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2.教学设计>文章通过和写出了外祖父工作十分认真。
3.我对外祖父态度的变化:开始我觉得他,后来使我越来越他。
【试题答案】一、我会组词:狼(大灰狼)悔(后悔)偶(偶像)雁(大雁)很(很多)诲(诲人不倦)寓(寓言)燕(燕子)二、我会填:三、我明白: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成问句。
例:星期六是妈妈的休息日。
星期六是妈妈的休息日吗?星期六是不是妈妈的休息日?1.赵小明是实验学校的三好学生。
赵小明是实验学校的三好学生吗?赵小明是不是实验学校的三好学生?2.小红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很好。
小红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很好吗?小红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是不是很好?四、阅读练习:外祖父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辈。
他身材不高,貌不惊人。
虽然他很喜欢我,但我却总觉得他有些古板。
外祖父工作十分认真。
他开办了“翻译社”。
他认真翻译、认真校对,每天总要工作到深夜。
有一次,一个工厂送来几份资料要求尽快翻译,准备和外商谈判。
他接到后,不分昼夜地干了起来。
由于坐的时间长,连脚都浮肿了。
最后终于圆满地翻译完了那些资料,为与外商谈判争得了主动权。
还有一次,为一个工厂向一项外资贷款的大型建设工程写好了外文投标文件,使这个工厂在众多的强手面前中标,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这些事,使我改变了对外祖父的看法。
我更亲近他了,越来越尊敬他了。
1.找出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句,用画出。
再概括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祖父工作十分认真。
2.教学设计>文章通过为一个工厂翻译资料,为与外商谈判争得了主动权和翻译投标文件,为国家赢得荣誉写出了外祖父工作十分认真。
3.我对外祖父态度的变化:开始我觉得他古板,后来使我越来越尊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