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而、乃、其、且、然、盖、为、以、于、焉、则、何、乎、因、者一、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
(《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18个文言虚词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文虚词13个用法(整理超全)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0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常考)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常考)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用作动词:(常考)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常考)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常考)例:其真无马邪?(《马说》)(一)用作疑问代词。
(常考)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例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文言文虚词用法和例句的内容:
1. “之”字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呀!它可以做助词呢,就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里的“之”,在这里呀表示“的”的意思,这不是很厉害吗?
2. “而”字有时候像个连接大师呀!比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它在这里表示转折呢,把前后情况给连接起来啦,多有意思呀!
3. 嘿,“以”字用处多着呢!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以”就是“因为”的意思呀,是不是很妙呀?
4. “于”字也不简单哟!像“战于长勺”里的“于”,就是“在”的意思呀,感觉就像给事情找到了一个特定的舞台呢!
5. 哇塞,“其”字有时候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呀!你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里的“其”指的是“那个”呢,这感觉就像给特定的人来了个特写镜头,神奇吧!
6. “为”字也很有个性呀!“山峦为晴雪所洗”中它是“被”的意思呢,就好像东西被某个力量给影响啦,是不是很特别呀?
7. “乃”字有时候是个惊喜制造者呢!像“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里的“乃”表示“才”,就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真好呀!
我觉得文言文虚词真的是很有魅力呀,它们虽然小小的,但是在句子中却有着大大的作用,能让句子变得更加丰富、生动、有趣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
温叟恶其名不取。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 六十三。
温叟事继母以孝闻,虽盛暑非冠带不敢见。五代以来,言执礼者惟 温叟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 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 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 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 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 叹。
题组一 1.【解析】选D。A项,代词,代黄庭坚;B项,代词,他的,指黄 庭坚的;C项,代词,代苏轼;D项,指示代词,那。 2.【解析】选D。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B项,介词, 在/介词,比;C项,介词,把/介词,因为;D项,都是表句中语气停顿 的语气词。 【参考译文】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 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 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人称他们为苏门四学士。 而黄庭坚在文章方面尤其擅长写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把黄庭坚
(选自《左传》)
【注】 ①乡校:地方学校,又是公众聚会议事的场所。②子产:
名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然明也是郑国大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不知木兰是女郎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④是吾师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下列句子中的“于”,与“郑人游于乡校”的“于”用法相同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
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
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
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
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 ②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 ③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④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 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 B.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泛泛乎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D.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中 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配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 荐他的词中有“魁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 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 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于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3.【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④ 为“这”;②表示判断,“是”;③为“对,正确”。
【参考译文】 孟尝君田文准备向西前往秦国,门客们劝谏了上百遍,但是他都一 概不听,说:“用人间的事来劝谏我,我已经都懂了;如果用鬼神的事 来劝谏我,不妨试试。”拜谒的人进谏说:“有人专门为讨论鬼的事求 您接见。”孟尝君说:“请他进来吧。”客人对孟尝君说:“这次臣来 齐国,当我经过淄水时,看见一个泥偶和一个木偶在那儿谈话,木偶对 泥偶说:‘你是西岸的土做的,用土把你捏成一个人,八月季节,遇到 天下大雨,淄水一上涨,你可就被冲坏了。’泥偶说:‘我就是毁了也 不过恢复我的原样。(可是)你是东岸的桃木,把你刻成木偶,遇到天下 大雨,淄水一上涨,水就会把你冲走,到那时你将不知道漂泊到何 处。’现在秦国是一个四面都有要塞的强国,(国君)有虎狼般的野心, (我)害怕贤公有木偶人一样的忧患。”因此孟尝君有些后怕,无语以 对,最终不敢西去秦国。
B.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C.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D.王好战,请以战喻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 B.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 C.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题组二 四、(2014·大连市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 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 就养,改监察御史。 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 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 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温叟既 受命,归为母寿,候立堂下。须臾闻乐声,两青衣举箱出庭,奉紫袍、 缣衣,母命卷帘见温叟,曰:“此即尔父在禁中日内库所赐者。”温叟 拜受泣下,退开影堂列祭,以文告之。 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 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 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 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
闻。”曰:“请客入。”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见一土耦人方
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埏(以水拌土)子以为耦 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 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 知其所止。’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于是 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题组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 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 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 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魁伟之文, 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 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一项是 (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C.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三、(2014·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8题。
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以人事谏我,
我尽知之,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
(2)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成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解析】选D。D项与例句都解释为“在”;A项为“对”;B、C 两项为“比”。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 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 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那些他们 认为好的,我们就实行;那些他们厌恶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 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 仗势来防止怨恨。(毁掉乡校)难道能很快制止这些议论吗?然而那样做 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到 那时)我们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 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5.【解析】选B。①句末表判断语气;②句中停顿,不译;③连 词,表修饰关系;④连词,表转折关系。 6.【解析】选A。A项,前“则”表转折,但是;后“则”表假设, 那么。 7.【解析】选D。D项,介词,用;A项,语气助词,表范围,可不 译;B项,动词,认为;C项,顺承连词,而。 8.【解析】选A。A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B、C、D三项都为助词,的。
B.温叟很孝顺,在他接任官职后,就“归为母寿”,在堂下站着等 候母亲。
C.温叟曾因进士一事而被贬官,后又因被废除的进士相继考中而官 复原职。
D.温叟任职于几个朝代,因为官清明被当时的君王重用,且几次受 君王赏赐。
12.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晋初年,入朝任主客员外郎。后晋少帝兼任开封府尹时,上奏 推荐他为巡官,任命他掌管文翰。少帝即皇帝位后,授任他为刑部郎 中,赐金紫朝衣。
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温叟又任此职, 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刘家的荣耀。温叟受命后,回家为母亲祝寿,在 堂下站着等候。不久听见音乐声,两个青衣人举箱走出庭堂,向温叟献 上紫袍、缣衣,他的母亲让人卷开帘帷见温叟说:“这是你父亲在宫中 时内库赏赐的。”温叟跪拜接受时流出了眼泪,退到开影堂列祭,用文 章告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