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哈代诗歌
托马斯.哈代(诗歌)

[英]哈代著徐志摩译二里头扫校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不讳我的…英雄崇拜‟”。
他的所谓“英雄”,是这样一些人物,近现代的,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意大利诗人邓南遮,还有,英国的托玛斯·哈代……他的理由:“山,我们爱踹高的;人,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接近大的?”对于这些英雄,他不仅阅读、翻译他们的作品,而且,“在我有力量爬的时候,总不教放过一个…登高‟的机会。
”他想亲炙他们,“多瞻仰几个英雄。
”这种向往,促成了他与英国大作家托玛斯·哈代的一次会面。
哈代虽然被公认为英国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还乡》、《无名的裘德》,尤其代表作《苔丝》,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可在早期,以及后期,他的诗作,却出色地表现出他“真纯的人生哲学”。
正是这些诗作,最早吸引了中国诗人徐志摩,使他终身,都将哈代当作“属于任何时代”的“英雄”崇拜着。
一在徐志摩的翻译诗作过程中,数量最多的,似乎就是哈代了,达到了数十首。
时间,最早发表出的,是在1923年。
当年11月10日的《小说月报》上,刊出了徐志摩翻译的两首哈代的诗作。
1924年,他又先后翻译发表了四首哈代诗作。
1925年3月的《语丝》杂志,又刊出他翻译的哈代诗作《在一家饭店》;1926年5月20日《晨报副刊·诗镌》中,刊出了《厌世的哈提(即哈代)》一文。
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徐志摩一口气翻译出四首哈代诗作。
至此,有关翻译的介绍可以暂时告一段落。
因为随后不久的当年夏天,徐志摩就奔赴欧洲,在英国学者、剑桥大学王家学院教授狄更生的介绍下,见到了他心仪的“英雄”——托玛斯·哈代。
在未见到哈代本人之前,徐志摩曾经根据一些文章的描述和一点想象,为哈代画了一张像:“如其你早几年,也许就是现在,到多切斯特的乡下,你或许碰到…裘德‟的作者,一个和善可亲的老者,穿着短裤便服,精神飒爽的,短短的脸面,短短的下颌,在街道上闲暇的走着,招呼着,答话着,你如其过去问他卫撒克士小说里的名胜,他就欣欣地从详指点讲解;回头他一扬手,已经跳上了他的自行车,按着车铃,向人丛里去了。
HardyandTess托马斯·哈代简介和作品赏析

苔丝被塑造成一个纯洁、善良、坚强的女性形象,她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 女性的压迫和束缚;而亚雷和安吉尔则分别代表了社会中的邪恶势力和虚伪道 德,他们的行为对苔丝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
艺术特色及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
哈代在小说中运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19 世纪末英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 隐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
06
托马斯·哈代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
对当时社会现象反映和批判
揭示社会不公
哈代的作品中经常描写社会的不 公现象,如贫富差距、阶级矛盾 等,通过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 ,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端。
批判传统观念
哈代在作品中批判了传统的道德 观念、宗教信仰等,提出了对人 性的新的理解和探索,对当时的
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意义与影响
社会意义
《无名的裘德》通过展现主人公裘德的斗争和失败,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 不公。小说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追求自由、平等和真爱,具有深远的社
会意义。
影响
《无名的裘德》在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当时的社会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同时,小说中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也使得它成为后世研究和借鉴的重要对象。
影响
自出版以来,《德伯家的苔丝》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推崇,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范围内广为 流传。它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04
《无名的裘德》赏析
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塑造
要点一
故事情节
《无名的裘德》以英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裘德的人 生经历以及他与旧秩序、旧道德的斗争,展现了人性的复 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thomas hardy the darkling thrush 赏析

thomas hardy the darkling thrush 赏析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主题深邃,笔触细腻,深受读者喜爱。
其中,《The Darkling Thrush》是他众多诗歌中的一首,通过对一只在冬日暮色中鸣叫的暗淡的知更鸟的描绘,传达了深沉而独特的情感。
《The Darkling Thrush》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哀伤与希望并存。
在寒冷的冬日,知更鸟在暮色中唱出凄凉的歌声,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世界的冷酷。
然而,这只鸟儿“不顾九月的苍穹已不再看顾它的歌”,坚持歌唱,仿佛在冷酷的世界中找寻着希望。
哈代的诗歌常常通过自然和人类的困境来映射社会的冷漠和人生的苦难。
在这首诗中,他运用象征手法,将知更鸟的歌唱与人类的困境和挣扎紧密相连。
知更鸟的歌声不仅仅是自然的声响,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渴望和对苦难的抗争。
此外,哈代的诗歌语言优美、节奏感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诗意的世界。
他的诗歌往往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The Darkling Thrush》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情感和哲理,让读者在欣赏其美的同时,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哈代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的艺术才华。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英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哈代诗歌赏析

哈代诗歌赏析
哈代的诗歌分析
托马斯·哈代,一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不仅在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哈代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他的诗歌常常以生活小事为题材,深入探索人类的情感世界,展现出他对人类和世间一切生物的深深关爱。
哈代的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是核心。
无论是哀怨、喜悦、低沉还是高歌,他都能以独特的笔触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是更注重情感的真实与深沉。
他的诗明白易懂,亲切感人,朴素自然,在淡雅中蕴含着深沉的韵味和诗意。
这种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哈代的诗歌中经常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的体现。
这种乡土情感与他的诗歌主题紧密相连,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与此同时,他的诗歌也经常探讨命运、社会等深层次的问题,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普遍意义。
除了抒情诗,哈代还写过一篇以拿破仑战争为题材的宏大的史诗《群王》。
这首诗以其宏大的主题、丰富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而备受赞誉。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哈代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关注。
总的来说,托马斯·哈代的诗歌是英国文学的一块瑰宝。
他的诗歌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著称。
无论是探讨人类情感、乡土情怀还是历史事件,他的作品都展现出他对人类和世间一切生物的深深关爱。
这种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试论托马斯哈代的伤感诗

试论托马斯哈代的伤感诗托马斯哈代,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他的诗歌充满了伤感情绪,描绘了人生的悲哀和无奈。
哈代的诗歌主题多为爱情、自然和死亡。
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人生的苦难和悲哀,也揭示了人类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无名的墓碑》这首诗中,哈代描绘了一座无名氏的墓碑,表达了死亡的普遍性和人生的短暂。
他写道:“他是谁?没有人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什么/只有无言的墓碑和青苔/证明他曾经活过。
”哈代的诗歌也表现了爱情的痛苦和无奈。
在《别离》这首诗中,他描绘了一对恋人的离别,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他写道:“我们分手了,在生命的最/甜美之时,在这个世界的/最残酷之日,我们的爱/像两条河流,分流而逝。
”哈代的诗歌还表现了自然的美妙和残酷。
在《晚风》这首诗中,他描绘了一片湖光山色,晚风轻轻吹过,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残酷的感叹。
他写道:“晚风从湖面上吹来/带着甜蜜的湖水气息/和悲伤的草地上落英的芳香/而生命在这里又是什么/只是像一只蚂蚁/在沙滩上爬行/而大海的巨浪不断地冲刷/生命是多么的脆弱。
”托马斯哈代的诗歌充满了伤感情绪,深刻地描绘了人生的悲哀和无奈。
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人生的苦难和爱情的痛苦,也揭示了自然的美妙和残酷。
哈代的诗歌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伤感诗歌的代表之作。
托马斯·哈代与鲁迅是两位分别处于不同国度和时代的伟大作家,他们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和《祝福》却同样展示了人性的复杂与悲剧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主题、人物和叙述风格。
《德伯家的苔丝》和《祝福》都揭示了社会底层女性的悲惨命运。
苔丝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身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农村,因家庭贫困而遭受富家子的玩弄和欺骗。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则是一位更为悲惨的中国女性,她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饱受摧残,最终孤独地死去。
尽管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但它们都了底层女性的生存状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悲剧。
哈代最有名的诗

哈代最有名的诗
哈代(Thomas Hardy)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文学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众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被誉为他最有名的诗,那就是《被复活的人》(The Re-awakening)。
《被复活的人》讲述了一个人在乡间漫步时,突然发现一个被遗忘的坟墓。
坟墓上的铭文让他产生了对逝去的人的好奇心,他开始想象逝去者的生活和悲伤。
这首诗描绘了人们对生死和逝去的思考,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恐惧。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和优美的语言而广为传颂。
哈代通过这首诗表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以及对逝去者的怀念和敬仰。
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者的尊重和悼念之情,展现了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之情。
《被复活的人》的语言优美,情感细腻,给人以深刻的冲击。
它通过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引导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逝去者的怀
念。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哈代最有名的诗歌作品之一。
通过《被复活的人》,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哈代对生死的思考和对逝去者的怀念,还能从中领略到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哈代最有名的诗歌之一,也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深刻思考人生和死亡的杰作。
哈代的诗NEUTRALTONES中英对照

哈代的诗NEUTRALTONES中英对照NEUTRAL TONESWE stood by a pond that winter day,And the sun was white, as though chidden of God, And a few leaves lay on the starving sod,--They had fallen from an ash, and were gray.Your eyes on me were as eyes that roveOver tedious riddles solved years ago;And some words played between us to and fro-- On which lost the more by our love.The smile on your mouth was the deadest thing Alive enough to have strength to die;And a grin of bitterness swept therebyLike an ominous bird a-wing?.Since then, keen lessons that love deceives,And wrings with wrong, have shaped to meYour face, and the God-curst sun, and a tree,And a pond edged with grayish leaves.灰色调那个冬日,我俩木立池边,苍白的日光,如同受了上帝的责备,几片叶子飘零在干枯的草甸,---那是岑树的落叶,一片死灰。
你顾盼的目光漂游不定,仿佛在昔日乏味的迷雾中穿行,那时我们说话俏皮,唇枪舌剑,结果却是心灵受损,为的只是爱情。
你唇边的微笑毫无生气,一如临终前的微笑,冰凉僵滞,一阵苦笑掠过脸庞,如同一只不详之鸟展翅。
托马斯哈代 the man he killed

This poem seems sad and confused because
summary
the man in the singing the poem must not like killing people. He feels like he had to do it. He saw no joy in it. It was for self defense. He also thinks to himself on how the man he shot would have done the same thing. The man singing the poem is being realistic. These things have to happen and they all happen for a reason.
Analysis
The poem is made up of short lines using a simple rhyme scheme and everyday language. These format choices make the poem almost like a nursery rhyme in its simplicity, providing an ironic contrast to its unpleasant subject. The heavy irony of terms compared to the events narrated in the poem contrast in purposeful ways that emphasize the senselessness of how war seems.
倘酒馆里相遇,你会款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诗歌意义分析
• 该诗共4节,第一节中诗人写到: Christmas Eve, and twelve of the clock./“Now they are all on their knees,”/An elder said as we sat in a flock/By the embers in hearthside ease. • 牛群在圣诞前夜12点整集体下跪以纪念耶 稣诞生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一位长者 说“现在他们全部下跪”,人们对他的话 深信不疑,因为他们信仰坚定,从不怀疑 上帝的存在。
would weave”中的“weave”用来编织幻想,比喻贴切,形 象生动,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用典
诗中引用了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牛群在圣诞 前夜集体下跪,一个代表着古老、深厚、令人慰 藉的传统,一个被科学理性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炮火破坏了的传统。典故的使用使人们仿佛 回到从前那有着宗教信仰的日子,“下跪的牛群 构成了一幅芸芸众生敬仰上帝的图画”。
years!)表达了人们幻想的破灭,人们对万能的上帝开始
质疑。复合句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人不再盲 目相信上帝的存在,但是又没有更好的信仰,因此感到苦
闷彷徨。
语域变化
诗人在使用常规语言时突然插入方言yonder
(=over there), barton (=farm)和coomb (=valley),给 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这种异乎寻常的语言表达方 式渲染了全诗的气氛,暗示了已有的生活方式和 社会秩序完全被打乱,表达了诗人淡淡的怀旧心 情和失去信仰的苦闷心情。
变异手段
句式变化
哈代的宗教信仰建立在人们的想象中,在人们编织的古老传说中, 然而这一切都已逝去,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和谐顷刻间消散了,转而被快 节奏的生活方式所代替,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战争的爆发使得诗人对 宗教信仰发生了动摇。在句式上表现在前两节中使用省略句和简单句较 多,而三四节中句式变化较大,其中用了一个很长的复合句(Yet, I feel… ),横跨多行。该诗的第一行由两个名词词组构成,没有主语和谓语动
yonder coomb /Our childhood used to know,”诗人联想到童年时期对上
帝的敬仰如同牛群下跪一样虔诚,作者希望回到童年时光,宁愿相信 那近乎迷信的信仰(I should go with him in the gloom /Hoping it might
be so)。失去了宗教信仰的诗人此时感到悲哀、迷茫和深深的失落感,
托马斯· 哈代诗歌《牛群》赏析
英语2班 刘伊妍 201216010223
The Oxen 《牛群》
• Christmas Eve, and twelve of the clock. ‘Now they are all on their knees’, An elder said as we sat in a flock By the embers in hearthside ease. 圣诞节前夜,时钟十二点。 “现在它们可都跪下啰,” 我们曾在烧剩烬的炉边 成群安歇,长辈这样说。 We pictured the meek mild creatures where They dwelt in their strawy pen, Nor did it occur to one of us there To doubt they were kneeling then. 我们想象那温顺的牲口 就在铺草的围栏里面, 我们中间没有谁起念头 怀疑它们没跪在地上。
淡淡的怀旧情感也流露于字里行间。
2. 诗歌意义的表现手段
• 下面从语音手段、修辞手段和变异手段三 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本诗。
语音手段
该诗共4节16行,前两节节奏和缓,其中第一节开头由两个表示时 间的名词短语构成,好像时间静止不动,就停留在圣诞前夕12点整这 一时刻上。第二节用了大量含长元音和双元音的词,如meek, mild, creatures, strawy, nor, occur, doubt, kneeling等,诗歌节奏徐缓,“产
《牛群》的主要情绪,是“对以
传说、传统和群体感、对神灵的信 仰合为基础的安全世界的逝去而产 生的强烈的懊丧、痛心和失落感”。
2015-6-29
词,形成一幅静态画面,为下文制造悬念,此时此刻将会发生什么事,
读者在期待着。
• 倒装句(Nor did it occur …)的使用强调了我们童年时期的天 真和轻信,虔诚地相信上帝,从来没有怀疑过上帝的存在。 感叹句的使用(So fair a fancy few would weave /In these
生舒缓悠长的旋律”,然而第三节突然开始连用/f/音(如fair, fancy 和
few) 和/w/音(如would和weave),显得呼吸急促,节奏感骤增,产 生激烈紧张的旋律。诗歌节奏的剧烈变化,隐含了诗人生活方式的剧
烈变化以及宗教信仰的转变等。这首诗16行全部押尾韵,韵式为交叉
韵(abab)式,诗中还用了头韵:meek与mild, fair, fancy 与few, would 与weave等,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艺术感染力。
源》的广为流传,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哈代也受到很大影
响;战争的爆发使他对基督教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在《托马斯· 哈代 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哈代对基督教文明所表现出的极度失望。”《
牛群》发表于一战期间(1915年圣诞前夕),诗中体现了诗人由虔诚
地崇拜上帝到信仰的破灭,表达了诗人淡淡的怀旧情感以及由于失去 信仰而产生的深深的失落感。
• 听了长者的话,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温顺 的牛群在草棚中集体下跪的样子,没有人 对此有任何怀疑。
• 然而诗人在第三节开头非常遗憾地写到:So fair a fancy few would weave/In these years! 这些年头很少有人在编织这样美丽的幻想了,人 们对上帝已经不再迷信了。接着诗人写到:Yet, I feel /If someone said on Christmas Eve /“come; see the oxen kneel/In the lonely barton by
修辞手段
隐喻
“An elder said as we sat in a flock”中的“flock”,本意是 指鸟或羊的一群,这里喻指听牧师讲道的一群信徒、信众,
常用于宗教文体和《圣经》中。“flock”一词的使用使得
该诗产生新颖奇特的效果,也隐含了人们对宗教信仰的,“So fair a fancy few
• 第二节诗人写到:We pictured the meek mild creatures where/They dwelt in their strawy pen/Nor did it occur to one of us there/To doubt they were kneeling then.
•
•
• So fair a fancy few would weave In these years! Yet, I feel, If someone said on Christmas Eve, ‘Come; see the oxen kneel 恁棒的奇想这年头几人 编得出来!不过呢,我想, 如果有人在今晚说一声 “走吧;去看看那峡谷旁 • In the lonely barton by yonder coomb Our childhood used to know,’ I should go with him in the gloom, Hoping it might be so. • 孤单的农家院子里那些 咱们小时候听说的牛,” 我会跟着他走进茫茫夜, 希望这不是一通胡诌。
• 托马斯· 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着名 的诗人、小说家。《牛群》是他于一战期 间发表的重要作品。 • 主要从本诗的写作背景出发,分析该诗的 意义,以及意义的表现手段,从而更好地 理解该诗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
托马斯· 哈代(1840-1928)出生于基督教家庭,从小就深受基督教 的影响,19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牛津运动传到了他的故乡多赛特 郡,使他“对上帝的存在更加坚信不移”。但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工 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宗教信仰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物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