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机理及致因理论
第三章 事故机理及致因理论

Company Logo
2.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或物理性爆炸)是指由于物理的原 因引起的物质的状态发生突变而导致的爆炸现象。 其爆炸前后的物质种类与化学成分均不发生变化。 容器及设备因物理爆炸而破裂通常有下面两种 情况:一种是在正常操作压力下发生的,一种是 在超压情况下发生的。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导致腐蚀破裂的主要原因是:
(1)高温、易产生局部过热区、处理CO、CO2或烃类介质的设备,易发 生渗碳腐蚀。 (2)高压、水分多、露点高条件下的合金材料易产生应力腐蚀。 (3)氢与硫共存、腐蚀条件恶劣,易发生硫化氢引起的应力腐蚀。 (4)高温、高压、碳含量高的铁碳合金设备,易发生氢脆。 (5)高温氯化物溶液下的奥氏体不锈钢设备,较高的冷作残余应力及 振动应力、高温、高压的氯化物水溶液是发生氯离子引起奥氏体不锈 钢应力腐蚀破裂的必要条件。 (6)CO、CO2或CO+CO2+H2O或CO+CO2+N2混合气体中加水,均会引起应力 腐蚀。
Company Logo
5.电气事故机理
触电事故
电
电
击
伤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电气火灾和爆炸
1 温度过高 (1)短路 (2)过载 (3)接触不良 (4)铁芯发热 (5)散热不良 2 电火花 (1)工作火花 (2)电气设备事故火花 (3)雷电火花 (4)静电火花 (5)电磁感应火花
Company Logo
(4)蠕变破裂
其破裂的主要特征是:
(1)蠕变破裂只发生在高温容器或装臵中,破裂时有明显的塑性变形, 其变形量与材料在高温下的塑性有关。 (2)由断口金相分析可以发现微观金相组织有明显变化,如晶粒长大、 再结晶与回火效应、碳化物分解、合金组织球化(或石墨化)等。 (3)长期在高温和应力作用下,破裂时的应力低于材料正常操作温度 下的抗拉强度。
(整理)事故致因理论.

第二节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折中所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
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原因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事故发生的本质规律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先后出现了十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事故致因理论和事故模型。
一、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在20 世纪50 年代以前,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飞速发展,美国福特公司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生产方式利用机械的自动化迫使工人适应机器,包括操作要求和工作节奏,一切以机器为中心,人成为机器的附属和奴隶。
与这种情况相对应,人们往往将生产中的事故原因推到操作者的头上。
1919年,由格林伍德(M .Greenwood)和伍兹(H .Woods)提出了“事故倾向性格”论,后来又由纽伯尔德(Newboid)在1926年以及法默(Farmer)在1939 年分别对其进行了补充。
该理论认为,从事同样的工作和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某些人比其他人更易发生事故,这些人是事故倾向者,他们的存在会使生产中的事故增多;如果通过人的性格特点区分出这部分人而不予雇佣,则可以减少工业生产的事故。
这种理论把事故致因归咎于人的天性,至今仍有某些人赞成这一理论,但是后来的许多研究结果并没有证实此理论的正确性。
1936 年由美国人海因里希(W .H.Heinrich) 所提出的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连串的事件,按一定因果关系依次发生的结果。
他用五块多米诺骨牌来形象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即第一块牌倒下后会引起后面的牌连锁反应而倒下,最后一块牌即为伤害。
因此,该理论也被称为“多米诺骨牌”理论。
多米诺骨牌理论建立了事故致因的事件链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后来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海因里希曾经调查了75 000 件工伤事故,发现其中有98%是可以预防的。
安全科学的基本概念

安全科学的基本概念安全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安全科学的核心概念是安全和风险管理,它致力于预防和控制事故、灾害和风险,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全科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以及实际应用。
一、安全科学的定义与内涵安全科学是研究如何保障人类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安全问题的学科。
它通过对事故原因、事故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寻求预防和控制事故的有效手段,以达到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安全科学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与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
二、安全科学的研究内容1.事故致因理论:安全科学研究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从事故的源头出发,探究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通过对事故原因的分析,可以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2.风险评估与管理:风险评估是安全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潜在危险源的识别、分析和评价,量化风险的大小,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风险管理则是对风险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过程,旨在实现风险的最小化。
3.安全技术与工程:安全科学研究和应用各种安全技术和工程手段,以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
这包括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的开发、应急救援体系的建立等。
4.安全文化与教育:安全科学还关注安全文化和教育的研究。
通过培养人们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素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
三、安全科学的实际应用安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通过应用安全科学技术,可以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在交通运输领域,安全科学可以帮助规划和设计更安全的交通系统,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安全科学可以指导抗震设计、防洪工程等,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第2章 事故机理及致因理论

冒失;运动神经迟钝,动作不灵活。
一、事故频发倾向论
2、事故遭遇倾向
事 故 调 查 与 分 析 技 术 课 件
事故遭遇倾向(Accident Liability)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 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事故的发生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 且与生产条件有关;与工人的年龄有关:与工人的工作经验、 熟练程度有关。 明兹(A.mintz)和布卢姆(M.L.B)建议用事故遭遇倾向取 代事故频发倾向的概念。
16
案例 2
事 故 调 查 与 分 析 技 术 课 件
2 该起事故性质( C ) A 自然灾害 B 刑事事件 C 责任事故 D非责任事故 3 该起事故爆炸直接原因( D ) A 没有办理动火证 B 污油池存在油气 C 没有监护 D 违章动火
17
案例 2
事 故 调 查 与 分 析 技 术 课 件
4 该事故直接与油气爆炸有关的因素有(ABD ) A 空气 B 污油挥发的气体 C 环境温度 D 电焊焊接中产生的火 E 污油 BCD 5 钳工甲此次作业环境中主要存在的危险有( ) A 电磁辐射 B 触电 C 油气着火 D 油气爆炸 E 机械伤害
21
事 故 调 查 与 分 析 技 术 课 件
第二十条 特大事故调查组的职责如下: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 A ) 4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应追究事故直接责任者是( 及财产损失情况; A 驾驶员甲 B 驾驶员乙 C 村长 D 公路管理部门负责人 (二)查明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三)提出事故处理及防止类似事故 5 根据《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该事故调查 再次发生所应采取措施的建议; 组职责是( D)。 (四)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A 请军队参加调查 (五)检查控制事故的应急措施是否 B 加强危化品运输管理 得当和落实; C 调查事故经过 D 提出对驾驶员甲的处理建议 (六)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 6 该事故调查取证主要包括:— ( AD ) A 收集与事故发生有关事实
安全科学原理—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频发倾向论
16
第三节
一、因果继承原则
事故因果论
事故现象的发生与其原因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事故现象是后果,与其前因有必然的联系。 因果是多层次相继发生的,因和果有继承性,前段的结 果往往是下一段的原因。一次原因是二次原因的结果,二 次原因又是三次原因的结果,如此类推。
17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23
第三节
事故因果论
某些因果连锁,又有一系列原因集中、复合组 成伤亡事故后果——复合型 单纯的集中型或连锁型较少,事故的因果关系 多为复合型。
24
第三节
三、起因物和施害物
事故因果论
起因物——造成事故起源的机械、装置、天然或人 工物件、环境物等。
施害物——直接造成事故而加害于人的物质
不安全状态导致起因物作用;施害物又是起因物促 成其造成事故后果的。
12
第二节
事故频发倾向论
1926年,纽鲍尔德(E.M.Newbold)研究大量工厂中事 故发生次数分布,证明事故发生次数服从发生概率极小, 且各个人发生事故概率不等的统计分布。 马勃(Marbe)跟踪调查了一个有3000人的工厂,结果发 现: 第一年里没有发生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几年里平均发生 0.30—0.60次事故; 第一年里发生过一次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生0.86— 1.17次事故; 第一年里出过两次事故的工人在以后平均发生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转移论
能量意外释放论的出现是人们对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实 质认识方面的一大飞跃。1961年和1966年,吉布森(Gibson) 和哈登(Hadden)提出了一种新概念: 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 的能量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于是,应该通过控制能量, 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 量释放。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

事故致因理论浅述事故致因理论浅述事故致因理论是研究事故发生原因的学说,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浅述事故致因理论的主要方面,包括事故因果论、事故频发倾向论、随机故障模型、疲劳故障模型、能量意外释放论、轨迹交叉论、事故多米诺骨牌理论以及综合因素作用论。
1.事故因果论事故因果论认为事故是由一系列因果关系导致的。
这种理论强调对事故原因的深入挖掘,通过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源,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在事故因果论中,因果关系通常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直接原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诱因,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等;间接原因则是引发直接原因的因素,如管理制度缺陷、人员培训不足等。
2.事故频发倾向论事故频发倾向论认为某些个体或组织具有事故频发的倾向性。
该理论强调对事故发生规律的研究,通过对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个体或组织进行重点防范,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事故频发倾向论在安全管理中具有指导意义,但需要注意避免将个体或组织的特征与事故发生划等号。
3.随机故障模型随机故障模型认为事故是由随机因素导致的,具有不可预测性。
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因为许多因素如设备老化、环境变化等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在这种理论下,人们需要加强对事故的监测和预警,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4.疲劳故障模型疲劳故障模型认为事故是由于设备或零部件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损伤导致的。
该模型认为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可以通过对设备或零部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来预防。
疲劳故障模型对于机械、电子等领域的事故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5.能量意外释放论能量意外释放论认为事故是由于能量意外释放导致的。
该理论强调对能量的管理和控制,采取措施将能量限制在安全范围内,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能量意外释放论对于能源、化工等领域的事故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6.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导致的。
该理论强调对人和物的安全管理,通过控制两者的时空轨迹,避免它们在同一时空相遇,从而预防事故的发生。
事故与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与事故致因理论一、事故的特征1、危险性:任何事故都会一定程度上给个人、集体和社会带来身体、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损失和危害,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影响社会的安定。
2、意外性:从主观愿望来说,人们都不愿意发生事故,而事故往往发生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点和时刻。
3、紧急性:不少事故从发生到结束的速度很快,允许组织和个人作出反应时间很短,这就要求人们平时要研究、了解预防对策和紧急对策,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尽量降低事故的损失。
二、事故发展四阶段1、事故的孕育阶段:由事故基础原因所致,如社会历史原因、技术教育原因、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存在缺陷,使其先天潜伏着危险性,潜在危险不一定成为事故,它需要诱发因素。
根据事故特点,这一阶段是消灭事故最好时机,可以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2、事故的成长阶段: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再加上管理的失误或缺陷,促使事故隐患的增长,系统危险性增大,是事故发生的前提条件,这一阶段事故危险性已有征兆,一旦被激发因素作用,将会发生事故。
3、事故的爆发阶段:这一阶段必然会对人或物造成伤害或损失,事故发生已不可挽回,具有意外性和紧急性的特点,事故损失跟偶然因素有关。
4、事故的持续阶段:事故造成后果仍然存在的阶段,持续时间越长,所造成的危害就越大,要消除后果,需要花费较大的力量。
三、事故构成要素分析1、人要素:人在生产过程忽视和违反安全规程、误操作等不安全行为。
2、物要素:设备、仪器、工具、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不安全状态。
3、环境要素: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精神、情绪和生理状况的影响,从而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4、管理要素:由于管理上缺陷或失误,可导致技术设计缺陷、对操作者不良教育、劳动组织不合理、缺乏现场的合理指挥、没有严格有效执行安全标准和规范等。
四、1∶29∶300法则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调查和分析了550000多起工业事故,发现其中:死亡和重伤事故1666起,轻伤事故48334起,无伤害事故500000起;即构成1∶29∶300的事故发生频率与伤害严重度的重要法则。
第2章 事故机理及致因理论

(1)事故转化机理:B事件的发生是由A事件引
起的。例如:由于瓦斯爆炸事故冲击波破坏了煤体的支
护,导致煤体压力变化发生煤与瓦斯突出。
事故机理
事故机理举例:
事 故 调 查 与 分 析 技 术 课 件
(2)蔓延机理:是指同类灾害不断发生。例
如:一个工作面的瓦斯爆炸,引发其他工作面或巷道的
15
案例 2
事 故 调 查 与 分 析 技 术 课 件
某厂油污法兰损坏需维修。维修钳工甲将带有污 油底阀的污油管线放入污油池内,当时污油池液面 高度为500cm,上面浮有30cm的浮油。在液面上的 100cm处需对法兰进行更换,班长乙决定采用对接 焊接方式。电焊工丙去办理动火票,钳工甲见焊工 丙办理动火手续迟迟没回,便开始焊接,结果发生 油气爆炸,钳工甲掉入污油池死亡。 根据以上场景,回答下列问题 : 1 焊接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 C ) A 懂得防火知识 B 懂得防爆知识 C 焊工作业证 D 经过培训
四能量意外释放理论人体受到超过其承受能力的各种形式能量作用时受伤害的情况产生的伤害事故类型刺伤割伤撕裂挤压皮肤和肌肉骨折内部器官损伤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压力容器爆炸热能皮肤发炎烧伤烧焦焚化伤及全身灼烫火灾电能干扰神经肌肉功能化学性皮炎化学性烧伤致癌致遗传突变致畸胎急性中毒窒息中毒和窒息火干扰能量交换与伤害影响能量交换类产生的伤害氧的作用局部或全身生理损害其他局部或全身生理损害冻伤冻死热痉挛热衰竭热昏迷调查伤亡事故原因发现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因为过量的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正常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引起的并且这种过量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释放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裂
指容器、管道在压力作用下,器壁上产生的应力超过材料 的强度极限而发生断裂的一种破坏形式。 1.韧性破裂的主要特征 a 材料具有明显的形状改变和较大的塑性变形 b 断口呈暗灰色纤维状,无金属光泽,端口不齐平 c 破裂不产生碎片 d 爆破压力与计算的爆破压力接近
3.1.1 破 裂
2.导致韧性破裂的主要原因 a 超压、安全阀失灵、操作失误等 b 器壁厚度不够,或者使用中变薄,设计原因等。
3.1.1 破
裂
• 疲劳破裂 指材料在反复加压、卸压过程中在低应力状态下突然发 生的破坏形式。 1. 疲劳破裂的主要特征: a 破坏时无明显的塑性变形 b 断口可见到疲劳裂纹的产生、扩展和最后断裂等区域, 前两者较光滑,后者较粗糙。 c 开裂部位在应力高的地区 d 发展缓慢 e 通常是在操作温度、压力大幅度波动且频繁启动、停车 情况下发生。
3.4 人的因素
• 心理压力对人的影响 1)对健康的影响—头痛、失眠、高血压等 2)对情绪的影响—恐惧、焦虑、忧郁、愤怒、敌意、自 怜等 3)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对于做决策的人,紧张往往会起 到促进作用。适当的紧张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3.5
事故致因理论简介
阐明事故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以及如何防止事故 发生的理论,称为事故致因理论,或事故发生及预防理论。
裂
2. 脆性破裂的主要特征: a 无明显的塑性变形 b 断口宏观分析呈金属晶粒状并有光泽,断口平直与主应 力方向垂直 c 破裂通常为瞬间发生,有碎片飞出 d 破坏应力低于或接近于材料的屈服极限 e 在低温度下发生破裂 f 破裂总是在缺陷处或几何形状突发处首先发生
3.1.1 破
裂
3. 导致脆性破裂的主要原因 a 低温 b 材料本身缺陷 c 焊接处与焊缝处有缺陷 d 材料中硫磷含量过高及应力腐蚀都将恶化材料的机械 性能,从而引起脆性破裂
3.1.5 电气事故机理
• 电气火灾和爆炸 (1)温度过高—短路、过载、接触不良、铁心发热、散 热不良 (2)电火花—工作火花、电气设备事故火花、雷电火花、 静电火花、电磁感应火花 (3)静电—固体带电、液体带电、粉体带电、气体带电、 人体带电。
3.2 化学性作用
• 燃烧 • 化学爆炸—指物质发生极迅速、剧烈的化学反应而产生大 量热量和气体产物,高温高压的产物对外膨胀做功而引起 的瞬间爆炸现象。 化学爆炸主要特征: a 瞬间进行,伴有激烈的燃烧反应,出现火光、闪光现象; b 有碎片,断口呈现脆性破裂的特征; c 安全阀有泄压现象,压力表指针撞弯不回零; d 有二次空间爆炸迹象。 • 腐蚀—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
3.1.1 破
裂
• 腐蚀破坏的主要特征: a 渗碳腐蚀的不锈钢金属表面呈孔蚀状 b 氢脆金属表面及断口上有鼓泡现象 c 碱脆断裂容器断口与主拉伸应力方向基本垂直 e 硫化氢腐蚀容器器壁上有一层银灰色、多孔、松散的易 剥落层—硫化铁 f 氯脆设备表面有腐蚀坑存在 • 导致腐蚀破坏的主要原因6条
3.1.2 物理爆炸
3.1.3 磨损与疲劳
• 疲劳
机械的主要零部件经过较长时间运行后,未产生明显的塑 性变形而突然发生断裂的现象。 实验表明,平均应力越大,疲劳极限越高,所允许的交 变应力幅度越小,疲劳损伤也就越小;零件在超过疲劳极 限的应力下继续工作,直到断裂时,所能经受的应力循环 次数越多,零件抵抗过载荷损伤的能力则越高。 实验还表明,金属材料在低于或接近于疲劳极限下运行 一定次数后,其疲劳极限还会提高,也就延长了疲劳寿命, 此现象称次载荷锻炼。
第三章 事故机理 及致因理论
第三章 事故机理
3.1 物理性作用 3.2 化学性作用 3.3 工业中毒事故 3.4 人的因素
3.1 物理性作用
• 3.1.1 破裂 按金属材料破裂的现象不同,容器、管道 的破裂可分为韧性破裂、脆性破裂、疲劳 破裂、腐蚀破裂和蠕变破裂等五种形式。
3.1.1 破
• 韧性破裂
3.4 人的因素
• 态度 态度影响行为,但不一定决定行为,态度和行为之间不是 简单的因果关系。首先态度的概括程度对行为的调节作用 各有不同,态度的对象越是具体的事物,态度也就越具体, 那么它与行为的相关性就越高;其次由于态度对象本身的 矛盾和复杂性,导致个体态度的复杂性,导致行为并不总 是一致的;同时许多情感因素也影响行为;最后个体的切 身体验会加强态度与行为的一致关系。 • 态度的形成与变化有3个阶段 • 1)顺从 个体没有深刻的认知和情感,比较表面化,行为 受外部条件控制。 • 2)同化 自愿接受和认同某种观点、信念,有较多的情感 • 3)内化 将接受的信念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
3.1.1 破
裂
c 晶间腐蚀是一种局部的、选择性的腐蚀破坏。这种腐蚀 破坏常常沿着金属材料的晶粒边缘进行。腐蚀性介质渗入 到金属材料深处,金属晶粒之间的结合力因腐蚀而破坏, 从而使材料的机械性能下降或完全丧失,只要用很小的外 力就会破坏。 d 应力腐蚀是金属材料在拉伸应力和特定的腐蚀环境共同 作用下,以裂纹形式发生的腐蚀破坏。应力腐蚀破裂有3 个要素: 应力、腐蚀、破裂 e 疲劳腐蚀是金属设备在腐蚀介质和交变拉应力共同作用 下而发生腐蚀破坏的一种形式。
3.1.1 破
裂
• 常见的腐蚀破裂事故有5种: • 渗碳腐蚀是指在处理CO、CO2 或烃的高温装置和管道的金属表面上 析出碳,从而破坏金属氧化膜保护层的破坏形式。 • 氢脆是在高温高压下,氢气渗入到钢材内,与金属材料内的渗碳体相 互作用生成甲烷逸出而使碳钢脱碳,以致使材料的强度与塑性大幅度 降低的破坏形式。 • 苛性脆化是指废热锅炉或水夹套汽包等设备在高温条件下,水质中浓 碱生成钠盐,在热碱溶液的腐蚀和抗应力共同作用下而发生的破坏形 式。 • 硫化氢腐蚀是指硫化氢对器壁产生应力腐蚀或腐蚀疲劳,促使裂纹形 成、裂纹扩展,最后导致破裂的一种破坏形式。 • 氯脆是指奥氏不锈钢在高温氯化物水溶液中引起的应力腐蚀破裂现象, 造成破裂的介质是含氯离子的冷却用水。 CO、CO2 气体的应力腐蚀 是指充装CO、CO2 或他们混合气体的设备,在较高温度和水分存在 的情况下产生应力腐蚀,从而导致断裂的破坏形式。
事故致因理论是从大量典型事故的本质原因的分析中所 提炼出的事故机理和事故模型。这些机理和模型反映了事 故发生的规律性,能够为事故的定性定量分析,为事故的 预测预防,为改进安全管理工作,从理论上提供科学的、 完整的依据。
3.3 工业中毒事故
• 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呼吸道 皮肤 消化道 • 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1)急性中毒 a 对呼吸系统 b 对神经系统 c 对血液系统 d 对泌尿系统 e 对循环系统 f 消化系统
3.3 工业中毒事故
(2)慢性中毒a 对神经系统 b 精神障碍 c 对血液系统 d 对消化系统
3.4 人的因素
• 心理与态度 心理是客观食物在脑中的反映,它是感觉、知觉、思 维、情感、性格、能力等功能的总称。人的心理是在社会 条件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是人的机体、首先 是人脑这种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的机能、活动过程 或运动。人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认识客观世界,也改变客观 世界,而心理就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或反应。
3.1.1 破
• 脆性破裂
裂
指容器在破裂时没有宏观的塑性变形,器壁平均应力远没 有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有的甚至低于屈服极限,其破坏 现象和脆性材料的破坏相似。 1.发生低应力脆性断裂的必需条件有三个:
a 设备容器本身存在缺陷或几何形状发生突变 b 存在一定的水平应力 c 材料韧性很差
3.1.1 破
3.4 人的因素
• 对某种食物或对象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是 态度,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 外界刺激的反应会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在心理学上常把 态度看成是一种“行为的准备”。态度包含了3种心理成分。 1)认知 指对态度对象(如吸烟、文学、管理)的知觉、理 解、信念和评价。认知成分中既包括对某人某事之所知, 也包括对某人某事的评价—赞同或反对。 2)情感 指人们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3)行为意向 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 当个体对态度对象必须有所表示时,他将怎样行动。 在态度的三种心理成分中,认知是情感的基础,而情感常 导致行为的结果。
3.1.1 破
• 腐蚀破裂
裂
指容器壳体由于受到腐蚀介质的作用而产生破裂的一种破 坏形式。
1.腐蚀破裂分为五类: 均匀腐蚀、点腐蚀、晶间腐蚀、应力 腐蚀和疲劳腐蚀。
a 均匀腐蚀是由于设备大面积出现腐蚀现象,从而使器壁 变薄、强度不够导致的塑性破坏。 b 点腐蚀是由于潮湿介质、氯或其它介质在金属表面形成 腐蚀电池发生电化学腐蚀,从而使其表面形成穿孔或局部 腐蚀深坑,它将引起应力集中。
3.4 人的因素
•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对世界的认知包含了知识、观念、态 度等多种元素。真正的态度改变,发生在使认知失调的元 素之间。态度改变的方式一是改变一种认知元素,二是增 加新的认知元素,三是强化某一元素的重要性。 • 一个人在心理上对其工作的认同程度和迷恋程度称之为工 作投入 • 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组织目标的认同,并希望维持自己作 为组织成员的身份,称为组织承诺,是工作投入的深入和 扩展。 • 阿伦和梅耶提出3种形式的承诺: 感情承诺 继续承诺 规范承诺
3.4 人的因素
• 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又称紧张或应激,是由于各种充满紧张性的刺激 物(应激源)所引起的一类非特定性的反应。 布朗斯坦将紧张源分成4类。 1)躯体性—噪声、震动、高温、辐射、微生物和疾病等 2)心理性—心理冲突、挫折感、凶事预感等 3)社会性—离婚、失业、亲人死亡、升学、考试、战争 4)文化性—旅行、留学、语言不通等 • 心理压力的潜在来源 1)工作因素—时间压力、任务不明、职位变动 2)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文化氛围、管理水平 3)个人因素—家庭问题、经济问题、角色冲突
3.1.4 噪声与振动
• 噪声
• 噪声源包括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噪声和电磁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