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的译文

合集下载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率(lǜ律):一定的标准和比率。此用如动词, 意为比例。
条:分条列举。 左:下面。 原补:《儒门事亲》卷二中的一篇,全名为《推 原补法利害非轻说》。
预:参与。
一言:一句话。引文见《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 病诠
张从正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 人(1156-1228),睢州考 城人,是金代的著名医 家,兴定年间(1217-1222) 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的“攻下派”的创始人。 张子和一生著述颇多, 最著名的就是与学生麻 知几、常仲明等共同写 成的《儒门事亲》。
过:外乎。 表实:谓表邪盛实。以下四句言邪实是因,正虚 为果。
纯:完全。
渠:他。指代庸工。 终老:年老;到老。《论衡· 无形》:“终 老至死。”
鲧(gǔn滚)湮洪水:鲧,亦作“鮌”,传说为 原始时代的部落首领,封崇伯,奉尧命治水。他 采取築堤之法,九年未平,被舜杀死在羽山。 《山海经· 海内经》:“洪水滔滔,鲧竊帝之息壤 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於羽郊。鲧 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国语· 晋 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於羽山,化为黄 熊,以入於羽渊。”另见於《楚辞· 天问》等。湮, 阻塞。
具:陈述。 补论:《儒门事亲》卷三有《补论》 篇,其论补曰:“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馀者 损之,不足者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馀而阴 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馀而阳不足,则当 损阴而补阳。热则芒硝、大黄,损阳而补阴也; 寒则乾姜、附子,损阴而补阳也。岂可以热药而 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经》曰: ‘因其盛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此之谓也。”
交驰横骛(wù务):谓邪气盛实扩散。横骛,縱 横奔驰。
脉脱:谓脉息微弱将绝。
始:方才。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的译文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的译文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的译文【原文】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

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

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

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之也。

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

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知觉。

夫粗工之与缪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译文】人身不过分为表和里,气血不过分为虚和实。

表实的人里一定虚,里实的人表一定虚,经脉实的人络脉一定虚,络脉实的人经脉一定虚,疾病的常见现象啊。

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先攻其实邪,后补其正虚,也有不再补其正虚的时候。

粗浅的医生治疗疾病,或者补其正虚,或者攻其实邪,有时侥幸取得疗效,有时无效。

荒谬的医生治疗疾病,使实邪更实,正虚更虚,他们贻误病人的迹象常常很明显,所以可以知道(他们的错误)而谴责(他们)。

只有平庸的医生治疗疾病,一概补其正虚,不敢攻其实邪,所有的人都说(他们)稳妥,贻误病人而见不到他们的过错。

他们也不知道自我反省过错,即便老死也不知道悔过,并且说:“我用的是补药,有什么过错啊?”病人也说:“他用补药补我,他有什么过错啊?”即便病死也不知道庸医的过错。

粗浅的医生和荒谬的医生,并非不贻误病人,唯独平庸的医生贻误病人最重,就像鲧用阻塞的方法治理洪水,不懂得五行生克的道理。

【原文】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病人之死生乎?呜呼!世无真实,谁能别之?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所以该治病之法也,庶几来者有所慿藉耳。

【译文】补法是病人所乐于接受的,攻法是病人害怕使用的,医生与其违背病人的心愿而不被任用,不如顺应病人的心理而获得利益,难道还考虑病人的生死吗?悲哀啊!世上没有正确的标准,谁能区别医生治疗的正确与否?现在我编写这篇论述汗吐下三法的文章,用来概括治疗疾病的方法,希望后来的医生(治疗疾病的时候)有所依据罢了。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及:如果。 過:过失。此指病邪。 病之去也,梁肉补之。(名词作状语,用梁肉) 措:搁置。 瘵:病。
.
病 第7段
诠汗 下 吐 三
重点句子:
非吐汗下末由也已 【译文】
不是用吐汗下三发就无从治疗了。

段落大意:

区分汗下吐三法与补法,类比道德

教化与刑罚,以说明三法之重要地位。

.
病 第8段
诠 汗 词语活用: 吐者,瓜蒂而已矣。(瓜蒂:名词作动词,用瓜蒂。)
温法:
温热
治寒证(内寒)
温胃散寒法
暖肝散寒法
温肺散寒法
温通经络法
.
清法: 寒凉药物 清心泻火 清肝泻火 清胃泻火
治内热(内火)
消法: 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
必有消散,乃得其平. 食积 癥瘕(各种积块)
.
补法: 气.血.阴.阳等基本物质亏损或是脏腑
功能衰退
培土生金 金水相生 滋水涵木

还计较病人的死活呢?

.
病 第2段
诠汗 下
段落大意:

说喜补乃时弊,并表示著文目的是

“庶几来者有所凭借”。




.
病 第3段
诠汗
重点词语:



词义辨析:


固:


诸:之于。兼词。
先当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巩固) 予固难与之苦辩。(实在)
.
病 第3段
诠汗
下 段落大意:

讲疾病皆由邪气造成,说明运用攻
下 重点词语: 其:我。

二十一、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二十一、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儒门事亲》共十五卷,内容包括医 论、诊断、病证、治法等,主要撰述张 氏运用汗下吐治病的理论和经验。该书 将病证分为风、寒、暑、湿、火、燥六 大门类,以执简驭繁,并加入内伤、外 伤、内积、外积四类,而赅其余,统称 为“十形”。
二、课 文 讲 解
[过]超过,外乎。 [表里]表指肌表,里指脏腑。
咸—肾—水
酸—肝—木 苦—心—火
辛—肺—金
甘—脾—土
豈可以藥石爲補哉?
[岂可以药石为补哉]怎么可以认为药物是 补的呢?以……为……,义为“认为…… 是……”,或“把……当作……”。药石: 药物和砭石。此指药物。
必欲去大病大瘵,非吐汗下末由也已。
[末由也已]无从治疗了。末由:无从,没 有别的途径。也已:语气词连用。也:表 舒缓语气。已:语气词,用法同“矣”, 了。
[治其实]即驱邪用攻法。 [治其虚]即扶正用补法。
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實,後治其虛,亦有不 治其虛時。
[粗工]医术粗疏的医生。 [或]有时。 [幸]侥幸。 [中]治愈。
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虛,或治其實, 有時而幸中,有時而不中。
[“或治”四句]应理解为:有时补其虚,便不 能治愈;有时攻其邪,便侥幸治愈。即“有时 而不中”承“或治其虚”,“有时而幸中”承 “或治其实”,属修辞学中的分承手法。
《內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 是之謂也!
[是之谓]即“谓是”。说的这个道理。 “之” 为宾语前置标志。“是”为代词,作宾语。
第四段将治法归为上行、解表、下行三 类,阐明三法能概括众法;叙《儒门事 亲》编排的特点以及这样编排的原因。
要点回顾
一、繁简字 1、幾 1、幾几 2、憑 2、憑凭 3、識 3、識识 4、處 4、處处 5、膚 5、膚肤
粱肉:名词作状语,用粱肉。 7、以十分率之。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三.一) 一
《内经》散论诸病,非一状也;流言治法, 内经》 论诸病,非一状也; 言治法, 非一阶 至眞要大论》 非一阶也。《至眞要大论》等数篇言运气所 以酸苦甘辛咸淡,以总括之。 生诸病,各断以酸苦甘辛咸淡,以总括之。 生诸病,
阶:道,途径。 途径。 断:区分。 区分。
具:陈述,记载 陈述,
补论: 儒门事亲》 补论:《儒门事亲》 (三.一) 一 卷三中的一篇。 卷三中的一篇。
其:指上文的“愚夫愚妇”。 指上文的“愚夫愚妇”
传:即传经。由一经的病 即传经。 稍微,略微。 证传变另一经的病证。 证传变另一经的病证。二) 颇:稍微,略微。 (二.二
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 夫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 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 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若先论固其元气, 以补剂补之,眞气未胜 而邪已交驰横骛 交驰横骛而 以补剂补之,眞气未胜,而邪已交驰横骛而 不可制矣。 不可制矣。 交驰横骛:谓邪气盛实扩散。 交驰横骛:谓邪气盛实扩散。
《儒门事亲》共十五卷。首三卷为张从正所 儒门事亲》共十五卷。 其余为友人及弟子辑著而成。 著,其余为友人及弟子辑著而成。内容包括医论、 诊断、病证、治法等, 诊断、病证、治法等,主要介绍了张从正运用汗 下吐三法的理论和经验, 下吐三法的理论和经验,其中不乏精辟的论述和 创见,并附有二百多则案例来说明三法的疗效。 创见,并附有二百多则案例来说明三法的疗效。 所以名《儒门事亲》者,乃是“医家奥旨, 非儒不 所以名《儒门事亲》 乃是“医家奥旨 能明;为人子者, 不可不知医”的意思。 能明;为人子者 不可不知医” 意思。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 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 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标题意为:汗下吐三法包括全部治病之法的论述。 总括, 完备, 包括。 广雅》 备也 备也。 该:总括, 完备, 包括。《广雅》“备也。”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

阅读提示本文作者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东)人,约生于金·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至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为宋金时代著名医家。

当过军医,金宣宗兴定年间(1217~1222),曾召补过太医,但不久即辞去。

与麻知几、常仲明等,日游水(许昌北汝河)之上,讲论医理。

医术高超,人称“望而尽其工,闻而尽其巧,问而尽其神,切而尽其圣,集工巧神圣于张从正一人”。

故有“神医”之称。

融贯《难》、《素》之学,其法宗刘河间,合李东垣、朱丹溪而为“金元四大家”。

刘守真是河间学派的创始人,张子和私淑河间学派,但有独创,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工于汗吐下三法,多有效验。

张氏性格孤傲,当时医学界对扶正驱邪两者的关系在看法上有分歧,子和所提“驱邪所以扶正”的学术观点及由此而创的攻病三法,甚为同道排斥,加之汗下吐这一套不符合伺候王公大人的需要,所以很不得意。

晚年尤消极,然临财廉,有医德,甚为人称颂。

课文简析文章论述了邪气为致病之因、祛邪所以扶正的学术思想,认为所有祛邪之法皆可归入汗下吐三法,集中地反映了张氏的医学观点。

这对当时滥用补法的现象具有针砭作用,但在对攻补关系的看法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第一段言邪实引起正虚,并举良、粗、谬、庸四工的治疗特点,赞良工之治实,贬庸工之治虚;第二段说喜补乃时弊,并表示著文目的是“庶几来者有所凭籍”;第三段讲疾病皆由邪气造成,说明运用攻邪之法的根据;第四段述有邪积不可补,无邪积始可补,分清攻补之法各自适用的范围;第五段析三法的不同用途,并以《内经》论证祛邪唯有三法;第六段将治法归为上行、解表、下行三类,阐明三法能概括众法;第七段叙《儒门事亲》编排的特点以及这样编排的原因。

虚实:指正气虚和邪气实两种表现。

表实者里必虚:如果体表邪气实的话,体内必然正气虚。

者:助词,此有表假设之义,作"如果……的话"解。

常:一般规律。

良工:良医。

古代称医生为治病之工。

2013医古文试题库22(修改)

2013医古文试题库22(修改)

医古文一扁鹊传翻译下面重点字词句:1.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客官的客人长桑君到来,扁鹊唯独认为他不平凡,常常恭敬地接待他2. 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于是招呼扁鹊避开众人坐在一起,秘密地和他说3. 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闲。

”如今你们主君的病和他差不多,不到三天一定能痊愈。

4.“先生得无诞之乎?先生该不会是在开玩笑吧5.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简直不能把您的话告诉刚会笑的小孩啊6.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观察病人的外部症状,就能推断病人的内部病机;诊察到病人的内部病机,也能推知病人的外部症状。

7.以管窥天,以郄视文就像从管子里来看天空,从缝隙中看图纹。

8.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两眼昏呆而不能眨动,舌头翘起而不知放下。

9.因嘘唏服臆,魂精泄横,流涕长潸,忽忽承目夹,就已经悲哀抽泣,心气郁结,精神散乱恍惚,眼泪长流不止,泪珠滚滚挂满睫毛。

10.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人们所担心的事情,是担心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情,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少。

伤寒论序翻译下面重点字词句:1.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惊怪当今社会上的读书人,竟然不重视医药2.企踵权豪,孜孜汲汲。

只是竞相最求荣华权势,仰慕权贵豪门3.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重视名利那末节,忽视身体那根本,使自己外表华美,却使自己的身体衰敝4.婴非常之疾,身体染上严重的疾病婴:遭受5.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只好归于天命,束手待毙。

有的拿可活的百年寿命,(把最宝贵的身体,交给平庸的医生)6.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他们出仕做官时不能爱护他人,了解他人;退居时不能爱护自身,了解自身7.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诊察病情时,致力于口才敏捷;面对病人片刻,便开出药方,只按寸步脉,不按尺部脉;只按手部脉,不按足部脉;人迎、趺阳及寸口,三部脉相不加参验;测定病人脉搏跳动的次数,不满五十动。

《伤寒论》精髓“汗、吐、下”三法,“六经”乃指全身六个部位言

《伤寒论》精髓“汗、吐、下”三法,“六经”乃指全身六个部位言

《伤寒论》精髓“汗、吐、下”三法,“六经”乃指全身六个部位言《医心方》卷一治病大体引《千金》第三卷,又云仲景曰:不须汗而强汗之者,出其精液,枯竭而死;须汗而不与汗之者,使诸毛孔闭塞,令人闷绝而死;又须下而不与下之者,使人心懊侬,胀满烦乱,浮肿而死;不须下而强与下之者,令人开肠洞泄不禁而死。

(又不须灸而强与灸之者,令人火邪入肠,干错五藏,重加其烦而死;须灸而不与灸之者,使冷结重凝,久而弥固,气上冲心,无地消散,病笃而死。

)按:此仲景三例总序也,今本《千金》第一卷引仲景四条,此为其一;丹波元简以《病源》、《千金》皆未见仲景原书,谓书中无仲景姓名者误也。

自南宋以后,成无己本《伤寒论》孤行,千有余载。

学者皆以为足本,惟《千金翼》、《外台》为二古本,不知《千金方》九卷乃为《伤寒》正对方,又不知发汗之有膏、散、丸与解肌汤。

因麻、桂难用,遂构种种迷罔。

使细读《千金》,则群疑皆释矣。

以致后人纠缠六经。

仲景经方都是“以证合脉”故曰:脉证并治。

“脉”五诊:皮、肉、脉、筋、骨皆可言“脉”。

“证”在外,仲景书每以外证标目。

太阳为部位,风与寒分病种类,性质不同。

汗出、恶风为“证”。

《邪气脏腑病形篇》: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

中于面,则下阳明。

中于项,则下太阳。

中于颊,则下少阳。

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按:此以三阳头身受邪,以部位分经,为病其始,皆在皮部。

三经非有浅深,亦不出于传变,此为正义。

每“经”各自有六部,皮、肤、肌至胸、腹、胃,汗吐下三法。

六经为部位,自立门户,不分层次。

华佗六部三表三里,乃为浅深日数之正说,旧以六经分日者,大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的译文【原文】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表实者里必虚,里实者表必虚,经实者络必虚,络实者经必虚,病之常也。

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

粗工之治病,或治其虚,或治其实,有时而幸中,有时而不中。

謬工之治病,实实虚虚,其误人之迹常著,故可得而罪之也。

惟庸工之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举世皆曰平稳,误人而不见其迹。

渠亦不自省其过,虽终老而不悔,且曰:“吾用补药也,何罪焉,”病人亦曰:“彼以补药补我,彼何罪焉,”虽死而亦不知觉。

夫粗工之与缪工,非不误人,惟庸工误人最深,如鲧湮洪水,不知五行之道。

【译文】人身不过分为表和里,气血不过分为虚和实。

表实的人里一定虚,里实的人表一定虚,经脉实的人络脉一定虚,络脉实的人经脉一定虚,疾病的常见现象啊。

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先攻其实邪,后补其正虚,也有不再补其正虚的时候。

粗浅的医生治疗疾病,或者补其正虚,或者攻其实邪,有时侥幸取得疗效,有时无效。

荒谬的医生治疗疾病,使实邪更实,正虚更虚,他们贻误病人的迹象常常很明显,所以可以知道(他们的错误)而谴责(他们)。

只有平庸的医生治疗疾病,一概补其正虚,不敢攻其实邪,所有的人都说(他们)稳妥,贻误病人而见不到他们的过错。

他们也不知道自我反省过错,即便老死也不知道悔过,并且说:“我用的是补药,有什么过错啊,”病人也说:“他用补药补我,他有什么过错啊,”即便病死也不知道庸医的过错。

粗浅的医生和荒谬的医生,并非不贻误病人,唯独平庸的医生贻误病人最重,就像鲧用阻塞的方法治理洪水,不懂得五行生克的道理。

【原文】夫补者人所喜,攻者人所惡,医者与其逆病人之心而不见用,不若顺病人之心而获利也,岂复计病人之死生乎,呜呼~世无真实,谁能别之,今余著此吐汗下三法之诠,所以该治病之法也,庶几来者有所慿藉耳。

【译文】补法是病人所乐于接受的,攻法是病人害怕使用的,医生与其违背病人的心愿而不被任用,不如顺应病人的心理而获得利益,难道还考虑病人的生死吗,悲哀啊~世上没有正确的标准,谁能区别医生治疗的正确与否,现在我编写这篇论述汗吐下三法的文章,用来概括治疗疾病的方法,希望后来的医生(治疗疾病的时候)有所依据罢了。

【原文】今余论吐、汗、下三法,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况予所论之三法,識练日久,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

天之六气,风、暑、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

故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

此为发病之三也。

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也。

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於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

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

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治病,可泄而出之。

《内经》散论诸病,非一状也;流言治法,非一阶也。

《至真要大论》等数篇言运气所生诸病,各断以酸苦甘辛咸淡以总括之。

其言补,时见一二;然其补,非今之所谓补也,文具於《补论》条下,如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

若此之补,乃所以发腠理,至津液,通血气。

至其统论诸药,则曰:辛甘淡三味为阳,酸苦咸三味为阴。

辛甘发散,淡渗泄,酸苦咸涌泄。

发散者归於汗,涌者归於吐,泄者归於下。

渗为解表,归於汗;泄为利小溲,归於下。

殊不言补。

乃知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也。

然则圣人不言补乎,曰:盖汗下吐,以若草木治病者也。

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

夫谷肉果菜之属,犹君之德教也;汗下吐之属,犹君之刑罚也。

故曰: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

若人无病,粱肉而已;及其有病,当先诛伐有过。

病之去也,粱肉补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

岂可以药石为补哉,必欲去大病大瘵,非吐汗下未由也已。

【译文】现在我阐述汗吐下三法,首先讨论攻法祛邪,邪去则元气自然恢复。

况且我所讨论的三种治疗方法,琢磨应用了很长时间,非常精准熟练,只有取得疗效,没有错误失手,因此才敢对后人讲解。

天有六种气运:风、暑、火、湿、燥、寒;地有六种气运:雾、露、雨、雹、冰、泥;人的食物有六种性味:酸、苦、甘、辛、咸、淡。

天的气运异常引起的疾病,多在人体的上部;地的气运异常引起的疾病,多在人体的下部;人的饮食不调引起的疾病,多在人体的中部。

这是发病的三种情况。

病邪侵入的途径有三种,驱除病邪的途径也有三种。

风寒之邪,结聚在皮肤之间,藏匿于经络之内,留在体内不消除,有可能发生游走性疼痛,麻木不仁,以及四肢关节肿痛不适、拘急挛缩等(多种病证),可以用汗法祛邪外出。

风痰宿食,滞留在膈或上脘(的病证),可以用涌吐的方法祛邪外出。

寒湿痼冷,(或)热客下焦等在下部的病证,可以用泄下的方法祛邪外出。

《内经》分别阐述各种病证,并非一种症状表现;分别论述各种疾病的治疗,并非只有一种方法。

《至真要大论》等数篇讨论运气(异常)所发生的各种病证,分别确定用酸苦甘辛咸淡(等不同方法治疗),以概括治疗疾病的方法。

其中讨论补法的,偶尔见到一两处;然而《内经》(所说)的补,不是现今所说的补,相关论述在《补论》(注:《儒门事亲》卷三中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中,比如辛味(可以)补肝(注:按中医五行理论,辛味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

张从正认为祛邪即所以扶正,因此说“辛补肝”。

以下“咸补心”等仿次),咸味(可以)补心,甘味(可以)补肾,酸味(可以)补脾,苦味(可以)补肺。

像这样的补,是用以抒发腠理,敷布津液,畅通气血的。

至于其概括论述各类药物(的性能),则说:辛甘淡三味为阳,酸苦咸三味为阴。

辛甘发散,淡味渗泄,酸苦咸涌泄。

发散的方法(可以)归类于汗法,涌泄的方法(可以)归类于吐法,泄下的方法(可以)归类于下法。

渗是解表,归类于汗法;泄是利小便,归类于下法。

完全不说补。

由此可知圣人(注:“圣人”指编写《内经》的圣明之人)(治疗疾病)只有三种方法,没有第四种方法啊。

难道圣人不用补法吗,答:汗下吐(三种方法),(是)用这些草木(之类的药物)治疗疾病的啊。

补法,(是)用谷肉果菜(之类的食物)满足口味滋养身体的啊。

谷肉果菜之类(的食物)就像君主的仁德教化;汗下吐之类,就像君主的刑罚。

因此说:仁德教化,(是)兴盛平安(所必需)的粮食肉类;刑罚,(是)治理乱世的药物针石。

如果人体没有疾病,粮食肉类就可以满足;到人体有病(的时候),应当先攻击其病邪。

病邪去处之后,(再用)粮食肉类调补他,就像世道已经平安,刑罚(就可以)置而不用。

怎么可以用药物作为补益(的物品)呢,一定要治愈重大疾病,除非(用)吐汗下(三种治疗方法),没有其他方法了。

【原文】然今之医者,不的尽汗下吐法,各立门墙,谁肯屈己之高而一问哉,且予之三法,能兼众法,用药之时,有按有蹻,有揃有导,有减有增,有续有止。

今之医者,不得予之法,皆仰面傲笑曰:“吐者,瓜楴而已矣;汗者,麻黄、升麻而已矣;下者,巴豆、牵牛、朴硝、大黄、甘遂、芫花而已矣。

”既不得其术,从而诬之,予固难与之苦辩,故作此诠。

所谓三法可以兼众法者,如引涎、漉涎、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炙、蒸、熏、渫、洗、熨、烙、针刺、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

以余之法,所以该众法也。

然予亦未尝以此三法,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益而用之。

以十分率之,此三法居其八九,而众法所当才一二也。

【译文】然而现今的医生,不能完全领会汗吐下三法(的精髓),各自拘于门户之见,谁愿意屈己之尊而询问一下呢,况且我说的(汗吐下)三法,能够包含很多治疗方法,用药的时候,有按法,有蹻法(注:类似牵引的治疗方法),有揃法(注:按摩颊旁的一种方法),有导引(注:指呼吸吐纳,屈伸肢体,使气血流通的方法),(根据病情)有时候减少用量,有时候增加用量,有时候连续服药,有时候停止服药。

现今的医生,没有掌握我的治疗方法,全都高傲的仰面朝天嘲笑说:“吐法,(不过用)瓜楴罢了;汗法,(不过用)麻黄、升麻罢了;下法,(不过用)巴豆、牵牛、朴硝、大黄、甘遂、芫花罢了。

”既不了解我的治疗方法,又贬低我的治疗方法,我固然难以和他们苦苦争辩,因此写作这篇文章。

所以说(汗吐下)三法可以包含多种治疗方法是因为,像引涎、漉涎(注:引涎、漉涎都是采用一定的方法使唾液渗出的治疗方法,前者用于痰湿证,使唾液渗出较多,达到引邪外出的目的;后者用于燥火证,使唾液渗出较少,达到敷布津液,湿润口腔的目的)、嚏气(注:将药粉吹入鼻孔取嚔,通气开窍)、追泪(注:将药吸入鼻孔取泪),凡是上行的方法,都可以归入吐法;炙、蒸、熏、渫(注:除去污垢)、洗、熨、烙、针刺、导引、按摩,凡是解表的治疗,都可以归入汗法;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是向下行走的方法,都可以归入下法。

然而我并没有因为有了这三种治疗方法,就放弃其他的治疗方法,(而是)根据后者疾病的需要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十分作为比率,(使用)这三种治疗方法(的时候)占十分之八九,而其他治疗方法所占才十分之一二啊。

【原文】或言《内经》多论针而少论药者,盖圣人欲明经络。

岂知针之理,即所谓药之理。

即今著吐汗下三篇,各条药之轻重寒温於左。

别著《原补》一篇,使不预三法。

恐后之医泥於补,故置之三篇之末,使用药者知吐中有汗,下中有补,止有三法。

《内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是之谓也~【译文】有人说《内经》讨论针刺的多,讨论药物的少,那是因为圣人希望(大家)熟悉经络啊。

哪里知道针刺的原理,就是用药的原理啊。

现在编写汗吐下三篇,分别阐述药物(用量的)轻重、(属性的)寒温於下。

另外编写《补论》一篇,不让它与三法并列,是担心后来的医生拘泥于补法,所以把它放在(汗吐下)三篇的后面,使用药的人知道吐法中有汗法,下法中有补法,只有三种治疗方法。

《内经》说:“知道其精要的人,一句话就可以明白。

”说的就是这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