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浅震实习报告范本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原理浅震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原理浅震实习报告

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施工设计 (2)第三章数据采集 (13)第四章数据处理 (26)第五章总结与建议 (26)第六章结束语 (28)第一章:前言《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是面向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开设的实践课程之一,是在地震勘探理论和工程物探等课程之后的实践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通过对浅层地震仪器的认识和操作,以及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和解释,使学生真正理解地震勘探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该技术在浅层地质勘探领域的应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

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地震波的传播所遵循的规律和几何光学极其相似,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接收其中不同的波,就构成了不同的地震勘查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

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用到的主要是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野外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阶段工作,其任务是为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提供第一手资料。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要有高质量的地震仪器外,还与测线及观测系统设计、地震波的激发技术和地震波的接受仪器有关。

地震测线的布设必须考虑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波的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登诸多因素。

具体来讲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二是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

根据不同勘探阶段的精度要求,地震测线的布置方法又分为以下几种;1.区域概查阶段测线的布置依据是从地质测量或重·磁·电·物探资料中了解到区域构造的初步资料,如构造线的方向,区域构造单元的预测范围等;2.面积普查阶段通常以二维地震勘探的方式将测线布设为“丰”字型;3.面积详查阶段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探的测网稍密,线距为2km-3km,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实习增强了自我的动手能力,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知识都有所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学校的实习任务。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地震勘探实习报告范文, 希望能够帮你解决烦恼。

地震勘探实习报告范文篇一一、工区位置(燕郊)燕郊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与北京仅一河之隔,距北京市中心天安门30 公里,距空港首都机场25 公里,距海港天津港120 公里,可承东启西、经纬南北,提供融入京津、俯仰全国、接轨世界的绝佳平台。

京哈高速公路、京秦、大秦电气化铁路横贯东西,北京930 路公交车直通区内,京通快速路将燕郊与北京市中心紧密连接。

(图1-1)。

图1-1. 燕郊行政图从六环到七环,从三河到“京东” ,燕郊已在北京的国际化背景下被多次提起到建设北京“新七环”规划报告中。

规划中七环向外扩展到京冀交界处,自西南向东北依次连接涿州市、固安县、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县、三河市,直至平谷区。

将这些城镇作为新城镇发展点,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缓解中心区域的发展压力,加强与外围城市的交通联系,共同走向“区域城市” 。

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幅员面积180 平方公里,规划面积80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0-80 万。

在交通上规划建设6 条与北京衔接的通道,包括:京哈高速路、迎宾路、燕顺路、京哈公路复线、神威北路、南外环路。

同时地铁八通线在通州八里桥处留有接口,未来可能会延伸八通线的城铁, 穿过燕郊燕郊以三条主干为界,分区明显。

一是西部潮白河沿岸(河北境内部分)的旅游度假区; 二是东、北部沿迎宾路、燕昌路两侧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产业区; 三是中部102 国道和行宫大街周围以行政办公、教育卫生、金融商贸等功能为主的综合服务区; 四是在北部高楼镇辖区沿迎宾路两侧规划建立仓储物流区; 五是在南部规划建设燕郊生态新城,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燕郊开发区提出了“主动融入、全面对接、同城一体、借势发展”的思路,找准自己的城市定位,实现城市功能分异与整体功能优化。

浅层地震实习报告

浅层地震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经历一、实习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对地震勘探技术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进一步提高地震勘探技术水平,拓宽地质找矿视野,我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浅层地震勘探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学习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勘探的基本原理、野外观测系统设计、资料整理与解释,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掌握了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等相关软件,为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野外观测系统设计实习的第一周,我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了如何设计浅层地震野外观测系统。

主要包括地震仪器的选型、布局,观测线的布置,炮点、检波点的设置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根据地质任务和地形地貌条件,合理设计观测系统,以提高地震数据质量。

3. 资料整理与解释实习的第二周,我们学习了如何对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整理和解释。

主要包括地震数据的预处理、地震资料的编辑、地震剖面的绘制等。

通过实践,我们掌握了地震资料整理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资料解释的能力。

4. 实习成果汇报实习的最后一周,我们完成了实习成果的汇报。

我们分别从野外工作、资料整理、成果解释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实习过程中的所学所得。

通过实习成果汇报,我们检验了实习效果,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知识与技能的提升通过本次实习,我系统地学习了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掌握了地震仪器的使用、观测系统设计、资料整理和解释等实际操作技能。

2.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交流与讨论,提高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刻苦求实的工作作风的培养实习过程中,我们在野外实地操作,感受到了地震勘探工作的艰辛。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

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报告学号:班级:姓名:指导老师:目录一前言………………………………………………..1.1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目的和意义……………1.2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内容……………………1.3工区概况和场地规化…………………………二折射波法地震勘探………………………………..2.1数据采集………………………………………2.2数据处理………………………………………2.3结果解释………………………………………三反射波法地震勘探………………………………..3.1数据采集………………………………………3.2数据处理………………………………………3.3结果解释……………………………………….四实习总结……………………………………………一 前 言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

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地震波的传播所遵循的规律和几何光学极其相似,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接收其中不同的波,就构成了不同的地震勘查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

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所用到的主要是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

1.1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本次实习安排在《地震勘探原理》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意在使同学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与实践,增强动手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学以致用。

同时能够熟悉并掌握浅层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成果解释的流程,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浅层地震勘探实习的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实践了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在浅层地震勘探领域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含了两种方法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实际步骤,其具体流程如下:(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流程图)场地测量设计施工方案 现场仪器调试数据采集数据质量评估数据处理 数据成图图件分析与解释数据不合理1.3工区概况和场地规划1.3.1工区概况黄岛区是山东省青岛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又名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总面积约为2220.1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为139.26万。

抗震实习报告范文

抗震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报告:抗震实习体验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我们安排这次宝贵的抗震实习机会。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地震的危害性以及抗震的重要性。

在实习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地震和抗震的知识,同时也亲身体验了抗震演练,增强了自己的应急能力。

以下是我对这次抗震实习的详细报告。

一、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关于地震知识、抗震措施和自救互救技能的培训。

通过培训,我了解到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

同时,我还掌握了如何正确应对地震,如迅速躲到安全地带、保持冷静、进行自救互救等。

这些知识为我在实习中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指导。

二、实习过程中的亮点1. 抗震演练实习期间,我们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抗震演练。

演练过程中,全体师生迅速而有序地撤离到操场,展示了良好的应急能力。

通过这次演练,我明白了在地震发生时,迅速行动、保持冷静的重要性。

2. 参观地震观测站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学校的地震观测站。

站内设备齐全,有地震监测仪、卫星通信设备等。

通过参观,我了解了地震观测站的工作原理和地震预警机制,增强了我的地震防范意识。

3. 学习抗震建筑知识我们还学习了关于抗震建筑的知识。

了解到抗震建筑的设计原则、结构体系和抗震措施。

这些知识让我认识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对于抵御地震灾害的重要性。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抗震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增强了地震防范意识,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地震预警信号,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其次,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地震和抗震的知识,为今后应对地震灾害打下了基础。

最后,我认识到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迅速行动的重要性。

四、实习反思虽然我们在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地震和抗震的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不足。

例如,在抗震演练中,部分同学紧张过度,导致行动不够理智。

此外,部分同学对地震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

总之,这次抗震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地震和抗震知识,提高自己的应急能力,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做好准备。

浅层地震实习报告

浅层地震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城市地下结构的研究和探测需求日益增长。

浅层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城市地质调查、工程建设、资源勘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提高我对浅层地震勘探技术的掌握,我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浅层地震实习。

二、实习内容1. 理论学习实习期间,我们首先进行了浅层地震勘探的理论学习。

学习了地震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方法、地震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我对浅层地震勘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实地操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实地操作。

实习地点选在华北某城市,该城市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适合进行浅层地震勘探。

(1)现场布置首先,我们进行了现场布置。

在实习地点选取了多个观测点,并按照设计要求布设地震检波器、震源等设备。

在布设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地震数据采集在完成现场布置后,我们进行了地震数据采集。

采集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地震反射波法,利用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通过检波器接收反射波信号。

采集过程中,我们注意调整震源和检波器的位置,以提高数据质量。

(3)数据处理与分析采集完成后,我们对地震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去噪、静校正等预处理,然后进行偏移成像、解释等工作。

通过分析,我们得到了地下介质结构、断层分布等信息。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理论水平通过实习,我对浅层地震勘探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增强了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亲自动手操作,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了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实习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各项任务,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总结本次浅层地震实习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习,我不仅掌握了浅层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我国地质勘探事业贡献力量。

浅层地震报告1

浅层地震报告1

浅层地震实习报告一.前言浅层地震实习是勘查卓越班在学习了《地震勘探原理》课程后新增加的实习项目。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加深了对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数字地震仪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面波发、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以及组织管理工作。

二.实习目的:1、掌握浅层地震已使用方法;2、学会相应方法:资料处理;3、学会解析地质目标。

三、实习任务(内容):用三种方法(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法、浅层折射地震勘探法、浅层面波地震勘探法)进行勘探。

每种方法一条剖面,剖面为同一测线。

并对采集后的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

四、工作安排:设计观测系统;选定所要测量的工区;按照设计的观测系统在工区布线,采集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评价,并做相应的地质解释。

五、正文(一)、浅层反射地震勘探1、基本原理:反射波是地震勘探中利用的非常重要的一种波。

通过利用不同炮检距的检波器接收到的地震波的不同振动情况,得到地震的初始数据后,进行速度分析,动校正,叠加,偏移归位,等处理,得到的叠加剖面就是地下地质体真实情况的一种反映,从而综合分析解释,解决地质问题。

2、工作区及观测系统: 工作区:观测系统参数:N=24,X1=1m ,ΔX=2m ,n=6,d=2施工过程采用的是48道接受每一炮的信号,并且检波器位置不变,这样覆盖次数不能计算出来,即覆盖次数中间最多并向两边递减,最边上的两个点覆盖次数为1,最中间的覆盖次数是25.也为后面数据处理带来了麻烦。

4、 数据采集及质量分析:数据采集:根据设计好的观测系统布置好测线,24道采集地震记录,仪器摆在测线中间;接上炮线;检波器按一定道间距接到大线上,检查检波器与地面的耦合程度;将大线接到仪器上;接上电源,红线接正极,黑线接负极。

启动仪器,。

野外试验时,根据实际设计的观测系统,对应设置好仪器采集软件参数,采用锤击震源激发地震波,触发仪器就可以采集到地震数据以供分析。

中国石油大学浅层地震地震实习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浅层地震地震实习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浅层地震地震实习报告浅层地震实习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目录第一章前言 (3)1、实习目的 (3)2、实验内容 (3)第二章施工设计 (3)1、工作方法概述 (3)2、激发条件与震源选择 (4)3、接收条件的选择 (4)第三章反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5)1、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 (5)2、数据处理 (7)3、地质解释 (10)第四章折射波法的野外工作方法 (13)1、折射波法的基本原理 (11)2、数据处理 (11)3、地质解释 (13)第五章结束语 (13)1、结论、建议与体会 (13)2、主要教材与参考书 (14)第一章概论1、实习目的浅层地震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专业课教学后开设的一门实习课程,也是一次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教学试验实习,目的是使同学加深对地震勘探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了解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了解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地震折射波法、反射波法野外资料的采集技术及方法,并进行资料的整理与解释;了解地震勘探野外工作施工的过程。

具体的实习目的有:○1.了解地震仪器的使用和仪器工作参数的选择;○2.了解地震勘探激发条件的选择,检波器的安置条件;○3.学会相应方法来进行资料处理;○4.学会解释地质目标。

2、实习内容2.1 工区概况本次实习的场地位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医院旁的实习场地,场地是长方形的,北边靠近长江路,南边是校医院,东边毗邻校体育馆,西边是河流。

本次实习的测物有两个,位于靠近河流的西侧,以南北向排列间隔为40米左右。

2.2 实习方法用两种方法(浅层反射地震勘探法、浅层折射地震勘探法)进行勘探。

每种方法一条剖面,剖面为同一测线。

并对采集后的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本次实习采用的观测系统是一共有48道,但是其中只有24道接收,向前滚动依次采集地震数据,偏移距为1米,炮检距为1米,可以对待测物5次覆盖,采用两边激发的方式激发,这样,既可以完成反射波法的数据采集,同时,也可以完成折射波法的数据采集,而且不会影响到对待测物的探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前言 (1)第二章施工设计 (2)第三章数据采集 (13)第四章数据处理 (26)第五章总结与建议 (26)第六章结束语 (28)第一章:前言《浅层地震勘探实习》是面向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开设的实践课程之一,是在地震勘探理论和工程物探等课程之后的实践环节。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通过对浅层地震仪器的认识和操作,以及对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和解释,使学生真正理解地震勘探的理论、方法、技术,以及该技术在浅层地质勘探领域的应用,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震勘探是利用地层与岩石的弹性差异而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并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寻找有用矿产资源的一种极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测方法。

在勘查精度、分辨地质体的能力以及勘探范围(浅、中、深)等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越性。

地震波的传播所遵循的规律和几何光学极其相似,波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弹性分界面时,将产生反射、折射和透射,接收其中不同的波,就构成了不同的地震勘查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

本次地震勘探教学实习用到的主要是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野外数据采集是地震勘探的第一阶段工作,其任务是为地震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提供第一手资料。

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要有高质量的地震仪器外,还与测线及观测系统设计、地震波的激发技术和地震波的接受仪器有关。

地震测线的布设必须考虑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波的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登诸多因素。

具体来讲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二是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

根据不同勘探阶段的精度要求,地震测线的布置方法又分为以下几种;1.区域概查阶段测线的布置依据是从地质测量或重·磁·电·物探资料中了解到区域构造的初步资料,如构造线的方向,区域构造单元的预测范围等;2.面积普查阶段通常以二维地震勘探的方式将测线布设为“丰”字型;3.面积详查阶段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探的测网稍密,线距为2km-3km,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在地震勘探中,资料解释占有什么重要的地位。

资料解释是把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

经过处理得到的时间剖面虽然可以一定程度地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点,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要运用地震波的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对比,去伪存真。

同时还要把时间剖面转化深度剖面,绘出空间地层构造图。

构造解释即为为由时间、速度获得界面的深度、构造形态,落实构造圈闭。

具体地说就是根据地震波运动学原理,利用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旅行时差和速度等信息,把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绘制地质狗啊哦图,进行构造解释,搞清岩层之间的界面,断层和褶皱的位置和展布方向等。

在油气勘探上最终的目的就是寻找圈闭的油气藏。

本次实习的目的:• 1. 浅层地震勘探方法技术、仪器设备、实际应用和勘探任务的介绍,仪器的操作练习,采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2. 地震数据采集参数的设计与论证,包括激发点距、接收点距、接收道数、记录时长、覆盖次数分析等;• 3. 地震数据的现场采集,摆放接收排列,连接记录仪器,设置各项参数,进行地震波的激发0与接收,对每一次接收的道集数据进行现场分析确认质量,保证取得合格的原始数据;• 4. 原始数据的数字处理,通过在处理软件中建立观测系统、数据回放、滤波去噪、抽道集、速度分析、多道叠加、偏移成像等处理,得到可用于地质解释的成果数据;• 5. 浅震成果数据的分析解释,编写实习报告。

第二章:施工设计1.实习设计一.场区介绍周围地质环境简介:黄岛区是山东省青岛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又名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总面积约为2220.1平方千米,2010年人口为139.26万。

其北部6街道与王台镇(含黄山经济区)、灵山卫街道办事处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和董家口港区均位于黄岛区。

黄岛区属鲁东丘陵区,呈西高东低之势,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

有海拔100-400米的山峰45座,西部主要有小珠山山脉,陡峻挺拔,分别向东南绵延数十里,为西部的天然屏障。

主峰海拔24.9米。

黄岛区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内,风速平均5.4M/S,年平均瞬时风力大于8级天数为71天。

本次实习由于时间限制,我们将实习安排在学校内实习,以浅层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为主。

由于场区较小,测线较短,我们基本上可以排除大环境下的区域地质的影响。

实习场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医院北面的操场(北纬35.942度;东经120.169度)。

由于操场形状近似长方形,所以我们平行于操场长边的直线为测线。

浅层反射波法是反射地震勘探技术在浅层工程领域的应用扩展,借鉴了反射波法的所有技术成果,为适应浅层地质任务的特点而采用小排列、小道距、小能量震源、高采样率等。

2)仪器的介绍本次我们实习所用的是SE2404NTE分布式地震勘探系统1.SE2404NT 系列地震勘探系统简介SE2404NT 系列地震数据采集系统是一款便携式有线遥测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是在原有SE2404 系列地震勘探系统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实现分布式地震数据实时采集及实时显示功能的。

该系统主要由SE2404NT 主控单元、采集站(RSU)、交叉站(CSU)、数传复合电缆以及遥爆译码器组成,可广泛应用于工程、煤田、地矿、水利电力等领域的二维及三维高精度地震勘探工作。

系统的主要特点:1、系统采用网络通讯和控制技术,使得系统的最大带载能力可达2048 个采集站;2、主控单元设计有两个数据流端口,同时内置有遥控爆炸编码器和GPS 授时系统;3、数据实时显示、存储以及回放;4、采集站采用真24 位高精度模数转换器以及无址链接技术,具有动态范围大、功耗低、使用方便等特点;5、采集站单站12 道,采用铸铝外壳,防水设计,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易于维护等特点;6、交叉站具有10Mbps 的传输速率和256 站的最大带载站数,并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易于维护等特点;7、遥控编码器、译码器之间无线遥控距离在平原地区可达十公里以上,该系统采用协议式安全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有两个高精度辅助通道;8、系统在Windows 下开发,野外操作简单快捷,可利用计算机的丰富资源。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既考虑了石油地震勘探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同时也兼顾工程地震勘探的特点,使其更具有通用性和较高的性价比。

1、仪器主要技术指标主控单元:主控系统有两种型号,一种是主控单元与计算机合在一起的一体机,另一种是主控单元与计算机分开的分体式,下述为SE2404NTE 一体机的技术指标,如果您够买了分体机,计算机部分参数以实际配置为准。

主机配置:Windows2000\XP 操作系统Pentium1GHz256M RAM20GB HD14.1TFT数据流端口: 1 个(10Mbps)内置遥爆编码器:225-233MHz / 7W / 16 信道内置授时GPS(选配):15 米定位精度,0.5 微秒授时精度内置铺助通道:TB 道和井口道打印机及磁带机(选配):PC 兼容USB 打印机及磁带机管理软件:观测系统设计、系统控制地震数据采集、数据质量控制实时噪音监控、数据显示存储采集站A/D 转换器:Δ∑24bit 寻址方式:自动寻址数字滤波:线性滤波通道数:12 道采样间隔0.025~8ms 最大长度:32K 字节/道频响范围:1-1500Hz 道间抑制比:<-100dB 动态范围:120dB 谐波失真:-114 dB 最大输入信号: 1.6 Vrms噪声水平:<1 μVrms 功耗: 2.5 瓦/ 站工作温度:- 40℃~+80℃储藏温度:- 40℃~+70℃重量:1.6Kg 体积:200×90×180 mm电源:内置锂电池充满电可连续工作18 小时交叉站传输速率:4Mbps 最大带载能力:256 站体积(长×宽×高):250×100×200 mm重量: 2.0Kg 电源:内置锂电池充满电可连续工作18 小时遥控爆炸解码器遥控距离:5~7km(开阔地)频率范围:225~233MHz / 10W / 16 信道授时GPS(选配):15 米定位精度,0.5 微秒授时精度起爆电压:500 伏起爆间隔:20 秒触发误差:<100 微秒触发误差校验:井口道和TB 道待机工作时间:36 小时工作温度:- 40℃~+80℃储藏温度:- 40℃~+70℃数传复合电缆电缆芯数:16 芯最大道数:12 道传输速率:4Mbps 线径:7mm重量:5Kg / 100m接头:16 芯,防水快速接头2、仪器安全操作注意事项SE2404NTE 系统采用外壳为铸铝合金,具有较强的抗冲击性。

在使用过程中您注意以下几点,可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

①仪器的使用温度为-40℃~+80℃,相对湿度95%,应该避免在剧烈温度变化的环境中使用,以免仪器内部反霜,造成电器元件短路而损坏仪器;②在运输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剧烈振动,以免造成内部螺丝的松动和计算机硬盘的损坏;③仪器在关闭系统电源后,应该等待30 秒后再打开电源,以免造成仪器内部电器元件的损坏;④仪器长期放置不使用时,应该每隔一个月左右开机一次,以防仪器内部元器件老化和防潮;⑤不要在仪器内置的计算机内使用一些盗版软件,以免系统感染上病毒而影响您的使用;⑥在野外使用过程中,应该有防护装置,避免由于放炮产生的飞石砸坏仪器屏幕;⑦不要自行拆卸仪器,若仪器出现故障,请尽快与厂家联系;⑧在仪器的使用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接触硬物,以免造成仪器外壳喷塑层的脱落而影响仪器的外观。

二、认识仪器1、系统组成SE2404NT 系列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由SE2404NT 主控单元、采集站(RSU)、交叉站(CSU)、数传复合电缆以及遥爆译码器等几部分组成。

根据主控单元不同可分为一体式、分体式以及便携式三种类型。

2、仪器面板介绍一体式主机面板SE2404NT 系列遥测地震勘探系统主控单元面板介绍:(此图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后侧面板介绍(1)直流电源插座(POWER)12 伏特电源供电端口,在野外工作时可采用12 伏特直流电瓶直接供电。

该端口内设置有电源保护装置,以防止由于电源极性接反而损坏仪器,但是保护时间较短,因此在野外工作时请慎。

注意:电瓶的供电电压不得超过16伏特,否则会损坏主机。

(2)触发插座(TRIGGER)采集数据的记时信号输入端口。

触发电平0.1-5 伏可调,触发方式可采用惯性开关、压电开关等。

(3)触发灵敏度调节旋钮(TRIG SENS)利用该旋钮可以调节触发电平的高低,从而实现对灵敏度的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