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五脏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五脏六腑的生理一、五脏的生理(一)心:心位于胸中,有心包络包裹,卫护于外,它主要的功能是主血脉,是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心主血脉,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营养全身的功能。

2、心主神明。

神明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状态;中医认为这些机能都有心来主管;古人把心看作是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主汗液。

汗为津液所化,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出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

故有“汗血同源”、“汗为心液”之说。

4、心开窍于舌。

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而心血上通于舌,故心有病变,容易在舌体上反映出来。

(二)肝:肝位于肋部1、肝藏血,是指肝能储藏血液,并对周身血量的分布起调节作用。

2、主疏泄。

疏泄,即舒展、通畅、条达之意。

是指肝气具有舒展、生发、条达柔和的生理功能;肝气的疏泄,直接关系到人体气的机枢的升降与调畅。

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1)情志方面:人的神志活动除心所主之外,与肝关系密切;(2)消化吸疏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调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3、主筋,其华在爪。

4、开窍于目。

(三)脾:脾位于中焦,1、运化、升清。

脾主运化的作用,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

运化水谷精微是指:消化饮食和吸疏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运化水湿主要是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

2、主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能统摄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溢于血管之外。

3、主肌肉、四肢。

脾脏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肌肉,以起营养作用,脾的运化功能健旺与否,关系到肌肉的壮实或衰萎。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人体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气健旺,则食欲、口味正常;若脾失健运,则食欲减退,口淡无味。

脾的功能好坏,也可从口唇反映出来;如脾气健运,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脾气不健,则口唇淡白或萎黄无光泽。

(四)肺: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开窍于鼻。

1、主气、司呼吸:肺所主的气包括:元气和充斥于全身的气。

肺有司呼吸的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的清气,吐出体内浊气,体内外的气体不断得到交换。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心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心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喜”有关。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由五脏精气所化生,而把喜、怒、思、忧、恐等五种情志活动称作五志,分属于五脏。

故《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说:“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即是说五志之中,喜为心志。

喜乐愉悦,一般说来,对人体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所以《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但是,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神志涣散而不能集中或内守。

故《灵枢・本神》又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若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分析,则又有太过与不及的变化。

应当指出,由于心为神明之主,故不仅喜能伤心,而且五志过极均能损伤心神,出现神志病变。

所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又说:“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本病论》亦说:“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在液为汗心在液为汗:汗液,是人体津液经过阳气的蒸化,从汗孔排出之液体。

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

”《温病条辨》亦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同时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出;腠理闭,则无汗。

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均为水谷精气所化生,因此又有“血汗同源”说,而心主血,故又有“汗为心之液”的说法。

汗与心的这种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心气虚损,则可见自汗;心的阳气暴脱,即可见大汗淋漓等。

反之,汗出过多,也可损伤心脏阳气。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体合脉,是指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即心主血脉。

其华在面,是说心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可以反映于面部的色泽变化。

华,是荣华、光彩之意。

中医学认为,五脏精气的盛衰,均可以显现于与之相通应的某些体表组织器官上,称为五华。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A.主宣发B.主肃降C.通调水道D.主行水E.主气司呼吸2.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A.调节气机B.通调水道C.宣发卫气D.辅心行血E.生成宗气答案:E E肺的生理机能与特性(1) 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进清气,排出独气,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肺主呼吸,实际上是肺气的宜发与肃降运动在气体交换过理中的具体表现,肺气宜发,浊气得以呼出;肺气肃降,清气得以吸人。

肺气的宜发与肃降运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

肺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宗气的生成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

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人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谷气相结合而生成。

宗气在肺中生成,积存于胸中“气海”,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并能贯生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还可沿三焦下行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故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之气的开降出人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

”(2) 主行水指肺气的宜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主行水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肺气的宣发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井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二是通过肺气的肃降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输布水液,故说“肺主行水”。

又因为肺为华盖,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珍贵遗产,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其基础理论是五脏学说,通过研究和理解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揭示人体疾病的根源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脏部分,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五脏主宰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心脏是人体的主要力量来源。

中医认为,心主循环系统,掌管血液的运行;心开窍于舌,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等来了解心脏的状况。

心脏的亏损会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因此保持心脏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肝脏是人体的储藏库。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气血的运行;肝主筋,与肌肉、韧带的功能密切相关。

肝气不舒会引发情绪不稳、头痛等症状,因此保护肝脏对于维持身体的平衡至关重要。

再者,脾脏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营养物质;脾开窍于口唇,可以通过观察口唇的颜色等来判断脾脏的功能。

脾气虚弱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因此保护脾脏有助于促进健康消化系统。

此外,肺脏是呼吸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肺主气,掌管呼吸;肺开窍于鼻,可以通过观察鼻子的形状来了解肺脏的状况。

肺气不通畅会引发咳嗽、气短等症状,因此保护肺脏对于呼吸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肾脏是人体的基础之源。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肾开窍于耳,可以通过观察耳朵的形态来了解肾脏的状况。

肾脏的虚弱会引发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问题,因此保养肾脏有助于促进性健康和整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脏学说在现代医学中也受到一定的关注和应用。

尽管现代医学倾向于以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学来研究人体,但对五脏的理解和研究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例如,通过调节心脏的功能可以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展,通过调节肝脏的功能可以达到解毒和抗炎的效果。

总之,五脏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⑤调节生殖机能
调节冲任 :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调节精室: 司精关之开合
2、肝主藏血
(1)含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贮藏血液
肝主血海,血藏于肝 濡养肝脏,制约肝阳(气)
②防止出血
血行正常。
“夫肝摄血者也“。(《卫生宝鉴》)
③调节血量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4、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心(心为主导)
心肺脾肝肾
神魄意魂志 主 宰
五脏藏神
五脏六腑之精

脑为髓海 脑
(三)心脏的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主阳气: 心主君火,君火居上,主宰全身。 “心为火脏,烛照万物。”
2、心与夏气相通应: 心与夏同属五行中的火系统,两者气化相通。
(3)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①行血

②生血
2、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心主神明
⑴心主神志的含义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神 ②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③人的精神活动—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狭义)
(2)神的物质基础——精气
精气——形

(3)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①任物作用 ——接受、处理、反映信息
②主宰作用 ——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肺位最高,保护脏腑,抵御外邪,统领一身之气。
2、肺为娇脏: 肺为华盖,清肃之体,外合皮毛与大气直接相同,不耐寒热,
易受邪侵。 3、肺与秋气相应
(三)肺的生理联系
1、肺在志为悲 2、肺在窍为鼻 3、肺在液为涕 4、肺在体合皮 5、其华在毛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特性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的生理特性

1. 肺为五脏之“华盖”,与外界直接相通:肺位于胸腔,居五脏之⾼位,并通过⼝⿐与外界直接相通,可以直接感受外来邪⽓的侵袭,尤其是风寒、温热邪⽓,常直接侵及于肺脏,引起肺卫失宣和肺窍不利等病变,初起可见恶寒发热、咳喘、⿐塞等症,故有“肺多表证”之说。

2. 肺为“娇藏”,不耐寒热:娇,即娇嫩之意。

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不耐寒热,不容异物。

肺主⽪⽑,通过⼝⿐与外界相通,⾃然界寒、热、燥、湿等邪⽓,常易侵犯到肺脏。

考试⼤站收集⼈体内的⽔饮痰湿也常停积于肺,其他脏腑的病变也常影响到肺脏,由于肺体娇嫩,⼜易受侵害,所以不管是外感或者内伤,常可见到肺脏的病证。

3. 肺与秋⽓相应:肺⽓通于秋,在⽣理上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与秋季⽓候清肃、空⽓明润相通应。

病理上,秋季⽓候⼲燥,容易伤害肺津,引起⼝⿐⼲燥、⼲咳少痰、痰少⽽粘的肺燥证。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中医基础理论10第三章:藏象(第2节五脏)心
结、代 促、涩, 心前区憋闷刺痛。
面唇舌晦暗(灰黑)
现代研究表明: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输出量减少、心泵功能障碍等是 心气虚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心气 虚证的一个定量指标;心阴虚、 心阳虚者存在心脏舒张功能减退。
心肌收缩功能损害程度依次为:
心阳虚>心气虚>心阴虚>心血虚;
现代研究表明:脉搏的形成与心肌的 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 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 心的功能正常—舌体运动灵活、舌 质红活荣润、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血充足—舌质红润, 舌体柔软灵活
心藏神 语言 请晰、 味觉灵敏。
• 心血不足—舌淡白无华、味觉减退。 • 心血瘀阻—舌紫暗有瘀点。 • 心神失常—舌强语謇(jian)、甚则失语
• 心火上炎—舌红、舌尖糜烂生疮。
心开窍于舌的机理
官窍的生理作用
• 体内外信息交换的窗口。 • 体内外物质交换的门户。 • 邪气入侵或外出的通道。
心开窍于舌
① 舌的功能 :舌有辅助发音,表达语 言,司味觉及搅拌食物的作用。
② 心与舌的联系: 心开窍于舌—心脏的精气盛衰及功
能变常,可反映于舌的变化。 舌为心之苗—舌为心之外候。苗,
显露的意思。
舌为心之外候的表现:
(2)内容
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动而运行(行血)
主血 心有生血作用(生血)。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心生血的作用,是指水谷精微,经
心火化赤作用而成血液。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
(3)机理:
① 心之阳气的推动与温煦振奋: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阳气的温煦推动。 心率
第二节 五脏
•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此,中医的脏腑具有从重含义: 既是解剖生理学的概念,又是生理 病理学概念。
详于机能,略于形态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第二节

五 脏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
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
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引申为贮藏,指五脏要贮藏一定的精微物质
指形象,人体的内脏都有一定的解剖形态

指现象或征象,指内脏的生理、病理都有反映于外的现象 引申为比象,取象比类来比拟内脏的功能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1. 古代的解剖实践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 内容。 《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 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 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3. 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
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 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 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 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 概念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如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即以五行学
说理论为指导,而脏腑内部的对立统一运
动,则多以阴阳学说为理论根据
清气 浊气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主呼吸之气

司 呼 吸
吸入清气,生成宗气 主一身之气 一宣一降,调畅气机
肺 主 气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1)含义: 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有疏通调节的作用。又称“肺主行水”
肺为水之上源:指对全身水液的运行、输布和排 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肺为华盖,位居最高, 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二、肺
别名: 相傅之官、清虚之脏、娇脏、水之上源
位置: 位于胸腔,膈之上,左右各一 形态: “两叶白莹,谓之华盖,虚如蜂巢,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肺叶娇嫩,不耐寒热,位置最高,易受邪袭→娇脏 特点: 形态“虚如蜂巢,轻清,异物不容” →清虚之脏
经脉联系:
属手太阴肺经,络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肺 为 华 盖
主要生理机能
主要生理机能
心的生理特性
一、心为阳脏而主通明
火脏:心以阳气为用
心脉以通畅为本, 心神以清明为要
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君主之官
主宰五脏
【形体与官窍】
广义:泛指一切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
形体
狭义:五体。 即脉、皮、肉、筋、骨
汗孔:汗空、气门、鬼门、玄府等,是汗液排泄的孔道。 腠理: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空隙,其中肌肉之间的间隙谓之“腠”;皮肤之纹理谓之 “理”。 分肉:肌肉。腘:分肉的膨大部分;分肉的纹理为肌腠;分肉和分肉之间的凹陷部分为“溪 谷”,其中较小的凹陷称为“溪”,较大的凹陷为“谷”。
• 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但各
有专司,与六腑、形体、官窍、情志、时令关
系密切,在心的主宰下,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一、心
别名 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位置: 胸腔之内,两肺之间,膈膜之上,脊柱之前。 形态 形圆而下尖,如倒垂未开之莲蕊。 虚里——心尖搏动最明显处,位于左乳下
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气,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阳中之阳,为生之本,神 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四、在志为喜
喜——精神振奋、气血流畅——有益于心主血脉 喜乐过度——心神受伤——喜笑不休,易悲伤
五、在液为汗
汗为津液所化,与津液、血同出一源;津、血可以互生互 化,故为津血同源;汗为心液,血为心主,故血汗同源。
病理方面
——心气不足——自汗 ——心阴不足——盗汗
汗出过多——血亏——血不养心——
六、心气与夏气相通应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主要生理机能
全身血液赖心脏的搏精微,经心火化赤而成血液

主脉:心与脉相连,脉为血之通道。
《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主要生理机能
(2)机理: ① 心之阳气的推动与温煦振奋: 心力 心动 心律 心阳气的温煦推动。 心率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通调水道
(2)机理:依赖肺主宣发肃降的功能
(3)生理作用 主宣发
①将津液、水谷精微布散全身
②将浊气排出体外 ③调节汗液的排泄
主肃降
4、临床意义 生理方面
①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向内输布 ②将体内水液不断向下输送,使之成为尿之源, 经肾、膀胱气化成尿排出体外
宣肃正常——水道通利,水液代谢正常——小便通利
心主血脉 失常
心阳暴脱
主要生理机能
2.主神志〈古称心藏神〉
(1)神的涵义:
广义之神: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眼神、面色、呼吸语言,姿态等)
狭义之神: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主要生理机能
(2)心主神志的涵义:
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
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
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神分属于五脏, 故曰“五神脏”,但主要作用归属于心,心有接 受外界信息反映的能力
主要生理机能
(3)主藏神作用表现:
①主管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能力:心具有接受和 处理外来信息的作用
如《灵枢·本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②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 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能协调脏腑 组织的功能活动,故成为生命活动的主宰
如《饮膳正要·序》:“心为身之主宰,万事之根本。” 《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卫 生宝鉴》:“心乱则百病生”
主要生理机能
(4)机理:
①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皮质的活动,离不开氧气, 供脑组织活动的氧气主要依赖血液中氧合血红蛋 白。人的大脑活动离不开血液,和中医观点相吻 合 ②受古代哲学“心性论”影响: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 老子曰:“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 孔子曰:“七十从心而欲不逾矩”
主要生理功能
(2)肺主一身之气:
①含义: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
一身之气,包括各脏腑之气,均由肺主持
与调节
《素问·六节脏象论》:“肺者,气之本”
主要生理功能
②表现 : 参与气的生成——肺吸入之清气参与 宗气的生成 调节全身气机——肺有节律的一呼一 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重要的 调节作用。使气机调畅,运动不息
主要生理机能
1、主血脉:
(1)涵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
流注全身,发挥濡养滋润脏腑组织的作用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
如《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主要生理机能
主:主持、主管、主宰,引申为推动
血:血液,赤色的液态物质
脉:血液运行的管道
“脉者,血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灵枢·决气篇》
《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 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 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 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少气,皆有 大数。”
二、脏象学说的形成
2.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 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 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 液也就不再流动,神志亦就很快丧失,从而形成了 “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理论。 再如感冒,由于皮肤汗孔开合失常而见无汗,并 见鼻塞,咽喉疼痛,咳嗽等症,并可影响及呼吸之 通畅,从而发现皮毛、鼻、喉、肺之间有着密切的 关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验证,因而形成了“肺主 呼吸”、“肺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喉为 肺之门户”等理论概念。
主要生理功能
③临床意义:
肺司呼吸正常 宗气旺盛 呼吸有力 声音宏亮 脏腑功能正常
肺司呼吸失常
宗气亏虚
呼吸无力 语声低微 少气懒言
主要生理功能
④肺主一身之气与肺主呼吸之气的关系:
二者皆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而肺主
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功能,
反之,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又能促进肺的 呼吸运动
自 然 之 气
五神脏
心藏神(精神、意识、思维) 肝藏魂(梦、幻觉) 肺藏魄(知觉、本能动作) 脾藏意 (意念、主意) 肾藏志(志向、毅力)
三、脏象学说的特点
以功能为主 的学说
1、中医一个脏腑的功能,包括了现代解剖生理学中 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 2、现代解剖生理学一个脏器的功能分散在中医几个 脏器的生理功能之中
《医学入门》说:“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 《灵枢· 经脉篇》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 不流则死。” 《素问·六节脏象论》称 “心者,生之本。”
主要生理机能
(2)机理:
②血液充盈、脉道通利:血液之充盈,则血
脉旺盛;脉道通利,则血液不致壅滞
心、血、脉三者一体,构成一个相对独立
的系统。推动血液运向全身运行,其中心
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一、心合小肠
心与小肠以经络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二、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三、心开窍于舌
①心和舌有经脉相连
机理
②舌的味觉功能和语言的表达有赖于心主血脉 和主神志的功能
③舌体有丰富的血管,表面有透明粘膜覆盖, 舌质的变化直接反映心的功能(气血运行)
心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病理方面
宣肃失常——
通调失职,水液代谢 —— 小便短少、痰饮 异常,水津不布 水肿、咳喘
水饮


肃 降
宣发
向上 向外
呼吸道 体表


内脏
《素问· 经脉别论》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