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神奇的货币教案神奇的货币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
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技术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
《神奇的货币》教案

教案神奇的货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1)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本质;(3)货币的基本职能;理解:(1)商品的基本属性;(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3)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分析: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材料入手,使学生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得出对货币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市场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难点:正确对待金钱。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几组图片展示进入本课(二)、货币的本质分析判断:自然界中的落叶是商品吗?1、讲解:商品的含义、分类、特征。
比较:商品、劳动产品、物品创意无限:你采取什么措施将手中的树叶变成商品并顺利地卖出去?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合作探究:这两排汉字有什么特点?出现更早些的可能是哪一排?你能告诉我隐藏在这些汉字背后的秘密吗?财、贪、贫、贼、赚、赏、赔、赢、赌钱、钞、锱、铢、银、钻、钰、铸、钿3、一般等价物:直接和其它一切商品交换、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发散思维:《卖炭翁》诗句中是用什么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它在商品交换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呢?4、货币产生的原因:商品交换中产生的新问题和金银本身的特点。
5、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本质.:一般等价物各抒己见:我们怎样看待金钱?(三)、货币的基本职能讨论:欣赏动漫,思考这里的数量单位所表示的是什么?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1.价值尺度含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神奇的货币(高二政治公开课教案)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1)通过梳理商品、货币、纸币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纸币★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步骤一:完成基础知识梳理,检验预习成效;步骤二:考点导航全面把握货币的本质(一)商品的基本属性(二)货币的产生与本质(三)货币的基本职能(四)纸币的发行(五)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步骤三:重点讲解(一)商品的基本属性1.什么是商品?①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首先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肯定不是商品;然后再看是否用于交换,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正确区分商品、物品、劳动产品。
②商品的身份并非固定不变,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和非商品可以相互转化(要看其是否处于流通领域之中,即是否用于交换)。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不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生活中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常见词有:商品的品质,产品质量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探究题:1.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神奇的货币》教案.doc

《神奇的货币》第一课时“…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知道商品的含义⑵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⑶理解货币的本质⑷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⑸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量的限度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货币的本质的能力⑵历史的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二、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2.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本节的难点是:1.货币的本质一-一般等价物的含义2.货币的基本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区分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启发探究法、讲解法四、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一种拜金主义的观点,同时让我们看到,货币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
那么货币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㈡、课堂主题活动: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第一段话,概括出商品的含义。
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第四页第一框的问题,一会儿找学生回答。
得出:构成商品的两个条件①劳动产品;②用于交换。
知识检测:下列选项中,属于商品的是(C)A.原始森林B.自产自用的粮食C.商店里卖的电器D.援助灾区的物资2.请同学们自己阅读第5页第一框的内容,概括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并举手回答。
得出商品的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②价值。
对商品的价值的含义进行点拨。
知识检测:⑴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判断(V)⑵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V)3.以讲解的方式介绍货币的产生过程,引出一般等价物的含义,揭示货币的本质4.通过举例子进行讲解分析,区分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例:一台笔记本3000元.3000元即为价值尺度的职能,不需要实际货币,只需观念上的.知识检测:⑴流通于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在执行流通于段职能时,货币必须是(C) A.价值不变的特殊商品 B.想象的货币C.现实的货币D. 一种价值符号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方案

####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货币的产生、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 掌握货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 认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货币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货币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
- 激发学生对金融领域的探索欲望。
#### 二、教学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和语文基础。
####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PPT、视频资料、实物货币样本、图片等。
- 设计互动游戏、小组讨论环节。
2. 学生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货币的基本知识。
- 准备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货币故事或趣闻。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图片,引发学生对货币的好奇心。
- 提问:什么是货币?货币有什么作用?2. 讲授新课:- 讲解货币的产生、发展历程。
- 介绍货币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 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特点。
3. 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同学们收集到的货币故事或趣闻。
- 每组派代表分享,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 实践操作:- 教师发放实物货币样本,让学生观察、比较。
- 学生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货币的演变。
#####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货币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货币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 例如:货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货币与经济发展等。
3. 展示与分享:-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
- 教师点评,总结各小组的优点和不足。
4.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货币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货币,提高金融素养。
刘晓汇-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与反思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与反思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的角度,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1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与人民币相关的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到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难点1.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
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 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四、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看你身上和你周围,除了用钱买来的东西,我们还剩下什么?(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这就非常奇怪了,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拥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要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就必须把货币放到商品交换过程中进行研究。
一、从商品交换说起──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探究货币的本质(15分钟)1、依据生活感悟,确定商品交换比例──探究价值与等价物简要说明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
神奇的货币教案

神奇的货币教案货币是现代社会经济交易的媒介,它作为一种交换工具,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便利交易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教案将介绍货币的基本概念、货币的形态以及货币的发展历程。
一、货币的基本概念1. 货币的定义:货币是指一种由国家或政府发行、具有法律地位、广泛流通并被用作交换和储藏的商品。
2. 货币的功能:货币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包括价值尺度、交换中介和价值储藏。
3. 货币的特征:货币必须具备普遍承认和流通、稀缺性、易于携带和分割、可储藏和流通媒介等特征。
二、货币的形态1. 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是指以物品的形式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如金银、贝壳、动物等。
2. 代用货币:代用货币是指以信用形式发行的货币,如纸币、电子货币等。
三、货币的发展历程1. 商品交换阶段:在古代社会中,人们以实物进行物物交换,即商品交换。
由于商品交换存在着可比性和不便利性的问题,逐渐催生了货币的发展。
2. 货币形式的演变:在货币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金属货币、纸币和电子货币等形式的演变。
金属货币:最早的货币形式是金属,如黄金、银元等。
金属货币具备了稀缺性、易于分割和携带的特点,成为了人们交换的媒介。
纸币:随着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代替金属货币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纸币具备了便携性和可分割性的特点,使得交易更加方便。
电子货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发展,电子货币出现了。
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要交换媒介。
3. 货币的发展趋势:在未来,货币将朝着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加密货币成为了一种新的货币形式。
此外,全球化的发展也将推动货币向全球流通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货币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不仅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也对个人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货币的基本概念、货币的形态以及货币的发展历程。
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货币的重要性,认识到货币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密切关系。
高中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7

高中政治《神奇的货币》教案7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一课神奇的货币一、教学目标设计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预期假设,使学生意识到:维护人民币的形象和信誉是每个国人的职责。
(2)通过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了解:一国货币若得以担负世界货币的职能,将给本国经济带来巨大收益。
于此相对应也应尽必要的义务和责任。
(3)通过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强调:维护信用在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重大作用。
(4)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2.能力(1)通过比较当今黄金与原油价格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从黄金所担负的贵金属货币的角色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通过对我国成品油价格提高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3. 知识重心突出对货币本质和基本职能的讲解,明确商品及其基本属性、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汇率这些基本经济学概念。
二、教学知识结构设计三、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纸币的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五、教学设计原则1、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统一2、情境创设与生活经验相统一3、问题设计与学生兴趣相统一4、知识提供和价值引导相统一六、教学策略设计1、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2.关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学生的独立思考3.关注实践环节的强化与教学内容的拓展七、课堂评价建议理论预设:假设人民币能够成为世界货币,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现实调研:组织学生调研当年超市物价的变化趋向。
八、教学资源设计(一)、图表类:菜百黄金首饰价格变化区间图原油价格变化区间图我国成品油价格变化区间图(二)、文本资料:化工产品价格月报原油价格上涨势头可能维持。
6月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上涨,WTI均价较5月继续上涨了6.53%,并在7月3日最高达到145美元/桶,之后原油价格略有回落。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报告,截至6月底,美国原油库存下降而汽油和馏分油库存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课时安排:3~4课时知识结构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外汇和汇率。
四、教学设计五、教学设计原则1.教学案例的连贯性。
2.教学环节的逻辑性。
3.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4.教学过程的主体性。
六、教学资源参考1.中国历代钱币简述古代曾以海贝壳充当货币,称贝化(货)。
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大型的有虎斑贝、阿文绶贝,小型的有货贝、拟枣贝等,以货贝最常见。
河南安阳殷墟常有伶鼬榧螺与海贝同墓出土。
贝化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小贝十枚为一朋。
先秦货币。
由于各部落(国家)生活居住环境不同,其铸币在经过一段不定型时期之后开始以其主要的生产工具为原型进行铸币。
据考证,有四个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林区、林农混合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为原型的仿形铸币。
这些铸币根据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现了以地名为主的文字或符号。
这种标名铸地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清朝及民国时期。
生活在农区的铲、布仿形铸币。
生活在湖水面较多的部落,以捕鱼为业,其铸币有的似图腾,有的似地名,有的似计重,不一而足。
在一些手工业发达的区域,同时期的货币,显示出与其文明程度相适应的方孔圆钱或圆孔圆钱。
秦汉货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衡为基础,统一秦半两。
但不久,由于暴政和巨额军费开支,铸造货币不断地减重、变轻。
汉刘邦起兵之初,为了筹集军饷便自行铸钱。
钱文袭用秦半两旧名,但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并允许民间自行铸造,因而大部分轻薄小型。
文字浅平的小篆体半两,均为汉半两。
公元18年,始铸五铢。
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铢钱历时七八百年,是我国铸期最长的货币,留世数量巨大,品类繁杂。
王莽时期的货币。
王莽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钱制混乱,但铸造了举世瞻目的精美货币,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
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铸钱无论圆钱、布币、刀币,外廓高挺,因而对文字保护甚佳。
两晋南北朝货币。
史书关于西晋铸钱只字未提,当时主要行用五铢钱。
西晋统一中国时,府库充实,国力强盛,因此,除了沿用汉代旧钱之外,应有自行铸钱。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各少数民族各自为政,许多还自行铸钱。
巴族首领李特、李流等,建汉于四川,铸“汉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枚以年号命名的货币。
隋唐货币。
隋文帝平陈之后,隋五铢为统一法定货币。
隋五铢之“五”字左边多一竖,有若“凶”字。
唐初,仍用隋代旧钱,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废五铢,铸开元通宝,从此结束了我国铢两货币的历史而进入宝文制货币。
“开元通宝”四字由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文字端庄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兴盛太平的风范。
五代十国货币。
纵观五代十国货币,以铅、铁为主,劣币较多,精美者少见,反映了当时政局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局势。
两宋货币。
两宋的币制,主要为铜钱,但兼以铁、铅,白银及银币在支付和购买上较前朝较为重要。
纸币正式产生和推行,是两宋时期币制的最大特点。
南北宋铜铁钱明显不同,北宋铜钱多而铁钱少,南宋铁钱多而铜钱少。
北宋以年号为钱文,而南宋不但以年号为钱文,且有纪年、纪监。
两宋货币较以前最大的区别在于钱文书法许多为各朝皇帝御书或书法大家所写。
行隶篆草俱备,是我国货币书法艺术的巅峰。
元代货币。
蒙古人统治中国时,对中国的币制带来了一种基本的变革,也就是使中国从此采用白钱为价值的尺度。
中国的币制,如果以质地来划,则唐代是铜钱的分水线,唐以上是铢两货币。
蒙古人过去游牧时期主要采用物物交换办法,采用白钱制主要受邻近中亚民族影响,也是对外贸易的产物。
蒙古在建元之前就曾开始铸造汉文货币,如“大朝通宝”等,在取得对中国的统治权后,主要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银辅币。
明代货币。
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
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
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清代货币。
清朝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且银铜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
清末,由于清朝廷腐败,爆发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钱币的显著特点是:钱称“圣宝”,有别于历代钱币;钱币上无纪地、纪值、纪重标志;钱文分书于正反两面。
历代银质货币。
中国历史上,自金银被人类发现并使用以来,一直被作为财富来贮存和流通。
春秋战国时期的银空首布,可以称为我国最早的银质货币。
以后各朝各代均铸有不同名称和不同用途的银币,但其主要用于大额支付、赏赐、陪葬和供奉用,真正民间使用并作为主币的时期并不长。
除晚清及民国时期银币和银锭时可遇见外,其他银质货币很难一见。
除了本身铸造数量少之外,由于中国妇女长期以来喜爱银首饰,因而大量销熔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中国银质货币,除了由国家发行之外,还有许多是由地方甚至银铺、钱庄自主铸造发行。
依据本身贵重金属地位及重量来维护信用,这也是中国银质货币的一大特征。
中国银质货币,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形状有不同的称呼。
隋唐以前称饼、笏、铤(扁平形)或挺(棒形)。
宋改称银锭。
元朝称元宝。
明清银锭形状改为马蹄形。
清朝末年,由于外国入侵,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于是清廷顺时应势,自铸银元,根据其图案不同各有不同称谓,如“光洋”“花边”“龙洋”“大头”“小头”“船版”等。
晚清及民国还曾铸造了许多银质纪念币,有的是溜须拍马之辈为讨好上司而制作,有的是地方军阀自制,有的是为纪念寿诞及重大事件而制。
这些银币大多数量较小,图案精美独特,制作精良。
中国铜元。
中国机制铜元始铸于广东,自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开炉铸造,到民国三十八年贵州黔字半分铜元,历时半个世纪之久。
它的出现不但结束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方孔圆钱的历史,同时与国外货币接轨,使中国的货币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铜元经历了清王朝的衰落,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外邦侵略,人民中国的诞生和蒋氏王朝的覆灭。
这些,在中国铜元上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
可以说,中国铜元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辛酸的一页。
中国纸币。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
公元11世纪,中国四川地区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宋的“交子”。
之后,纸币便在中国各朝代沿袭下来。
南宋发行的有“会子”“关子”,金代发行的有“交钞”“宝石券”,元代发行的有“元宝交钞”“通行宝钞”,明代发行的有“大明宝钞”,清代发行的有“大清宝钞”等。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银行业逐渐兴起,银行兑换券开始盛行,纸币逐步成为主要的货币。
从1935年开始,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以纸币代替银元流通,先后发行了法币、金圆券、银元券等纸币。
明代的“大明宝钞”为世界至今最大幅面纸币,即币面为209毫米×320毫米。
最早的西方纸币是受中国纸币影响,在1661年由瑞典发行的。
法国在1720年、美国在1797年、法国在1806年才相继发行自己国家的纸币。
中国纸币比西方早了600多年。
2.怎样使用信用卡“一卡在手,走遍全国”,这在以前是个神话,如今却变成了现实。
持有信用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消费、提款,免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出而带来的麻烦和风险。
除此之外,信用卡还允许小额善意透支,即具有信贷功能,因此愈来愈受人们青睐。
那么,在使用信用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1)可以转账结算。
持卡人在指定的酒店、餐厅、商店、宾馆等进行消费时,不需支付现金,只需出示信用卡及身份证,特约客户的经办人员经过压印,将持卡人的信用卡号码、姓名、有效期压印在签购单上,并将消费金额写在金额栏内,持卡人在签购单上签字即可。
(2)使用信用卡可以存、取款。
有了信用卡,等于有了一个存款账户。
使用信用卡办理存、取款,比使用储蓄存折更为方便。
它不受存款地点和存款储蓄所的限制,可以在发卡银行的势力范围内通存通兑,发卡行对信用卡存款账户里的存款余额按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3)使用信用卡进行汇兑。
当信用卡持有者外出旅游、购物或出差,需要在外地支取现金时,可持卡到当地发卡银行的储蓄机构办理存款手续,然后持卡人在汇入地发卡银行储蓄所办理取款手续,在同城取现金不收手续费,异地取现金加收1%的手续费。
(4)使用信用卡的客户在消费过程中,如果所支付的费用超过其信用卡存款账户余额时,发卡银行允许持卡人在规定的限额范围内透支(金卡透支限额1万元,普通卡5 000元),但必须尽快归还,因为对透支额,银行计收透支利息,超过15天加倍计息。
信用卡使用后,发卡银行将定时向持卡人发送对账单,持卡人可根据消费情况及时补充信用卡备用金账户的存款,以便以后的消费。
如发生信用卡丢失,应及时到发卡银行及银行机构办理挂失手续,挂失成立后,客户如有损失由发卡银行负责。
3.“银联”标志卡介绍“银联”标志卡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国内各发卡金融机构发行,采用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跨行跨地区使用的带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
“银联”标志卡以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银行卡的平行排列为背景,衬托出白颜色的“银联”汉字造型,突出了银行卡联网联合的主题。
三种颜色,红色象征合作、诚信,蓝色象征畅通、高效,绿色象征安全。
三种不同颜色银行卡的紧密排列象征着银行卡的联合。
银行卡正面右下角印刷了统一的“银联”标志图案;贷记卡正面的“银联”标志图案上方加贴有统一的全息防伪标志;卡背面使用了统一的签名条。
4.货币发行与生产率的内在关系及通货膨胀的巨大危害每个人都知道,货币的发行是为了使商品流通起来的一个基本手段。
如果没有作为剩余产品进行买卖流通的商品,人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够生产者自己消费,那就无所谓货币了。
因此,货币的发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都需要一定的生产率作为基础。
货币的发行量与生产率的高低成正比(忽略货币周转的速度),生产率越高,商品量越大,货币能够发行的量也就可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