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儒学
汉代的儒学思想与传统价值观

汉代的儒学思想与传统价值观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黄金时代。
汉代儒学思想对于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传统的儒学相比,汉代的儒学更加注重实践与治理。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他倡导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精神,通过尊崇儒学,推崇孔子的学说,让儒学成为政府官员的必修科目,推动了儒家的兴盛。
同时,汉代还出现了一批儒家学者,如刘向、董仲舒等,他们对儒家经典进行研究与解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
汉代的儒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
儒家重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儒家价值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儒家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汉代人尤其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在家庭中,汉代人注重孝道,孝敬父母成为了一种美德。
孝道的核心是尊敬和服从父母,处理好家庭关系,继承和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
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汉代的家庭关系和睦,家庭发展和谐稳定。
除了家庭伦理,汉代的儒家价值观也影响了社会道德的塑造。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公民道德,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社会中,人们秉持着对他人的友善和善意,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外溢到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和谐而稳定的社会氛围。
在汉代的儒学思想与传统价值观的指导下,汉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
这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延续到汉代以后的历史时期,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孝、忠、信等,经过汉代的衍化和传承,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
总之,汉代的儒学思想与传统价值观通过强调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与社会和谐,为当时社会的进步和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同时,这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内在力量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政治、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基本内涵包括天人合一、道德化身、中庸之道、经世致用等几个方面。
首先,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学的核心。
这一理论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因此,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从而创造出和谐美满的社会。
其次,道德化身是汉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了其行为和言语,提倡弘扬道德美德,具体表现为重视廉洁、诚实、礼貌、恭敬、敬业等美德。
再次,中庸之道也是汉代儒学的一大特点。
中庸之道强调追求道德的平衡和中和,同时提出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关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平衡,并且认为这些关系都必须保持和谐才能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最后,经世致用是汉代儒学的实践性特征。
这一理论强调严谨治学、注重实践、重视创新,提倡将学术理论与实践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践能力、探索思维,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之,汉代儒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闪耀的一颗明珠,其内涵不仅涵盖了天人合一、道德化身、中庸之道、经世致用等重要思想,而且
承载着中国文化血脉的传承和发展,是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并成为了统治者和社会精英们的重要学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儒家学说的兴起汉代儒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西汉朝刘邦建立汉朝后,他秉持着“才能治天下”的思想,重用儒家学者。
当时,他任用的大臣中有很多是儒学的学者,这使得儒学在政治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2. 文化的兴盛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在文化方面,儒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汉朝皇帝设立了太学,儒学成为了官学的主导学科,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儒学的教育。
3. 经典的整理和编纂在汉代,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编撰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个时期编辑了诸子百家的典籍,并且将儒家经典整理成本《五经》之一的《周礼》等经典著作,这使得儒学的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4. 董仲舒的学说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学家,他的学说对于汉代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倡导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与天地自然相协调,追求道德修养和道义之道。
5. 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是汉代最重要的历史书籍之一,也是一部兼具文学和历史学价值的巨著。
他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使得后世对于汉代儒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6. 创新思想的兴起汉代儒学不仅延续了先秦儒家学说的传统,还出现了一些创新思想。
比如王充的《论衡》中提出了“言达者无所不达”的观点,主张言辞应该准确、直接,以表达人的真诚和智慧。
7. 孔子学派的传承汉代儒学对于孔子学派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虽然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学者研究和传承孔子的学说,但是汉代儒学让孔子思想得到更加系统和广泛的传播,使得孔子成为了儒家学术的核心。
综上所述,汉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汉代儒学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以及儒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儒学

《汉书· 董仲舒传》
赞曰: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无) 以加,管晏之属,伯(霸)者之佐,殆不及也。”至 于向子歆以为“伊吕乃圣人之耦(偶),王者不得则 不兴。故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余。’唯此一 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贡、子游、子夏不与焉。 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 潜心大业,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然考其 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 吕不加,过矣。”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 之言为然。
扬雄
扬雄其人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 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 之思,清静无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徼 名于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担石之储,自若也。自有下度: 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杨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 召以为门下史,荐杨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 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 平间,王莽、董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杨雄 三世不徙官。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 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 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 皆斟酌其本,相与仿依而驰骋云。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时人皆 轻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醒潭以为杨雄之文绝伦无比。 《汉书· 扬雄列传》
《法言》
1、体现扬雄为儒家学术旨趣的代表作。 山径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日:恶 由入?日: ”孔氏。孔氏者户也。 《法言· 吾子》 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 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 《法言· 吾子》 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捶提仁义,绝灭 礼学,吾无取焉耳。《法言· 问道》 2、阴阳家之说,不合于圣人。 3、人性善恶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 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 修身》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汉代儒学的背景1. 随着秦朝的灭亡,儒家学说再次兴起。
秦始皇推行法家主义,强调集权统一,打压儒家思想。
而刘邦在汉初建立了儒家主义的文化体系,将儒家学说重新推崇,使得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复兴。
2. 汉代对儒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许多经典文献在此时得以重新整理、修订和传播。
二、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1.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天人合一”观念,提出“道教”的主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崇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等理念。
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汉代被广泛传播和发扬。
孔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了《史记》,在作品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儒家思想。
三、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恪守道德规范,以仁义为行为准则,推崇人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 礼儒家主张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明教化,提倡礼仪之道,认为礼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3. 孝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大核心价值观,孝顺父母是三纲五常中的一个常,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推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强调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
四、汉代儒学的影响1. 在孔子、董仲舒等著名儒家思想家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流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
2. 汉代的思想家和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为后世的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儒学详解

作用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 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 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 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 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 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3.影响:①思想一统,政治一统,巩固大一统局面
②儒学逐渐成为正统 ③促进民族历史的进步 ④结束学术竞争局面,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实质)
二、汉朝:儒学成为正统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推行教化,养贤求士 1.教育体制 (1)中央:太学(培养政治管理人才之官学) (2)地方:郡国建立学校 2.运作机制: 3.影响: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汉书·韦贤传》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百有余年…枝叶蕃滋…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
民 间 社 会
太学 儒家思想
察举制
儒 家 学 说
官 方 意 识 形 态
读书 —— 做官
(儒家经典)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大一统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 君权神授 予也。”
汉朝的儒学为什么叫做新儒学?与儒学有什么不同

汉朝的儒学为什么叫做新儒学?与儒学有什么不同本文导读:无为而治的思想一直经历了四位皇帝(高祖、惠帝、文帝、景帝)。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这句话是说从汉初至汉武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使得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
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国家国力空前强盛。
那么问题就来了,汉武帝时期,“文景之治”给朝廷积累了丰厚实力,因此解决国内国外矛盾就成了当务之急(匈奴和诸侯),所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成为当务之急。
这时候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需要,就闪亮出场了。
到这里各位看官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的先秦儒学吗?不,不是。
董仲舒的新儒学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等思想,使儒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
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这就是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神化神权有利于统治者进行控制人们。
所以,什么叫天子,天子就是天之子。
天之子,代天行道,行和道,行生生之道。
那天子无道,怎么办呢,这就提到了天人感应。
你就该祈祷了,祈祷老天爷,你这个选的天子不怎么样啊。
那帝德不德会怎么样呢。
就会出现伤败,洪水啊、地震啊、涝灾啊都进联系起来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汉代儒学是跟先秦儒学万万不同的,孔夫子曾说过:子曰,怪力乱神,敬而远之。
所以这个时候董仲舒的儒学就夹杂了神学色彩。
他提出的春秋大一统思想,适应了统治者中央集权思想发展的需要。
三纲五常更是成为以后世人沿袭的标尺。
同时也进一步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后来汉宣帝也说,吾家有制度,霸王道杂之。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一、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在汉代之前,儒家学说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在汉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深化。
在汉代初期,主要是以孔子的学说为主,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流派。
汉代王朝不仅相续四百年之久,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朝满盈国土,倾其政治伦理之道,多姿多彩的儒家学说在汉代得以繁盛发展。
1. 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西汉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有一些学者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他编撰了《史记》,成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同时,汉武帝时期也实行了贾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兴盛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的学者们纷纷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汉武帝时期的学者有司马迁、贾谊、刘向、扬雄等人,他们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不同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汉武帝时期的学术争议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术争议。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文帝时期的儒学是以刘向和扬雄为代表。
”一方面,刘向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且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扬雄是汉代儒家流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儒家学说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分歧,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4. 汉代后期的儒学变革汉代后期,儒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当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儒家学派,他们对儒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改革。
最有名的是王莽的“新政”,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儒学的发展。
二、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在汉代,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发展在汉代,儒家经典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的儒学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育学生重视文化、尊崇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焚书坑儒”批判】
这个题目讲述了“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大致过程,影响及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它的批判四个方面的内容。
随着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一去不返,于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以古讽今。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秦始皇制造了“焚书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事件否定了先秦思想文化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文化进步的正常路径被阻断,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教材举了“孔壁中经”发现的故事证明秦代焚书确实使儒学的传播受到限制。
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焚书坑儒”成为两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罢黜百家】
教材对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文化体制进行了描述,指出这一时期伴随着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历史特征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在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推行了一套以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
建议皇帝倡导学术,推行教化,养士求贤,政策要适时“更化”;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使文化的一统与政治的一统相一致。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与文化政策的转变。
教材对罢黜百家的文化政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一方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另一方面随着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太学的出现】
汉王朝对文化教育重视的表现之一就是太学的创建。
太学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太学的创办是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采用了公孙弘制定的具体方案。
教材接下来对太学建立后在汉代的蓬勃发展做出了描述,指出太学的兴立,进一步助长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中家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的积极因素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
他们在积极参政的同时和民间有较密切的联系,对于弊政的危害有比较直接的感受,因此他们的思想言论对国家政策有一定的影响,东汉时期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
这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的较早的史例。
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这个题目讲述了汉代儒学兴起以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
汉代以前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汉文帝时,已经通过选举方式选拔官员,但这种制度还不完备。
到汉武帝时代,选举制得以基本成为正统的政制,表明察举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比较完备的仕进途径,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体地位已经得以确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隋唐时代,开始实行更为完备的选举制度——科举制。
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内容来选拔官员,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的主角。
教材接下来对科举制度的作用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消极作用: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使得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考试内容的单一化,导致士人知识结构的狭隘。
积极作用: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将考试本身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出追求公平公正的出发点。
本课重点与难点。
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客观评价是本课难点。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参考答案: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想一想】
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能不能总结出汉武帝时代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这些成就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政策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汉武帝改革仕进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干部准备。
【议一议】
《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
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说明了
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议一议】
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我们今天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参考答案: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
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可能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我测评】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参考答案: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
参考答案: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
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
博士
博士是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文化称谓,现今依然沿用。
但是“博士”的涵义在不同的制度下又有所不同。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方法】
过程评价法、撰写历史习作等。
【评价过程】
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记录到历史学习档案中,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等方面的变化,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地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撰写历史习作是体现探究性学习成果的内容之一,学完本课后,通过让学生撰写“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科举制度与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等历史小论文,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另外,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设备进行记录,提高评价的信度。
【评价总结】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客观公正。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学生在不同时间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