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献刀详细教案2

合集下载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

新课标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三国演义》选段“曹操献刀”。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21课《曹操献刀》的全文阅读理解,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以及故事情节的深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理解其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心机深沉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三国演义》原著、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三国故事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的性格特点,讲解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演绎《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故事情节梗概2.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曹操:机智、权谋、心机深沉刘备:仁爱、厚道、宽容关羽:忠诚、勇猛、正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曹操献刀》读后感。

2. 答案要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曹操、刘备、关羽等人物性格特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深入了解三国故事,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关于三国人物的辩论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分析曹操献刀的真正目的,理解其心机深沉的性格特点。

2.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解读,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刀枪剑戟》。

具体内容包括: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诗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献刀的历史背景,体会曹操的智勇双全。

2. 掌握《曹操献刀》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诗歌原文、注释及赏析。

难点: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曹操献刀》诗歌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献刀的历史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诗歌原文学习: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注释讲解:教师针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 赏析讲解:a. 分析曹操献刀的背景,体会曹操的智勇双全。

b. 诗歌中的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5.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内容:a. 曹操献刀背景b. 诗歌原文c. 注释及赏析d. 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曹操献刀》中的生僻字词。

b. 分析《曹操献刀》中的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

2. 答案:a. 生僻字词解释:略b. 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分析: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课后查找曹操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曹操的文学成就。

b. 组织一次古代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讲解;2.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3.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细程度;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诗歌意象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讲解1. 意象:曹操献刀的刀,象征着权力、地位和勇气。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曹操献刀》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刀枪剑戟》,具体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课。

该章节详细描绘了曹操献刀给董卓的经过,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曹操的智勇双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要词句,了解曹操献刀的经过。

2.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体会古代散文的韵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曹操的智勇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理解曹操的智勇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词句,了解曹操献刀的经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入曹操献刀的故事。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曹操献刀的经过。

3. 课堂讲解:a. 对重要词句进行解析,如“刀枪剑戟”、“献刀”等。

b.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如描写手法、人物形象塑造等。

c. 讲解曹操的智勇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其优点。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献刀的原因及过程,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进行选择题、简答题等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曹操的智勇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曹操献刀》2. 重点词句:刀枪剑戟、献刀、智勇精神3. 曹操献刀过程:原因、经过、结果4. 课文艺术特色:描写手法、人物形象塑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曹操献刀的经过。

b. 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

c. 结合曹操的智勇精神,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曹操的历史故事,深入了解其人物形象,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开展“曹操智勇精神”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激发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关键信息展示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曹操献刀》选自人教版高二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刀枪剑戟》。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

《曹操献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曹操献刀》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曹操献刀》,了解三国时期曹操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曹操献刀》一篇。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曹操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曹操献刀》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回答问题:“你听说过曹操吗?”“你知道曹操的历史形象是怎样的?”“你对曹操有什么印象?”并请学生简单说明。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30分钟)1.教师分发课文,学生们自主阅读,并在边读边思的同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心中认为最有特色的地方。

2.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找到的特色之处。

3.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一个个搞笑情节,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步骤三:分析与鉴赏(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曹操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如:惯于使用谎言、爱面子、自负、喜欢钻研科学等。

2.学生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3.教师分享自己的见解,结合历史背景对曹操形象的构建加以解读。

步骤四:仿写活动(2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们进行仿写活动,题目为《我献刀》。

2.学生们分组展示自己的创作,提取共同特色,进行交流讨论。

步骤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学生们在本堂课中的发言和思考,对学生们的积极参与给予肯定。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曹操献刀》的主题是什么?”学生们回答后,教师给予简要解读。

3.老师宣布本节课的作业:根据今天的学习,写一篇《曹操献刀》的读后感。

四、教学延伸:1.邀请学校的历史老师或家长来讲解曹操的历史背景和形象,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三国历史的文章或小说,扩大他们知识面和阅读兴趣。

3.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性演讲或剧本创作,以展示他们对文学鉴赏的能力和创作才华。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境,勇于追求真理,培养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及作者罗贯中。

(2)引发学生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为学生阅读文本奠定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象征意义和寓意。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文本:《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片段。

2. 图片:与《曹操献刀》相关的历史人物、场景的图片。

3. 视频:关于《曹操献刀》的影视作品片段。

4. 资料:关于曹操和历史背景的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

《曹操献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历史小说《曹操献刀》。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小说情节概述、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色讲解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历史背景。

2. 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小说中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理解、语言特色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兴趣。

2. 情节概述:教师带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3. 人物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讨论其性格特点。

4. 语言特色讲解:讲解小说中的成语、典故、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讲解其含义和作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句子,巩固所学。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三国时期历史背景2. 小说情节概述3. 人物形象分析曹操董卓4. 语言特色成语典故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曹操、董卓的性格特点。

(2)分析小说中的一个成语或典故,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曹操:机智、勇敢、果断;董卓:残暴、昏庸、刚愎自用。

(2)成语“献刀”表示献媚取宠,揭示了曹操的性格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基本到位,但对人物形象分析不够深入,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三国题材的小说,如《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人物形象分析2. 语言特色讲解3. 作业设计一、人物形象分析1. 外貌描写:课文中对曹操、董卓的外貌进行了详细描述,如曹操的“姿容俊美”和董卓的“形容枯槁”。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曹操献刀》(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导言《曹操献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佳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经典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本文将结合人教版高二选修册中的《曹操献刀》教材,探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学习《曹操献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文本的意义。

2.学习诗歌的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应用。

3.发现《曹操献刀》的艺术价值和意义,并加以评价和表述。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化、历史背景和《曹操献刀》的分析。

具体地,课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政治、社会背景以及《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更好地理解《曹操献刀》。

第二部分:学习诗歌结构、特点和修辞手法通过介绍《曹操献刀》的结构和特点,学生可以了解到“以话应诗”的艺术编写方法。

通过深入分析诗句,学生可以领会到作者的意图,把握《曹操献刀》的艺术技巧。

第三部分:发现《曹操献刀》的艺术价值和意义通过对《曹操献刀》的深入分析,找出诗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了解古代诗歌中贵族的生活、情感和精神氛围。

2. 教学方法本教案教学方法多样、灵活。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解和欣赏水平。

(1)辅助教学工具与教学零组件的应用: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翻译软件、预拉幕和投影仪等设备,让学习更加直观、形象。

应用教学零组件对课本外的学科知识进行补充和加强,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興趣、好奇心。

(2)对话交流与合作学习的应用:借助形式各样的课堂讨论、互动交流、小组合作,寻求共同答案而且彼此了解道更加深刻,这些互动以及讲解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激发了学生的专注和学习热情。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

2024年《曹操献刀》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三国演义》选读部分,具体内容为《曹操献刀》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曹操为救父亲曹嵩,献刀给董卓;董卓对曹操的试探;曹操机智应对,取得董卓信任;曹操借献刀之机,刺杀董卓的经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小说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曹操、董卓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堂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献刀》原文,理解故事情节。

3.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曹操献刀的原因、过程及结果进行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曹操献刀》2. 人物形象:曹操、董卓、吕布等。

3. 故事情节:献刀、试探、应对、刺杀。

4. 主题思想:爱国情怀、英勇智慧、忠诚勇敢。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曹操献刀》的故事情节,分析曹操、董卓等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人物形象、情节分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章节,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观看与三国相关的影视剧,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献刀》教案
焦作一中崔新
教学目标
1.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赏细节,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发掘曹操英雄中“奸”的本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三国时期,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出现了一批赫赫有名的铁血英雄,传扬了一种轰轰烈烈的生命理想,可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就是历史啊!然而,那些人,那些事,又在文学的世界里丰满、鲜活起来。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将通过《曹操献刀》来重温那些鲜活的生命。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并将学习目标标注在课本上)
1.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赏细节,探究小说主题。

三、检查预习
1.《曹操献刀》中有名有姓有台词的主要人物都有谁
王允
吕伯奢曹操董卓
陈宫
2.用一个词概括曹操的形象。

(学生会从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定位:褒或贬。

)四、分析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形象
由学生预习作业对曹操的评价入手,先来分析曹操的“奸”。

(一)在《曹操献刀》中,最能表现曹操奸诈狠毒的是哪一件事罗贯中是怎么表
现曹操的奸诈狠毒的
学生研读第4段。

明确:亡命途中,草木皆兵,误杀好人,尚可理解;知错再错,诱杀伯奢,穷凶极恶,不可原谅;面对指责,竟道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刺裸裸的无耻!
比较探究:
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

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孙盛《杂记》孙盛《杂记》中的内容和文本中的内容不同在哪里(引导学生品读“凄怆”、“宁”、“毋”,最后尝试理解翻译)
明确:凄怆——曹操已知铸成大错,愧疚难当,悲怆恸哭。

如果你写这个片段,你会选择哪一句话(横看成岭侧成峰,自圆其说即可。

)(二)探究曹操英雄的一面
杀伯奢,我们看到了曹操的冷血和残忍,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就只是一个负面的形象吗
学生研读第一段。

赏析:
1.一人抚掌大笑曰:“诸位公卿,夜哭到明……还能哭死董卓否”
明确:推敲“抚掌”的含义。

群臣哭作一团,一片混乱,此时慢慢、大声地拍手,有提醒的意思,引人注目,卓尔不群;“慢”中含有嘲讽的意味。

品读语言,读出性格来——信心十足,卓尔不群的曹操。

2.“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豪气干云,壮怀激烈的曹操。

3.“虽死不恨”——正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曹操。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言,在节选部分我们分明看到了曹操英雄的一面。

再来看看诗歌中的曹操(出示曹操的诗歌)。

从曹操的诗里,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曹操
(心怀天下、志存高远)
明确:曹操的出场,充满了英雄的色彩:董贼废旧立新,大厦将倾,群臣束手
无策之际,一个小小的骁骑校尉,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既倒。

英雄总是在这样在危难之际闪亮登场的,烛之武是,荆轲是,曹操也是!
(三)探究作品中曹操的本心
可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为什么就没能杀死董卓呢
提示:可以从行刺过程和行刺结果来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研读第2段。

行刺过程的分析:
明确:刺客的追求只有一个——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曹操不是,所以输了。

与前面的出场相比,英雄气有余,英雄胆不足!
这可以说是没有杀死董卓的原因之一——提前安排退路。

行刺结果的分析:
行刺成功——死;行刺败露——死;献刀脱逃——生。

明确:前两种假设都指向了一种结果——死亡,曹操可舍不得死。

初读文本,我们也许会为曹操在命悬一刻的情况下还能顺利脱身而感到钦佩,深入研读,我们不仅怀疑,这种以背叛誓言为代价的灵活机智还值得赞扬吗这种失去立场的随机应变你还会崇敬吗
通过曹操献刀这件事,我们不否认,曹操是聪明的,但绝不智慧!曹操是有英雄气质的,但却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这种小聪明的核心是利己,它的实质就是奸。

至此,曹操奸雄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四)历史中的曹操与文学中的曹操
明确:历史追求的是真实,文学追求的是艺术,是艺术就离不开虚构。

罗贯中本身就有拥刘反曹的倾向,所以他在塑造曹操之初就把他钉在奸的十字架上。

我们赏读的是小说中的曹操,是艺术形象,也是历史人物,我们不能用现实去衡量他,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式解读,要透过细微之处,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奸雄也好,英雄也好,文学本无标准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
(五)学习小结
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不仅得益于惊险的情节和离奇的故事,更在于细节的鲜活和生动,欣赏文学作品,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曹操英雄背后的奸诈,让我们领会罗贯中的创作意图,让我们理解作品的主题。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运用个性化的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描写丰富细腻、含意深刻,小中见大,细中见
深。

五、课堂练习
用一句话评价曹操。

六、推荐阅读
1.孙绍振《另眼看曹操》
2.易中天《品三国》第一部《魏武挥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