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知其不可而为之详解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课件ppt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课件ppt
走进文本
一、想“为”什么?
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仁政和礼制。
二、为什么不可“为”?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1、“不为”的人 :
A、楚狂接舆 B、长沮、桀溺 C、丈人 D、荷蒉者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四书遇》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华 夏 思 想 智 慧 的 源 泉
至圣孔子
1、弑 shì
2、接舆 yú
3、长沮 jū
4、桀溺 jiénì
5、耦而耕 ǒu 6、耰而不辍 yōu
7、怃然 wǔ 8、荷蓧 hèdiào
9、黍而食 shǔ 10、击磬 qìng
11、荷蒉 hèkuì12、硁 kēng
释题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或接受服务的费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天不生仲尼 万古如长夜
——《朱子语类》卷3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二、为什么不可“为”?
天下无道 礼崩乐坏
司马迁的《史记》中,对此有一段 记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 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 可胜数。”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ppt课件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ppt课件
孔子会说什么?
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 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 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一种道义。
10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 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 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 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
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和“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精神。
6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弦外之音)?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14
孔子这句话不是骂他们,因为 上面有句“夫子怃然曰”,孔子 心里很难过,很落寞的味道,所 以告诉子路:“鸟兽不可与同群 。”鸟是飞的,兽是走的,人各 有志,各走各的路,远走的就去 远走,高飞的就去高飞。
15
何谓“辟人之士”? 何谓“辟世之士”? 对待“滔滔者天下皆是也”的乱世, 儒家和道家态度有何不同?
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另类 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 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 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 接舆是矛盾的。
11
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 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 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 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 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高中语文《论语》选修13课程《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高中语文《论语》选修13课程《知其不可而为之》PPT课件
《论语》选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伟大的天才,圆满的人格,永远有生命的巨人。 ——郭沫若
他很执着,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 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学习目标
一、学习检测,熟练掌握文中字、词、句等 基础文言知识。
二、文本解读,通过仕与隐的对比,领会孔 子人生选择的不易。

讥讽、刁难、怀有成见!

二、桀溺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态度如何?

嘲弄,挑拨,傲慢,不近人情!
然 !
(孤独、悲伤、不被人理解的凄凉!)
荷蓧老人、荷蒉者对孔子的批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莫己知,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讽刺、劝诫、批评 ——失落无助、一声叹息
孔子的坚持
一、孔子在禀告时,为什么沐浴而朝? 二、他为什么直呼叛臣姓名? 三、身为鲁国人,为什么要去管齐国的内乱? 四、为什么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责任感、悲凉、无奈!
拓展延伸——课堂练笔
• 孔子精神的灼灼光华,贯穿华夏,照耀着无数 坚定的人,比如屈原,比如王安石,比如鲁迅 请你选择其中一位历史人物为他写一段颁奖辞。
示例: 他出身卑贱,却以君子为立身标准;他无权无势,
却敢于批评当事权贵;他四处游说,梦想安定天下; 他处处碰壁,却始终依托梦想。他的一生是可敬的 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他是孔子,他不是圣人。
春秋末期是一个群雄争霸、弱肉强食的乱 世,是一个礼乐崩坏的社会。没有秩序可 言,没有制度可依。
接舆
一、他对孔子什么态度?
讽刺、劝谕
二、他为什么要重复两次?——已而、已而
对社会的极端失望
三、接舆为什么不愿与孔子交谈? 如果有机会的话,你认为孔子会对他说么?

论语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6张PPT)

论语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 (36张PPT)

子连“八佾舞于庭”都无法忍受,而陈成子臣弑其君,此
乃人伦大变,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按孔子之志,必
将证实其罪,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而率与国以讨之。
探讨
这样做是否有干涉别国内政,多管闲事之嫌?
• 弑君:以下犯上,篡权夺位,谋害国君。
• 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
• “春秋大义”
二、具体感知“知其不可而为之”
探讨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 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 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补充
• “隐士,道德高尚,孔子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 服。但隐士看不起他,嘲笑他。分歧在于:隐士彻底 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 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放弃最后的努力。”
政治理想,不能见容于当时的统治者;一方面,又
要寻找开明君主,拼命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对
当时的社会政治非常不满,因而对隐士的不合作非常
欣赏,但又害怕不合作,就无法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
过于消极无为,所以仍然不放弃对政治生活的参与。
隐士的态度是“知其不可而避之”,他的态度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以为最好的选择是‘无可
•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 (1)“止子路宿”的“止”,留宿。
(2)“杀鸡为黍而食之”的“食”(sì),使 动用法,使之(子路)食。 • (3)“见其二子焉”的“见”,动词使动用 法:使其二子见(子路)。 • (4)“ (5)“怀其宝而迷其邦”中的“迷”,形容 词使动用法:使其邦混乱。
•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 之后,不敢不告也。”
探讨
针对陈成子弑简公这件事,体会哀公,三桓及 孔子的态度。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优质课件PPT

《知其不可而为之》课件优质课件PPT

“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境, 例如无止境的生存压力,理想遭遇挫折, 或者处于人生的瓶颈期。这时候,我们 是选择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上呢?
谢谢大家!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 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有两点我们要注意。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应该是为了正义事业 和崇高理想。若是为了个人私欲,是逆潮流而动, 那是绝对不能“为”的。 其次,从斗争策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 不应做无谓的牺牲。所以鲁迅先生反对“徒手请 愿”。
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斋,而请伐齐, 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 “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 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 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左传·哀公十四年》
研习与讨论
请阅读课文18.5、18.6、18.7、 14.39四章。分小组讨论,每个小 组重点研习一章。思考并回答两个 问题: 1.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 荷蒉者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什么态度? 2.孔子及其弟子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 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 实施他主张的人,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 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
——鲍鹏山《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孔子与他的“道”
• 材料三:
•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 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脩也,是 吾丑也。夫道既已大脩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 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
——李泽厚《论语今读》
在举世昏昏的时代,孔子就如“黑暗王国里 的一枚残烛”(鲍鹏山语),四处碰壁,“累 累如丧家之狗”。终其一生,他的“仁”“礼” 理想都没有得到实现。他失败了,而且他明知 道这种失败是必然的。这是个人意志在一个时 代面前的失败,这是伟大英雄的失败!残烛的 微光在那个时代熄灭,却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千 秋万代!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PPT课件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PPT课件
无人理睬
◆68岁以后,返回鲁国--收徒授业、整理典籍
培养治国贤才 让理解表于后世
走进伟人的时代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完)矣 夫!”(9.9)
问题1: 由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认识到了什么
问题?
问题2:面对孔子的执着有没有人劝说孔子要他
放弃呢?在劝说中他们对孔子的追求和执着持什么 态度?
想象:如果让你回到那个时代,让你邂逅孔 子,让你以一定的身份与他对话,你会怎么 说?是劝说,是鼓励,是批评,还是……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 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 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 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高考链接:阅读18.5、18.6,楚狂接舆和颜回会赞成谁的 观点?面对孔子和楚狂接舆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 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 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 力的无谓浪费。
•知晓伟人的内心
颜回:“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 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 君子!”
高考链接:阅读18.5、18.6,楚狂接舆和颜回会赞成谁的 观点?面对孔子和楚狂接舆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 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 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 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课件

《知其不可而为之》优质课件
• 要点: 孔子不得志,荷蒉者认为应该通达权变, 洁身自好。
荷蒉者:孔子固执,不因势利导改变自己
1、孔子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隐喻什么?
隐喻自己的主张不能行于天下了。这两句话 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
2、“吾已矣夫!”是否流露出消极的悲观情绪? 意味着孔子放弃了自己的主张吗?
没有。他意识到此生无缘理想社会,但心情不是 悲观消极,而是因时光流逝,却无法推行自己的 政治主张的焦灼和不安。他深知自己的责任,仍 执着地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待明君 常识。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弦外之音)?
2、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
3、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古人说麟、凤,有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之。”
第二位隐士(长沮)的回答是什么意 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 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桀溺)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 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 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 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 候就看不见。
现在楚狂用凤来比孔子,讽刺他在天下无道之时 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 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

知其不可而为之_课件1

知其不可而为之_课件1

百家争鸣
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 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 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 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 子路,二人俱对。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子路对 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 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 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 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 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 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 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 危其真。呜呼!远战,其分于道也。”(《庄 子·渔父》)
百家争鸣
万章问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
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汤使人 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 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哉?’汤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 ‘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 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 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 者也,子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 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 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 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 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未闻以割烹也。 《伊训》:‘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毫。’”(《孟子·万章 上》)
知其不可而为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
知道天下的出路。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 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 追随隐士。
孔子为什么怃然?
仲由(前542~前480),字 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 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为人耿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 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 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 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 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 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 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 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 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仲 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 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 而被杀害。
弯干呢?
2020/10/16
20
用行舍藏
❖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 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 惧,好谋而成者也。”(7·11)
孔子对弟子颜渊说:“用到所学的道理时,就落实到
行动中去;用不到的时候,就收藏在身上,只有我和
“仕”与“隐”的 论争
2020/10/16
16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diao.子 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 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 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 之矣。”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最直接的体现。但
孔子的入世思想是有原则的。李零教授认为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以有两种理
解:一种是明知不可行,硬干,这是直道;
一种是既然不可行,不妨拐着弯儿干,这是
曲道。孔子属于后一种。孔子是个失败者,
但不撞南墙不回头,曲里拐弯也要干,他很
执着。他是个堂吉诃德。”孔子是怎样拐着
你有这样的可能吧。”弟子子路说:“先生要率领军
队打仗,那么会跟谁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
拳地与猛虎搏斗,没有任何凭借地过大河,这样去送
死却不知道悔改的人,我不能跟他一起去。一定要是
那种面对事情而知道有所畏惧,擅长于谋划而能成功
的人。” 2020/10/16
21
探究七:儒家积极入世与用行舍藏是否矛盾,他
与道家的隐有何区别?它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 李零教授如是说:“隐士,道德高尚,孔子做不到, 他不但敬重,还打心眼儿里佩服。但隐士看不起他, 嘲笑他。分岐在于,隐士彻底不合作,而孔子却不能 忘情于世,忘情于人。他总想在坏人里找好人,不肯 放弃最后的努力。”
❖ 于丹教授如是说:“儒家哲学说到,是培养一种践道 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 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可以忘却一己得 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这是一种信 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其前提是朴素的,
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 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 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 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 其不可而为之。面对礼崩乐坏,政治混 乱的现实,孔子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 责任感。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 何的心情。
鲁哀公为什么说“告夫三子”?
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 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 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 没有实际决断权。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为什么不可为? 为什么要为之?
2020/10/16
2
【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春秋末期, 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利的 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 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或国 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
2020/10/16
3
第一章
讨伐弑君者
【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 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告夫三子。”
2020/10/16
17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 夫子”这句话?
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 不务实的处世观的不屑一顾。 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
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 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 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内容拓展
❖ 道家讲究消极避世,而儒家讲求积极入世,
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 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种实权人物,为什么?
体现了孔子遵守礼制的思想。
第二章
“仕”与“隐”的 论争
202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 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 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 之言。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 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 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020/10/16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 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 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为什么沐浴而朝?为什么明明知道 不可行,还要“不敢不告”?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2020是/10/1始6 自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2”2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 《“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楚狂要表达什么意思?
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 的时候都不隐去,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世道动乱,政治不清明,劝孔子不要 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 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