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革命样板戏 品红色经典论文
留在民族记忆中的“革命样板戏”

他们的立场是由于其既得利益使然,当
革”精神遗产了,也可算得上是“人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值得我们 然,这其中不排除还有一些对“有毒回
类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遗产”罢,且 深思:考察现如今人们对待“革命样 忆”的盲从者,难怪沈从文早就说过“回
说它是一座“‘文革’精神博物馆” 板戏”的价值立场,有两种表面上水 忆是有毒的”箴言;后者对“文革”没
带走了“建立‘文革’博物馆”的乌托 论是作为政治任务,还是谋生手段,至 邦之梦,而我们这些苟活着的“文革” 今时常排练和保留“革命样板戏”剧目
人们,甚至在“文革”期间喝着“革命 样板戏”奶长大的一代人,是绝不容许
历史见证人,在这巨大的历史空洞中陷 者不在少数;甚而,我们可以在现代 对“革命样板戏”有半点亵渎的,他们
了,阶级斗争的箭在弦上,革命的警钟 往往使我联想起初中课本里的那篇《社 题,强调的是“立竿见影”的效应,
时时敲打着革命人民的心扉。也许现在 戏》,如果鲁迅在乌篷船上等来的是那 但是,他老人家在九天之上也万万没
的人们难以理解毛泽东为什么会对“革 武生没有连翻几十个筋斗的遗憾只是对 有想到他所倡导的“革命样板戏”会
的一段话就是最好的注脚:“使我们 步——因为我们的遗憾是恨不能拿起武 情况下永驻在老百姓的歌喉之上。这
永远不能忘记的是:一九六四年七月 器上战场去像董存瑞、黄继光那样为共 是一个奇迹,但是,这个奇迹却是以
二十三日,伟大领袖毛主席观看了京剧 产主义而献身。那种英雄主义的教育才 人民失去其主体性为代价的,可是又
成了一种纯美的“公序良俗”潜规则根 板戏唱词,足以勾起几多“遗老”对那 到了那些自以为十分有趣的素材,拿着
植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之中,我们的 个时代“苦难之美”的回忆;一段做唱 毒品来பைடு நூலகம்戏一把,或者说他们本身就认
近十年来革命_样板戏_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革命/样板戏0研究述评李 松**李松,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
¹参见谭解文5样板戏过敏症与政治偏执病6,5文学自由谈62001年第5期和叶橹5道理与权力6,5文论报62001年11月1日。
º参见戴嘉枋5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江青#样板戏及内幕6,知识出版社,1995年;顾保孜5样板戏出台内幕6,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4年;潘宗纪5走近样板戏6,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许晨5人生大舞台:/样板戏0内部新闻6,黄河出版社,1990年。
由于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与复杂的情感矛盾,/文革0文学的主导形式)))革命/样板戏0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冷门,随着思想禁区的进一步开放,/文革0文学以其巨大的思想史价值与丰富的意义空间,吸引着学术界探险的目光,目前这个冷门逐渐成为了热点。
带有特定时代色彩和负载主流意识形态理念的/样板戏0被认为是/文化大革命0的文艺建设丰碑。
由于它生产、成型的时代特殊性与本身鲜明的政治烙印,人们从情感好恶与道德取向出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些年在/红色经典0裹挟市场怀旧消费的热潮中,/样板戏0的许多重要精彩唱段赢得了观众的热烈追捧,关于/样板戏0的争论又一次浮出水面。
有些学者认为完全从政治角度对/样板戏0进行否定有失公允。
[1]有人认为/样板戏是一个政治历史事件0而反对肯定有政治问题的/样板戏0。
[2]辩论双方都互有驳难。
¹笔者认为,革命/样板戏0的研究在中国大陆可以分为两个历史阶段:1980年代革命/样板戏0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都是避而不谈的。
1980年代中期/样板戏0的研究开始起步,首先大多为偏激的情感否定,以后逐渐转向心平气和的学术讨论,即不宜作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的简单化结论,应该在认识到其特定历史背景的同时,更充分地认识到它独特的艺术成就;1990年代中期以来,/样板戏0研究的思路、视角与深度都大大地拓展了。
关于红色经典音乐的议论文

关于红色经典音乐的议论文红色经典音乐凝聚着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新生继而迈向辉煌的厚重历史,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聆听、传唱和研究红色经典音乐,对多形式感悟伟大建党精神,全方位汲取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从红色旋律中深刻感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灵魂。
红色经典音乐承载着红色记忆,凝结着红色精神,集中表达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崇高追求。
在革命歌曲《北方吹来十月的风》中,“红旗一举千里明,铁锤一举山河动”,尽情歌颂了十月革命给在黑暗中求索的中国人民带来的希望和鼓舞。
歌曲《遵义会议放光辉》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狮刀坝告大捷”,表现出全军上下对遵义会议在危急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的喜悦之情以及马列主义引领中国革命航向的重大意义。
透过这些红色旋律,可以从不同侧面把握我们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奋斗历程,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而不断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从红色音符中深刻感悟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为民情怀。
音乐本身就是为人民抒怀、为时代而歌,这一点在海量的红色音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中“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四海不能忘”,旋律婉转凄美、如泣如诉,唱出了无数苏区百姓对红军的恋恋不舍。
歌曲《为了谁》以1998年特大洪水中奋不顾身的救灾英雄战士为讴歌对象,以“你是谁?为了谁?”的系列发问,深情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感激和军民团结的鱼水情深。
在广袤的音符海洋中,这些鲜明闪耀的红色音符共同构成了一首首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践行群众路线的初心赞歌,生动再现了我们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百年征程。
从红色节奏中深刻感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鲜明品格。
红色经典音乐取材于党的百年历史,总与红色历史坐标紧密相连,与重大事件密不可分。
大革命时期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中“我们勇敢,我们奋斗,我们团结,我们前进”,营造出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斗争信心和前赴后继、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
革命样板戏的传承与发展

革命样板戏的传承与发展革命样板戏是中国近代戏剧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浓郁的革命气息和时代意义。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样板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现在,革命样板戏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特定的时期所需的一种戏曲形式,而是已成为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承是戏剧文化永续发展的保证。
革命样板戏通过它的先辈、文艺工作者、影片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传承。
作为传统流派的继承者,必须通过传统戏曲教育、革命样板戏的研究、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学习不断传承该戏曲形式。
同时,经验传承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从往届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对于保持戏曲艺术特点以及师徒之间的传承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发展是戏剧文化创新的动力。
革命样板戏虽然是中国近代戏剧中的一种特定形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革命主题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文化背景。
因此,在革命样板戏的发展中,创新是必要的。
传统样板戏的独特艺术形式、剧情手法、音乐形式、舞蹈等方面的元素可以借鉴,但在搭载不同主题、氛围的故事时,形式与叙事应该有所变化。
此外,更广泛的参与革命样板戏的人员、文化贡献意识以及适应新时代的经济维系与表演方式等方面均需要对以往的模式和格局有所发展。
革命样板戏的传承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过程。
传承的基础是承继当下传统,从多种方式建立起戏曲市场,让人们重新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而发展则是戏曲手法运用的独特创新。
在长时间的传承中,如果不能及时发展进步,戏曲形式可能会变得过时、萎靡不振。
反之,如果发展脱离传统的根基,可能会失去戏曲艺术的特色与魅力。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建立平衡,才能展现出革命样板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瑰宝,革命样板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戏剧市场的需求,更多的人在研究和演绎革命样板戏形式,致力于将传统戏曲艺术不断提升和普及。
期盼着在不久的未来,革命样板戏能更好地在艺术舞台上流传,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样板戏与视角

论样板戏与视角一”革命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制造出的文艺怪胎。
作为政治需要的样板之戏已经寿终正寝,但作为戏剧本身的”样板戏”并没有死亡。
巴金先生在文革后再听到样板戏的唱腔就做恶梦,可见样板戏对”牛鬼蛇神”曾经达到怎样的”威慑”作用论文。
但到了九十年代,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的几部样板戏如《智取威虎山》《沙家浜》,一度以”红色经典”的面目出现在舞台上,欣赏者对样板戏的解读已经毫无阶级斗争的功利色彩,却带着对往昔英雄主义情怀的诗意缅想。
在另一些文艺作品中,如张建亚导演的电影,样板戏的片段则成为滑稽模仿或反讽的对象。
可见,在今天这个价值多元化的历史语境中,关于样板戏的阐释有着相当多样的解读空间。
但尚活跃在我们文艺集体记忆中的样板戏,关于其人物形象设置和情感表述方式的探讨却一再停留在样板戏作为被阴谋家利用的工具文艺的解读水平上,而不是进一步追问,样板戏的形象设计和叙事模式情感表达方式为什么会成为工具文艺的典型呢?许多人都认为样板戏的失败在于以阶级斗争作为叙事主线,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沙家浜》这些以战争年代为背景的剧目中,以阶级斗争为叙事主线并不能成为降低其艺术质量必然理由,因为导致这些战争的实质就是阶级集团的不同利益无法协调所导致的,浓墨重彩地叙述阶级斗争同样可以创造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
样板戏的成败不在于写不写阶级斗争,而是如何写阶级斗争,《杜鹃山》的阶级斗争与《海港》的阶级斗争比较,《杜鹃山》的阶级斗争叙事与其故事发生背景就比较吻合,而《海港》中的关于阶级斗争叙事则虚假生硬,那个暗藏在海港内部的阶级敌人其”伪装”水平之劣、阶级敌人的”破坏力”之低不能令人感觉到故事”改编”者的力不从心。
在我看来,样板戏最公式化之处不在于写阶级斗争,而在于每一部样板戏都无条件地设定了以无产阶级英雄人物为中心的角色等级制度,于会泳总结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的”三突出”原则就是这个角色等级制度的依据。
浅谈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

浅谈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近年来,随着戏曲艺术的复兴,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丰功伟绩,激励人民继续前进。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旨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将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塑造成形象,并以此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
在创作中,剧作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史料的深入研究,力求还原历史真实,展示革命者的奋斗与牺牲,讴歌他们的英雄壮举。
借助传统的表演技巧和音乐形式,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革命历史的伟大和英雄人物的伟岸。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着自己的特色。
剧作家常常通过情节和对白的安排,凸显革命者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敌斗争的坚决态度。
他们通过戏曲的唱腔、动作和表演技巧,展示了革命者的斗争过程和心路历程,使观众真切地感受到革命者的内心挣扎和奋斗。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强调观众的参与感和共鸣感。
剧作家们通过精心构思的情节安排和角色塑造,引导观众对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思考和感受。
观众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剧中的情节和人物所打动,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使观众了解到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更重要的是唤起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激发了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的也注重与时俱进。
剧作家们在创作中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元素和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他们注重故事情节的紧凑性和节奏感,通过精心编排的表演和灯光音响效果,使戏曲艺术更具现代化魅力。
借助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戏曲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使更多的观众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是对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表现形式。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
革命历史题材戏曲创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重要的是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红色题材戏曲的先进性和生命力——论罗怀臻2021年“红色三部曲”剧作

红色题材戏曲的先进性和生命力—论罗怀臻2021年“红色三部曲”剧作罗馨儿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中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我国文艺工作者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采和运用,时间早、规模大、成熟度高。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文学、音乐、美术、戏剧、电影等领域,就涌现出大量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的进步作品。
新中国成立至今,革命文艺传统代代相传,植根在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日益增长,要求艺术工作者实现红色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1年,剧作家罗怀臻的三部红色题材戏曲作品集结登台,分别是淮剧《寒梅》、扬剧《阿莲过江》和京剧《换人间》(以下简称“红色三部曲”),再加上他2019年的舞剧编剧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至今仍在全国巡演且一票难求,一时间,形成一股来自罗氏的红色“疾风”于舞台上劲吹,蔚为大观。
罗怀臻在多个场合都强调,“现代戏曲不是时间概念,而是品质概念”,倘若以品质为标尺来衡量“红色三部曲”的剧作及其现有的舞台呈现,1可以获得对红色题材戏曲的创作新站位的启发性思考。
红色题材戏曲的创作空间是很广阔的,不仅为了响应政策文件与重大节庆,也不只体现在题材、情感和风格的层面。
红色题材戏曲作品,应当是我国舞台艺术系统内最先进生产力的成果,应当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当下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与过去的红色文艺作品有承接发展的关系,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有吸取和生发的关系,并且在文学、美学、艺术、技术方面高于大部分现代戏曲作品的平均品质。
罗怀臻的2021年“红色三部曲”罗怀臻剧作中最撼动人心之处,在于他在精妙的戏剧结构和强烈的情感冲突中,凸显了人性中最具有戏剧张力的部位,以及戏剧性中最令人不敢逼视的部位。
红色经典——革命样板戏

红色经典——革命样板戏
一曲激昂的音乐
把我们带回到了激情如火的岁月
在53年前,
1967年5月23日,
“革命样板戏”开始推行。
革命样板戏
是经过全国无数
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千锤百炼产生的!
是毛主席时代的凯歌!
是工农兵的凯歌!
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艺极品!
是中国几代人创造出的最辉煌的成就。
进入二十一世纪,
样板戏被称作红色经典,
不断重排、重演。
一部部革命样板戏,
一部部歌舞艺术片,
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歌颂着一个无与伦比的时代。
很多朋友都说,
“那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能存留在记忆当中!”
那个火红的年代虽已过去,
但是,这些回忆与陪伴,
这些经典的样板戏永远不会过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唱革命样板戏品红色经典
摘要:当孩子们只认识周杰伦,喜欢快男超女,盲从潮流唱不着调的网络歌曲的时候,我认为样板戏的表现形式比传统的京剧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用样板戏作为切入点,用其中人物的精神培养孩子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非常适合。
关键词:样板戏;民族意识;爱国情操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79-01
样板戏,指一批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主要反映传统政治立场的作品,其政治意义远超过文化价值。
样板戏的影响力在文革达到顶峰,不仅是国家当时唯一允许出现的文艺作品。
这样的历史背景,导致其具有相当的争议性,同时由于时代的象征,样板戏在老一辈人中仍具有生命力。
进入本世纪以来,样板戏被称为“红色经典”,一些剧目又被复排、重演,音像资料被再版、翻刻,甚至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等。
样板戏开了一个戏曲表现程式改革的先河。
他对传统程式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对现代人物利用程式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及对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改革,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戏曲改革、戏曲现代化的最高成就。
笔者就音乐教学中如何深入开展样板戏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潜移默化,从样板戏故事中品读红色经典
样板戏中的故事虽说离孩子们较远,可是一般都是情节跌宕起伏的。
很多样板戏的情节和故事内容都能像《小兵张嘎》一样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所以在音乐课间隙,我会给孩子们讲一讲《红灯记》,夸一夸李铁梅,请孩子们看一看《智取威虎山》选段,和孩子们激烈地讨论杨子荣的智勇双全;我还会身体力行,分角色演一段《沙家浜》的《智斗》,让那些红色的故事悄悄地撒播在孩子们心田。
要知道,老师近距离的范唱和表演会比媒体中任何精彩的演出更能吸引孩子,更能贴近孩子的心灵。
慢慢的,孩子们不再排斥这些所谓的“老戏”,他们发现原来这些样板戏中的故事和《小兵张嘎》一样有意思,那些可爱的,英勇的,机智的,无畏的英雄人物在戏中是那样的鲜活,
二、从易到难,从样板戏选段中唱出红色经典
对于小学生来说,京剧的曲调及其唱腔都是相当复杂的一件事物。
而且作为浙江的孩子,或许对越剧会有些接触,听说过一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和“路遇大姐得音讯”等经典的越剧片段。
对京剧的印象无非是那些奇形怪状,五花八门的脸谱。
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
它通过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
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色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于是,一开始,我就用熟悉的京歌《说唱脸谱》入手,除了聆听《说唱脸谱》和试唱最朗朗上口的高潮部分“蓝脸的
道尔顿盗御马……”之外,我选了几个比较有特点的,容易分辨的京剧脸谱(如关羽、包拯、孙悟空、曹操等),让学生对号入座。
还自制了马鞭演示上马下马的动作让他们猜一猜,学一学,演一演,进一步拉近了京剧与学生的距离。
在稍稍熟悉了京剧的曲调之后,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入手,学一学,唱一唱,演一演,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交流自己对剧中的人物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所唱的内容和现如今孩子们的生活水平是天差地别的。
在孩子们发出感叹之余,我适时提出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的要求,让孩子们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简单的学唱京剧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融入了思想教育。
稍稍入门之后,我在计划中列出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性强又易于学唱的样板戏经典曲目,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朝霞印在阳澄湖上》、《甘撒热血写春秋》、《你待同志亲如一家》、《智斗》等等,根据难易程度,分高低年级有选择性地教唱普及,从样板戏中唱出爱国热情。
三、让红色经典漫山遍野唱遍
要想孩子们真正喜欢样板戏,平时环境的熏陶很重要。
我和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联系,请他们在晨间活动和中午休息时间播放脍炙人口的样板戏片段。
经过了一年多样板戏的熏陶,又开展了几次“京剧大pk”,现在,高年级的孩子不仅能随口唱出一段经典的样板戏选段,而且能绘声绘色地演上一段《智斗》,虽说算不上专业水准,可是孩子们都乐在其中。
学生进一步热爱、继承和发展民族的艺术
文化,树立民族精神。
使孩子们不是只知道周杰伦,也应该知道梅兰芳,知道京剧四大名旦。
更应该了解那么多为了人民的幸福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
样板戏,不仅仅在于让孩子欣赏到京剧的美,更是一种培养、一种认知,是转变单一的美育为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一个实验。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
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我利用这次建党90周年的契机,举办了“我爱共产党,我爱样板戏”的全校性大型活动,学生用他们稚嫩的声音,丰富多彩的形式尽情演绎了样板戏的精华片段,既展示了孩子们的才艺,又让那些红色经典,那些甘撒热血写春秋的激情豪迈,那些“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的爱国情操,又一次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我相信,那些红色的故事,那些经典的唱段和那些坚强勇敢的精神一定会牢牢根植在孩子们心中,为他们以后的人生添上一抹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