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争议—数据中心架构与布线

合集下载

某数据中心架构拓扑图课件

某数据中心架构拓扑图课件
备。
冷却设施
数据中心产生大量热量,需要高 效的冷却系统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安全设施
包括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等,确 保数据中心的安全和可靠性。
03 数据中心逻辑架构
操作系统与虚拟化技术
01
总结词:高效、灵活、稳定
02
详细描述
03
04
1. 操作系统:数据中心逻辑 架构的基础,负责资源管理和 调度,确保高效使用资源。
2. 虚拟化技术:通过虚拟化 技术,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和 动态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和
灵活性。
数据库与存储管理
总结词:安全、可靠、高效
1. 数据库:存储和管理核心业务数据,需要确保其安全 性和可靠性。
详细描述
2. 存储管理:负责对数据存储设备进行管理和优化,提 高数据存储和访问的效率。
网络管理与负载均衡
为降低网络延迟和提高稳定性,需采取多种网络优化措施,如QoS、 ARP缓存等。
安全策略与防火墙布局
安全策略设计
为确保数据中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设计合理 的安全策略,包括访问控制、加密通信等。
防火墙布局
介绍防火墙的部署位置和作用,包括入口防火墙 、出口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
安全审计和管理
为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需建立完善的安全 审计和管理机制,包括日志分析、异常检测等。
能耗优化
通过优化服务器使用率、采用更高效的硬件等手段降低能耗。
环保策略
采用绿色能源、使用可再生资源等手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06 数据中心架构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架构
01
总结词
高度模块化、低成本、快速部署
02 03
详细描述
该数据中心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可以独立提供服务,同时具有高 可用性和可扩展性。采用低成本的技术和设备,实现快速部署和迭代开 发。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设计决定了数据中心的性能、可靠性和灵活性。

一个优秀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可以提供高效的数据传输、灵活的资源分配、可靠的故障恢复能力,并且能够支持各种类型的应用。

本文将从网络拓扑设计、网络设备选择和网络协议等方面,探讨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设计原则和要点。

一、网络拓扑设计网络拓扑设计是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的基础,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有所区别。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数据中心网络拓扑设计。

1. 带状拓扑(Clos拓扑)带状拓扑是一种高度可伸缩的网络架构,它通过多个层级的交换机构成。

带状拓扑通过平行的路径提供高带宽和低延迟的连接,同时还能实现冗余和负载均衡。

在带状拓扑中,每一层交换机的数量和端口数量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2. 树状拓扑树状拓扑是一种简单且可扩展的网络架构,它以一个根交换机为中心,向外延伸多个分支。

树状拓扑适用于规模较小的数据中心,它能够提供冗余路径并且易于维护。

然而,在树状拓扑中,带宽资源无法平等分配,某些分支可能会成为性能瓶颈。

3. 蜂窝式拓扑蜂窝式拓扑是一种层次化的网络架构,类似于蜂窝状的结构。

每个蜂窝单元中包含一个核心交换机和多个边缘交换机,核心交换机与其他蜂窝单元之间通过连接进行通信。

蜂窝式拓扑提供了高度可靠的互连性和冗余路径,但在规模较大的数据中心中会引入复杂性。

二、网络设备选择网络设备的选择对于数据中心的性能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个需要考虑的方面:1. 交换机在数据中心网络中,交换机是最关键的网络设备之一。

选择合适的交换机可以提供高带宽、低延迟和可靠的连接。

在交换机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吞吐量、端口数量、转发能力和可扩展性等因素。

2. 路由器路由器用于连接不同的数据中心或者连接数据中心与外部网络。

选择合适的路由器可以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安全可靠的连接。

在路由器的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路由转发能力、安全性能和支持的协议等因素。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

数据中心综合布线

其他设计
注意
1. 冷通道应在机柜的面对面通道形成,并做顶蓬封闭, 两端配置双开玻璃平移门。
2. 数据列头柜和配电列头柜建议分列两端并结合柜顶 走线方式。
3. 冷池封闭的顶蓬应和机柜相对应,并可独立拆卸方 便维修和更换。
4. 机柜内尽量采用前进风后出风的设备,如遇侧排风 设备,两侧应至少保留10cm的距离供空气流动。
故障时间(/年) <28小时 <22小时 <1.6小时 <0.4小时
数据中心标准
项目
承担信息业务的 传输介质
主机房信息点配 置
支持区信息点配 置
采用实时智能管 理系统
线缆标识系统
通信缆线防火等 级
公用电信配线网 络接口
技术要求
A级
B级
机房布线
光缆或六类及以 上对绞电缆采用
3+1 冗余
光缆或六类及 以上对绞电缆采
FC—光纤通道
规格 OM2 OM3 OM4
传输距离(米) 损耗预算(dB) 传输距离(米) 损耗预算(dB) 传输距离(米) 损耗预算(dB)
4G FC 0.5-150 2.06 0.5-380 2.88 0.5-400 2.95
8G FC 0.5-50 1.68 0.5-150 2.04 0.5-190 2.19
同方数据中心机柜
特点
温度侦测,分区显示 冷热量调节 网门采用六边形蜂窝状排列 PDU可选配 提供磁贴式风扇以改变柜内微循环 柜顶自带过线槽 带方孔条封闭带和可选配盲板
数据中心网络结构的变化
电信运营商1
电信运营商2
核心路由器 安全设备 核心交换机 汇聚交换机 接入交换机
服务器 SAN交换机
LSZH

数据中心布线系统构成图

数据中心布线系统构成图

数据中心电信空间和相关布局1 概述数据中心要求专用空间来支持电信基础设施。

电信空间必须被专用于支持电信电缆和设备。

一个数据中心中典型的空间一般包括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MDA )、水平分布区域(HDA )、区域分布区域(ZDA )和设备分布区域(EDA )。

根据数据中心的规模,不是所有这些空间都用在一个结构中。

这些空间的设计应该考虑能够适应进化技术的增长和转变。

这些空间可以是无墙的,也可以有墙的,或者是从其它计算机房空间独立出来的。

区域配线区2 数据中心结构2.1 要素数据中心电信空间包括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MDA)、水平分布区域(HDA)、区域分布区域(ZDA)和设备分布区域(EDA)。

入口房间是用于数据中心结构电缆系统和建筑物内部电缆的接口,既是接入运营商又是消费者自有。

这个空间包括接入运营商的分隔硬件和接入运营商的设备。

如果数据中心在一个一般办公用途或除数据中心外还有其它性质空间的建筑物中,入口房间可以位于计算机房外面。

入口房间位于计算机房外面也可以增加安全,因为它避免了接入运营商技师进入计算机房。

数据中心可以有多个入口房间来提供给附加的冗余或用来避免接入运营商的备用电路超过最大的电缆长度。

入口房间通过主要分布区域与计算机房交界。

入口房间可以与主要分布区域相邻或与主要分布区域结合。

主要分布区域包括主要十字连接(MC),它是数据中心结构电缆系统分布区域的中心点。

当设备区域直接从主要分布区域得到服务时,主要分布区域也可能包括水平交叉连接(HC)。

这个空间是在计算机房内的。

在多租客数据中心,为安全起见,主要分布区域可以位于一个专用房间。

每一个数据中心必须至少有一个主要分布区域。

计算机房中心路由器、中心局域网(LAN)开关、中心存储区域网络(SAN)开关和专用的分枝交换(PBX)是经常位于主要分布区域的。

因为这一空间是数据中心电缆基础设施的中心。

接入运营商的备用设备(如:M13多路(复用)器)是经常位于主要分布区域而不是在入口房间,这样可以避免由于电路长度限制而需要第二个入口房间,主要分布区域可以服务于一个数据中心中的一个或多个水平分布区域或设备分布区域,一个或多个电信房间位于计算机房外面用来支持办公空间、操作中心和其它外部支持房间。

数据中心拓扑结构

数据中心拓扑结构

数据中心拓扑结构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数据中心已成为支撑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

而数据中心拓扑结构,作为决定数据中心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的重要因素,对于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数据中心拓扑结构呢?简单来说,它指的是数据中心内部网络中各个组件(如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等)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布局。

不同的拓扑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几种常见的数据中心拓扑结构。

一、树形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是一种较为传统且常见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网络设备像树的分支一样连接,形成层次分明的架构。

核心层位于顶部,汇聚层在中间,接入层在底部。

树形拓扑的优点在于结构清晰,易于管理和维护。

通过分层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控制网络流量,提高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而且,由于层次分明,故障排查相对较为简单,能够快速定位问题所在。

然而,树形拓扑也存在一些缺点。

比如,它对核心层设备的性能要求较高,如果核心层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此外,它的扩展性相对较差,增加新的分支可能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性能。

二、星型拓扑结构星型拓扑结构是以一个中心节点为核心,其他节点都连接到这个中心节点上。

中心节点通常是一个高性能的交换机或路由器。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扩展,新的节点可以方便地添加到网络中。

而且,由于所有的数据都要通过中心节点进行传输,便于对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和监控。

但是,星型拓扑的缺点也很明显。

一旦中心节点出现故障,整个网络将陷入瘫痪。

此外,中心节点的负担较重,可能会成为网络性能的瓶颈。

三、环形拓扑结构环形拓扑结构中,各个节点通过链路依次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的环。

数据在环中沿着一个方向传输。

环形拓扑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相对较低。

而且,由于数据传输的路径是固定的,易于实现数据的同步和控制。

不过,环形拓扑的缺点也不容忽视。

当环中的一个节点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整个环的通信中断。

而且,数据传输的效率相对较低,不适合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应用。

数据中心网络:详谈CLOS、Dragonfly、Torus架构如何演进

数据中心网络:详谈CLOS、Dragonfly、Torus架构如何演进

数据中心网络:详谈CLOS、Dragonfly、Torus架构如何演进在原先传统数据中心内,计算存储性能未提升前,端到端的时延主要在端侧,即计算和存储所消耗的时延占比较大,而当计算存储器件性能大幅提升后,网络成为了数据中心内端到端的性能瓶颈。

下图显示了计算存储性能提升前后,端到端时延的占比变化。

RDMA 技术实现业务加速但制式种类繁多存储和计算性能提升后,数据中心内二者的访问时延已经从 10ms 优化达到了 20us 的水平量级,相比原来有了近千倍的提升。

而此时,如若仍旧采用基于 TCP 协议的网络传输机制,由于 TCP 的丢包重传机制,其网络时延仍旧维持在 ms 级水平,无法满足高性能计算存储对于时延的要求。

此时,RDMA 技术的出现,为网络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

RDMA 是一种概念,在两个或者多个计算机进行通讯的时候使用DMA,从一个主机的内存直接访问另一个主机的内存。

传统的 TCP/IP 技术在数据包处理过程中,要经过操作系统及其他软件层,需要占用大量的服务器资源和内存总线带宽,数据在系统内存、处理器缓存和网络控制器缓存之间来回进行复制移动,给服务器的 CPU 和内存造成了沉重负担。

尤其是网络带宽、处理器速度与内存带宽三者的严重“不匹配性”,更加剧了网络延迟效应。

RDMA 是一种新的直接内存访问技术,RDMA 让计算机可以直接存取其他计算机的内存,而不需要经过处理器的处理。

RDMA 将数据从一个系统快速移动到远程系统的内存中,而不对操作系统造成任何影响。

在实现上,RDMA 实际上是一种智能网卡与软件架构充分优化的远端内存直接高速访问技术,通过将 RDMA 协议固化于硬件(即网卡)上,以及支持 Zero-copy和 Kernel bypass 这两种途径来达到其高性能的远程直接数据存取的目标。

下图为 RDMA 工作的原理图,其通信过程使得用户在使用 RDMA 时具备如下优势:➢零拷贝(Zero-copy) - 应用程序能够直接执行数据传输,在不涉及到网络软件栈的情况下。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标题: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引言概述: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高效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和可靠性,从而提升整个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重要性以及其五个关键部份。

一、物理网络架构1.1 机房布局:合理的机房布局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数据传输时延,提高数据中心的性能。

1.2 网络设备选择:选择高性能的网络设备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1.3 网络拓扑结构:采用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提高数据中心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

二、网络虚拟化技术2.1 虚拟交换机:通过虚拟交换机可以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网络设备成本。

2.2 虚拟局域网:虚拟局域网可以匡助实现网络隔离和安全控制。

2.3 虚拟路由器:虚拟路由器可以实现灵便的网络路由配置,提高网络的灵便性和可管理性。

三、软件定义网络(SDN)3.1 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SDN可以实现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分离,提高网络的灵便性和可编程性。

3.2 中央控制器:SDN通过中央控制器实现对整个网络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3.3 自动化运维:SDN可以实现网络的自动化运维,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负载均衡技术4.1 负载均衡算法:选择合适的负载均衡算法可以实现对数据中心网络流量的均衡分配。

4.2 服务质量保障:负载均衡技术可以匡助实现对网络服务质量的保障,提高用户体验。

4.3 弹性扩展:负载均衡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中心网络资源的弹性扩展,满足不同业务需求。

五、安全性5.1 防火墙: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中要加入防火墙等安全设备,保护网络免受恶意攻击。

5.2 访问控制:实现严格的访问控制可以保护数据中心网络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5.3 加密通信:采用加密通信技术可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

结论:数据中心网络架构是数据中心运行的基础,一个高效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可靠性和安全性,从而提升整个数据中心的运行效率。

浅析数据中心网络布线架构

浅析数据中心网络布线架构

浅析数据中心网络布线架构数据中心布线架构基于网络架构,但又有其独立性。

布线架构既要支撑网络架构,同时也要实现便利的管理功能和可灵活调整、易于扩展的能力。

毕竟,在配线架上进行维护操作,都远优于直接到设备端口上进行操作。

目前,常见的数据中心网络布线架构,主要有三种:区域分布式(zone-distribution)、直连式(direct-connect)和置顶式ToR (top-of-rack)。

采用何种架构主要取决于服务器的种类和大小,以及对业务和操作等方面的考虑。

面对不同需求,每种架构均有优劣。

区域分布式架构区域分布式是一种典型的布线架构,这种布线架构是结构化布线,作为TIA-942数据中心标准中所推荐的架构,它的特点是模块化和灵活。

在电缆的数量成本、管理性、有源设备利用率方面,它是性价比最佳的选择,适合中大型数据中心,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架构。

区域分布式架构主要分为三种:端列头交换(End-of-Row/EoR Switching)――列头柜在每列机柜的两端的方式;中间列头交换(Middle-of-Row/MoR Switching)――列头柜在每列机柜的中间位置;独立网络机柜或机架(Standalone network cabinets or racks/Network POD)――在区域中设置独立的区域放置布线和网络设备。

EoR(End-of-Row)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列头柜中用一个核心汇聚交换机去支持一个或更多的机架。

因为网口集中,这种方法通常性价比较高。

同时,这种方法也是最不需要考虑服务器特性的方法,它能提供最大的灵活性同时支持不同的服务器。

在某些情况下,EoR还具有提高性能的优势,比如需要交换大量信息的两台服务器可以放在同一张交换机板卡上,相对于板卡到板卡或者是交换机到交换机的交换方式,这种方法会更快。

EoR的主要缺点则是需要大量的跳线连到交换机,布线的成本相对较高,大量的数据线也会降低冷却系统的通风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R争议—数据中心架构与布线高密度、虚拟化、云计算等数据中心技术趋势的演进,以及10 GBASE-T相关产品的应用,都深刻地影响了机房基础设施的变革,以ToR为代表的新架构设计的出现,更是对数据中心布线系统提出了新的课题。

从综合布线系统的角度看,适应ToR等方式的点对点布线,与综合布线国际标准提倡的集中式布线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孰优孰劣也引发了新的争议。

究竟哪种方式更适合数据中心实际需求及发展趋势?值得从业者关注和思考,更是用户关心的实际问题。

ToR潮流来袭,冲击布线厂商在“开放式云网络框架”产品中,特别提到了对ToR架构的支持——“新产品提供更高水平的端口密度、性能以及灵活性……便于数据中心灵活选择核心与柜顶(ToR)层的构建方式……”实际上,在思科(Cisc o)、博科(Brocade)和H3C等网络设备厂商的新产品中,你都能看到ToR架构的影子。

由于ToR极大地缩减了布线的使用量,这种架构若逐渐成为主流,将给布线厂商带来较大损失什么是ToR、EoR、MoR?ToR的英文全称为Top of Rank,意指柜顶,与列末EoR(Endof Row)及列中MoR(Middle of Row)一样,都是数据中心的一种架构设计方式。

传统的机房架构主要以EoR和MoR方式(两者差别主要在于网络机柜的位置不同)为主,采取类似的集中式布线。

其中,EoR方式是指服务器机柜中所有的服务器端口,都通过跳线连接到机柜上的配线架,再由配线架上的铜缆延伸到网络机柜(位于一组机柜尾部)中的接入交换机上。

MoR方式与EoR方式类似,只是将网络机柜部署在服务器机柜的中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从服务器机柜到网络机柜的线缆距离。

ToR方式的出现,为机房架构设计带来了新的变化:该方式将接入交换机放置在每个服务器机柜或单元的顶部,机柜内服务器直接通过短跳线连接到顶部的交换机上,再经由光纤从交换机的上行链路端口连至核心交换机。

粗看上去,ToR与EoR/MoR两类方式,只是在接入交换机的位置上发生了变化,但实际上改变了整个机房的网络结构。

仅从设备使用上来说,一方面增加了交换机使用数量,另一方面,综合布线系统由从前的集中式布线变为了点对点布线方式,大大缩减了布线使用量。

ToR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吗?在网络设备厂商阵营看来,采用ToR架构设计有诸多好处:降低了网络结构复杂性;更符合数据中心绿色和节能趋势;极大地缩短了铜缆的使用距离,简化了线缆管理;通过增加光纤的使用替代铜缆,减少了网络拥塞,并可支持不同的I/O连接选项,比如10GbE以太网端口和光纤通道;为复制机柜配置提供了便利;可扩展性强,当新增加机柜和业务服务器时,服务器直接连接到ToR即可……更为重要的是,分析ToR的诞生背景会发现,随着用户数据业务需求的猛增,数据中心机房服务器密度越来越高,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新技术趋势日益流行,使得服务器对应的网络端口大大增加,并且增加了管理的复杂性,另外以太网(LAN)与光纤存储区域网络(SAN)的融合也越来越常见,这就必然要求一种新的网络拓扑结构与之相对应。

“从时间点上来看,传统的数据中心大多数以EoR为主,而新的数据中心越来越多的采用ToR的方式。

”Juniper亚太区数据中心顾问工程师包贵新告诉布线联盟网,在云计算的大潮下,这种分布式架构的业务扩展性极强,要求的服务器数量也越来越多。

例如新的Apac he Hadoop 0.23支持6000~10000台服务器在一个集群内,海量的服务器数量要求充分利用数据中心机柜空间的同时,海量的业务数据也需要更快更直接的高性能链路把数据传送到网络核心。

在这样的趋势下,显然ToR更加适用,在业务迅速扩展的压力下,ToR的方式可以更好的实现网络的更快速扩展。

不过,在美国康普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吴健看来,ToR在短期内还不会成为趋势。

一方面,ToR还没有大面积的普遍应用,对于置顶交换机的稳定性,管理性,还有待观察;另一方面,目前所有国际国内标准仍然建议结构化布线,EoR/MoR仍然是主流。

而ToR的长期发展如何,还要取决于网络设备的成本变化,LAN和SAN设备的发展,云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发展。

对此,罗森伯格亚太电子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孙慧永认为,T oR形式的产生的背景主要是在PC服务器架构每个机柜的服务器密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高密度机柜的设计也是数据中心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ToR在今后的数据中心应用中比率将会有一定比例的增长,但不是完全替代EoR与MoR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服务器类型,网络架构以及机房密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布线方案。

ToR未必节省,可能增加成本在各种宣传资料中,ToR方式得到推广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节省了大量的布线成本和制冷成本,简化结构,使得机房更加绿色节能。

但深入研究会发现,布线成本减少的代价是网络接入设备成本的增加和端口冗余,并且缩减也只是水平铜缆布线的部分,ToR对于光纤的要求比传统布线方式更多。

在初期建设成本之外,后期的管理和扩展问题有可能变得更加复杂。

ToR可能造成端口浪费一直以来,ToR被诟病最多的就是交换机端口冗余问题。

由于供电和散热等限制,若采用ToR方式,也就是在每个机柜顶端配置一个交换机连接本机柜的服务器,就会使得每个交换机有很多的端口是用不上的。

TIA TR-42 通信布线系统工程委员会副主席Valerie Maguire曾介绍过一个真实案例,某用户共有336个服务器机柜,每个机柜配置2台48端口的ToR交换机和40台服务器,这就使得每个交换机有8个端口是空闲的,整个网络就有112整台交换机端口数量都是空闲的。

这些超额购买的设备和3年维护的成本总计将达到112万美金。

如果考虑机柜受供电能力约束的真实情况,每个机柜能放置的服务器数量远小于40台,则浪费的总额将更高。

而若采用集中式布线只需花费27.5万美金,通过在布线上的投资就能换来极大的交换机等设备的节约。

“若全部48个交换机端口都被使用时,则发生了更大的问题。

”美国西蒙公司大中国区技术部经理陈宇通进一步分析说,哪怕再添加一台新的服务器,也需要再购买一台48端口的交换机。

即使在空闲状态,这些超额配置的端口也会消耗电能,额外的交换机和端口也增加了更多的维护和保修费用。

另外,随着电子设备的更新扩充,结构化布线系统可能需要添加回到数据中心,以支持未来的设备选择,这样就完全否定了初期点对点的节省效果。

而由于在初期对走线通道、机柜空间和信道未作规划,以后再添加结构化布线系统将花费更多。

ToR增加管理难度尽管ToR看上去简化了接入层的结构,但实际上并未降低管理难度,带来的各种复杂后续问题也并未做过深入探讨。

吴健向布线联盟网表示,尽管ToR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布线系统的投资,尤其减少了水平铜缆的部署,但设备成本将大大增加。

另外容易被忽视的是,ToR将网络风险从无源设备转移到有源设备,管理风险将增大。

而在包贵新看来,ToR方式中不足之处在于,每个机柜都要光纤到网络核心,布线比较复杂,同时所有ToR的上连光纤都连接到网络核心,对网络核心处的布线压力也会比较突出。

如何解决每个机柜到核心机柜的布线复杂性,包括距离等因素;当机柜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如何解决核心机柜的布线复杂性,包括设计合理的快速标识及监控排错的方案;服务器多网卡的情况下,如何部署ToR(服务器的多个网卡连接在一个机柜的多个ToR还是服务器的多块网卡连接到不同机柜的ToR);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快速监测到大量光纤链路的状态,降低运维管理的难度,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ToR不是“狼来了”,合理规划更重要在实际的数据中心建设中,有很多种架构方式,ToR与EoR/Mo R只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类架构,各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面对来势汹汹的ToR以及点对点布线方式,用户还需要正确对待,根据实际应用与设备类型的不同来作出选择。

正确认识ToR实际上,ToR点对点布线与传统的集中式布线是并存和互补的关系,并非取代或演进。

在孙慧永看来,ToR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数据中心布线光进铜退的步伐。

ToR的方式将使得传统数据中心布线中的水平铜缆布线不复存在,大量采用短米数的铜缆跳线来取代,而后续从1000M网络上升到10G网络后,服务器端口与接入层交换设备端口部分将采用光纤进行传输,导致铜产品的应用有一定比例减少,而使主干布线中的光纤数量有较大比例的增加。

而在规模较大的数据中心大量采用预端接光缆,对预端接应用今后将会有较明显比例的增长。

包贵新则认为,无论是ToR/EoR还是MoR的设计,体现的不仅仅是接入交换机位置上的不同,关键是要根据用户数据中心承载的业务类型,根据不同用户业务特点,以及不同用户数据中心的特定条件,包括投资和管理成本等进行综合考量后而决定采用哪种方式。

当然,在业务数据量不特别大,对扩展性要求也不是特别高的传统用户的数据中心中,EoR的方式仍然会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青睐。

而在采用分布式架构业务为代表的、对扩展性要求很高的用户数据中心,采用ToR将会是一种趋势。

用户理性选择,合理规划通过以上的分析,ToR与传统集中式布线方式可谓各有千秋。

那么,对于用户来说,在具体应用时最应该关注哪些因素,进而在ToR的争议声中作出理性选择呢?“ToR实际上对机房的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色列RIT公司全国技术经理王为表示,用户须得考虑自己对于数据中心的前期规划是否已经十分前瞻了,尤其是铜缆端口(交换机、配线架等),否则反而会给自己带来不便。

陈宇通也认为,对每一种技术的评估应建立在互操作性、应用效益、未来可扩展性、维护成本和每端口总传输成本的基础上。

这种分析应包括跳线、交换机端口和服务器或存储设备的网络接口卡的成本。

而新的国际标准则建议在数据中心中安装6A类/EA级布线来支持10 GBASE-T。

通过采用支持10GBASE-T的集中式布线设计,可以避免端口超配及昂贵的移动,增加和变化。

在吴健看来,用户在采用某种设计方法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初期投资,及日常维护成本;设备接口的发展变化;LAN和SAN是否需要融合;线缆的管理;日常MAC维护的方便性;对ToR交换机管理。

孙慧永的建议是,对于机柜密度不高的应用场合,或采用小型机与共享存储的数据中心应用,可能传统的集中式布线方式更加适合。

对于采用机架式服务器高密度部署的方式或刀片式服务器类型的应用,采用ToR的方式可能更加便利。

具体应用要根据实际业务应用要求,设备情况,网络架构,后期管理等综合分析再决定哪种布线方式更适合自已的需要。

这还是要基于几种方式的具体特点:如EoR的方式,将接入层交换机集中安装在HDA区域,有利于提高交换机的端口利用率,从这方面看,将会使数据中心设备平均端口能耗降低,反而更符合绿色节能的趋势,同时管理也比较便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