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6篇_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6篇_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心得读书笔记6篇_庄子心得读后感庄子心得读书笔记6篇_庄子心得读后感庄子心得读书笔记6篇_庄子心得读后感庄子提倡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个人主义,于丹老师讲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线,这才能够做到这个世界上行为的守则。

下面是带来的庄子的心得读书笔记,欢迎欣赏。

如今一走进书店,你会发现关于"怎样面对挫折"、"如何为人处事"之类的书籍比比皆是。

这些称之为的"心灵鸡汤"的书籍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人们的口味,给予了人们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

我读过不少这方面的书,却总觉得空洞乏味,直到我翻阅了于丹的《庄子心得》。

这本书实际上是于丹对《庄子》一书的读后感,她用心地研究《庄子》,通过解读庄子中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结合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循序渐进的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逍遥得自在。

这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

于丹的《庄子心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让我在享受读书这个过程的同时,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思考,着实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于丹在书中将庄子的境界和眼光呈现给我们,教我们在这个纷繁芜杂的环境中,应该用"心智"、"感悟"、"逍遥"、"看得开"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这样才能超脱与释然。

但是现在的人们,也包括我自己,谁能具备这样的心态呢?我们常常被功名利益所牵绊,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迷迷茫茫,急功近利,在奔波忙碌了一天之后,即使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内心世界却依然空虚,觉不到半点快乐。

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被小事所困,与周遭的人也难免有些小疙瘩、小摩擦。

可细细想来,其缘由无非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有时甚至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是一本充满哲学思考的书籍,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书中,庄子提出了许多有关人生的观点和思考。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不应该被外界的名利所迷惑。

他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

例如,他讲述了一个蝴蝶梦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命只是短暂的一瞬间,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不断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放下对外界的执念和追求,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命的美好和幸福。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庄子认为只有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命运。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庄子》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人生的本质和意义,还让我认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和未来可能的一名
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我相信只要我们珍惜生命、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庄子》读书笔记(通用14篇)

《庄子》读书笔记(通用14篇)

《庄子》读书笔记(通用14篇)《庄子》读书笔记(通用14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庄子》读书笔记(通用14篇),欢迎大家分享。

《庄子》读书笔记篇1人们说《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庄子,名周,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

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

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吗?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

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

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

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曾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

《庄子》读后感_读书笔记

《庄子》读后感_读书笔记

《庄子》读后感_读书笔记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庄子》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庄子》读后感(一)每每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对"和";这一方面。

记得曾听花簇幽声,与友手谈两奁乌鹭,看玉子音脆。

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让,但随一来一往间,局势渐步苍黄。

怪我太贪胜。

新局,欲缓速攻彼,而大计未成便造反逼,下场与前局无异,皆是我的子颗颗被动,只要对方愿意,分分钟都能结束了此番坐隐。

即使敲盘忖度,也无可奈何,依旧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来闲暇阅了几卷《庄子》,再拈棋时,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

生陵安陵,长水安水,莫不是安时处顺?顺于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是谓命成,这又是否讲究一个无为之和?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于环境中纵横;顺从所处之境,与时俱化,无肯专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输得如此彻底。

一昧的穷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为支离破碎,棋心散乱。

小体怎敌大体,残局那堪圆镜?唯有将自身所有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和其中,才最是无懈可击。

这终是,要讲究一个"和";字。

步步紧逼,不正如那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

而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

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

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

庄子读书笔记200字

庄子读书笔记200字

庄子读书笔记200字道家文化与哲学是中华文化传统最深邃博大的根源之一,以它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而成为中华文化立足于世界的坚实基础。

而在源远流长的道家文化与哲学的历史发展中,庄子的思想可称得上是道家思想之正脉,并且庄子之文亦以雄奇奔放、绚丽多姿的特色而被视为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奇葩,我们看看下面的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1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

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

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

在我们所学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

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

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

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

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

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

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

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

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庄子读书笔记2 庄子的《秋水》乃是庄子外篇中的巨制,洋洋三千余字。

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这句话引起了全文。

河伯的自大也是有道理的,毕竟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了嘛,他有他骄傲的本钱。

但是,很快,这个河伯就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他看见了大海,看见了不见水端的北海,他被吓坏了。

于是,河伯这个孺子开始接受教育。

若便是他的老师。

其实,作为一个职业上接触教育的人,我深深被若的态度所折服。

《庄子》读书笔记心得感想3篇

《庄子》读书笔记心得感想3篇

《庄子》读书笔记心得感想3篇《庄子》读书笔记心得感想1周庄是一只针尖上的蝴蝶,他有与世抗争的尖锐,也有“举世混浊,惟我独清”桀骜纯净。

你说他在憩息,你说他在逃避,不,他其实在思考,他的双足站立在针尖之上,正小心翼翼的展开双翅。

我不敢定论他是否在某些方面比秦初诸子更有造诣,但我却能真切地感受到他身上的一抹清越不拘,像是他说他懂得鱼的快乐,不然,他懂得的其实是自由之乐。

自由本是不存在的,自由意识以及所谓的灵魂不过是人自身的慰藉之词,像是远古时代“天圆地方”这类阴阳学说的出现,只能证明人总是需要信仰的。

庄周也深知这一点,但更多的时候他选择缄口不言。

西方著名哲学家笛卡尔也有阐述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人是通过意识来感知世界,世界万物都是间接被感知的,因此外部世界有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

换句话说,意识是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器官就是大脑。

意识,就像一个信息系统的主程序,它能接受肢体或器官的感觉信息,并进行处理。

主程序,就是意识,也就是灵魂。

接受感觉信息,就是感觉;对感觉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就是思维。

也就是说本质上不存在灵魂,也不存在自由意识,都是人体内外部作用的必然结果。

但若是庄周早已看得如此清明,为何他还要如此乐观地去追求自由的本质呢?或许正是因为他看得过分清明,他也才可以持着一种“有待”的悲观态度去追求一种“无待”的人生。

即便在他最具自由精神的《逍遥游》中也不难看出庄子认为生的痛苦卑微,但极具浪漫主义精神的他并不为此沉沦,他是逆流的游鱼,立志要在感性的生活中超越悲剧的人生,把握自身的本真,追求着自由的理想境界。

庄子是这么说的,自然也是这么做的。

楚威王派遣两位大夫问他愿不愿意接管境内的国事,他却持杆不顾,望着清澈的濮水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两位大夫的身上似乎还遗留了些正常人的心智,便答“宁生而曳尾涂中。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

庄子读书笔记庄子读书笔记3篇《庄子》一书,“寓言十九。

”庄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机趣横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伦比,更是因为如此,才构造了一个瑰丽的艺术境界。

读庄子这本书读者有什么样的体会呢?今天小编整理了庄子的读后感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书笔记篇一庄子那本书买回来搁在那里半年了,也没有看过,因为我和同事们在地摊上转的的时候,一位同事买了本史记,因为这个代表了文化人的象征。

但是,我买了本庄子,可能是附庸风雅吧。

庄子这本书放在那里半年没看过,他在哪里静静的躺着,可能是在睡觉,弥散在一种逍遥的氛围中。

也可能在等待着,等待懂他的人出现。

翻看庄子这本书看的时候,第一个感觉特别难懂,本来我对古文就不懂,再加上每一行里面冒出些生僻字,可以说是难上加难,没文化真可怕的写照浮现在脸上。

再就是他的意义特别难理解,对于我,通过解释加译文依然领略不了其要旨。

但是,有时候也能读上几句可以说只能认识字的几句话,感觉又是朗朗上口,字字珠玑,就是说一句话,一个字,都闪现着智慧的光芒,有时候看到的,似乎还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立即有种羞愧的感觉。

庄子的精神很博大,说实话严格领会庄子的意义更是难上加难,庄子的思想似乎在天边飘荡,而自己就好像是井底之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每个人也许在这社会上拼搏,成功也罢,失败也罢,但是,缺忘掉了一件事情,我来到这个社会上是干什么的,漫无目的,似乎也在飘荡,但是,不知道怎么飘荡,不知道飘到那里去,这件事情应该谁都解决不了,只能是扣住心扉问自己。

自己连自己想做啥都不知道,还能问出什么。

庄子的思想飘逸峻异,并没有说明我们该怎么做,不像孔子。

但是,感觉到是要让人站到一个特别高的高度看问题,我们在物理学的坐标常常是地球,但是,庄子的坐标可能定在了太空。

让人感觉坐在太空中看一切事物的流动。

庄子的思想可以说很难解读,只能慢慢的从中一遍一遍体会,有些小说看一遍就算完了,但是,庄子的小说感觉到看几十遍都闲少,庄子指明了大道,让人呆滞的思想有似乎变得有了点火光,我们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这种思想,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浅谈有用无用《庄子》读书笔记

浅谈有用无用《庄子》读书笔记

浅谈有用无用——《庄子》读书笔记《庄子》里面有一个这样子的故事:惠子曾经跟庄子说过这样一件事,说他有一个很大很大的葫芦,又盛不了水又作不了瓢,没什么用,于是我把它打破了。

庄子听了直指惠子“拙”:你有这么大的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一下用它漂流江湖,而非要考虑它可以盛放什么东西?你的心还不够广阔啊。

听完庄子的话后惠子又提出一棵臭椿树,说有一棵臭椿树很大,大得树干疙疙瘩瘩枝杈曲曲弯弯,这么一棵树虽然大,可是木匠们都不理它。

“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的回答同样是很写意,他觉得可以把这棵树移植到旷野荒漠之中,那你可以在它的树荫下徘徊休息。

最后“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惠子举了两例谓之“无用”,庄子答曰“无用之用”。

从日常生活经验看来惠子说的是没有错的,一个这么大的葫芦,拿起来就费劲,装水是更加搬不动的,再说一个葫芦长得这么大其皮比薄,装东西很容易漏;一棵这样子的臭椿树,疙疙瘩瘩弯弯曲曲,实在也不是建筑材料的好选择。

这个葫芦和这棵臭椿树不能为我们所用,确实是无用。

其实很多人不和惠子一样,容易凭借自己的经验出发,我们用得上的就是有用的,用不上就是无用的,虽然这样子的想法有点功利,但没有人可以质疑他们的想法是错的。

包括庄子。

却又除了庄子。

因为庄子懂得换一个角度出发。

他说有一种药可以使得人的手不裂,拥有这种祖传药的宋国人世代以洗棉絮为业,后来一个外乡人买了这种药献给吴王,使得吴兵打水战的时候把越国打了个花流水,于是他得到了一块地并做了官。

同样的药,有的人只会用它洗棉絮,而有的人却利用它加官进爵,为什么?因为他懂得换一个角度去看。

其实这个事例还体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人往往容易受自己的经验束缚。

宋人的药祖传,所以他们容易受过去的经验影响:这个药就是用来使他洗棉絮的时候手不裂,却不懂得跳出这个圈圈考虑这个药还可以做什么。

其实有时候,有用与无用是取决于人的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则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一个人从什么角度看这件东西,又例如,这个人是怎么考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读书笔记
以前上中学时学过庄子的一些文章,比如《逍遥游》和《秋水》,这两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面的许多语句我至今还记得,
像“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等等。

进入大学后继续读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

感觉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束。

如今作为一名研究生,读完了《庄子》里的一些文章,感到释然,恬淡,清净,类似庄子的“乘物以遨游”、“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不过离这种境界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我也要用自己的脚步来丈量迈进这种境界的行程。

以前埋藏在心底的许多东西一下子爆发了出来,遗忘已久的已经苏醒,我把它们重新拾了起来,装进自己的行囊,再也不放下,它的份量是沉重的,因为我不能忍受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我要时刻告诫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承担的责任很重,要面对的失败很多,要学习的地方不少。

镜子与玻璃的区别只不过是多了一薄层的水银。

这一小小的区别,引发的境界确大不相同。

透过玻璃,我们只能看见外部的世界;但透过镜子,我们不仅能看到外部的世界,还能看见自己的内心世界。

一层薄薄的水银,带来的却是大境界,实属一大创造。

在现代这个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有着太多的选择。

但我们是否应一直拥有这样一双眼睛,一面镜子,来时刻告诫自己,认清自己。

庄子是一个大智之人,他智慧的光芒穿透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交给我们后人的永远不会是那些小技巧,而是境界和眼光。

我们期待达到一种什么境界,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打个比方:站在大的境界上看到的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的境界上,只能碌碌无为。

要知道自己是否做到,也就是要认清自己,这是一件挺难的事情。

孔子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通过日复一日的自省来一次次的认识自己,提升自己,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毅力,更需要的是勇气来面对自己的暇疵,更需要的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需要辨别外在的两个障碍:一是物质,而是世俗。

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

如何辨别呢?我的答案是跟着自己的心走,在内心始终有一种秉性。

诚然,我们是社会的一分
子,生活在社会中,决不能脱离社会。

而物质与世俗又是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的,我们能超越它吗?答案是肯定的!古语日: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

真正的隐士是可以摆脱物质与世俗,视之如云烟,哪怕自己就身在闹市。

这是一种何等的淡定自若,何等的大境界!可见,只要我们坚持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外化而内不化,就能摆脱物质与世俗的困扰。

在面对内心世界时,要有所坚持;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要做到通达与顺应。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荣耀,坎坷,名利等等,对待它们一个比较好的态度便是时刻告诫自己:这一切都会过去。

因为“会过去”,从而少了几分固执的眷恋,多了几分拼搏的气魄,不再为以前所得所拖累,从而真实的快乐的活在当下。

佛家讲“三界”:前生,此即,来世。

在我看来,不管前生如何,来世怎样,我只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活在当下。

前生已经过去,何必留恋;来世还未来临,遥遥无期。

所以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只有这样你才知道你还活着,至于怎么个活法,因人而异。

我记得在一篇寓言里,一个长者告诉那些年轻人的一个活法,也即一种生活态度: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后悔。

我挺赞同这种人生态度,现在我正处于自己前半生中的大好时光里,要是猥猥缩缩,胆怯畏惧,不敢对固有的还应改进的规则或潜规则发起挑战与改革,而是拘泥于现实,那么自己的前半生算是毁了。

写道这里,我想起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面的一句名言: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我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不是每个人都有“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宏图大志,但是我们也至少要做到这句名言的前半部分。

这一生,要无所畏惧,但也要无所懊恼,要选择不让自己后悔的方式活着,获得从容自在,把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选择“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步履一双,山河自在”,可以选择“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可以选择“不管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这种出世的淡定与旷达。

也可以选择“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选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入世的胸襟与气魄。

无论选择那种生活方式,其实在我看来,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限,入世与出世并不矛盾,它们是相容相通的,或许是构成人格理想的两个重要方面。

读了《庄子》中的一些文章,感悟颇多,说了这么多了,我们还要时刻问自己:我们生命中还有多少真实在活着?我们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梦
想在
活着?我们的未来到底还有多少希望在活着?我们拿什么来承受生命之重,来驾驭生命之轻?我们靠什么来提升和捍卫生命的质地?这是对灵魂的审问!
在我内心深处永远会存在一个坐标,那就是活在真实里,在生活中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有所感悟,有所超越!
《庄子》,一本读不完的大书,我正在读着,也将继续读下去,只因生活还在继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