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换乘站的设计

合集下载

地铁换乘站的设计与规划研究

地铁换乘站的设计与规划研究

地铁换乘站的设计与规划研究随着城市的发展,地铁交通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首选方式。

为了方便乘客的出行,地铁换乘站的设计与规划至关重要。

一座优秀的地铁换乘站,不仅要具备高效、便捷的换乘功能,还需要考虑人性化设计、环保和智能化等因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地铁换乘站的设计与规划研究。

一、功能设计地铁换乘站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功能性,在地铁线路规划中扮演着枢纽的作用,它们通常是连接多条地铁线路的节点,处理大量人员和信息流动的场所。

因此,在设计时,必须考虑人流量、车流量和能量流的复杂性,以最大程度地优化空间、时间和资金预算等资源,使得整个系统在满足安全、便利、舒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具备柔性、弹性、拓展性等特征,能够适应未来的多样化需求。

二、交通接驳地铁换乘站的引入,一般会给周边交通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将地铁线路与其他交通模式相结合,以提供便捷的出行体验。

因此,换乘站的位置选择需要考虑巴士、出租车、私人轿车、自行车等各种出行方式的接驳。

同时,周边的步行环境和景观也应该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合理的出入口和人行通道,才能达到更好的出行效果。

三、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是地铁换乘站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设计应该能够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让人们感到轻松和愉悦。

在空间布局上,需要考虑到换乘站内部的不同区域,如候车区、乘车通道、出入口等。

这些区域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以便实现人车分流的目的,并有效避免拥堵的发生。

另外,配合空调设备、通风设施等,保证站内部的通风、采光等硬件条件。

四、智能化应用随着科技发展的飞速进展,智能化应用在地铁换乘站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车站、智能设备、智能服务等,能够提供更加便利、个性化、高效的服务,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便捷。

例如,智能指引、自动售卖等,能够减轻服务人员负担,提高乘客体验。

同时,智能化应用还可以有效提高换乘站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乘客的信息安全。

五、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地铁换乘站设计的的一个重要方面。

深圳地铁2号线换乘站设计

 深圳地铁2号线换乘站设计

深圳地铁2号线换乘站设计深圳市的地铁网络正日益完善,为城市的出行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选择。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地铁换乘站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2号线的几个关键换乘站更是备受关注。

尤其是,深圳地铁2号线的换乘站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展示深圳城市风貌和极致的出行体验,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针对地铁2号线换乘站设计要素。

一、深圳地铁2号线的设计理念深圳作为一座充满现代魅力的城市,其建筑设计也非常具有特点,因此地铁的换乘站设计也需要追求独特性、现代性和舒适度。

首要的设计要素之一就是考虑到交通的便利性和快速转接,同时也不能忘记城市的原始美态。

当旅客进入地铁站的时候,可以立刻感受到深圳的现代气息。

而在换乘站的设计中,则需要体现深圳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

二、换乘站的功能及空间设计在站点的空间设计上,需要充分考虑旅客的出行需求和舒适性,比如,可以设置取票区、候车区、商业设施和服务设施等。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视觉需要,还可以考虑在墙壁上布置特有图形或展示深圳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让乘客在等待地铁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深圳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让乘客的精神得到一定的满足。

三、内部装饰和效果内部装饰同样也是地铁站点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注意保持空间的整洁和协调。

比如,突出现代感、增加节日元素等,来增加空间氛围和乘客在空间中的归属感。

四、布局和流线设计为了满足人流量大的情况,需要在站点的布局和流线设计方面下功夫。

设计师可以根据地铁站的实际情况,参考其他城市交通站点设计的好的经验,进行平衡分配和背景布局。

同时还要考虑乘客的行人流线设计的整体性和便捷性,让乘客在步行上能够有有效的引导和清晰的标志。

综上所述,深圳地铁2号线换乘站设计需要注重展示深圳的特色,保证空间的整洁协调,增加旅客的乘车舒适度,在量身打造的换乘站中自然应该满足这些要求。

为了让旅客在出行的过程中感受到深圳的魅力和高效的交通体验,换乘站站点的设计细节也不容忽视。

地铁车站换乘形式分析及设计对策

 地铁车站换乘形式分析及设计对策

地铁车站换乘形式分析及设计对策地铁车站是当今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车站换乘是地铁客流分布和交通效率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从换乘形式、设计要素、客流管理等方面对地铁车站换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设计对策。

一、换乘形式的分析地铁车站换乘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形式包括端式换乘、岛式换乘和复式换乘。

端式换乘即通过在一个车站设置两个岛式站台,来实现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岛式换乘采用中央共享区,即设置一个共享的中央区域,使得乘客可以在同一个层面上从一个线路到达另一个线路;复式换乘则通过设置多个层次的站台和中转层,使得乘客可以在不同的高度上进行换乘。

不同形式的换乘方式,对车站空间的利用以及乘客流量的管理都有不同的考虑。

对于人口稠密但站点有限的城市,端式换乘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方式,因为它可以最大化利用车站空间而不会占用更多的土地。

而对于站点数量众多、交通流量较大的城市,则更适合采用岛式换乘或者复式换乘,因为这两种换乘方式可以更好地管理乘客的流量和方向。

二、设计要素的分析地铁车站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乘客的流量和站点的结构。

如果站点用地不足或者人口密集,可以采用岛式换乘,通过合理设置站台和共享区域,实现换乘效率的最大化。

同时,站点的结构也应该考虑到乘客的行动路径和方向,以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客流。

此外,站点的通道设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通道通常由接待区、进站口、安全平台、进站闸门、出站通道等部分组成,其中进站口和出站通道是交叉的,也是车站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两个部分。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通道的宽度、候车区的大小、进出站口之间的距离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通行效果。

三、客流管理的对策客流管理是地铁车站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通过车站的乘客流量以及安全问题。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的一些要素包括如何提高车站的容纳能力、如何缓解高峰期的人流压力、如何确保进出站的安全等问题。

为此,交通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客流压力。

地铁换乘站的设计

地铁换乘站的设计

地铁换乘站的设计摘要:主要介绍了某地铁换乘车站换乘节点的计算分析及设计,探讨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和设计密切结合施工的意义。

关键词:地铁;换乘车站Abstract: The design of the subway exchange-station is introduced. The problem we should focus 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mbining design with construction closely are discussed.Keywords:subway;exchange-station近年来,我国地铁运输系统迅猛发展,城市地铁线网也越来越密集,地铁换乘车站数量增长明显,本文以某换乘车站的设计出发探讨一下换乘车站的设计方法。

1 工程概况某地铁车站位于两条规划建设线路的交汇点,顶板覆土3m,一期主体为双层明挖岛式车站,双排柱柱距纵向8m,沿纵向设梁,换乘节点区域为地下三层。

本站远期线路为三层明挖岛式车站,换乘方式为T型岛岛换乘,换乘节点位于一期车站站台中部,与车站同时建设,预留远期线路建设条件。

2 计算模拟车站标准段的计算在实际设计中多简化为单位纵向延米长度的平面框架进行计算,对框架中柱进行轴向刚度等效为延米截面,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视为复合墙结构(围护桩按抗弯刚度等效为墙),使用阶段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一起承载,两者之间考虑只有压力传递,土压力由两者共同承受,水压力全部由侧墙承受。

土层对结构的作用采用分布水土压力及一系列只受压的弹簧进行模拟,将结构视为底板置于弹性地基上的平面框架结构进行分析。

对于车站标准段,在车站纵梁刚度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上述简化后的平面受力计算基本能满足设计要求,但是换乘节点区域空间受力特征明显,类似平面计算存在较大误差,所以建立三维计算模型,以分析换乘节点区域各构件的受力情况。

本文采用Midas程序Gen模块建立模型。

地铁同台换乘车站设计方案的研究

 地铁同台换乘车站设计方案的研究

地铁同台换乘车站设计方案的研究地铁同台换乘车站设计方案的研究随着城市化不断深入,地铁交通系统不仅成为大城市常见的公共交通方式,同时也成为连接城市各处的重要通道。

对于城市规划者来说,如何设计高效的地铁系统,尤其是同台换乘车站的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挑战。

同台换乘是地铁车站的一种类型,它是指两条不同线路的地铁通过互相交汇,旅客可以在同一个车站内完成换乘。

设计合理的同台换乘车站能够带来不少便利,同时也可以减少环节和运营成本。

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同台换乘车站的设计方案,许多城市的交通部门、设计机构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同台换乘车站的设计要考虑乘客特点。

同台换乘车站的乘客大多是换线需要的,因此应该采用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导航标识,在短时间内更快速地完成换乘。

这要求车站内设置合理的信息发布系统,能够指引初次到该车站的乘客如何完成换乘,并加强人性化的导向和辅助。

其次,同台换乘车站的设计要注重整个站点的先进技术。

例如,车站的安检系统、验票系统、导向系统等都应该尽可能的采用自动控制与智能化设备,加强系统的配套功能,提升整体的效率。

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未来同台换乘的设备和功能将会更加智能化。

此外,同台换乘车站在地铁交通系统运营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不同线路之间,同台换乘车站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保证乘客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换乘,方便乘客的出行。

同台换乘车站的运营模式和方式也需要与其他车站合理配合,确保整个地铁系统高效地运转。

最后,同台换乘车站的建设还应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除了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还要考虑对环保的影响,特别是车站出入口的设置、采光设计等。

科学的设计和规划不仅可以减少车站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不必要的消耗,还可以使车站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气候、景观等自然元素,打造独具特色的同台换乘车站。

总之,同台换乘车站作为地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方案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我们需要不断优化车站的功能性、美学和可持续性,以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广州地铁换乘站建筑设计浅析与建议

广州地铁换乘站建筑设计浅析与建议

d sa c , a se d n e p e o in e sg . o ev la l u g sinswe em a ef rt ef t r e i n o er itn et n frmo e a d p o l ・ re td de in S m au bes g e t r o r d o h u u ed sg fM to
ta se tto ys m m a ii gt ed sg x e in e f r n frsai ni h a t n Gu n z u r n frsai nb u rzn h e in e p re c so a se tto nt ep s a g ho . t i Ke o d : a g h u mer ;r nse t t n; m bn t n o o me ca yw r sGu n z o to T a f rsa i Co o ia i f m o c ri1
1 引言 中 国作 为 世 界 上最 大 的 发 展 中 国家 ,在 解 决城 市 交 通 问题 的 过 程 中 ,历 来 强 调发 展 公 共 交 通 的 城 市 交 通 发 展 战 略 , 引 入 大 力 推 广 发 展 城 市 轨 道 交通 的 新 思 路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具 有 快 速 、 大 运 量 、 方 便 、 准 时 、舒 适 、 节 能 等 特 点 , 纳 入 公 共 交 通 体 系 统 一 筹 划 ,形 成 综 合 交 通 体 系 ,给 市 民 的 出 行提 供 最 大 限 度 的 方 便 。 随着 城 市 的 发 展 ,轨 道 交通 的 发 展 必 不 可 少 ,市 民选 择 地 铁 作 为 出 行 的交 通 工 具
据 地 铁 换 乘 站 客 流 组 织 遵 循 的原 则 , 结 合 线 网 规 划 ,提 出

轨道交通车站换乘模式设计与研究

轨道交通车站换乘模式设计与研究

轨道交通车站换乘模式设计与研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出行效率和舒适度的追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而在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中,车站的设计和建设尤为重要。

其中,车站换乘模式的合理设计和研究,可以使乘客出行更加便捷和顺畅,提高轨道交通出行效率和质量。

本文将就车站换乘模式的设计和研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车站换乘模式的基本概念车站换乘模式,指的是旅客在轨道交通车站进行不同线路、不同车型、不同方向之间的转换,是轨道交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车站换乘模式包括不同车站之间的换乘,同一车站内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不同站台之间的换乘等。

二、车站换乘模式的设计原则和方法1.设计原则(1)人性化原则。

要充分考虑乘客出行需要、习惯和心理特点,在车站的布局、设施、引导标示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使乘客能够更加轻松、便捷地完成出行。

(2)合理化原则。

要根据轨道交通线路的特点和运行情况,量身打造合理的换乘模式和布局,使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更为顺畅和高效。

(3)安全可控原则。

要加强车站换乘区域的管理和监控,保障乘客人身和财物安全,同时要保持车站正常运营秩序。

2.设计方法车站换乘模式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隔板式该换乘模式采用设置隔板或分离式站台的方式,以达到不同车站之间或同一车站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效果,适合于车站站台较长的情况。

例如北京地铁4号线的张坊站和金葫芦沟站。

(2)中央式该换乘模式采用在车站设置中央换乘区的方式,以实现不同线路之间的换乘,适用于同一车站不同线路之间换乘的情况。

例如上海地铁8号线的人民广场站和大世界站。

(3)岛式该换乘模式采用在同一站台设置多个线路岛式加接站台,以达到不同线路、不同方向之间的换乘效果,适用于车站站台较窄的情况。

例如深圳地铁2号线的岗厦站和会展中心站。

三、车站换乘模式的实践案例1. 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南京西路站为典型的中央式车站换乘模式。

某地铁换乘车站围护结构设计

某地铁换乘车站围护结构设计

某地铁换乘车站围护结构设计摘要:随着城市地铁的发展,地铁线路的增多,地铁换乘站的数量越来越多,本文介绍某t型地铁换乘车站的围护结构设计。

关键词:地铁换乘站围护结构地下连续墙中图分类号: tu3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项目概况暹岗站为广州地铁六号线二期工程与二十一号线的换乘站,为地下二层车站,车站预留与二十一号线t型换乘的节点区(换乘节点处为地下三层)。

车站两端接盾构区间,西端设置盾构吊出井,东端设置轨排井兼作盾构吊出井,基坑长度为344m,标准段基坑宽度为22.8m,深度16.7~19.0m;车站两端盾构吊出,西端扩大段基坑宽度为29.4m,基坑深度为18.66m,东端扩大端基坑宽度30.6m,基坑深度为20.0m,与二十一号线换乘节点区,基坑深25.86m(坑中坑深度约11m)。

从上至下基坑范围内有填土、淤泥质土、粉质粘土、中粗砂、花岗岩残积土层、全风化岩、强风化岩、中风化岩、微风化岩,基底位于花岗岩残积土层。

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开挖土石方总量约174148m3。

2.围护结构方案比选(1)连续墙与钻孔桩方案比选对本车站明挖基坑支护形式,分别进行了钻孔灌注桩、连续墙两个方案的比选。

本车站范围内地层以冲积—洪积砂层为主,以上两种支护形式在技术上都可行,其各自的优缺点见下表围护结构形式比选表本车站基坑深约16.7米,车站范围内砂层深厚,基底基本位于花岗岩残积土层,最厚处达12米之深,地质条件差,基坑涌水是一大问题。

钻孔桩需桩间旋喷止水,如旋喷止水施工不好极易造成涌水涌砂,危及基坑安全。

连续墙幅与幅之间密封连接且整体性好,具有良好的止水效果。

经过综合比选,结合广州地区工程经验,最后选择采用连续墙的支护形式,防水效果好,安全整体稳定性易于保证。

(2)围护结构与内衬墙的连接形式比选围护结构与内衬的连接形式进行了刚接结构、叠合墙结构、重合墙结构三种结构形式的比选。

其各自的优缺点见下表围护结构形式比选表综合以上三种结构形式的优缺点,重合墙结构在地铁明挖车站中最常用,防水效果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换乘站的设计
石科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10
摘要:主要介绍了某地铁换乘车站换乘节点的计算分析及设计,探讨了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和设计密切结合施工的意义。

关键词:地铁;换乘车站
Abstract:The design of the subway exchange-station is introduced.The problem we should focus 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ombining design with construction closely are discussed.
Keywords:subway;exchange-st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地铁运输系统迅猛发展,城市地铁线网也越来越密集,地铁换乘车站数量增长明显,本文以某换乘车站的设计出发探讨一下换乘车站的设计方法。

1工程概况
某地铁车站位于两条规划建设线路的交汇点,顶板覆土3m,一期主体为双层明挖岛式车站,双排柱柱距纵向8m,沿纵向设梁,换乘节点区域为地下三层。

本站远期线路为三层明挖岛式车站,换乘方式为T型岛岛换乘,换乘节点位于一期车站站台中部,与车站同时建设,预留远期线路建设条件。

2计算模拟
车站标准段的计算在实际设计中多简化为单位纵向延米长度的平面框架进行计算,对框架中柱进行轴向刚度等效为延米截面,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视为复合墙结构(围护桩按抗弯刚度等效为墙),使用阶段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一起承载,两者之间考虑只有压力传递,土压力由两者共同承受,水压力全部由侧墙承受。

土层对结构的作用采用分布水土压力及一系列只受压的弹簧进行模拟,将结构视为底板置于弹性地基上的平面框架结构进行分析。

对于车站标准段,在车站纵梁刚度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上述简化后的平面受力计算基本能满足设计要求,但是换乘节点区域空间受力特征明显,类似平面计算存在较大误差,所以建立三维计算模型,以分析换乘节点区域各构件的受力情况。

本文采用Midas程序Gen模块建立模型。

2.1模型单元选取
各层板以及侧墙均选择板单元,可以考虑面内变形和面外的弯曲、剪切变形,在单元剖分时选择四节点单元;梁、柱均选择梁单元。

值得注意的是Midas Gen中梁单元每个节点是6个自由度,而板单元每个节点是5个自由度,没有板平面内转动自由度,所以遇到梁与板平面内搭接时如果单节点连接则无法传递梁端弯矩,必须在梁端附加建立一段刚性杆单元或者将梁单元伸入板内一定长度。

2.2边界条件的确定
模型建立范围自节点区域向线路两端各延伸4个柱跨约32m,约束端头边界处梁及板的车站纵轴向平移自由度以及横轴向转动自由度,以模拟未建入部分的车站梁板对模型内构件的约束作用。

地基土对模型的作用采用基本均布的只受压弹簧模拟。

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共同承担土侧压力,模型中如果建入围护结构,则在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间需建立大量只受压弹簧,计算量增幅明显,因空间模型整体计算量较大,考虑到对所关注区域计算精度影响不大,为节省计算时间,模型中不建入围护结构,土压力按围护结构和侧墙的抗弯刚度比直接分摊到侧墙上,土及围护结构对侧墙的作用同样采用一端固定的只受压弹簧模拟,根据土层类别及深度对弹簧刚度进行调整。

根据抗浮计算,车站标准段及换乘节点区域自重抗浮均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在标准段侧墙顶采用围护桩压顶抗浮,换乘节点区域采用抗拔桩抗浮。

在车站侧墙顶部上方设置沿车站纵向的一系列刚度较大的只受压弹簧模拟压顶的作用,在节点底板桩位设置单个刚度较大的弹簧模拟抗拔桩的作用。

建立模型并划分单元如图1:
图1有限元模型
2.3荷载输入
与普通民用建筑不同的是,地铁站的人群活载取值4.0kPa。

除了常规的自重、水土压力、各项活荷载之外,换乘节点的负二层需要考虑地铁列车行驶的荷载,并且需要考虑动力系数,在整体计算时列车荷载可以按等效原则简化为均布荷载,在具体构件计算时,需要考虑轮压最不利布置。

3.结果分析
综合考虑换乘楼梯及站台板的净宽以及建筑美观等因素,本车站换乘节点中柱选用的是直径1.1m的圆柱,节点边柱选用0.8m×1.1m的方柱,框架柱混凝土强度等级车站统一为C45,其它主体构件为C35。

从计算结果来看,因为柱的轴压刚度相对侧墙来说较小,构件在节点范围内的竖向变形增幅明显,导致各层中纵梁及边纵梁出现不同程度的空间整体受力效果。

其中负二层纵梁最为显著。

由于换乘节点负三层层高较高,为7.55m,负二层纵梁在节点区域内三跨出现整体下沉现象,弯矩与普通连续梁的弯矩分布相差甚远,同时由于负二层底板在节点区域以外主要承受向上的荷载及反力,在节点区域以内主要承受向下的自重及列车荷载,导致在不同工况下负二层纵梁的内力分布的趋势又截然不同,相比按荷载分摊简单估算的数值有较大区别。

考虑水位低于底板的工况时,负二层中纵梁位于节点中柱处的中支座负弯矩减小,跨中弯矩增大,中跨跨中正弯矩接近中支座负弯矩的2倍;由于边支座位于荷载反向的转折点,受到边支座另一侧的反向正弯矩的影响,边支座反而出现正弯矩,同时引起边跨跨中弯矩进一步增大,甚至达到中支座弯矩的3~4倍。

考虑最高水位的工况时,因为换乘节点中心区域自重抗浮严重不足,需要抗拔桩提供较大抗拔力,而节点负三层端侧墙(沿后期线路纵向)局部区域自重抗浮能满足要求,导致在节点中心区域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拱现象,从而负二层纵梁出现明显的三跨共同反向受力的结果,三跨边支座出现正弯矩,中支座及中跨中均为负弯矩,在中支座处形成局部峰值,弯矩图如图2。

图2负二层中纵梁弯矩图(最高水位)
顶板及负一层中纵梁经过各层框架的变形调节后类似特征相对不明显,相比支座沉降均匀的情况,考虑水位低于底板的工况时,节点内三跨边支座负弯矩增大,中支座弯矩减小;考虑最高水位的工况时,节点内三跨边支座负弯矩减小,中支座弯矩增大,同时对相邻外跨的弯矩有一定影响。

节点区域各层板也表现总体下沉或上拱的特征,在节点四个角点附近区域的板双向弯矩比标准断面的均有增大;包括标准断面区域,板在柱位周边的双向弯矩比在柱跨中的弯矩有增大,也超过了标准横断面按平面分析的弯矩,说明板除了传递一部分荷载给梁外,一部分荷载直接传递给竖向构件,会引起三维模型中梁的内力比按横断面分析假定板全部荷载传递给梁的结果要小。

节点区域的侧墙由于仍仅受各层板的支承,除了转折位置外相比标准段仍基本保留了各跨单向受力的特征。

4.设计及结语
在三维模型计算中,板局部双向内力峰值大于横断面分析结果,在实际地铁站设计中,由于楼面板各类型孔洞较多,各专业配合调整频繁,且由于设备最终购买确认的时间远远滞后于土建设计,完全按照三维分析结果对板进行设计是较不安全且可行性较低的,同时从兼顾施工方便性的角度考虑,具体设计中我们应适当加大梁板的相对刚度比,减弱板的柱位内力峰值,结合横断面分析结果和三维计算结果进行板设计。

三维模型中标准段梁的内力比按横断面分析得到的数值要小,换乘节点区域梁的部分截面内力比横断面分析(经过附加假定简化后)得到的数值要大,应综合各分析结果进行梁设计,如果按三维计算结果设计梁配筋则板配筋也应完全满足三维分析的要求。

竖向构件的设计应注意复核侧墙在负二层底部及负三层的抗剪承载力,当截面不足时可能需要附加钢筋抗剪。

地铁车站的框架柱与纵梁及侧壁相比截面薄弱,宜尽量加大柱截面尺寸,并加强柱箍筋配置。

换乘节点与后期车站交界处的临时封堵的侧墙不是永久构件,可以考虑仅按承载力设计而不计算裂缝。

为有利于远期车站施工,换乘节点区域先期施工段往外凸出一定长度,交驳位置框架柱与先期临时封堵侧墙分离设置;同时为了减小临时封堵墙拆除施工时对一期线路运营的影响,在负二层临时封堵墙内侧设置了一道半高混凝土墙将一期轨行区和后期车站隔离开来。

本文计算分析中只列出了先期施工时的工况,实际设计时应考虑后期车站建设封堵侧墙拆除时的工况以及后期车站建设完成时的工况。

参考文献
[1]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TB10002.1-2005.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地铁换乘站的设计
作者:石科
作者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刊名: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LiLun Yan Jiu
年,卷(期):2012(16)
引用本文格式:石科地铁换乘站的设计[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