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科学探究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1课时实验室常用仪器试剂的取用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对于化学实验技能,应做到熟悉化学实验室安全警示标志,学会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施,学会妥善应对实验安全问题的必要措施,学会试剂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等实验基本操作,并能安全操作。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课,先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实验仪器,再带领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学习过程。
教科书中先强调安全,再由简到难设计实验,使学生容易掌握。
学情分析学生在课堂上见过实验仪器,但对常见仪器还不完全了解,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实验仪器,了解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会仪器使用的操作要点。
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仪器,学习部分仪器的使用方法。
2.练习固体、液体的取用操作。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重点:常见仪器的使用,固体和液体试剂的取用。
难点:滴管、量筒的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习化学就必然要了解化学实验室。
实验室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化学实验室。
当同学们走进化学实验室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它们是安全实验并获得成功的保证。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常见危险品标志和化学实验室试剂取用原则。
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实验室中规范行为。
环节二:实验室常用仪器看图识仪器,说出下列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说出图示仪器的名称,并归纳主要用途。
认识常见仪器。
续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环节三:试剂的取用一、试剂的取用1.固体试剂的取用。
【讲解】(展示广口瓶)固体试剂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展示药匙)取用固体试剂一般用药匙(或纸槽),有些块状的试剂可用镊子夹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

温馨提醒 描述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出现生成物的名称。
03 探究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说说观察化学实验的基 本方法是什么呢?
变化前 变化中 变化后
观察并记录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形态、颜色、能量的变化等 观察并记录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随堂训练
1.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是( D )
A.水
B.白酒
C.食盐水
D.澄清石灰水
2.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主要有( C )
A.只有水
B.只有二氧化碳
C.水和二氧化碳 D.大量灰烬
3.点燃一支蜡烛,在其燃烧的火焰中平放入一根火柴梗, 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柴梗上( A ) A.接触外焰的部分被烧得最黑 B.接触内焰的部分被烧得最黑 C.接触焰心的部分被烧得最黑 D.被均匀地烧黑
实验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
探究1(点燃前):蜡烛的物理性质
实验的
设计实验
观察现象
实验结论
探究蜡烛的 物理性质
1.观察蜡烛的颜色、 状态、形状、硬度, 闻一闻气味
1.白色、半透明、 固体、圆柱状、 有轻微的气味
蜡烛的硬度 小,密度小
2.用小刀切下蜡烛 少许,放入水中观 察
2.易切,浮于水 面,没有溶解
于水,难溶 于水
探究2 (燃着时) :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实验操作 用燃着的火柴移近 灯芯,靠近蜡烛
点燃灯芯
实验现象
蜡烛熔化
蜡烛燃烧,发出黄色火 焰,放出热量,产生淡 淡的黑烟,火焰分层。
结论: 石蜡熔化是物理变化,石蜡燃烧是化学变化。
探究3 (燃着时) :蜡烛火焰各层温度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

2024年九年级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科学探究题1.竹炭包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可以除去冰箱、车辆中难闻的气味而广泛受到群众的喜爱,这种产品可以对室内甲醛、一氧化碳等气体进行吸附。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竹炭进行初步探究。
【提出问题】竹炭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猜想与假设】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查阅资料】①新鲜的血液,遇一氧化碳由鲜红变为暗红。
①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①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可作干燥剂。
①加热或点燃不纯的可燃性气体可能会发生爆炸。
【设计实验】将竹炭充分燃烧,检验其产物,以证明竹炭中含有碳元素。
所用装置如图所示。
(1)A装置的作用。
(2)实验开始后,观察到D装置中产生白色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装置中新鲜的鸡血变为暗红色,说明竹炭中(填“含”或“不含”)有碳元素,写出C 装置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3)小明认为可以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替换原装置中的F装置,你认为(填“可以”或“不可以”),原因是。
2.为使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视化”,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下列实验。
①、按图1进行实验,使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可视化”。
(1)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溶液pH 7(填“>”“=”或“<”)。
(2)将稀硫酸缓慢注入瓶中并振荡,观察到红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与硫酸发生了反应,此时瓶中溶质(酚酞除外)一定有。
①、按图2进行实验,使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可视化”。
(3)将注射器中相同体积的NaOH溶液和水同时注入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①、进行下列实验,使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可视化”。
(4)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的密闭隔热容器中不断加入稀盐酸,利用数字传感器上的计算机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与溶液温度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加入盐酸mL时,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总结反思】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为了证明反应的发生,可以借助指示剂、测量温度变化、比较物质的溶解性、借助传感器等,提供间接的实验证据。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二课时)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

A
B
C
D
方法点拨:倾倒取用液体试剂记住“一倒、二朝、三
斜、四挨”,量筒量取液体试剂时要注意视线与凹液
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课堂小结
粉末状试剂“一横、
二送、三直立”
试
固体试剂 块状固体试剂“一
剂
横、二放、三慢竖”
取
用
倾倒取用液体试剂
液体试剂 “一倒、二朝、三
斜、四挨”
随堂练习
1.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D )
试剂与砝码的位置
试剂质量
游码示数
砝码质量
左物
右码
称量试剂时,试剂和砝码的位置放反,怎么办?
砝码质量
试剂质量
左盘物质质量
游码示数
右盘物质质量
放对: 试剂质量 游码示数 砝码质量
放反: 砝码质量
游码示数
试剂质量
典例1 下列取用固体试剂的操作正确的是 ( D )
A
B
C
D
方法点拨:取用粉末状试剂要“一横、二送、三直
A
B
C
D
解析:胶头滴管应竖直悬空于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
伸入其中,更不能接触试管壁。
2.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 初次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 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1mL,则该学生实际倒 出液体的体积( B )
A.小于8mL B.大于8mL C.等于8mL D.无法判断
双氧水
硫酸铜 碳酸钠
蒸馏水
双氧水
硫酸铜 碳酸钠
细口瓶盛放 液体试剂
广口瓶盛放 固体试剂
下列是常用的固体试剂,观察其外形,你有什么发现? 大理石 金属锌粒 碳酸钠 硫酸铜
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4)+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7.“天宫课堂”第四课在空间站与地
面同步探究了蜡烛燃烧实验。实验
观察到空间站蜡烛火焰呈球形
(图1),地面实验蜡烛的火焰呈锥状(图2),而且空间站蜡烛火焰比
地面实验显得微弱。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①空间站的蜡烛燃烧只发生化学变化 ②空间站失重条件下蜡烛燃烧热
气流向四周扩散,火焰呈球状;地面上蜡烛燃烧热气流向上扩散,火焰
的状态变化、烛芯的变 化、火焰分层情况等。
石蜡呈_液___态,烛芯 _,燃烧产生_火__焰__
呈_黑___ 色
_,烛芯变_黑___
续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根火柴,迅速放在 火柴梗两端逐渐变 外焰温度最_高___,
火焰中,1 s后取出
_黑___
焰心温度最_低___
点燃 时
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 火焰上方
(填字母序号)。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烛液顺着蜡烛流下
c.放出热量
d.产生淡淡的黑烟
e.火焰分层
12345
(2)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 出现了如图(2)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_外__焰___温度最高。 (3)如图(4)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 _水__雾___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有_水___。
12345
强化练习
【知识巩固】
1.点燃蜡烛时,对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C ) A.燃烧时有蜡烛熔化 B.火焰分三层,最外层温度最高 C.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冷而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1234567
2.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走进化学世界PPT优质课件(第1课时)

防止液体洒出或飞溅。
探究新知
(3)倾倒液体时,为什么要将标签握在手心里? 防止试剂顺瓶口流出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 盖紧瓶塞?
盖紧瓶塞是为了防止液体受到污染 或某些挥发性物质逸出。
探究新知
2.定量液体的取用:用量筒量取。
探究新知 3.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试剂: 胶头滴管。
探究新知
注意:
①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不伸入容器内, 不接触容器内壁。 ②不能一管多用,清洗后才能吸取其他试剂。 ③取用试剂后不能倒置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 腐蚀橡胶帽。 ④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上,以免沾污胶头滴管。
当堂训练
1.下列仪器中,具有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和加热较
多量液体这三种用途的是 ( D )
A.试管
B.量筒
C.集气瓶
D.烧杯
当堂训练
2.量取45 mL的水应选用的量筒是 ( C )
A.10mL
B.25mL
C.50mL
D.100mL
当堂训练
3.下列有关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B ) A.胶头滴管用后,直接放在实验台上 B.用完滴瓶上的滴管直接放回滴瓶 C.胶头滴管用后,直接用于吸取其他试剂 D.取液后的滴管平放或倒置
讨论:若量取液体时, (量筒水平放置)俯视或仰视, 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
探究新知
量筒
量筒:用来量度液体体积,精确度不高。 使用注意事项: ①不能加热和量取热的液体,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 在量筒里溶解或稀释溶液。 ②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 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③选用量筒的规格要等于或略大于Fra bibliotek量液体的体积。
1.2.4走进科学探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白烟的成分
化学学习的特点
关注物质的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
随堂练习
1.根据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举例说明下列问 题:哪些属于物理变化?哪些属于化学变化? 哪些是关于物理性质的描述?哪些是关于化学 性质的描述?
答:蜡烛受热熔化变成液态是物理变化,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就是化学变化。 蜡烛为乳白色固态,难溶于水为物理性质, 蜡烛具有可燃性为化学性质。
烧杯内壁有 水雾 生成
蜡烛燃烧生成了 水_
(4) 将 用 澄 清 石 灰 水润湿内壁的烧 杯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 水 变浑浊 _
蜡烛燃烧生成了 二氧化碳 _
蜡烛燃烧文字表达式: 石蜡 + 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 水
交流讨论
为什么有时会看到蜡烛燃烧时冒黑烟呢?
蜡烛不完全燃烧生成炭黑
哪个是烟哪个是雾呢? 烟和雾有什么区别呢?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1) 观 察 的变化
蜡烛
状
态
发光,放热,冒黑烟 熔化成液体后又凝固
,蜡烛的熔点
低_
(2)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 三 层, 蜡烛燃烧时火焰从
探究蜡烛 烛 芯 的 变 化 、 火 外 层最明亮,内 外到里分别为外焰、
燃烧时发 焰的分层)
层最暗
内焰、焰心
生的变化 (3)取一干冷烧杯 罩在火焰上方
A.只有①②③ C.④
B.只有③④⑤ D.①②③④
随堂练习
4.某同学在点燃蜡烛时,提出固体石蜡可能变成蒸 气才能燃烧。就此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环
黑烟,熔化成液
熔点低
体后又凝固
?层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 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作为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其教材设计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展开。
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化学世界。
教材不仅涵盖了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原理等,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每个实验都紧扣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化学原理,激发其学习兴趣。
通过丰富的实验活动和科学探究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材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强调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记录与分析,以及结论的得出与反思。
此外,教材还融入了跨学科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整体而言,教材结构清晰,内容充实,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化学知识,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实验为导向”为核心思想,通过情境导入、理论讲授、实验探究、总结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世界。
在情境导入环节,通过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在理论讲授环节,简明扼要地介绍实验探究的基本步骤和实验安全知识;在实验探究环节,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在总结讨论环节,通过展示交流,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设计思路在“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的教学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基本化学反应等,但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尚显生疏,特别是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及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此外,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不足,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非主动探索未知。
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实验存在畏难情绪,缺乏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加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