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简答笔记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文学简答笔记宋元时期古代文学第一讲宋代文化与文学总论宋代文化与宋代文学的关系:1、文官政治,崇文抑武的国策,极大刺激了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理学的兴起“文以载道”说的盛行,印刷业和教育的发达与作家学术修养的提高,促使宋代诗文的政治功能与议论成分的加强;3、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宋人的审美情趣的转型,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辩转向以俗为雅;4、都市的繁荣,促使词的兴盛,促使说话、杂剧市井俗文学的迅速兴起和发展。
近二十年宋代文学的文化学研究主流观点:一、政治结构、文化心理的的近代色彩与文学中的淑世精神。
唐型文化:代表了中国封建文化上升期的辉煌成就。
宋型文化:宋代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全面繁荣和高度成熟而且显示了由中唐逐渐发展起来的近代文化色彩的文学。
宋代文化的近代色彩:1、文官政府、科举取士,提高了封建政权的开放性,刺激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权力结构中的多种平衡机制,助长了政治上自由议论的风气,而且在士大夫阶层催生出限制君权思想的萌芽。
3、宋代上层政治中的党争,尤其是新旧党争,具有近代政党竞争或斗争的萌芽性质,表现了崇尚政治品节和高尚人格的精神面貌。
4、文化心态,儒家重教化的文学观。
宋代文学的淑世精神:1、宋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传统的文学样式成为士大夫干预时事的有力工具。
2、词的逐步雅化,以及从自娱娱人的功能转向力图有益于世道人心、道德教化,从内心世界的低徊书写转向对社会世间的一定关注。
二、儒、佛、道三教合流与文学的重理情节。
1、宋人内省而广大的哲学思维——宋代文学浓郁的知性反省的思辨色彩。
2、独立的主体意识——重理情节的基本特征。
3、习惯向内心追寻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追寻经过道德自律的自由。
4、对历史、人生的思考,对现实乃至日常生活的关注敏锐。
三、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整合与文学的盛极而变。
宋代文化的高度成熟,以对文化的倾心研读为前提。
宋四大部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宋代重武轻文的政策

宋代重武轻文的政策唐末五代时,由于皇权衰微,兵权旁落,因而兵变不断,不仅祸乱朝政,而且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大抵五代之所以取天下者,皆以兵。
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这造成了先秦以来的儒家文化受到很大的冲击,使得当时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发生改变。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来,宋朝以文治国的基本基调就算是定下了。
尽管军事上宋被周边国家暴揍了个遍,但在经济、文化、科技上都达到了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无法企及的高度,所谓"登峰造极于赵宋一世"就是如此。
虽然宋的灭亡要一定程度上归咎于他的"重文轻武"的国策上,武将的地位堪比看门狗,简直惨不忍睹。
但是以武立国的宋也不一定见的国祚长久,看秦、隋两代,均是以武治国,结果二世而亡,大汉延绵数百年也是内乱不断。
因此可见延长国祚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崖山之后无中华"大宋的灭亡令无数人惋惜,有人认为丢了燕云十六州的大宋是瘸了脚的大宋,也有人说大宋是生错了时代,在大宋弱,而是当时的蒙古、金、辽太猛,宋的强在与他们相比之下反而是一种弱。
以前中原王朝面对北方的威胁,不过是一群战斗力有限的未开化游牧民族,基本靠抢劫抢一波就走,而宋朝面对的是一群已经汉化,有自己固定地盘的农业国。
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战争机器。
他们处理战争的方式不再是抢了就跑,而是进攻占领一个城市,然后消化它的资源,同化它的人口。
在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后,"兵强马壮者为天子"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赵匡胤看着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的同行前辈们,不禁问自己,今天我造别人反,别人以后就不会造我的反吗?那该怎么办?只要武将没兵就可以了嘛,宋太祖于是"杯酒释兵权",彻底解除当初的老下属们的兵权。
不仅作为皇帝认为五代十国这个乱世容易莫名挂掉,文人、武将、百姓也是这们认为,文人觉得大乱之世不仅自己的身家性命难以保障,而且齐家治国的理想根本难以实现。
(完整版)宋代文学概况

1.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
(1)诗文革新运动。宋仁宗时期,欧阳修知贡举,发起了诗文革新运动,提出“文以明道”,重视“道”对“文”的决定作用,注重文学对政治的服务关系,同时注重文学本身的价值。诗文革新运动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欧阳修周围,团结起了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五人,他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一起被成为“唐宋八大家”。
(1)通过削弱、分散宰相权力,严密控制地方官员,实现行政的中央集权。
(2)通过建立直属朝廷的财政管理系统、司法系统,实现财政、司法的中央集权。
(3)通过儒臣治军、分散兵权,实现军事指挥的中央集权。
3.积贫积弱的局面
(二)经济情况
两宋虽然国土狭小,国威不振,但由于国内统治比较稳定,因此农业与手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城市经济与商业发展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我们通过《清明上河图》以及《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艺作品都可以感受到这种状况。
(3)艺术风格多样。在婉约、豪放之外,还有真率明朗、高旷清雄等多种风格。
2.重要流派及作家
北宋前期文人词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柳永吸收了民间词艺术成就,对长调颇多创制,多写市民生活与羁旅之情;秦观、周邦彦则将北宋文人词推向了高峰;苏轼、辛弃疾代表了词作的革新词风,创造了豪放风格;两宋之际,李清照、张元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孝祥代表了国破家亡时期的时代强音;南宋时期,还有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成员有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
3.理学的兴盛与世俗化倾向的对立与互动
一方面,理学思想是士大夫阶层的共同意识形态趋向。不仅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自矜掌握了古圣相传的安身立命之道,而且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等文士也热衷于讲道论学,这使得他们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
崇文抑武对宋代文人的影响

崇文抑武对宋代文人的影响:
•动了宋代文人的黄金发展时期。
由于宋太祖建国后没有重用武将,而是更看重文人,这使得文人在宋代迎来了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
•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由于朝廷对文官的重视和武将的防备,宋代社会逐渐形成了重文轻武的风气,这种风气使得文人地位相对较高,而武将地位则相对较低。
•导致了宋代对外战争中的被动局面。
由于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宋代在对外战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即使是在面临严重外患的情况下,也没有对武将进行放权,从而导致宋代在对外战争中经常处于被动局面。
•影响了宋代文人的人生选择。
由于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一些有血有肉的案例被揭示出来,比如杨业、陈尧咨、王德用、张亢、柳开、种世衡、狄青、王韶等人的悲剧命运。
这些案例反映了宋代立国基础的脆弱,也折射出北宋崇文抑武的弊端。
这些弊端影响了宋代文人的人生选择,使得他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更倾向于从事文职工作。
试述宋代重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2)

1.宋代统治者推行重文抑武政策,对文化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人生命权得以保障,并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创作环境相对宽松,进行了大量文化创作。
宋代大文豪层出不穷,“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是宋朝人,宋词获得极大发展,宋朝的科学技术也获得了进步。
宋朝统治者重视科举,并且对科举进行改革,进一步增加了寒门子弟通过科举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可能性,这就带动了全社会对读书的重视,提升了全社会的文化修养。
同时,统治者尊师重道,全社会重视文化蔚然成风,推动了新儒学“程朱理学”的诞生。
宋朝整理前朝的文化以及宋朝产生的优秀的文化,对宋朝之后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2.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上和学术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成为宋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在某种程度上,促发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3.重文抑武政策使得宋朝在军备和国防上常常显得很被动,使得宋代文学产生深重的忧患感。
宋人的参政意识与忧患意识不仅影响了文学的主题,而且对文风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出于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念,宋人多会考虑文章表达与接受的效果。
4.重文抑武政策使宋朝重视文教,刺激了印刷术和书院的发展,使得宋代文学常常以“才学”作为时代文学的特色。
5.重文抑武政策使得宋代文学常常以“议论”做为时代文学的特点。
宋元文学史分析

;宋代文学绪论宋代史实:陈桥兵变(960年),建立宋朝“靖康耻”(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泥马渡康王,建立南宋南宋偏安江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一.崇文抑武的国策1.开封龙亭,“杯酒释兵权”2.重用文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士大夫有自觉的卫道意识3.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二.文化教育的发达,印刷业的繁盛四大书院:私藏书动辄万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目录学专书在宋代首次出现。
三.宋代文学的主题1.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最重要的主题,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2.爱国主义思想高度盛行内忧外患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北宋初,燕云十六州归辽人统治,南方驩州被越季朝并入,金灭北宋,南宋:淮河、秦岭以南,半壁江山。
四.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三教合一”成为一种时代思潮,影响士大夫的文化性格儒、道、释三种思想都从注重外部事功向注重内心修养转变1.作家的人生态度倾向于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内敛、重修养2.宋代的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朝,但思想的深刻则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3.审美情趣,转向“以俗为雅”4.诗文“议论”成分加强,议论不但充溢于各种散文,也大量出现在诗词中。
第二节宋代诗词文总概一.宋词词产生于唐,大盛于宋(一)词的名称与分类1.词的名称:词即歌词,同乐府歌辞的辞,指一切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
词在唐五代通称为曲子词,词是后起的名称,为曲子词的简称。
又称为诗余、乐府,因其字句长短不一,与律诗绝句有异,亦称为长短句。
(1)诗余:古诗变为乐府(2)乐府:始于西汉,盖教乐之官也,宋元人沿称词为乐府(3)长短句:即乐府之杂言者也,宋元多称词为长短句词是为配合燕乐而作的歌词。
燕乐:宴乐,新颖活泼,悠扬动听,比传统音乐更适合表现复杂强烈的感情。
2.词具独特的诗乐结合方式:由乐定词,倚声填词。
宋朝的悲剧:宋朝重文轻武有多严重?

宋朝的悲剧:宋朝重文轻武有多严重?有人说“脏唐乱宋”,钱穆老先生评宋朝:“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但是陈寅恪也评宋朝:“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的积贫积弱、宋代的文坛百花争鸣,这些和宋朝的政治制度有莫大关系,而宋朝的政治制度之中又有着鲜明的“重文轻武”的规则。
一、历史渊源(一)唐末五代重武轻文的影响唐末政权割据,盛唐一去不复返,百姓离乱,各政权之间战火一触即发,各国互相试探互相攻伐。
而在这样的时代,兵力与军权显得极其重要,而能掌控这些的武将就十分重要了,此消彼长,文臣在这种局势下就越发“微不足道”了——文臣地位在唐末降低。
唐末五代时期,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基本上权力都集中在武将手中,而武将又认为文臣的没有那么重要。
并且,自古以来,文人和武人多有不对付。
而在这个武将手握权力的五代,武将手握大权,他们就能更加肆无忌惮了,于是武将歧视、排斥文臣的情况就越发明显、常见了。
甚至有武将是憎恶文臣,视文臣如草芥。
如后梁的朱温,他曾对身旁文人戏言:“柳宜为车毂。
”他身旁文臣称是,他便一怒之下杀尽文臣,杀文臣的理由很简单,他讲:“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
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可知文臣地位之低下,也能看出武将对文臣的看法。
还可从其他武将处看出武将在五代十国时对文臣的轻视和不耐,后汉节度使弘肇声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这更能看出当时武将对文人的看法,文人在当时武将心中就是鸡肋,勉勉强强可用来干些事,但是文人掌实权是武将所不能容忍的,当时即使有极少数文人做到宰相,这些文人也没有实权,他们就是有些用处的好看花瓶。
五代十国时期,这种重武轻文靠兵变发家的政权太短暂,政权统治之下少有统治者会对百姓和官员进行思想的教化,思想上地统治少有,这使得他们的政权容易再被其他人模仿兵变推翻,而当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局势,使得大多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愿意到官场上去为武将效力,这些人宁愿在乡间寻一个自在,也不愿到官场上去寻不痛快。
浅析宋代以文治武国策的确立及影响

浅析宋代以文治武国策的确立及影响摘要:宋代以文治武作为基本国策,文人不尚武,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实现了文化繁荣。
而文化盛世并没有有效遏制边塞少数民族的侵扰,武备的松弛使国防能力下降,少数民族侵扰直接导致了宋的灭亡。
关键词:宋代以文治武国策确立影响“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宋朝在中国历史中,总是和“耻”和“恨”之类的负面记忆联系在一起。
也难怪,在强汉盛唐所创造的辉煌比照下,宋朝的疆域只有唐朝的一半,对外战争更是屡战屡败。
北宋灭亡时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被新崛起的蒙古铁骑逼得跳海。
这个被人戏称为“史上最不争气”的朝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最发达、社会最繁荣的朝代。
富裕文明使大宋成为当时世人仰慕的国度,而这一切,都是宋朝以文治武国策的直接结果。
1北宋以文治武政策的确立靠“陈桥兵变”起家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提防武将像他那样“黄袍加身”。
开始采用文武分途、导致武将地位低下,文人地位崇高的以文治武的思想,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实行强化中央集权的基本国策。
在即位的第二年961年,就上演了精彩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政治大戏,解除了开国将帅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的兵权,然后又将节度使召回京师,赐予宅第,不让回任。
与此相应的措施是,重用文臣,任命心腹文臣赵普为枢密使。
逐步将军权、行政权、财权、司法权等大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此消灭了军阀,也彻底消除了军人掌权的可能性,从制度上解决了悍将干政的政治局面。
又特别重视任用文官。
重视文科的选拔,其完备的文官制度甚至为近代西方国家效仿,但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北宋几乎没有出现开疆拓土的名将,南宋在卫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岳飞、韩世忠等杰出将领也多被猜疑。
政治上的文官治国,全社会重文轻武,使得军人社会地位不高;经济上的发展成果,也被不合理的兵役制度造成的庞大常备军耗费得所剩无几。
2北宋以文治武国策的影响宋太祖以文治武国策是对五代时期黑暗失序的残暴武治文化正本清源,彻底根治;在文化思想、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大刀阔斧,改弦更张,实行一系列有利于文臣的新政策、新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1. 崇文与抑武这一双管齐下的基本国策使宋代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
2. 鉴于唐代灭亡的历史教训,宋太祖于建国之初即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力避“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态势的重演;
3. 宋王朝高度重视文治、重用文臣,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及职能,提高文臣的政治、生活待遇。
官僚阶层多任用文人,上至宰相,下至州郡长官,甚至主兵的枢密使也由文官担任。
君主还进一步分散大臣的权力,分设更多的官职,使文臣间互相牵制,防止专权。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成为宋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4. 内外交困的政治社会局面直接促使一部分有责任感的文人积极争取改变社会现实,两宋时期围绕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与制定形成了激烈尖锐的党派之争。
北宋时期主要是革新与保守之争,围绕政治的改良展开,以庆历新政和熙丰变法为代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也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中展开的。
5. 社会政治风气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士大夫文人的政治态度,崇文抑武的国策激励起文人愈发强烈的参政意识,外忧内患的深重则引发他们更加深刻的忧患意识。
“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看作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努力追求的风范节操,是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写照,远远超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观念。
他们不仅是处士横议、坐而论道,而且进一
步去改革制度、参与实施,以期改变本朝内忧外患的窘境。
所以宋代“士”阶层的很多人兼具文人、官僚、政治家三重身份。
6. 文人自觉的参政意识使时事政治自然而然成为文学表现的一大主题。
宋人文集中谈及朝政史事、社会现实。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逐渐加强,在广度、深度上远超前代。
文学创作的高潮往往是伴随着政治斗争高潮而出现的,譬如庆历新政、熙丰变法期间都出现了相应的创作高峰。
7. 深沉的忧患意识掀起了爱国文学的高潮。
爱国主题是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从屈原到杜甫,每逢多事之秋,爱国的热血就会在文人士大夫的身躯里沸腾,爱国主题就会在文学作品中大放异彩。
宋代的民族矛盾空前激烈,三百年间外患不断。
屈辱的处境使文人士大夫心中的忧虑更加深重,这种心绪自然流露于笔端,佳作层出不穷。
8. 宋人的参政意识与忧患意识不仅影响了文学的主题,而且对文风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出于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念,宋人多会考虑文章表达与接受的效果。
由于国力脆弱、外战屡败,宋人的自信与热情受到打击,不自觉地流露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惆怅。
较之汉唐,宋人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也很少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情壮志,即便是雄心与魄力兼具的王安石也只说“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宋人的心态变得谨慎、平钝、收敛,文中的议论也从锋芒毕露一变而为平实深沉。
9. 较之外患的深重,宋王朝的内部统治却始终是相对稳定的,没有出现过真正能够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力量。
这客观上创造出一个相对
安定和平的环境,对促进文化的繁荣乃至文学的辉煌都非常有利。
宋代文化的重要特质是恢宏的整合气度与内敛自省的精神风貌,这是一种与唐代文化迥然不同的新的文化范型,必然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到深刻的制约影响作
右文抑武是宋代开国君主奠定的基本国策,这一国策的确立和实施,不仅从根本上解除了唐中叶以来藩镇割据威胁朝廷的忧患,达到了稳定宋代封建政体的政治目的,而且推动了文官制度的建立、儒学复兴、理学框架的搭建和宋人理性精神的大大增强。
以文化成天下的国策使人们的生活态度、关注视野、审美情趣等,都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其结果是世俗地主阶级完成了由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的建构过程。
典型的宋调的形成和占封建后期文学主流的都市文学的崛起,也标志着中国封建文学由前期向后期过渡的基本完成。
崇文抑武政策对宋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1. 2. 3. 崇文与抑武这一双管齐下的基本国策使宋代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
鉴于唐代灭亡的历史教训,宋太祖于建国之初即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兵统帅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力避“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态势的重演;宋王朝高度重视文治、重用文臣,扩大科举取士的范围及职能,提高文臣的政治、生活待遇。
官僚层多任用文人,上至宰相,下至州郡长
官,甚至主兵的枢密使也由文官担任。
君主还进一步分散大臣的权力,分设更多的官职,使文臣间互相牵制,防止专权。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成为宋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
内外交困的政治社会局面直接促使一部分有责任感的文人积极争取改变社会现实,两宋时期围绕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与制定形成了激烈尖锐的党派之争。
北宋时期主要是革新与保守之争,围绕政治的改良展开,以庆历新政和熙丰变法为代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也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中展开的。
社会政治风气的变化必然影响到士大夫文人的政治态度,崇文抑武的国策激励起文人愈发强烈的参政意识,外忧内患的深重则引发他们更加深刻的忧患意识。
“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看作是宋代文人士大夫努力追求的风范节操,是他们关注国家和社会的精神写照,远远超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观念。
他们不仅是处士横议、坐而论道,而且进一步去改革制度、参与实施,以期改变本朝内忧外患的窘境。
所以宋代“士”阶层的很多人兼具文人、官僚、政治家三重身份。
文人自觉的参政意识使时事政治自然而然成为文学表现的一大主题。
宋人文集中谈及朝政史事、社会现实。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逐渐加强,在广度、深度上远超前代。
文学创作的高潮往往是伴随着政治斗争高潮而出现的,譬如庆历新政、熙丰变法期间都出现了相应的创作高峰。
深沉的忧患意识掀起了爱国文学的高潮。
爱国主题是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从屈原到杜甫,每逢多事之秋,爱国的热血就会在文人士大夫的身躯里沸腾,爱国主题就会在文学作品中大放异彩。
宋代的民族矛
盾空前激烈,三百年间外患不断。
屈辱的处境使文人士大夫心中的忧虑更加深重,这种心绪自然流露于笔端,佳作层出不穷。
宋人的参政意识与忧患意识不仅影响了文学的主题,而且对文风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出于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观念,宋人多会考虑文章表达与接受的效果。
由于国力脆弱、外战屡败,宋人的自信与热情受到打击,不自觉地流露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与惆怅。
较之汉唐,宋人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也很少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情壮志,即便是雄心与魄力兼具的王安石也只说“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
宋人的心态变得谨慎、平钝、收敛,文中的议论也从锋芒毕露一变而为平实深沉。
较之外患的深重,宋王朝的内部统治却始终是相对稳定的,没有出现过真正能够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力量。
这客观上创造出一个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对促进文化的繁荣乃至文学的辉煌都非常有利。
宋代文化的重要特质是恢宏的整合气度与内敛自省的精神风貌,这是一种与唐代文化迥然不同的新的文化范型,必然对宋代文学的发展起到深刻的制约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