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

合集下载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一、什么叫血吸虫?答:凡是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吸虫。

脊椎动物指哺乳类如人类及哺乳动物(牛、羊、马、猪、犬、猫及鼠等)。

血吸虫种类繁多,已为人类认识的86种,有19种与人类致病有关。

其中有5种血吸虫(即日本、埃及、湄公、间插、曼氏血吸虫)致使人畜患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致病严重,分布很广,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根据发掘出土的西汉古尸解剖分析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日本血吸虫寄生在我国人体内了。

二、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答:人、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尾蚴就会很快钻进人、畜体内,经过37天左右发育成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里,以吸血维持生命。

雌虫在肠系膜静脉的内管里产卵。

卵内含有毛蚴,每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个左右,卵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卵要放出毒素,影响健康;卵随血流到肠壁,能使肠壁破溃而进入肠腔内,随大便排除。

含有血吸虫卵的大便污染了水源,在水温大约25℃情况下,经4小时左右虫卵内毛蚴破壳而出,在水中快速游动,遇到钉螺,很快就会钻入钉螺内,在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大量尾蚴。

含有尾蚴的钉螺遇水,尾蚴就不断逸入水中,人、畜下水接触到尾蚴而受感染,这样就得了血吸虫病。

血吸虫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生存,不断地危害着人民生命与健康。

三、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的发育和繁殖包括成虫、虫卵、毛蚴、尾蚴和童虫五个阶段。

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后钻入螺体,发育成尾蚴。

尾蚴遇人或哺乳动物,侵入其皮肤后形成童虫,再移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

四、人被感染上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感染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产性感染。

如在田间从事农活、育秧、栽秧、收割、放水灌田、防洪排涝、捕鱼、捉虾、割草等。

二是生活性感染。

如在有血吸虫的疫水中洗衣服、洗蔬菜、游泳、洗手、洗脚等。

五、什么是疫水?答:疫水是指在血吸虫病疫区沟渠、田、塘水中有感染人畜患病的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

血吸虫预防教案

血吸虫预防教案

血吸虫预防教案
引言概述: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淡水体系传播。

这种疾病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并且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帮助人们预防血吸虫病,本文将提供一份血吸虫预防教案,详细介绍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和方法。

一、认识血吸虫病
1.1 血吸虫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1.2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和危害
1.3 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和易感人群
二、保持清洁卫生
2.1 定期洗澡和更换干净衣物
2.2 饮用安全可靠的水源
2.3 保持环境清洁,避免积水
三、避免接触感染源
3.1 避免在感染血吸虫的水域游泳
3.2 避免接触感染血吸虫的水生动物
3.3 避免接触感染血吸虫的污染物
四、正确使用药物预防
4.1 做好药物预防的前期准备
4.2 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预防
4.3 按照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
五、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
5.1 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5.2 宣传预防血吸虫病的方法和措施
5.3 加强学校和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
结论:
通过本文提供的血吸虫预防教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保持清洁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正确使用药物预防以及加强健康教育和宣传,都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方法。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血吸虫病的传播,保障人民的健康。

预防血吸虫教案

预防血吸虫教案

预防血吸虫教案引言概述: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水源而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预防血吸虫病的教育工作至关重要,可以匡助人们了解病症、认识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预防血吸虫病的教案。

正文内容:1. 了解血吸虫病1.1 血吸虫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1.2 血吸虫病的症状和危害1.3 血吸虫病的流行地区和高发人群2. 掌握预防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2.1 学习如何识别感染水源2.2 学习正确的饮水和食品卫生习惯2.3 学习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2.4 学习如何避免与感染水源的接触2.5 学习正确的旅行预防措施3. 宣传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3.1 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等宣传材料3.2 在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进行宣传活动3.3 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4. 建立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和网络4.1 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的专门机构4.2 建立血吸虫病防治的网络平台4.3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5. 监测和评估预防工作效果5.1 建立血吸虫病的监测体系5.2 定期对预防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5.3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总结:预防血吸虫病的教案应包括了解血吸虫病、掌握预防基本知识、宣传预防措施、建立防治机构和网络以及监测和评估预防工作效果等五个大点。

通过教育和宣传,人们能够了解血吸虫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减少血吸虫病的发病率。

此外,建立防治机构和网络以及进行监测和评估工作,可以提高预防工作的效果,确保预防血吸虫病的持续有效性。

预防血吸虫病的教案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

05
血吸虫病的预防与控制实践案例
某地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
目的
通过建设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为当地提供示范经 验,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
方法
在示范区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螺蛳控制、安全用 水、健康教育等。
结果
经过综合防治,示范区的血吸虫病感染率明显降低,当 地居民的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加强血吸虫病健康教育与健康 促进,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
能力。
方法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制作宣传 资料、举办培训班等形式。
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项目,当地居民 对血吸虫病的认知程度明显提 高,预防意识增强,健康状况
得到改善。
THANKS
感谢观看
03
一。
血吸虫病的危害
血吸虫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血吸虫病会导致肝脾肿大、腹水、营养不良等 症状,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血吸虫病还会导致社会经济的损失,如因患者 不能正常工作、学习等导致的生产力下降等问 题。
02
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
改善卫生条件
建设卫生设施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建设卫生厕所,避免粪便污 染水源。
02
开展专题教育
针对重点人群,如学生、农民工等,开展专题教育,提高他们对血吸
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03
加强媒体宣传
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广泛宣传血吸虫
病防治知识和方法。
开展病媒控制措施
消灭钉螺
通过药物、物理等方法消灭钉螺,切断血吸虫病 的传播途径。
防止粪便污染
推广无害化厕所,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 水源。
加强监管
当地卫生部门应加强对疫区的监管,设立警示标识和宣传标语, 提醒公众注意安全。

血吸虫病的预防教案

血吸虫病的预防教案

血吸虫病的预防教案第一章:血吸虫病的基本概念1.1 血吸虫病的定义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源传播。

1.2 血吸虫的生命周期介绍血吸虫的生命周期,包括成虫、幼虫和卵的发育过程。

1.3 血吸虫病的症状和影响讲解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如腹泻、腹痛、肝脏和脾脏增大等,以及长期感染可能导致的严重并发症。

第二章: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2.1 接触受污染的水源强调人们通过接触受血吸虫幼虫污染的水源,如河流、湖泊和井水等,可能会感染血吸虫病。

2.2 中间宿主——钉螺介绍钉螺作为血吸虫幼虫的中间宿主,以及钉螺在传播血吸虫病中的作用。

第三章: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3.1 避免接触受污染的水源教育学生避免在没有经过处理的河流、湖泊和井水等地方游泳、洗澡或洗衣服。

3.2 饮用水的安全强调饮用水的安全,提倡使用干净的饮用水来源,避免直接饮用生水。

3.3 卫生习惯的培养第四章: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4.1 血吸虫病的诊断介绍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液检测和粪便检测等。

4.2 血吸虫病的治疗讲解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4.3 并发症的处理介绍血吸虫病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如肝硬化、胆管炎等,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五章:血吸虫病的健康教育5.1 血吸虫病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血吸虫病的认识,教育他们了解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2 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5.3 社区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健康教育活动,向家人和社区居民宣传血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

第六章:血吸虫病的全球和地区流行情况6.1 血吸虫病的全球流行情况介绍血吸虫病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情况,重点关注高发国家和地区。

6.2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分析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包括感染人数、流行区域和趋势等。

6.3 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性强调血吸虫病防控的重要性,预防感染和减少血吸虫病对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血吸虫病的科研进展和疫苗研究7.1 血吸虫病的研究进展介绍血吸虫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病原学、传播途径和免疫机制等方面的研究。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世界上共有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等5种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其传播环多、流行因素复杂,是所有人体血吸虫病中对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宿主动物的血管内,所产虫卵由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感染中间宿主钉螺,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后大量逸放出尾蚴,尾蚴钻入人或动物宿主,又发育成为成虫,交配产卵,引起病害。

其中,可感染并传播日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有牛、猪、羊等40多种哺乳动物。

血吸虫病有急性、慢性之分。

急性血吸虫病是在大量感染尾蚴的情况下发生的,病人发病迅猛,可在短期内发展成为晚期或直接进入衰竭状态,导致死亡。

慢性血吸虫病一般发展较慢,早期对体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入晚期后则出现腹水、巨脾、侏儒等症,患者劳动力丧失,甚至造成死亡。

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为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提高疫区群众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为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和卫生宣教工作者编写、制作血防健康教育材料提供准确信息,特编制《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

一、核心信息1、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人和家畜都能感染。

2、人和家畜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俗称疫水),就可能患病。

血吸虫病主要感染季节是4-10月。

3、因生产生活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防护措施。

4、感染血吸虫以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5、疫区每个家庭和个人有义务积极配合当地血防部门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人畜查病和治疗工作。

二、知识要点1、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

2、血吸虫生存繁殖离不开钉螺。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血吸虫病,简称血病,是一种寄生虫传播的疾病,主要影响人类的肝脏和肠道。

虽然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已有所减少,但在某些地区,仍然是一种健康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必须采取一系列的虫害防治措施。

以下是我对血吸虫病虫害防治的一些详细分点:1. 对血吸虫病的认识:-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Schistosoma)寄生虫引起的,通过经虫卵污染的水源传播给人类。

- 血吸虫病虫害主要通过接触受到感染的水源、如河流和湖泊等而传播。

- 血吸虫寄生在人类的血管系统中,对肝脏和肠道造成损害,并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贫血、肝硬化和肺动脉高压等。

2.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血吸虫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 更严重的是,如果不加以控制,血吸虫病虫害可能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 血吸虫病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地区,其中贫困和卫生条件差的人群最易受到影响。

- 虫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减少血吸虫病的发病率,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

3. 血吸虫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教育宣传:公众应该加强对血吸虫病的认识,了解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社区宣传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知识,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

- 水源净化:为了预防感染,应确保饮用水源的干净卫生。

这可以通过过滤、煮沸和加氯等方式来实现。

- 卫生设施改善:改善卫生设施,包括厕所和垃圾处理设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接触血吸虫卵的机会。

此外,还应该加强卫生习惯的教育,如定期洗手等。

- 药物治疗:对已感染的患者,应及时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这需要合理的医疗资源、设备和专业知识。

- 针对儿童的防治:儿童是血吸虫病的易感人群,应加强对儿童的防治工作,包括学校卫生宣传、定期体检、饮用水源的监测等。

- 环境管理:定期进行血吸虫病传播的生态学调查,以了解虫卵分布情况,并采取相应的环境管理措施,如消灭中间宿主(田螺)和改变农田排水系统等。

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染病之一,血吸虫病已经给许多人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血吸虫病,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需要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来进行防治。

本文将从血吸虫病的概况、防治方案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实施方案。

一、血吸虫病的概况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中引起的疾病,属于寄生虫感染病。

该病通过受感染的淡水螺蝇传播,人们一旦接触到受感染的水体或土壤,就有可能被血吸虫侵入人体。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贫血、发热等,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病症。

该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美三个地区,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二、防治方案的必要性由于该病的传播途径较多,切断传播途径成为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关键措施。

因此,建立科学、完备的防治方案,对于实现血吸虫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至关重要。

同时,防治方案应包括以下方面:1.生态环境改造建立合理的饮水工程、卫生设施和排污系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从源头上控制了寄生虫的传入。

2.传染者筛查及治疗通过对人群进行血吸虫病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传染者,避免病情恶化,减轻传染病的负担,并阻断传播链条的延续,达到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目的。

3.感染人群治疗对已感染的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消除病情,降低感染者人数,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三、实施方法为了有效地实施血吸虫病防治项目,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协作,主要的实施方法包括以下几点:1.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扶持和支持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提高预算和人才投入,切实保障防治的顺利实施。

2.逐级负责的组织机构针对血吸虫病防治项目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应建立逐级负责的组织机构,如国家卫生委员会、地方政府及各地卫生局等,以方便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3.宣传和教育政府和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血吸虫病预防和治疗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积极配合政府和卫生部门开展防治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吸虫病的认识与防治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世界上共有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等5种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病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其传播环多、流行因素复杂,是所有人体血吸虫病中对健康危害最严重的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宿主动物的血管内,所产虫卵由粪便排出,在水中孵化出毛蚴,感染中间宿主钉螺,在钉螺体内发育成熟后大量逸放出尾蚴,尾蚴钻入人或动物宿主,又发育成为成虫,交配产卵,引起病害。

其中,可感染并传播日本血吸虫的动物宿主有牛、猪、羊等40多种哺乳动物。

血吸虫病有急性、慢性之分。

急性血吸虫病是在大量感染尾蚴的情况下发生的,病人发病迅猛,可在短期内发展成为晚期或直接进入衰竭状态,导致死亡。

慢性血吸虫病一般发展较慢,早期对体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入晚期后则出现腹水、巨脾、侏儒等症,患者劳动力丧失,甚至造成死亡。

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
为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提高疫区群众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为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和卫生宣教工作者编写、制作血防健康教育材料提供准确信息,特编制《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

一、核心信息
1、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人和家畜都能感染。

2、人和家畜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俗称疫水),就可能患病。

血吸虫病主要感染季节是4-10月。

3、因生产生活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防护措施。

4、感染血吸虫以后要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5、疫区每个家庭和个人有义务积极配合当地血防部门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人畜查病和治疗工作。

二、知识要点
1、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猪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

2、血吸虫生存繁殖离不开钉螺。

钉螺主要生长在潮湿草滩上和沟渠旁。

3、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虫卵从人或哺乳动物的粪便中排出,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再从钉螺逸出进入水中;当人和哺乳动物接触疫水后,尾蚴很快钻入皮肤,在体内发育成成虫产卵。

4、感染血吸虫的途径:人或哺乳动物接触疫水10秒钟,血吸虫尾蚴即可侵入皮肤,就可能造成人或哺乳动物感染发病。

5、血吸虫病的危害:人得了血吸虫病可引起发热、拉肚子等,反复感染或久治不愈可引起肝硬化、腹水,严重者影响生长发育(青少年),使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

同时血吸虫病人和病畜又可作为传染源,造成血吸虫病传播。

6、血吸虫病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种。

急性血吸虫病发病凶险,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

慢性血吸虫病一般无明显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肝硬化和腹水等症状,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7、预防控制血吸虫病的方法和措施
①不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进行游泳、戏水、打草、捕鱼、捞虾、洗衣、洗菜等接触疫水的活动。

②因生产、生活和防汛需要接触疫水时,要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戴防护用品等措施,预防感染血吸虫。

③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和早期治疗,查出的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④生活在疫区的群众要积极配合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查病和治病工作,以及对家畜的查病和治疗工作。

⑤改水改厕,防止粪便污染水源、保证生活饮用水安全,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是预防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数字“血吸虫病”
1.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

世界上主要有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等5种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在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

除人以外,还有40多种哺乳动物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

2.目前,血吸虫病流行于世界74个国家和地区。

估计目前有6.52亿人口受威胁,1.93亿感染者,有症状病例1.2亿。

3.我国有12个省、市、自治区,427个县(市、区),37246个行政村历史上有血吸虫病流行。

目前,已有5个省、市、自治区,317个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或传播阻断血吸虫病标准。

4.在我国引起血吸虫病流行的血吸虫是因为日本人于1904年所发现而命名为“日本血吸虫”。

1972年、1975年,我国分别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和江陵凤凰山出土的西汉古尸的直肠组织上发现了形态完好的血吸虫虫卵,距今已有2100多年。

5.血吸虫生命的7个阶段: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

6.血吸虫病流行必须同时具备的3个条件:传染源(血吸虫病人、病牛或其他终宿主)、传播途径(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水)、易感人群(血吸虫病不产生保护性免疫,每一个人都是易感人群)。

7.影响血吸虫病传播途径的3个环节:传染源的粪便进入水体,钉螺被感染,易感人群接触水体。

8.血吸虫病防治的6个主要措施:查治病源,粪便管理,查灭钉螺,安全用水,个人防护,免疫预防。

9.寄生在人体内合抱的雄虫每小时可吞食3万个红细胞,雌虫每小时可吞食30万个红细胞。

10.一条血吸虫成虫可在人体活3~5年,多则20年。

11.一条雌虫1天可产卵1000~3500个,在产卵的总数中7.7%排入粪便和肠内容物中,18.3%沉积于小肠组织,50.8%于大肠,22.5%于肝脏,1%肠系膜和脾脏等组织。

12.一个毛蚴2天内找不到钉螺即死亡。

1个毛蚴进入钉螺体内可繁殖10万条尾蚴,每次逸出100~1000条。

13.尾蚴从钉螺体内逸出后其中上升并静止地浮在水面的占尾蚴总数的98.2%,在水体中央游动的占O.4%,而沉在水底的占1.4%。

14.日本血吸虫病易感染季节为4~10月,尾蚴感染的最适温度为20~25℃。

一条尾蚴夏季存活3天,冬季可存活一周。

15.一条尾蚴进入人体最长需10秒时间,沾有一点疫水迅速擦干,就可避免感染的危险。

一个尾蚴进入人体长成成虫需45天。

16.钉螺在大陆分布的四至,最北至江苏省宝应县(北纬33 度15分),最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北纬22度37分),最东到上海市南汇县(东径120度51分),最西是云南云龙县(东径98度41分)。

钉螺分布的高程,最低接近千0m(上海市),最高为2400m(云南省)。

17.钉螺寿命一般为1年,有的可达2~3年,感染钉螺(阳性钉螺)的寿命为一般仅3~6月。

18.一个雌螺1个产卵季节可产卵9~258个,螺卵1个月后可孵出糼螺,糼螺2个月可发育为成螺。

19.钉螺在土表约占60%,土内约占40%,一般离土表约6cm以内。

冬季在土内可占50%,深度可达14cm。

20.钉螺的生存与水息息相关,在湖区水淹时间4~5个月的地方为密螺带。

湖、河、沟、塘边水线上下33cm内钉螺密度最高。

21.钉螺在0.1 ~0.15m/s的水中,可逆水移行,迁移距离一般在2m以内,最远可达80m。

依附载体扩散一般在50km以内,少数可超过50km。

22.人体从接触疫水到血吸虫病发病出现临床症状一般为4O天左右时间,潜伏期最短14天,最长为84天。

23.血吸虫病查病方法有3类:病原学诊断、血清免疫学诊断和询问病史、体检。

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分为3种:急性、慢性和晚期。

24.急性血吸虫病简称“急感”,以6~10月为发病高峰。

发热是其主要临床症状,体温相差可高达4℃;腹泻较为常见,每日为3~5次,严重者可达20~30次。

在吡喹酮应用以前,病死率在2.2%~20.7%之间,如吡喹酮临床及时应用,病死率可降为零。

25.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分为4型:巨脾型、腹水型、结肠增殖型和侏儒型。

上消化道出血是晚血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50%以上的患者因其死亡;肝昏迷也是晚血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占1.6%~5.4%,死亡率70%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