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位小科学家》教案
科学一年级上册《小小科学家》教案

二、进行实验
1.让学生按照分工领取材料。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小结。
4.学生及时整理材料交给老师。
5.介绍伽利略这样的大科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科学家与问题
1.谈话:科学家研究了好多问题,我们也知道了好多,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知道的答案的,你知道哪些?你吧知道哪些,科学家呢?
2.做实验的准备工作。
(1)谈话:小朋友们想不想像科学家那样研究呢?
(2)实验准备:
分组
介绍滚球实验的材料
安排4人小组的分工
强调实验过程中小朋友应该注意纪律
三、引导学习
我们今天做好实验的准备,下节课就可以好好学习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怎样做实验了,那个小朋友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做?
小小科学家
一年级
课题
新授课
小小科学家
备课教师
备课时间
第2周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点
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难点
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学具准备
2.看P3,小朋友们知道答案吗?
3.教师讲解。
四、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什么问题可以问老师的!
板书
小小科学家
科学家
实验
问题
教学反思
带有凹槽的轨道,玻璃球,绒布。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小科学家》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小科学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的工具。
2.掌握运用五官进行观察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动手能力。
4.学会团队合作,分工合作。
二、教学内容:1.观察用具和观察方法。
2.科学家和他们的用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运用五官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学习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的工具。
难点:培养学生的探究动手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1)通过寻味游戏“这是什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五官进行观察,学习观察方法,并介绍观察用具。
2)学生跟着PPT的指示,进行闻、看、摸、听、尝五官训练。
2. 学习1)讲述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的工具。
(黑板上展示各科学家及其所用的工具)2)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提问环节”,学生轮流提问和回答,大家共同理解科学家的工具和职业。
3)学生观看视频《小小科学家》,了解探究动手的科学实验和探究精神。
4)老师组织小组分工合作,准备拍摄自己的小小科学家视频。
3.演练1)学生分小组,开始拍摄小小科学家视频。
2)每组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视频。
4.归纳1)点名、检查孩子们的观察用具是否放回原处。
2)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归纳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观察方法。
五、课堂小结:科学家是探究未知领域的勇士,而观察用具是他们探究的重要工具,所以学生应该认真学习观察方法和科学家相关的工具,培养探究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学习中及时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职业和相关的工具,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师在小组分工合作阶段,鼓励学生互相合作,相互帮助,提升课堂氛围。
3. 通过小小科学家视频的拍摄和回顾,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一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位小科学家》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位小科学家》教案《做一位小科学家》是一年级上册科学课的一个重要单元,本教案解析了此单元教学的目标、教学过程和设计了相关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是什么,学会使用科学事实和知识解释现象。
2.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科学家,通过做实验、观察和记录来发现科学规律与现象。
3.了解科学工具,学习安全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步骤,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过程1.科学是什么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搜集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知道科学是用来研究和探索自然现象的,是可以验证的方法和技术。
2.小科学家通过小明和小丽的故事和互动,引导学生认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小科学家,不需要特别的才能,只要耐心、细心、好奇心和科学知识,就可以用简单的实验探索科学世界。
3.探索科学:3.1 发现科学规律选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白醋和小苏打制作气球、研究风铃的声音、移动磁铁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实验现象规律,引导学生用简单科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3.2 学习科学方法和步骤通过实验走流程展示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在教师和小组长的帮助下,小组同学选择一个实验,进行团队合作和实验记录,明确每个人分工、制定计划、记录实验步骤和结论,学习科学方法。
4.整理实验结果整理每个小组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分享,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科学规律,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活动1.捉虫子 - 研究蚂蚁行走轨迹:活动介绍:掌握蚂蚁行走规律,了解蚂蚁的觅食行为。
具体步骤:1)在草地上找到蚂蚁,观察它们的行走轨迹。
2)用粉笔或线在地上连成一个方格或圆形,观察蚂蚁走过这个图案的行走路线和时间。
3)变化图案,并观察蚂蚁的变化行走路线与时间。
4)总结:蚂蚁为了寻找更多的食物,在行走时会自己制定路线并对路线进行改变。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总结的能力,学会使用科学知识解释事物。
2.喝水 - 研究水的运动:活动介绍:研究水分子的运动规律,观察污水的净化过程。
一年级上册科学《小小科学家》教案

一年级上册科学《小小科学家》教案小小科学家教学目标:1.进行滚小球实验,并能够得出结论。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够做科学。
3.了解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的人。
教学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够进行科学研究。
教具、学具准备: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玻璃球)、绒布教学过程:一、了解科学家的故事1.观察教材图片,谈论这些科学家正在进行什么活动。
2.让学生分享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3.使用PPT展示一些科学家工作的场景图,让学生进行交流。
交流小结:科学家的研究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得出结论等。
二、进行实验1.学生分享他们是否有滚小球的经历。
2.在进行实验之前,让学生猜测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更远。
3.在学生进行实验时,老师需要进行示范。
在桌子上铺一块有刻度标记的绒布,将斜坡架在绒布的一端,将小球从斜坡上标有绿色标记的地方滚下,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再将小球从斜坡上标有红色标记的地方滚下,也记下在绒布上停止时的位置,比较它们的远近。
4.如果课堂时间充足,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同样是从一点往下滚,记录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5.实验结束后,反思实验的过程中是否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了观察、实验、记录、发现的过程。
6.阅读大科学家XXX做的滚小球实验资料,观看动画视频,将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小孩子也可以像大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研究,因此也是小小科学家。
XXX曾在6米多长的斜面上做过这样的滚球实验,用自制的水漏计时,他发现:“小球越滚越快”。
三、探索大自然的奥秘1.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
2.了解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3.还有一些问题至今没有找到答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
4.谈论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找到答案。
5.一起讨论,学生认为这些问题以后是否会找到答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小小科学家》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小小科学家》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第1课,名为《小小科学家》。
本课主要介绍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并通过做滚小球的试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课内容简单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的种类。
2. 学会做滚小球的试验。
3. 完成活动手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并能够独立完成滚小球的试验。
四、学情分析本课学生年龄较小,对科学的认知水平较低,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也需要培养,需要老师耐心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实验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如:“这是什么?是谁做的?他们做什么工作?”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探究这些问题呢?”3. 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小科学家》,我们将通过实验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种类。
”第二环节:实验环节1. 老师让学生围成小组,每组一个小圆球、一块棉布和一个斜坡。
2. 老师让学生将棉布铺在桌子上,将小球放在棉布上,用手将小球推向斜坡。
3.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球在斜坡上的运动轨迹,并记录下来。
4. 老师让学生尝试改变小球的起始位置和斜坡的角度,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是否发生变化,并记录下来。
5. 老师让学生交流和比较各自的实验结果,总结出规律。
6.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为什么小球会运动?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子的?如果我们改变小球的起始位置和斜坡的角度,会发生什么变化?”7. 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层次意义。
我是小小科学家教案

我是小小科学家教案1. 课程背景科学教育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素养至关重要。
"我是小小科学家"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验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2.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 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科学基础知识:物质、能量、生物、地球与宇宙等。
- 科学实验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等。
- 科学探索技能:信息搜集、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等。
- 科学伦理与安全:实验操作规范、实验室安全知识等。
4. 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学习"+"实践式教学"的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和辅助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实验活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5. 教学评价课程结束后,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测试,评估他们在课程中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6. 课程安排本课程共设10次课,每次课时长为2小时,包括1小时的理论讲解和1小时的实验操作。
课程安排如下:- 第1-2次课:科学基础知识讲解与实验操作。
- 第3-4次课:科学实验方法的学习与实践。
- 第5-6次课:科学探索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 第7-8次课:科学伦理与安全知识讲解。
- 第9-10次课:综合实践与课程总结。
7. 教学资源- 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烧杯、实验药品等。
- 教学资料:教材、PPT、实验指导书等。
- 网络资源:科学网站、教育平台等。
8. 教学建议- 教师应注重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受伤害。
-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年级科学《做一位小科学家》教案(五篇材料)

一年级科学《做一位小科学家》教案(五篇材料)第一篇:一年级科学《做一位小科学家》教案《做一位小科学家》教案[学习目标]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会提问题。
2、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各种玩具;(老师)发明家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1、读一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出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
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
2、教师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3、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
4、学生玩玩具。
5、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
(1)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一边玩玩具,一边提问题。
(要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
)(2)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进行记录。
(3)在全班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三、总结同学们每人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使我们懂得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想的事做得事里就会有科学。
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小小科学家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shh1.1 小小科学家一、教学目标1.做滚小球实验,并能有所发现;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钢珠、斜坡板、绒布四、教学过程(一)师生讨论:科学家是做什么的?介绍科学家的工作。
(二)师生实验:做滚小球的实验,带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
(三)小组交流:拓展一: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四)视频实验:拓展二:三个生活小实验视频:吹乒乓球、电线圈、干冰。
(五)教师讲述:科学家已经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比如大树是怎么长高的?(这与组成大树的细胞有关,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带来了大树的不断成长)闪电是怎么发生的?(六)教师讲述:还有很多问题还没完全找到答案,比如地球里面有什么等等。
小小科学家一年级科学教案

小小科学家一年级科学教案
小小科学家
【活动目标】
认识生活中各种与水有关的动植物。
了解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懂得水的重要性。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兴趣和积极尝试的欲望。
【活动准备】
盆景、水缸、小鱼、小虾、小螃蟹、小青蛙、彩色的纸条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欣赏盆景,感受水与植物的关系。
教师将一盆植物放在水中,让幼儿观察发生的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探索发现,了解水与动物的关系。
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水缸中的小鱼、小虾、小螃蟹、小青蛙,让幼儿发现它们都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它们需要水来维持生命。
讨论交流,懂得水的重要性。
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水的作用,如饮用、洗涤、灌溉、发电等,让幼儿了解水的重要性。
二、拓展延伸,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教师出示一张彩色的纸条,让幼儿思考如何让它在水中漂浮起来。
教师和幼儿一起实验,发现纸条只有在干燥的状态下才能在水面上漂浮,而湿了以后就会沉到水底。
教师再引导幼儿思考如何让一个不会游泳的人在水面上漂浮起来,并实验验证。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实验结果,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三、活动结束,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的欲望。
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在活动中发现的水的作用和实验结果,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探究与水有关的事物,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位小科学家》教案
Lesson plan of being a little scientist
一年级科学上册《做一位小科学家》教
案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学习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会提问题。
2、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玩具;(老师)发明家的
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读一读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找出与自己吹泡泡时的相似之处。
用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
2、教师讲述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
3、玩玩具,提问题,进一步理解科学是什么。
4、学生玩玩具。
5、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玩上升到有意义的科学活动。
(1)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一边玩玩具,一边提问题。
(要从身边的事物说起,还要有价值,适合于探究。
)(2)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进行记录。
(3)在全班说一说,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
三、总结
同学们每人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使我们懂得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养成多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你就会发现自己想的事做得事里就会有科学。
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