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光敏色素:植物体内存在着的能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具有可逆转能力的水溶性色素蛋白。
2.自由水:指不被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或吸附力很小而能自由移动的水。
3.束缚水:细胞中被蛋白质等亲水性生物大分子组成的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不能自由。
移动的水。
4.单盐毒害:任何植物,假若培养在某种单一盐溶液中,不久即呈现不正常状态,最后死亡。
这种单一盐溶液对植物的毒害现象称为单盐毒害。
5.离子拮抗:若在单盐溶液中加入少量其他盐类,单盐毒害现象就会减弱或者消除。
这种离子间能够互相消除毒害的现象,称离子拮抗,也称离子对抗。
6.平衡溶液:由多种盐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能使植物生长良好的溶液。
7.无氧呼吸消失点:指使植物体内无氧呼吸停止进行的外界气体环境中氧的含量。
8.转移细胞:在疏导组织末梢存在的一些具有物质转移功能的特化细胞,其显著特点是:细胞壁向内伸向细胞质,形成许多褶皱,质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富含ATP酶,为跨膜运输提供足够的能量。
9.第二信使:又称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次级信号,是指细胞感受胞外环境信号和胞间信号后产生的、将细胞外信息转变为细胞内信息的胞内信号分子。
10.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的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的现象。
同时这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
11.永久萎蔫系数:植物刚刚发生永久萎蔫时土壤中尚存的水分含量(占土壤干重的百分数)。
达到永久萎蔫时土壤所含的水分植物不能利用,属无效水分。
12.生长大周期:指植物一生的生长进程中其生长速率总是表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规律。
如果以植物生长的体积、干重等参数对时间做图则可得“S”形曲线。
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规律称为生长大周期。
13.生物钟:也称生理钟,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测时系统,由此系统控制生物在无重力、光照、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下,按其原有的时期呈周期性运动。
接近24小时周期性、节奏性的变化现象。
14.光周期现象:指植物生长对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即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对植物有利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自由水:不被原生质胶体吸附的,能自由移动并起溶剂作用的水。
束缚水:被原生质胶粒紧密吸附的或存在于大分子结合空间的水,不能自由移动,也不起溶剂作用的水。
扩散: 以浓度为动力,物质从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移动的现象。
集流: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共同移动。
生理需水:直接满足植物生命活动的所需的水。
生态需水:通过改变栽培环境,特别是土壤条件,从而间接地对植物产生影响的水分。
水孔蛋白aquaporin, AQP是指细胞膜上能选择性地高效转运水分子的水通道蛋白。
水势:在相同温度、压力下,体系中水与纯水之间每mol体积水的自由能之差。
用ψw表示,单位为帕(Pa)。
标准状态下,纯水水势=0。
渗透作用:osmosis以压力和浓度两者为动力,水分子透过半透膜从水势高的系统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作用称渗透作用。
渗透势ψs,是由于溶质的存在而引起水的自由能下降的值,为负值,ψS=-iCRT。
ψp:由于压力存在而增加的水势。
(在细胞中是细胞壁压力)一般压力势为正值,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如质壁分离时ψp=0,强烈蒸腾时ψp<0。
ψm:(衬质势):由于衬质存在而引起水势降低的数值。
一般为负值。
衬质:亲水层表面能吸附水的物质。
根压:是指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叶片未展开时,是主要动力)。
主动吸水——由于根系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过程叫主动吸水。
被动吸水:由于枝叶蒸腾引起的根部吸水,叫被动吸水。
被动吸水是植物吸水的主要方式。
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蒸腾拉力-内聚力-张力学说(内聚力学说):由于水的内聚力大于张力,还由于水与输导组织间有强的附着力,所以水柱不会中断而使水分向上运输。
蒸腾作用:水分以气态形式通过植物体表面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蒸腾速率(蒸腾强度):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蒸腾比率TR (蒸腾效率)表示指植物在一定生长期内所积累的干物质与蒸腾失水量之比。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1.束缚水:与细胞组分紧密结合不能自由移动、不易蒸发散失的水。
2.自由水:与细胞组分之间吸附力较弱,可以自由移动的水。
3.扩散:物质分子从高浓度(高化学势)区域向低浓度(低化学势)区域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
4.集流: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在压力梯度作用下共同移动的现象。
5.水通道蛋白:生物膜上具有通透水分功能的内在蛋白,亦称水孔蛋白6.自由能: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能够做最大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
7.化学势:在等温、等压下,1mol的组分(物质)所具有的自由能。
8.水势:每偏摩尔体积的水在体系中的化学势与纯水在相同温度、压力下的化学势之间的差。
9.渗透作用:溶液中的溶剂分子(水)通过半透膜而移动的现象。
10.渗透势:溶液中由溶质存在所产生的水势。
11.细胞的压力势:原生质体、液泡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的压力称为膨压,细胞壁在受到膨压作用的同时会产生一种与膨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壁压,即压力势。
12.质外体途径:是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
13.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14. 跨膜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通过质膜,还要通过液泡膜。
15.根压:是指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6.伤流:从受伤或折断的植物组织伤口处溢出液体的现象。
17.蒸腾拉力:由于蒸腾作用产生的一系列水势梯度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18.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态散失到大气中去的过程。
19.引起气孔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保卫细胞的吸水膨胀或失水收缩20.蒸腾速率:又称蒸腾强度,单位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量。
21.蒸腾效率:植物每蒸腾1kg水时所形成的干物质的g数。
第二章1.溶液培养法(水培法):将植物的根系浸没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2. 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如叶片等),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3. 水分临界期——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缺水最为敏感,最易受害的阶段4. 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5. 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通称为矿质营养6. 必需元素——指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为直接的效果、如果缺乏时则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以及去除时植物表现出专一的、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症状的一类元素7. 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有害作用的现象8. 离子对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来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叫离子对抗9. 平衡溶液——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盐溶液,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的溶液10. 还原氨基化——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11. 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12. 通道蛋白——在细胞质膜上构成圆形孔道的内在蛋白13. 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养分的需要虽然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多;但有很迫切的时期,如供应量不能满足植物的要求,会使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很难弥补损失14. C3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初产物为PGA三碳化合物的光合途径16. C4途径——以PE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的初产物是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15. 交换吸附——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的过程,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它离子所置换,所以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17. 光系统——能吸收光能并将吸收的光能转化成电能的机构。
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
植物生理学 名词解释

1.平衡溶液(balanced solution)能使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含有适当浓度和比例的若干种必需矿质元素的混合溶液称为平衡溶液。
1.抗寒锻炼(cold hardening)或低温驯化(cold acclimation)耐寒品种只有经过低温和短日照的诱导才能逐步提高其抗寒性,此过程称为抗寒锻炼(或低温驯化)。
2. 寡霉素(Oligomycin)它是一种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它抑制线粒体膜间空间的H+通过A TP合成酶的F0进入线粒体基质,从而抑制ATP酶活性。
3. 巯基假说是Levitt于1962年提出的,他认为冰冻对细胞的危害是破坏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由于细胞间隙结冰引起细胞质脱水,使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邻近蛋白质分子-SH氧化形成-S-S-键,蛋白质发生凝聚失去活性。
当解冻吸水时,由于二硫键比氢键稳定,因此氢键断裂,肽链松散,破坏了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导致蛋白质失活。
4. 有机物质运输的原生质环流假说(protoplasma circulation hypothesis of organic substances transport)用原生质环流现象,解释不同的有机物质同时沿不同方向运输的一种假说。
5. 渗透势亦称溶质势,是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
用表示,一般为负值。
6.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它是指与高能化合物水解放能作用相偶联,而不是与电子传递相偶联的ATP合成作用。
7.叶尖凋萎(wither-tip)缺铜使作物幼叶的叶尖坏死,继而延及叶缘,呈现凋萎状态,以致叶片脱落而整株植物凋萎的现象。
8.蒸腾流(transpiration flux)植物进行蒸腾作用,使体内的水分从下部向上部运输时形成的水流称为蒸腾流。
9.蒸腾系数植物每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
它是蒸腾效率的倒数,又称需水量。
9.蒸腾效率植物在一定生长期内积累的干物质与同时间内蒸腾消耗的水量的比值。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名词长发育与形态建成、物质与能量转化、信息传递和信号转导等3个方面。
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即水溶液的化学势(μw)与纯水(μ0w)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Vw)所得的商。
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
恒为负值。
由于根部水势梯度使水沿导管上升的动力。
主动吸水。
水分子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上升原因的学说。
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化,称为矿质营养。
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栽培植物的方法。
植物在含有适当比例和浓度的多种盐分配制成的溶液中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样的溶液称为平衡溶液。
foliar nutrition)指植物本来不含某种酶,但在特定外来物质的诱导下,可以生成这种酶。
中的游离氮固定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
光激发到引起第一个光化学反应为止的过程,其中包含色素分子对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的过程。
现象。
化合物还原为低铁化合物,并释放氧。
PSⅡ和PS Ⅰ之间几种排列紧密的电子传递体完成电子传递的总轨道。
的质子动力势,质子动力势就把ADP和磷酸合成为ATP的过程。
O2和放出CO2的过程,被称为光呼吸。
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与光呼吸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放出CO2的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递系统最后传递给分子氧并形成水或过氧化氢的酶类。
电子到氧合成ATP的数量抗氰呼吸电子传递的末端氧化酶,将电子从UQ传给O2,对氧的亲和力较高,易受水杨酸氧胯酸所抑制,对氰化物不敏感。
= 放出CO2/吸收O2学上端向下端运输;仅局限于胚芽鞘、幼茎、幼根的薄壁细胞之间;主动运输。
,促进横向生长(加粗),地上部失去负向重力性生长(偏上生长)。
黄化幼苗对乙烯的这三种反应被称为“三重反应”。
存在某种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上的梯度差异;细胞不均等分裂;极性一旦建立,即难于逆转。
依赖光控制细胞的分化、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汇集成组织和器官的建成,就称为光形态建成,亦即光控制发育的过程。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的矿质营养及其吸收、运输、同化1. 灰分:将在105 摄氏度下烘干的植物材料在600摄氏度下高温烘烤,剩余的不能挥发的灰白色残渣称为植物的灰分。
2. 灰分元素/矿质元素:构成植物灰分的元素称为植物的灰分元素,由于它们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土壤矿质,故又称为矿质元素。
3. 必需元素:是指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
4. 大量元素:包括C H O N P K Ga Mg S 9 种,此类元素分别占植物体干重的0.01%-10%。
5. 微量元素:包括Fe Cu B Zn Mn Mo Ni Cl 8 种,此类元素分别占植物体干重的0.00001%-0.01%。
6. 溶液培养法/水培法:是在含有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的溶液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7. 砂基培养法:是在洗净的石英砂等基质中加入营养液、利用砂基作为固定植物根系的支持物来培养植物的方法,与溶液培养法并无实质性的不同。
8. 有氧溶液培养法/ 气培法/雾培法:是将植物根系臵于营养液气雾中培养植物的方法,植物根系并不直接浸入营养液。
9. 有益元素:有些元素并非是植物的必需元素,但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或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有积极影响,这些元素被称为植物的有益元素。
10. 有害元素:有些元素少量或过量存在时均对植物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将这些元素称为有害元素。
11. 质外体/自由空间:植物组织中细胞质膜外部的细胞壁部分在组织内构成一连续的结构空间被称为质外体。
土壤溶液中的各种矿质元素可顺着电化学势梯度自由扩散进入质外体空间,固有时又将质外体称为自由空间。
12. 相对自由空间(RFS:活组织自由空间的体积大小可通过某种离子的扩散平衡实验来估算,这个估算值称为相对自由空间。
13. 共质体运输:溶质通过跨膜运转进入原生质,并通过活细胞间的胞间连丝或连续不断的跨膜运转而从一个活细胞运输至另一个活细胞的过程称为共质体运输。
14. 生理碱性盐:将这类由于植物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而使环境PH升高的盐类称为生理碱性盐,硝酸盐类(硝酸铵例外)一般均属于生理碱性盐。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1、吸涨吸水:由衬质势所决定的吸水过程称为吸涨吸水。
2、渗透吸水:由溶质势所决定的吸水过程称为渗透吸水。
3、根压:由植物根系生理活动所产生的可使水进入根内部的根系内外压力差。
4、吐水:从未受伤叶片的尖端或边缘向外溢出液滴的现象称为吐水。
5、伤流:从植物体受伤或折断处的组织中溢出液体的现象称为伤流。
6、蒸腾拉力:由植物蒸腾失水而形成的吸水动力称为蒸腾拉力。
7、主动吸水:由根压产生的吸水过程称为主动吸水。
8、被动吸水:植物依靠蒸腾拉力所进行的吸水过程称为被动吸水。
9、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现象。
10、内聚学说:由于水具有很高的内聚力,它足以抵抗张力,保证了导管中水柱的连续性而使水分不断上升。
11、共质体途径: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通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12、质外体途径: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移动方式快。
13、蒸腾速率:单位叶面积单位时间内蒸腾失水量。
H2O g / h•dm214、蒸腾系数:(或称需水量)每形成1g 干物质所需水分的克数。
15、蒸腾比率:每消耗1Kg H2O所形成干物质的克数。
16、皮孔蒸腾:通过皮孔的蒸腾17、气孔蒸腾:通过气孔的蒸腾。
18、角质层蒸腾:通过角质层的蒸腾。
19、水势:每水的化学势称为水势。
即水溶液的化学势与同温、同压、同一系统中的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的商。
20、水分临界期:植物对缺水特别敏感时期。
21、气穴现象:纹孔阻挡气泡扩大;水分从相邻导管分子绕过气泡;不同木质部分子形成交叉网络;蒸腾降低、根压可使气体重新溶解;木质部更新。
22、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土水势或土壤水吸力达到一定数值)23、永久萎蔫系数:植物开始发生永久萎蔫现象时的土壤含水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2.蒸腾作用——水分通过植物体表面(如叶片等),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3.水分临界期——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缺水最为敏感,最易受害的阶段4.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5.矿质营养——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转运和同化以及矿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通称为矿质营养6.必需元素——指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表现为直接的效果、如果缺乏时则植物生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以及去除时植物表现出专一的、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症状的一类元素7.单盐毒害——溶液中只有一种金属离子对植物起有害作用的现象8.离子对抗——在发生单盐毒害的溶液中,如加入少量其他金属离子来减弱或消除单盐毒害的作用叫离子对抗9.平衡溶液——含有适当比例的多盐溶液,对植物生长有良好作用的溶液10.还原氨基化——还原氨直接使酮酸氨基化而形成相应氨基酸的过程11.胞饮作用——物质吸附在质膜上,然后通过膜的内折而转移到细胞内的攫取物质及液体的过程12.通道蛋白——在细胞质膜上构成圆形孔道的内在蛋白13.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某种养分的需要虽然绝对数量不一定很多;但有很迫切的时期,如供应量不能满足植物的要求,会使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以后很难弥补损失途径——以RUB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初产物为PGA三碳化合物的光合途径途径——以PEP为CO2受体,CO2固定后最的初产物是四碳双羧酸的光合途径15.交换吸附——根部细胞在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离子的吸附与解吸附的过程,总有一部分离子被其它离子所置换,所以细胞吸附离子具有交换性质17.光系统——能吸收光能并将吸收的光能转化成电能的机构。
由不同的中心色素和一些天线色素、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组成的蛋白色素复合体。
18.反应中心——进行光化学反应的机构。
由中心色素、原初电子供体及原初电子受体组成的具有电荷分离功能的色素蛋白复合体结构。
19.荧光现象——叶绿素溶液在透射光下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红色的现象,由第一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
20.磷光现象——当去掉光源后,叶绿素溶液和能继续辐射出极微弱的红光,它是由三线态回到基态时所产生的光。
这种发光现象称为磷光现象。
21.爱默生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的光促进光合效率的现象22.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光能,同化CO2和水,制造有机物质,释放O2,并积蓄能量的过程23.聚光色素——没有光化学活性,只有收集光能的作用,并将之传到反应中心色素的色素24.光合磷酸化——叶绿体在光下把无机磷Pi和ADP转化为ATP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25.光补偿点——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26.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27.呼吸作用——生活细胞内有机物在酶的参与下逐步进行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28.呼吸链——在线粒体内膜上,由一系列呼吸传递体组成的将电子传递到分子氧的“轨道”29.三羧酸循环——丙酮酸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包括三羧酸和二羧酸的循环而逐步氧化分解,直到形成水和CO2,并释放能量的过程30.巴斯德效应——无氧条件诱发的发酵作用中,氧浓度的增加可以降低发酵作用,减少糖类的分解O——一对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每消耗1个氧原子与所用去的磷酸的比值32.氧化磷酸化——电子从NADH或FADH2经呼吸链传递给分子氧生成水,并偶联ADP 和Pi生成ATP的过程。
即氧化作用与磷酸化作用同时进行的过程33.植物生长物质——是指一些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微量有机物质。
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38.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合成,并从合成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着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34.植物生长调节剂——指人工合成的或从微生物中提取的,施用于植物后对其生长发育具有调控作用的有机物35.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指在植物体内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非激素类的生理活性物质。
36.激素受体——能与激素特异地结合,并引起特殊生理生化反应的蛋白质37.生长素结合蛋白——机位于质膜上的生长素受体,可使质子泵将膜内质子泵膜外,引起质膜的超级化,胞壁松弛。
也有位于胞基质和核质中,促进mRNA的合成。
39.自由生长素(游离生长素)——未与其他分子结合,具有活性,并易于从植物中提取的生长素40.束缚生长素——指与糖、氨基酸等有机物结合,没有生理活性,在体内运输也没有极性的生长素,是生长素的储存形式41.乙烯的“三重反应”——指乙烯抑制茎的伸长生长,促进茎或根的增粗,使茎失去负向地性而横向生长。
42.生长促进剂:可以刺激细胞分裂、分化和伸长生长,也可促进植物营养器官的生长和生殖器官的发育生长抑制剂——抑制植物茎顶端分生组织生长、破坏顶端优势的生长调节剂43.生长延缓剂——抑制植物亚顶端分生组织生长、抑制节间伸长的生长调节剂44.植物生长——指植物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数目、体积和重量(干重)的不可逆增加的过程。
是由细胞分裂、细胞伸长以及原生质体、细胞壁的增长而引起。
45.再分化——指离体培养中形成的脱分化后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组织再度分化形成另一种或几种类型的细胞、组织、器官,甚至最终形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46.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携带着母体一套完整的基因组,并在适宜条件下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性47.组织培养——指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培养植物的离体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的技术。
48.生长温周期现象——植物对昼夜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反应49.生长的相关性——植物生长中各部分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50.顶端优势——植物顶芽在生长上占有优势并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51.光形态建成——以光作为环境信号调节细胞生理反应,控制植物发育的过程。
光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分化的过程52.光敏色素——在植物体内存在着一种吸收红光和远红光且可以互相转化的光受体蛋白。
具有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两种形式,其中Pfr型具有生理活性,参与光形态建成、调节植物生长发育53.光受体——植物体中凡感受光质、光强、光照时间、光照方向和光周期等信号,并能引发相应细胞反应的一类生物大分子物质54.向性运动——是由光、重力等外界因素刺激而产生决定运动方向的,引起的不可逆生长的高等植物运动。
指植物受环境因素的单方向刺激所表现出的的定向运动。
55.感性运动——是由外界刺激或内部时间机制而引起的、但不能决定运动方向的高等植物运动。
指无方向的外界因素作用于植株或某些器官引起的运动56.生理钟——又称生物钟,指植物内源性节奏调节,近似24小时的周期性变化节律。
57.春化作用——用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过程叫春化作用58.光周期现象——植物对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
植物发育受光周期影响的现象。
59.双重日长植物——花诱导和花形成两个过程很明显地分开,要求不同日常的植物79.临界暗期——指在光周期诱导成花过程中,短日照植物所需的最短暗期或长日照植物最长暗期称为临界暗期80.短日植物——每日在日照长度短于一定时数才能开花的植物60.识别反应——花粉落在雌蕊柱头上能否正常萌发并导致受精,决定于双方的亲和性,即它们之间的“认可”和“拒绝”称为识别反应61.蒙导花粉——亲和的花粉可使柱头不能识别不亲和的花粉,被称为蒙导花粉61.双受精:指被子植物的雄配子体形成的两个精子,一个与卵细胞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另一个与中央细胞的极核(通常两个)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的现象。
双受精后由合子发育成胚,中央细胞发育成胚乳。
62.单性结实——有些植物的子房在不经过受精的情况下也能膨大发育成为无子果实的现象,称为单性结实无融合生殖:指由未经过受精的卵细胞或胚珠中的某些细胞直接发育形成胚乃至种子的一种生殖现象。
63.休眠——植物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生长暂时停顿的现象64.骤跃变型结实——指在成熟期出现呼吸跃变现象的果实。
65.非骤变型果实——指在成熟期不出现呼吸跃变现象的果实66.后熟——种子在离开母体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后才能达到生理成熟状态而具备发芽的能力67.层积处理——用湿沙将种子分层堆积,至于低温处,经过1-3个月的低温处理来解除休眠的催芽技术68.衰老——植物的器官或整个植株的生理活动和功能的不可逆衰退过程69.脱落——植物的组织或器官脱离母体的过程70.逆境——又称胁迫,指对植物生长与发育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71.抗逆性——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简称为抗性。
抗性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72.交叉抗性(交叉适应、交叉忍耐)——植物经历了某种逆境后,能提高对另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对不同逆境间相互适应作用,称为交互适应。
73.渗透调节——植物细胞通过主动增加溶质降低渗透势,增强吸水和保水能力,以维持正常细胞膨压的作用。
74.冻害——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植物体内发生冰冻,因而受伤甚至死亡的现象75.冷害——零度以上低温,虽无结冰现象,但使植物受伤甚至死亡的现象76.逆境蛋白——由逆境因素和紫外线等诱导植物体内形成新蛋白质(酶)。
77.大气干旱——空气过度干燥,相对湿度极低,引起植物蒸腾过强,根系吸水补偿不了失水,因而发生水分亏缺现象。
78.钙调素——一种耐热的球蛋白81.衬质势——是细胞中亲水物质对自由水束缚而引起水势降低的值(以负值表示)压力势:外界对细胞的压力而使细胞水势改变的值溶质势:指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体系水势降低的值(又可称为渗透势)永久萎蔫系数:植物发生永久萎蔫时,土壤中尚存留的水分占土壤干重的百分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