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笔下三类市民的悲剧意识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2、新派市民形象3、底层市民形象试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中心论点: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的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老舍对文化的反思与批判,正是通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民形象的塑造来完成的。
分论点:1、老派市民形象对比论证:(材料一)《老舍作品中的市民形象浅论》——《二马》马则仁与鲁迅笔下阿Q的对比举例论证:(材料二)《浅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二马》马则仁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三)《市民社会灰色人物的灰色悲剧》——《离婚》张大哥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四)《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祁家老太爷人物形象分析2、新派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五)《老舍作品中“市民世界”的文化意蕴》——《四世同堂》祁瑞丰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六)《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四世同堂》市民形象概括(材料七)《浅议老舍的市民世界》——《赵子曰》李景纯与《二马》李子荣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八)《琳琅满目的市民世界—--老舍小说市民形象浅谈》——《离婚》老李人物形象分析3、底层市民形象举例论证:(材料九)《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骆驼祥子》祥子人物形象分析(材料十)《老舍“市民世界"中的文化反思与批判》——《月牙儿》母女人物形象分析材料一:在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做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老舍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意识

满族研究2006年 第2期老舍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意识刘雄平(暨南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2)摘要:老舍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根据其鲜明的文化身份,大致可分为“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三大类。
他们的身份虽不同,但悲剧性的命运却十分相似,其悲剧主要是由他们各自所负载的文化与时代、历史的不谐调所造成的。
三类人物分别属于“被旧文化管辖而死的悲剧”、“反抗旧文化而死的悲剧”、“受劣质文化浸染而死的悲剧”。
这些文化悲剧虽不悲壮激烈,却也深沉凝重,令人警醒反思。
关键词:老舍;文化悲剧;老派人物;理想人物;新派人物中图分类号:I20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6)02-0112-05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从人类文化的角度给人下了定义:“人的本性,并非仅仅如柏拉图所说的那样,是以大写字母印在国家的本性上的,毋宁说人的本性是以大写字母印在文化的本性上的。
因此,与其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不如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①如果说卡西尔是从哲学层面上阐述了人的“文化”本质,那么老舍则用文学创作揭示了人的“文化”属性。
从最早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到最后的未尽之作《正红旗下》,几乎老舍所有的小说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其人物都有着鲜明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有时甚至成了某种文化符号。
在《老张的哲学》中“老张是正统的十八世纪的中国文化的代表,而小山所有的是二十世纪的西洋文明”,②《新时代的旧悲剧》中“陈老先生代表过去,廉伯代表七成旧三成新,廉仲代表半新半旧,龙云代表新时代”,③存《四世《离婚》、在着观念大于形象、形象略显平面化、文化过于简单化的不足。
在《二马》、同堂》中,人物形象已逐渐摆脱了观念化而趋于立体化、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
《四世同堂》里祁家的“文化是有许多层次的,象一块千层糕”,④四代人分别代表四个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即使同一代人瑞宣、瑞丰、瑞全三兄弟也有文化观念的差别,就是瑞宣一个人身上也有多种文化的交织。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第一篇: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
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
《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
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
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
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
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
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
社会的现实变化。
一、茶馆悲剧: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
《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
在此相面骗钱。
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
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多,字也写得更大。
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
论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

庄 子说 :“ 悲无声而 哀” ( 渔 真 《 父 篇》 。 ) 虽然老 舍的作 品都用 了一种 喜剧的形 式表现 为幽默 。 但老舍 的幽
默 并非冷 嘲热讽 , 是 “ 而 使人咂摸 着 人 情世态 , 泪或微笑 着去作 沉思” 含 。 老 舍用 令人发笑 的手法表现 的却是或 带 有悲剧 性的故事 。 能站 在人类 文 他 化 的至 高点上 , 审视本 民族 自身的缺 欠 与独特 价值 。带着 “ 哀其不幸 ,怒 其 不争”的态 度 , 通过人 物不 可避 免 的悲剧 命运去批判落后 国民性和传统 文 化中落 后消极 的方面 , 揭露和刺 痛 同胞的疮 疤 , 表现 了老 舍对我 们伟大 民族和丰 韵传统 文化 的挚爱和忧 虑 。 因此 , 我们欣 赏老舍 的幽默 时,不 可 忽 视其 作品的最终美 学价值 在于那深
识。 老舍 的 这种 创 作 风 格 ,源 于 作 家 发 自内 心 的 社 会 责任 感和 历史 使命 感 。 老舍 小 说 的 悲剧 意识 和 忧 患 意识 , 是作 家 的一 种 美 学 追 求 ,追 求 一 种 独特 的 审 美价 值 , 实现 文 学 作 品 的真 正 价 值 。 f 关键 词】 悲 剧 意 识 ;忧 患 意识 ;社 会 责 任 感 ;美 学 追 求
老舍 素有 “ 默大师 ”之称 , 幽 他 的作品总是妙 语连珠 , 风趣 横牛 , 令 人 忍俊 禁 。 但老舍 的小说从 一开始 就 不是单纯 的笑 , 而是笑 中噙泪 , 老 舍 的喜剧创作从 一开始就不是单纯 的 喜 剧, 是一 直有一条 或 明或 暗的悲剧 线 索相伴 。 这就是老 舍作品所 蕴含 的 沉 重而深沉 的悲剧意 识和忧 患意识 。 老舍 小说 的情 节和人物 , 虽然并 不 都是严格意 义上 的悲剧 , 都带有 但 浓 郁 的 悲剧 色彩 ,有 一 种 怆凉 、哀 婉 、无可 奈何 的压抑 。《 离婚》 中 的 老 李是个大 学毕业生 , 当上 了每月 能 挣 百 十来 块钱 的 北平 某 财政 所 的科 员,吃 喝 不愁 ,可 别 人混 得 兴高 采 烈, 却寂寞无 聊 。 他 带着太太 和孩子 逛 市场 ,老李会顾 忌拉 洋车 的讪笑 , 看 见太太少 见多怪 的模样 , 中便涌 心 上 “ 姥姥入 大观 园”的恐怖 ;他早 刘 已决心与太太 离婚 , 可一直到 故事终 了, 他却 没有迈 出一步 , 为他不能 因 首先超越 自己 。 《 驼祥子》 是老 舍最著 名的 小 骆 说。 祥子 的命运悲剧和 性格 悲剧是老 舍 悲剧意识和 忧患意 识的生动 体现 。 祥子悲剧性 的人生 历凝聚着一个不 公道的社会与一个被压迫者不可调和 的尖锐冲突 。 子原是善 良、 祥 纯朴 的 个 体劳动者 , 恭卑谦和 ,富有同情 他 心。 他生活 的唯一 目标是 自己买上一 辆 车, 似乎 当上 了车 子的主人 也就 当 上 了 生活 的 主人 。祥 予 的梦 幻破 灭 了, 断 了生活 的意志 的缆绳 , 他 一任 破 碎的生命 的小舟 , 在人海 的狂潮 中 自沉 自灭 , 沉沦后 的祥子是丑 陋可怕 的。 他歇斯底 里地 向摧 残他 的那个社 会进 行疯狂地 报复 。因此 ,他 才能在 作品中发 出 “ 人把 自己从野 兽中提拔 出来, 可是 现在人还把 自己的同类驱 逐 到野 兽 里 去 。祥子 还 在那 文化 之 城, 可是变 成了走 兽,一点也不 是他 自己的过 错” 的痛 心疾 首的议 论。 老 舍 小 说 的悲 剧 意识 和忧 患 意 识, 源于 老舍发 自内心 的社会责任 感 和历史使 命感 , 同时 由于老舍 的生活 经历和性 格有着 密不可 分的关 系。 老 舍生于北 京城一 个贫 民家庭 , 大杂 在 院里度过 艰难 的幼年和 少年时代 , 这 些给 他创作的选材和命意 以深 刻的影 响 。经过 “ 五四” 文学 革命 的洗 礼 , 老舍 的这种 朴素 的同情心 和责任 心 , 就 自觉地 转 化 为对 民族和 国家 的责 任, 使他 自觉地 负起救 国救 民的历史 使命 。 他与 同时代 的作家一样 “ 一 对 切 负着 责任 :前五 百年 ,后 五 百年 , 全属他们 管 。 0 代初 ,老舍 曾接 ”2 年 受洗礼 , 入了基 督教 , 加 幻想通 过宗 教工 作,把 人们 引向 “ 同主义 ” 大 。 随着 阅历 的增长 , 他忧 国忧 民的思想 越发强烈 , 的社 会责任 感和历 史使 他 命感更加 自觉 , 当他 受英 国文学 的影 响走上作 家之路 时 , 便把 他 的笔指 向 封建 社 会和 帝 国主 义 ,他 要 用他 的 笔、他的作 品去 “ 反抗那 压迫人 的个 人和 国家 ” 老舍 是一个 现实主义 者 , 。 他的创作 都有 一个最 基本 的 出发 点 , 围绕 一个基 本核心 :“ 艺应 当表现 文 现实 ,揭 示 自然 与人生 的奥秘 。 ” 老舍 很 善于 也 很技 巧 地用 悲 剧 意识和忧患意识组织作 品激 烈的矛盾 冲突 , 激烈 的矛盾冲 突的漩涡 中使 在 人物 的性 格 、 理得 到全 面充分 的展 心 现 。《 四世 同堂》 中的祁瑞 宣就 是这 样。 他软弱 而又清 醒,充满热情 而又 怠于行动 , 老舍把 他 的性 格发展 始终 置于彼此 不能合 一的两难 之境 中, 无 法弃绝的 国民责任和无法 摆脱的家庭 义务 :为 国尽忠 ,不仅要 抛弃家 庭 , 还有牺牲 的危 险:守家尽孝 , 与他 又
浅议《骆驼祥子》的悲剧性

浅议《骆驼祥子》的悲剧性摘要:《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围绕着城市农民的悲剧命运而展开描写,在刻画城市贫民形象的作品时带有很浓的悲剧性。
祥子这一形象向人民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人民的命运和道路问题,显示了这部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人们共同正视生活的残酷、斗争的艰巨和精神上的痛苦。
《骆驼祥子》悲剧性的揭示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人物安于命运安排的性格;社会的黑暗;婚姻的不幸。
关键词:老舍《骆驼祥子》悲剧性一《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它围绕着城市农民的悲剧命运而展开描写,在刻画城市贫民形象的作品时带有很浓的悲剧性。
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是它较真实的反映了旧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一个破产了的农民如何市民化,又如何被社会抛入流氓无产者的行列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毁灭的悲剧。
①《骆驼祥子》写的是旧中国北平的一个外号叫“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剧。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农民,它保存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但他不愿意回到农村,渴望在城市创立新的生活。
他到了城市,选中拉车这种行业,把买上车做个独立劳动者,作为自己生活的目的,他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决定,这是他的平凡的志愿、也是他平凡的希望。
经过三年的奋斗,终于买上车,可是拉了半年车,车子被子人抢走了。
他重新积攒钱,可是车还没买上,积蓄也被人勒索去了,再买车没多久,又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掉车。
他的每一次灾难都有是沉重打击,使他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对生活也产生了怀疑。
但是每一次他都能够努力振作起来,开始新的奋斗,开始新的生活。
他以坚强的意志与生活展开了反复的斗争,显示出“骆驼”般坚韧的性格。
象祥子这样要强的人一生进行艰苦的挣扎,结果还是失败,也就更加有力的说明了他们卑贱的命运,并不是个人努力所能改变得了的。
在祥子的形象里,个性与共性,个人的特殊经历与大家的共同遭遇,都很好的统一在一起,使个人物具有较高的典型意义。
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

简析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简析在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几乎贯穿于整个始终。
一说老舍的作品,大家几乎都知道那么几篇,就连没有上过学的人也耳熟目染。
老舍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笔下的人物众多,性格各异。
他用众多小说构建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
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对现实社会阶级剖析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和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
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多种多样,各有其特点,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老舍也从不马虎。
在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灵气,给我们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一)旧派市民形象旧派市民形象也称老派市民形象,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人物。
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很闭塞的。
曾在长篇《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
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让人很容易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都是为落后的国名的灵魂。
另外一部写于1932年的长篇小说《猫城记》反映了作者当时反主流的思想情绪,作者用荒诞的手法,幽默的语言描写出了“猫人国”那些“猫民”的种种保守、愚昧、非人格的性格,分明也影射着“老中国儿女”落后的国民性。
除此之外,还有《离婚》中的张大哥,这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变”。
对张大哥来说,“离婚”就意味着破坏秩序,而他一生的“事业”就是要调和矛盾,“凑合”着过日子。
张大哥这一套由婚姻观念为基点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
老舍以幽默的笔法真实地写出了张大哥这类市民社会“老中国儿女”因循守旧的庸人哲学的破产,以及他们欲顺应天命而不可得的悲剧。
【推荐下载】简述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

简述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以下为为您编辑的简述老舍小说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敬请关注!! 论文摘要:平民作家老舍广泛细致地描写了市民生活,本文围绕其创作中难以割舍的市民文化情惊,从形成原因、内容层次及建构方向进行了初步探索。
出身市民阶层的老舍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写小说,其创作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而且因其小说中体现的独特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建立在对下层人民深刻理解上的市民文化批判情怀,给读者强大的震撼力。
老舍成了说不完的老舍,至今魅力长存。
传统的文艺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作家对于生活的体验,因此探索作家外在环境,可以阐释其内在心里及其潜意识依据。
老舍独特的思想价值观的形成首先源于幼时的生活环境。
老舍生于清朝末年北京一个旗人家庭,父亲是一名下级旗兵,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战死,父亲死后,一家六口人靠母亲为人拆洗缝补,艰难维持生计。
老舍曾这样谈到他的家庭情况: 我还不到两岁,父亲即去世,一家更穷了,天天吃棒子面与咸菜。
因为穷,九岁才在宗月大师资助下得以上学,这样贫穷的身世经历一开始就将老舍置于底层社会物质匾乏中。
正如《昔年)诗中写道: 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岁饱酸辛。
这首诗正是对他前半生忧患经历形象的写照。
这些艰辛和不幸正是老舍一生写作的感情切入点,他将笔触伸到城市底层的贫民领域,他所提供的都市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是无人堪与比拟的,他描绘了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市民王国,诸如车夫、老人、暗娟、巡警、教员、拳师、土匪、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和为非作歹的洋奴汉奸,都有栩栩如生的刻画,都市古风、市井俗态无不穷描极绘。
一老舍作为小说家最杰出的贡献,就以他广阔的审美事业,提供一部古都社会新旧更迭期市民阶层、市民性格的百科全书。
其次源于母亲的影响。
老舍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谈到: 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很义气的女人。
老舍“市民世界”中的平民意识

老舍“市民世界”中的平民意识摘要: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里主要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和城市贫民这四类形象。
老派市民闭塞、保守;新派市民一味追“新”逐“洋”,人格堕落;正派市民体现了老舍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城市贫民表达了老舍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的批判。
关键词:老舍市民世界平民意识老舍是现代文坛上一位与巴金、茅盾齐名的有着突出贡献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的“市民世界”。
本文通过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对市民形象进行分析来看老舍创作中的平民意识。
一、市民形象的类型老舍以他熟悉的北京中下层市民社会作为表现对象,用众多小说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
在他的“市民世界”中主要活跃着四类人物,即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和城市贫民。
老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传统封建美德,温驯、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北京市民。
老舍对这些老派市民的情感态度是极其复杂的。
一方面,他批判老派市民身上所固有的诸如懦弱、妥协、苟安等精神上的弱点。
另一方面,老舍在批判他们精神上的弱点的同时,更多地对他们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新派市民”形象生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东西糟粕于一身。
在《离婚》、《牛天赐传》、《四世同堂》等作品中,都出现过那种一味追新逐洋而丧失了人格的堕落人物。
《离婚》里的张天真高身量,细腰、长腿、穿西装、爱看跳舞、假装有理想,皱着眉照镜子,整天吃蜜柑;每天看三份小报,不知道国事,专记影戏园的广告,是一种新潮而又浅薄的角色。
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却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构建,老舍笔下的正派市民形象,正体现了老舍对理想的追求,对文化转型出路的探索。
更有思想启蒙意义和社会教化功能。
老舍是带着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正派市民性格的。
在老舍的作品中正派市民有:《老张的哲学》里的赵四,《赵子曰》里的赵景纯,《二马》里的李子荣,《离婚》里的丁二爷,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绪论在校三年期间,无论是专业课、选修课还是专业方向课,我们已完成多门课程的考试或考查,尤其是三年专业课的学习,我们深入的学习了中外文学史的发展概况已经阅读了诸多的中外名著。
无论是从作品的可读性和深刻性方面我们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年论文是我们检验三年学习成果的一个契机。
这可以非常好的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并且重新审视自己这三年来的学业水平。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当代的文学大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话剧,都先后被搬上了荧幕或者舞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反响。
研究老舍先生的作品不仅更好的让我们了解二三十年代的社会风貌,更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关于老舍及其作品的评论研究文字,2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30年代中期起逐渐增多,到了50、60年代,老舍每有新作问世,都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广泛讨论。
李长之、朱自清、王淑明、赵少侯、叶圣陶、巴人、常风、许杰、以群、田仲济、吴组缃、周扬、焦菊隐、光未然、李健吾、梅阡、张庚、凤子等人,都先后写过评论。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报刊发表许多回忆老舍的文章,系统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开展,除了继续分析评价老舍的代表作品,对于他的创作道路、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都分别作了综合的探讨。
国外关于老舍作品的翻译出版和研究,都较活跃。
日本的伊藤敬一、法国的保尔•巴迪、波兰的日比格涅夫•斯乌普斯基、美国的兰比尔•沃勒等,都写有老舍研究的论文或著作。
本篇学年论文主要是在阅读了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月牙儿》《二马》《离婚》以及搜集了很多杂志及学术期刊的基础上写成的。
主要研究的是老舍笔下的城市阶层的生活状态及其性格的剖析,最后落脚到了人物的悲剧意识及其成因上。
做为老舍笔下的人物,这些阶层在残酷的社会背景下总是显得悲凉。
这些人物悲剧社会性的强化,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多么强烈的反抗意识,她们并没有与社会各种的丑恶市里作有力的攻击,她们好像压在磐石之下的可怜动物,只剩下悲哀的叹气,无声的流泪。
老舍小说的悲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这里既有受古希腊悲剧影响而又不同于古希腊悲剧的命运悲剧,又有类似莎士比亚笔下的因性格缺陷而导致的性格悲剧,更有大量的关于人性的思考,含有批判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悲剧。
第一章固守伦理的老派市民-社会悲剧这是一群典型的“老中国儿女”,他们虽是城里人,有着相对富足的物质生活,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小民。
[1]在他们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是很守旧﹑很保守﹑很闭塞的。
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批判,对旧的伦理秩序的鞭挞。
无疑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也是悲哀的,他们抱着旧的观念不放,企图回到那个“三叩九拜”的封建时代,殊不知时代的洪流来袭,等待他们的就只有对现实的不解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是《离婚》中的张大哥的最高信条。
他生活在相对安逸的老北平,整日混在所谓的“衙门”里浑浑噩噩,苟且偷生。
张大哥一生所要完成的使命是神圣的,这个使命一是做媒,二是反对离婚。
“离婚”这个概念在张大哥的意识里,或者说在他的伦理观念里,其含义已经不简单的是一对夫妻的离异,而意味着一切完整的文化秩序被打破。
一次,他把撮合婚姻,调解争端,消除夫妻间的婚姻危机当做是他一生的“圣事”。
哪对夫妻要是不和了,张大哥宁愿自个儿掏钱请您吃饭,也得劝着您别离婚。
他认为,婚姻是天下太平的根源。
只要夫妻间和睦了,这个天下定是稳定的太平。
在《离婚》中,老舍先生为我们塑造了张大哥这个“老好人”的形象,他不但待人处世热心周到,而且乐于助人。
在小说中,他甚至帮忙去追查庸医下错药治死人,到处去替“落难者”奔走。
但他最善于而且乐此不疲的事情,还是他人的婚姻问题。
看到老李头愁眉不展,张大哥马上揣度他的婚姻出现了问题,于是他立即请老李来家里吃涮羊肉,决定立即接乡下的妻子来北平。
从租赁房子,置买家具,裱糊墙壁,生炉子,买锅碗瓢盆等等,张大哥无微不至的一手包办,为的就是怕老李夫妇离婚。
[2]不仅如此,张大哥愿意做一切人的大哥,热心为一切人做媒,他从来不问男女双方的感情,这远不是他介意的,认为双方只要年龄,长相,八字合适,那么在他看来这就是天造地设的好姻缘。
凡是经由他介绍结了婚的,就是有天大的理由,也决不能散伙离婚,只要是他张大哥出面调解,什么婚姻危机全都会烟消云散。
但是自由恋爱,那是绝对不行的,在他眼里,那是破坏秩序的。
用他自己的话说“离婚是一件事的两端”。
老舍成功的塑造了张大哥这个“地狱中最安分的笑脸鬼”,是给北平人看一种病,一种真诚的敷衍圆通,真诚的庸俗无聊的文化病。
这种文化病,也是满汉族文化的劣根性。
[3]同样的,在《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做为一家之主,毕生都在维护自己这个小家的安定团结。
他善良、正直却又愚昧不堪,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皇城根儿下老北京市民的文化“精髓”。
他谨奉“知足得和”的古训,和《离婚》中的张大哥一样,是这种常识的结晶。
对于祁老太爷来说,守住用一生血汗换来的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是他生命的追求。
国家动荡,国将不国,在他看来,这都是其次的,他最关心的是家里是否“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和咸菜”。
他只知道“关上大门,再用装上石头的破缸顶上”,[4]便足以消灾避祸。
眼看着自己要当亡国奴了,他还惦记着自己个儿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
虽然自己只是个小老百姓,但是他内心里总是惦记着把人严格地分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排场。
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
在传统文化的重压之下的祁老太爷,面对着一连串血的事实,内心由平静转为不安,又由不安转为自责,最后从自责的痛苦中感慨哀叹“我白活了七十多年啊”。
[5]老舍通过祁老太爷,进一步深刻的进行了民族文化反思的问题。
中国人,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都应该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通过反思文化,来达到民族的智慧创新。
老舍笔下的这类市民,其实保留了中国人身上最朴实的品格,热心善良,都愿意过着平淡一己私利的“小日子”。
但是,不可否认,民族的劣根性,循规蹈矩,柔弱,忍让的文化心理特点在他们身上也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和反应。
他们的一些行为在历史发展和时代的角度看来十分幽默可笑。
但细细品来,这些人物的行为无疑是可悲的。
比如《离婚》中,作者把人物集中到了北平一个财政科所以及他们个人的家庭风波,这些官僚们终日混着日子,无所事事,却又勾心斗角。
这无疑深刻的暴露了旧中国官场的腐败以及社会的黑暗。
张大哥无疑是可悲的,他生活在这种凡庸的社会中自己却全然不知。
再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爷子,这又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人的真实写照,战火四起,却置若罔闻。
老舍笔下的这类市民是个人的悲剧,说到底仍然是社会的悲剧。
尤其是生活在复杂环境下的中国的悲剧。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时代洪流步步紧逼。
这些生活在云里雾里的中国人看不到前景,能做的只有保全自己。
实际上,不拿出些行动来改变大环境,到最后,又有几人能得善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派市民是一群“做稳了奴隶”的市民,他们只知道顺从历史,试图回流历史,但从不考虑推动历史的进步与发展。
第二章复杂多样的新派市民-矛盾悲剧新派市民是老舍小说中涉及面极其广泛的。
生活在一日千里的旧中国,各类的市民也是层出不穷的出现。
这类市民不像老派市民那样一味守旧,而是思想上逐渐被“洋化”,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吸收西方文化里进步的东西,而是专门去做形式上的模仿派或者是恶劣上的吸取。
[6]在老舍笔下,这些新派市民比较起来又是有些不同的。
但终其命运来说又是悲剧意味的,在他们身上,我们同样没有看到真正进步的精髓,真正推动民族发展,历史进步的动力。
1.理想化的市民——国民楷模这类市民在老舍笔下体现的并不多,可称之为老舍理想中的国民典范。
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塑造。
老舍在英国教书期间,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现今和超前,因此很自然的把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加进了很多西方人的观念。
一部分来讲,老舍认为一个中国人如果像英国国民那样能独立思考便是理想中的国民了。
[7]由此,我们不难在小说中找到这样的影子,比如《赵子曰》中的李景纯以及《二马》中的李子荣。
李景纯是《赵子曰》中的新青年形象,他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
最后,他以死来反抗军阀的行为终于唤醒了赵子曰等浑浑噩噩的青年学生。
李子荣是《二马》中的人物,他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在他身上,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到了老舍理想国民人格的塑造,有现代的科学知识,民主思想还有务实的精神,他具备了现代青年应该有的所有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敬业、爱国、有理想,并且脚踏实地。
2.含泪鞭挞的“中间人”“过渡人”的新派市民形象这类人物都在思想上接受过西方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但在情感上却受到世俗社会伦理纲常的束缚而难以自拔。
如《离婚》中的老李以及《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
《离婚》中的老李,性格老实,工作任劳任怨,靠着自己的本事谋生,他沉默寡言并且从来不过问别人的事。
作为一个文人,他在内心深处渴望着一种诗意的生活,而这种渴望最后落在一个年轻的寡妇身上。
这个年轻女子清秀文雅,把老李在乡下的婆娘比下去了。
老李有了离婚的念头,他渴望着结束这种如死灰一样的生活,试图做些改变,但最终受到张大哥等人的劝解和压制,他连离婚的勇气也没有了。
再如《四世同堂》里的祁瑞宣,他算得上是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年,具有一些新潮的思想。
但他毕竟是北京文化熏陶出来的祁氏家族的长孙。
因此当敌人入侵家门,祖国沦陷的严峻时刻,他却陷入了忠孝两难的矛盾中难以自拔。
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从祁瑞宣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部分国民的思想正在逐步的被改造。
而这些市民作为思想矛盾的“中间人”出现在老舍笔下,其历史背景又正是中国市民从传统向现代变迁的动荡年代,因此具有了特定时代的典型性。
[8]3 .“洋务”与“新派”的市井庸民这部分人往往不是老舍小说的主角,但地位同样不可小觑,一定地位上穿插了故事的发展,让整部小说更具戏剧性。
这些人同样的是可悲的,我们在他们身上甚至找不到一丝可提及的优点,某些行动上有些像我们现代备受诟病的“富二代”饱受争议。
这些人生长在中国传统的世俗社会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
说的直接一些,这些人简直是结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糟粕。
他们用浮光掠影的只言片语来装点自己、行动举止却又丧失了老一代的淳朴、热诚与自力更生的能力。
他们满口新词汇,实际上却一味追求享受。
倚仗父辈钱财,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其中既有蓝小山、丁约翰之类的“假洋鬼子”。
也有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弟等这一类的胡同纨绔子弟。
老舍一些到此类角色就使用几乎刻薄的手法,不忘记给他们描画可笑的漫画式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