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观念居于核心地位,几千年来,忠孝观念一直深深地融入人民血液中,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孝观念旨在调动人们团结一致地护佑家国,统治者要以节制自我,先行以榜样示人民;而子孙则要对父母尊重、仁爱,以忠孝的胸怀、勇敢的毅力服从长辈,考虑家庭利益。
忠孝观念也让家庭变得稳定,和谐完备。
忠孝观念的现实意义,就是协助家庭、国家的正常运行,体现中华传统的道德文化。
忠孝有助于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以消除矛盾,回归原始的理性。
孝行有助于增强人际信任,杜绝人人把利己放在首位,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家族关系,从而创造社会安定的氛围。
当然,现代社会流行以个人主义观点,面对社会现实和变化,忠孝观念并未不起作用,但它仍然雄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只要我们能坚持传统的忠孝观念,一家人团结友爱,进而共建和谐的社会,社会的进步object11y会得到更可观的收获。
试析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试析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刘春蕊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5期摘要:在世界四个文明古国产生的文化体系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唯一留存下来的文化体系,它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遗产。
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作为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有它自己的起源、发展轨迹,既有阶级性又具有全民性,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
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规范忠国孝亲道德情感近些年以来,在中国出现了“传统文化热”的现象,大量的著作、论文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影响的问题甚为热门。
忠孝观作为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此,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忠孝道德规范的起源发展我国古代社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兄长)朋友”五大类,即所谓“五伦”。
在五伦之中,把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视为最重要的人伦关系。
调整父子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子女对父母及长辈要尽顺从、敬养义务,即“孝”。
调整君臣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臣民对君主要绝对地服从,即“忠”。
在封建社会里,忠孝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子女可以从父母那里直接继承财产。
为了表达对父母及长辈生育抚养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天长日久,便产生了孝的观念。
到了西周时期,便有“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浩》),其意思是说农事完毕之后,人们便赶着牛车外出做些买卖,是为了孝敬自己的父母。
“善父母为孝”(《尔雅·释训),意思也是敬爱、奉养父母。
这与现代“孝”的观念在含义上就比较接近了。
“孝”的功能最初只是调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认为这是做人立身之本,“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经》),并无社会规范的意义,后来儒家把“孝”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孝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提倡的孝道思想是其核心理念之一,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的孝道思想概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孔子对于孝道的思考和倡导则更进一步。
在孔子看来,孝道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伦理关系,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基础。
孔子提出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孝悌忠信”、“君子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首先,孝悌忠信是孔子对孝道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同时还要尊重兄长和师长;要保持诚实守信的品质,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人际关系。
这种孝悌忠信的行为准则,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石,同时也是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孔子提出了“君子之道”,即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和行为规范。
君子是孔子一直追求的理想人格,他强调君子要具备仁爱之心,善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意味着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从个人做起,通过修身来达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孔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治理好整个社会,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以身作则,做一个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好丈夫、好父亲或好妻子、好母亲;而后才能对国家和天下起到好的影响。
这种理念强调了个人责任和家庭责任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二、孔子的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孝道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思想强调家庭和谐。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出现了代沟和矛盾,孝道思想可以提醒人们尊重家庭关系,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家庭和谐。
同时,孝道思想也可以给予父母更多的尊重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孝心和温暖。
其次,孝道思想强调个人品质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心灵和品质的培养。
孝道思想提醒人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培养仁爱之心,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忠孝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对祖国、家庭、父母的忠诚和孝敬。
忠孝观念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忠孝观念在家庭伦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忠孝观念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对长辈尽敬,这种亲情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忠孝观念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更加紧密,增强了家庭的稳定和团结,使得家庭成员能够互相关爱、互相扶持。
其次,忠孝观念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
忠孝观念教育了人们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使得人们具有自律、互助和奉献的精神。
忠孝观念强调孝顺父母、尽忠职守、忠于祖国,这样的价值观念塑造了人们的品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忠孝观念能够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忠孝观念崇尚对祖国的忠诚,强调个体的利益要服从于整体的利益。
通过忠于国家和民族,人们能够克服个人私利,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
同时,忠孝观念通过重视家庭、尊重长辈的方式培养了人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愿意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最后,忠孝观念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忠孝观念培养了人们的道德素养和家教观念,使得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道义,为个体的成长提供了稳定的精神支持和指导。
忠孝观念强调对长辈的敬重和孝顺,使得人们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人际关系和谐的能力。
同时,忠孝观念也教育人们做事坚持原则,始终保持忠诚和正直的品质。
总的来说,忠孝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忠孝观念通过培养人们的家庭伦理观念、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家庭、社会和谐稳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忠孝观念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着中国人民在现代社会中塑造良好的品格和行为准则。
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忠孝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道德和社会意义。
忠孝观念强调忠诚和孝顺的品质,并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忠孝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孝顺更是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对父母或长辈的敬爱和尊重。
孝顺不仅表现为言行举止上的尊敬,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尊敬父母、照顾长辈、孝顺祖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义。
孝顺能够培养人的家国情怀,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忠孝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忠诚和孝顺是社会关系的基石。
保持对事业、组织和家庭的忠诚可以增加信任和合作的机会,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其次,忠孝观念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
忠诚和孝顺要求人们有责任感、归属感和奉献精神,这些品质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忠孝观念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忠诚和奉献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协作和尊重,进而促进社会的共同进步。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忠孝观念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在信息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尤其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思潮,对于忠孝观念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
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化也造成了一些家庭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承继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使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是一个值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持忠孝观念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理解。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将忠孝观念融入到教育和培养中,使年轻一代能够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价值观。
其次,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对家庭和长辈的尊重和关心。
父母应该起到榜样作用,教育孩子懂得珍惜和孝顺家庭,从小培养其忠诚和孝顺的意识。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支持,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增加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尊严。
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
现在,孝道留给后代的最为珍贵的文化就是中华传统的孝文化了。
孝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依然受到众多民众的崇敬,被传承了几千年。
传统的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的传统让民众重新定义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按照传统认定,孩子们承担着服从,感恩,尊重父母等诸多义务。
而父母则要为孩子们着想,尽心尽力地把他们照顾好。
这样一种平等而尊重的关系促进了家庭的统一,孩子们懂得感激,家庭有了更好的凝聚力。
其次,孝道对家庭经济的贡献也是显而易见的。
毕竟继承孝文化的家庭,孩子们敬重父母,会愿为父母做很多事,当父母年老的时候还在家多待一段时间,给父母免去了许多操心。
还有就是孩子们会送更多的礼物给父母,这样就能很大程度地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最后,孝道也有助于形成一个社会的相互关怀。
由于家庭大多和谐,孩子们从小就学会表达爱心,便于他们今后发展善良的品性。
在他们的熏陶下,他们将更善于给大众提供帮助和关爱,从而营造起一个体现友爱的社会氛围。
总之,中华传统的孝文化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当今的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只有重振传统孝道,回归自然,才能真正树立兄弟情,迎接未来。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指的是对父母尊敬、孝敬、照顾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体现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伦理观念,并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产生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首先,孝文化对个人的现实意义和作用非常重大。
在个人层面上,孝文化强调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恩,使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因此,一个孝顺的人不仅受到他人的尊重和钦佩,还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此外,孝文化还教育人们明白家庭和睦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使人们更加注重家庭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培养人们的责任感和家庭意识。
其次,孝文化对家庭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家庭是一个社会单位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孝行是家庭和睦的基础。
孝敬父母的行为可以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此外,孝文化还教育人们重视家庭责任,养成勤劳、节俭、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家庭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家庭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同时,孝文化还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提倡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共处,培养家庭的传统美德和家风。
此外,孝文化对社会、国家和民族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在社会层面上,孝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发展。
孝文化强调勤劳、节俭、尊重他人等品德,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更加积极向上,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形成。
同时,孝文化还提倡关心弱势群体,使社会更加和谐、平等和稳定。
在国家层面上,孝文化可以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怀和荣誉感,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作出贡献。
在民族层面上,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标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文明和凝聚民族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孝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它不仅增强人们的个人品德和道德水平,培养人们的家庭责任和家庭意识,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还有助于培养国家品德和民族精神,推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论传统孝道及其现代意义
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这种传统孝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孝道有助于维系家庭关系。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薄弱。
然而,传统孝道强调的是家庭的凝聚力和亲情,通过尊敬和关心父母,子女能够加强家庭关系,减少家庭纷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其次,传统孝道有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尊敬和孝顺父母是一种美德,它教导子女们如何尊重他人,体谅他人的辛苦和付出。
通过孝道的教育,子女们能够培养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传统孝道还能够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
照顾父母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关心和照顾父母,子女们能够培养出责任感和成就感,同时也能够增强自己的生活意义和满足感。
同时,父母的教诲和指导也是子女们个人成长的重要来源,他们的爱和经验能够帮助子女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孝道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工作压力使得子女们很难兼顾工作和照顾父母的责任。
此外,随
着家庭结构单一化的趋势,许多老人生活在空巢状态下,缺乏子女的陪伴和照顾。
因此,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保障,以确保传统孝道的延续和实践。
总之,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维系家庭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带来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感。
然而,面临的挑战也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我们秉持传统孝道,注重关心父母,才能够创造一个和谐、幸福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观念及其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道德规范忠国孝亲道德情感儒家文化
论文摘要:忠孝作为调节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有它自己的起源、发展轨迹,既有阶级性又具有全民性,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价值。
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忠、孝道德规范的起源、发展
我国古代社会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般分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兄长)朋友”五大类,即所谓“五伦”。
在五伦之中,把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视为最重要的人伦关系。
调整父子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子女对父母及长辈要尽顺从、敬养义务,即“孝”。
调整君臣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臣民对君主要绝对的服从,即“忠”。
在封建社会里,忠孝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权制度向父权制度过渡的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明确和私有制的产生,子女可以从父母那里直接继承财产。
为了表达对父母及长辈生育抚养的感恩、崇敬和哀思之情,天长日久,便产生了孝的观念。
到了西周时期,便有“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浩》)的记载意思是说,农事完毕之后,人们便赶着牛车外出做些买卖,是为了孝敬自己的父母。
“善父母为孝”(《尔雅·释训)。
意思也是敬爱、奉养父母。
这与现代“孝”的观念
在含义上就比较接近了。
“孝”的功能最初只是调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家庭伦理,认为这是做人立身之本,“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经》)并无社会规范的意义,后来儒家把“孝”扩展到宗族、社会、国家,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道德准则。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
”意思是说,在家庭或家族的关系中维持其稳定和睦,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夫和妻柔、姑辞妇听,国家才能安宁。
孔子特别看重孝,把它做为其仁学的根本,孔子的学生还进一步说明了倡导孝梯之道的社会政治意义。
“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意思说,只要人人做到“孝梯”,就不会犯上作乱,天下就会太平。
这无疑会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所以儒家文化中的孝梯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高度重视,并居于整个封建社会的一切道德规范的基础和首位,也就不难理解。
儒家把孝推广到社会,便移“孝”为“忠”。
把维护宗法血亲关系同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联系起来。
于是忠孝便为一体,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结果,忠是孝的扩大,孝是忠的缩小。
一个人在家能孝顺父母,在朝就能忠君,所以便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
历代统治阶级也都标榜“以孝治天下”汉代以后,都将忠孝规范赋于法律的效力,《唐律》中把“不忠”、“不孝”作为“十恶”的重罪。
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等级特权和宗法关系,竭力抬高忠、孝的作用,提倡愚忠、愚孝把忠、孝道德规范引向岐途。
这也是没落地主阶级保守性、反动性在道德上的反映。
是忠、孝道德规范历史局现性的反映。
它并不影响忠、孝这个中华传
统文化整体上的光辉内涵。
二、关于忠国孝亲的道德情感
古老的中华民族向来提倡忠孝道德,形成了光耀千秋的传统美德,而体现这一美德并使之大放异彩的主体,不是或主要不是历代统治者和道德家。
虽然统治阶级中也不乏操高尚的仁人志士,但可以肯定地说,劳动人民的这种传统美德,要远比统治阶级载于史册的忠孝典型感人得多,高尚得多。
因为只有劳动人民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父母养育子女的不容易,因而,劳动人民的敬老孝亲的自然纯朴的情感更强烈,自古就有“寒门出孝子”的说法。
《诗经》中就有关于感受父母养育之恩的描写:“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如果没有真切的体会和自然的情感,哪里会有如此千古绝唱!千百年来,这一主题,一直在中华民族中传唱。
唐诗中的《游子吟》,这首朴实无华,却能催人泪下的诗句是对中华民族广大母亲颂歌是劳动人民心中知恩图报,敬爱双亲的传统美德的真实流露,上层统治阶级哪里能体会得到而“忠”的道德情感,表面看来,只是统治阶级内部臣子,达官贵人,仕大夫的道德体验。
实际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能感受到国家兴亡,社会治乱,民族强弱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对国家民族的忠贞。
如果说封建仕大夫、达官贵人和臣子之“忠”则主要表现为忠于“天子”的话。
那么,劳动人民的“忠”则主要表现为忠于国家和民族,是一种更伟大的忠,也是最具美感的悲壮的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有价值的所
在,历史上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在国家民族受到侵略的时候,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故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世代相传、歌颂赞美,不是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吗。
三、忠、孝文化在当代的社会意义
忠孝道德作为封建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是欺骗人民、压迫人民的工具,其中许多内容是违反人性,违背社会历史进步的规律,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但是,在阶级社会里,任何一种道德规范,都是阶级性和全人民性的统一;任何一种道德行为准则的提出,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但也有全民利益的根据,忠、孝不仅有阶级性,但也有广泛的全民性,作为调整社会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如,儒家的“爱人”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仁以孝为先”这不仅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也找到了人道意识培养的起点,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怎么可能要求他(她)去博爱他人呢,这也为我们当前探索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供了启示。
如,认为孝不仅是“养亲”,更重要的是“尊亲、敬亲”。
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指出养亲不敬与犬马无别。
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开展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在家庭美德、社区文化等建设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想理论根据。
如,把忠孝同“义”联系起来。
讲忠孝,要讲申明大义,荀子提出:”从道不从君”,(《荀子·臣道》),从义不从父,父行不义则净谏为孝,必要时大义灭亲君不明,则诌谏为忠,必要时“禽择良木而栖,臣择明主而事之”。
这些
思想,虽然未全部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但在中国历史上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忠孝美德的一种流变。
在今天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更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如许多仁人志士在践行忠孝道德时,孝不唯从父,还推得敬老爱众;忠不囿于事君,而扩大为国家社翟,忠于国家和民族,在家庭和国家关系上,坚持社会本位,忠孝不能两全时、精忠报国为之最大的孝,如古代的岳飞,当代的孔繁森等等,从而使忠孝规范博大而崇高,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
中华民族历来把忠孝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世界各民族中,是率先垂范的民族。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主要是指忠国孝亲等伦理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忠国孝亲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忠国孝亲是我国法制的要求。
我国宪法第49条的明文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这条宪法规定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改造,继承和弘扬,而宪法和法律中关于公民“维护国家统一”,“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荣誉、利益”及“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等等规定,则体现着对公民“忠国”的要求,为弘扬这一传统美德提供了法制根据。
其次,忠国孝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从忠国孝亲的道德功能上看,对协调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义务感,责任心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秩序也有一
定的推动作用。
最后,忠国孝亲是人类社会,特别是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烈要求。
当代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生产力水平还不移够发达,家庭还是生产或消费单位的情况下,子女赡养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是不可回避的义务,即使将来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养老的问题可以由社会来解决,但孝亲、敬老依然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困挠人类社会发展的羁绊,而子女之孝,亲友之情,天伦之乐,是任何时候,任保法律或行政行为所不代替的。
这与西方社会人情冷似冰,亲情淡如水相比,中国人其何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令世界称羡不已。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忠国爱民,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当代,我们使之发扬光大,建立起更高、更博大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责任多么的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