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肛肠病学
中医肛肠科学多媒体课件-肛门直肠疾病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肛门直 肠疾病治疗的重要 手段之一,可以有 效缓解症状和治愈 疾病。
药物治疗的方法包 括口服药物、局部 用药和注射治疗等, 应根据病情选择合 适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需要遵循 医生的指导,注意 药物的副作用和不 良反应,避免自行 调整药物剂量或更 换药物。
药物治疗期间应注 意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和饮食习惯, 以促进康复和预防 复发。
激光治疗:利用激光对病变 组织进行凝固、汽化或切割
冷冻治疗:利用冷冻技术使 病变组织坏死脱落
肛门直肠疾病的康复与护理
第六章
术后护理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定期进行复查,了解恢复情况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
适当进行提肛运动,促进肛门 括约肌功能恢复
康复指导
保持肛门清洁,预防感染 定期排便,避免便秘 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健康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肛门直肠疾病
,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肛门直肠疾病概述 03 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类型 04 肛门直肠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05 肛门直肠疾病的治疗方法
06 肛门直肠疾病的康复与护理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肛门直肠疾病概述
第二章
定义与分类
肛门直肠疾病是一类常见的消化系 统疾病,主要涉及肛门和直肠的病 变。
心理调适
了解疾病:了解肛 门直肠疾病的成因、 治疗方法和康复过 程,有助于减轻心 理压力。
积极心态:保持乐 观、积极的心态, 有助于提高康复效 果和减少并发症的 发生。
寻求支持:与医生 、家人、朋友交流 ,寻求他们的支持 和鼓励,有助于缓 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
中医肛肠科学(中级) 知识点

中医肛肠科学(中级) 知识点中医肛肠科学(中级)知识点。
一、肛肠解剖生理。
1. 肛门直肠的解剖结构。
- 直肠。
- 直肠是大肠的末端,位于盆腔后部,全长约12 - 15cm。
直肠在骶、尾骨前方下行,形成凸向后的骶曲和凸向前的会阴曲。
- 直肠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
黏膜在直肠壶腹部有上、中、下三个直肠瓣,可防止粪便的逆行。
- 肛管。
- 肛管上自齿线,下至肛门缘,长约3 - 4cm。
齿线是直肠和肛管的分界线,由肛瓣和肛柱下端组成。
- 肛管内括约肌为不随意肌,是直肠环肌在肛管处的增厚部分,有协助排便的作用,但无括约肛门的功能。
肛管外括约肌是围绕肛管的环形横纹肌,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部,具有括约肛门的功能。
- 肛门直肠周围间隙。
- 肛提肌以上有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间隙等;肛提肌以下有坐骨直肠间隙等。
这些间隙内充满脂肪组织,容易发生感染形成脓肿。
2. 肛门直肠的生理功能。
- 排便功能。
- 正常的排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反射活动。
当粪便进入直肠后,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神经传导至脊髓腰骶段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至大脑皮层产生便意。
如果环境允许,大脑皮层发出指令,通过神经传导使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腹肌和膈肌收缩,增加腹压,促使粪便排出体外。
- 分泌和吸收功能。
- 直肠和肛管的黏膜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可分泌黏液,对粪便起到润滑作用,有利于排便。
同时,直肠也有少量的吸收功能,主要吸收水分和一些药物等。
二、肛肠疾病的病因病机。
1. 外感六淫。
- 风邪:风邪为百病之长,多夹热邪,可引起肛门瘙痒等症状。
如风热相搏,气血壅滞,可发为肛周痈肿。
- 湿邪:湿邪重浊黏滞,易下注肛门。
湿与热结,可导致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等疾病。
若湿邪久蕴,可致肛门湿疹等皮肤病。
- 热邪:热邪可直接侵袭肛门直肠,或因过食辛辣、醇酒等,内生湿热,热毒蕴结,气血凝滞,发为痔、痈等疾病。
- 寒邪:寒邪侵袭,可使气血凝滞,经络阻塞。
中医肛肠科学的理论体系如何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肛肠科学的理论体系如何指导临床实践中医肛肠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哲学思想,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坚实的指导。
中医肛肠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肛肠局部的病变与全身的生理病理状态密切相关。
阴阳五行学说则用于阐释肛肠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原理。
脏腑经络学说为认识肛肠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依据。
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认为肛肠疾病的发生多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体质因素等有关。
例如,外感风邪可引起内痔出血;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可导致肛肠气血瘀滞;饮食过于辛辣肥甘,易生湿热,下注肛肠而发为痔疮、肛瘘等疾病。
此外,中医还强调正气不足是肛肠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肛肠科学的诊断方法独具特色,除了常规的望、闻、问、切四诊外,还注重局部的专科检查。
望诊时,观察患者的肛门形态、色泽、分泌物等;闻诊可了解患者的气味变化;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饮食习惯、情志状态等;切诊包括脉诊和指诊,通过触摸脉象和肛门局部,判断病情。
专科检查中,常用的方法有肛门指检、肛门镜检等,以明确肛肠病变的部位、性质和程度。
在治疗方面,中医肛肠科学有着丰富多样的治疗手段。
内治法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等治法,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外治法包括熏洗法、敷药法、塞药法、灌肠法等。
例如,对于炎性外痔,可采用中药熏洗以清热消肿止痛;对于内痔出血,可外用栓剂止血。
此外,中医还有针灸、推拿等特色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肛肠疾病的目的。
以痔疮为例,中医的治疗方法充分体现了其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对于内痔初期,多为风伤肠络或湿热下注证,治疗以清热凉血、祛风利湿为主,可选用凉血地黄汤或脏连丸加减。
什么是中医肛肠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什么是中医肛肠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医肛肠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专注于研究人体肛肠部位的生理、病理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这一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维护人们的肛肠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肛肠科学首先关注的是肛肠部位的解剖与生理。
了解肛肠的结构和功能是诊断和治疗肛肠疾病的基础。
肛管、直肠、肛门周围的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都在研究范围之内。
比如,肛管的长度、直肠的弯曲度、肛门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机制等。
通过对这些解剖和生理特点的深入研究,中医能够更好地理解肛肠疾病的发生机制。
在病理方面,中医肛肠科学探讨肛肠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
常见的肛肠疾病如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直肠脱垂、结直肠癌等,其发病往往与多种因素相关。
中医认为,这些疾病可能是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调等导致体内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肛肠部位的病变。
例如,长期的久坐、久站,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肛肠;过度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可能导致湿热内生,下注肛肠,引发痔疮等疾病。
诊断是中医肛肠科学的重要环节。
中医诊断肛肠疾病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肛门局部形态、色泽、分泌物等;闻诊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嗅其分泌物的气味;问诊则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经过、饮食习惯、生活起居等;切诊包括切脉和触摸肛门局部的肿块、结节等。
此外,中医还会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如肛门指诊、肛门镜检查、结肠镜检查、病理活检等,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中医肛肠科学在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方法和优势。
中医治疗肛肠疾病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所属的证型,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主要是通过口服中药来调理患者的身体内部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方剂有凉血地黄汤、槐角丸、补中益气汤等。
这些方剂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具有清热凉血、祛风润燥、益气升提等作用。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诊断和治疗肛门疾病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诊断和治疗肛门疾病肛门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诸多不适和困扰。
中医肛肠科学在诊断和治疗肛门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医诊断肛门疾病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望诊是观察患者肛门局部的形态、颜色、分泌物等。
比如,外痔可见肛门周围有肿物突出,颜色青紫或暗红;内痔脱出时,可见肛门内有柔软的团块状物。
肛裂患者肛门裂口边缘往往不规则,颜色鲜红。
肛周脓肿时,局部红肿、隆起,甚至有脓液流出。
闻诊则包括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嗅患者肛门部位的气味。
例如,肛门部有恶臭,可能提示感染严重。
问诊是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起居等情况。
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肛门疼痛、便血、瘙痒、坠胀感,大便是否规律,有无便秘或腹泻等。
切诊包括触摸肛门局部的肿块、结节,感受其质地、温度、活动度等,还包括切脉,通过脉象来判断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肛门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久坐久立等。
例如,外感风邪可引起肛门瘙痒;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可导致气血瘀滞,引发痔疮;饮食过于辛辣油腻,易生湿热,下注肛门,形成肛周脓肿等。
在治疗方面,中医肛肠科学方法多样,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根据不同的病症和证型,采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比如,对于湿热下注型的痔疮,常用的方剂有龙胆泻肝汤,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对于气血亏虚型的患者,可选用补中益气汤,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对于因风邪侵袭导致的肛门瘙痒,可用消风散来疏风清热、养血润燥。
外治法在中医肛肠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熏洗法是常用的一种,将中药煎汤,先熏蒸肛门局部,待温度适宜后再进行坐浴。
这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湿止痒的作用。
例如,用苦参汤熏洗治疗肛门湿疹、肛裂等。
敷药法是将中药制成膏剂、散剂等,敷于肛门局部。
如生肌玉红膏常用于肛裂、肛瘘术后,促进创面愈合。
塞药法是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门内。
中医肛肠科学有哪些常见的诊疗方法

中医肛肠科学有哪些常见的诊疗方法中医肛肠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治疗肛肠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肛肠科学中常见的诊疗方法。
一、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舌苔等来初步判断病情。
对于肛肠疾病患者,医生会观察肛门周围的皮肤颜色、形态,有无红肿、溃疡、肿物等。
2、闻诊闻诊主要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嗅患者身上的气味来辅助诊断。
对于肛肠疾病,有时可以通过患者的描述,了解排便时是否有异常的声音,以及是否有特殊的气味。
3、问诊问诊是获取病情信息的重要途径。
医生会询问患者肛肠疾病的症状,如便血的颜色、量、频率,排便的习惯(是否便秘、腹泻),肛门是否有疼痛、坠胀感,病情的发作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4、切诊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脉诊可以了解患者的整体气血盛衰情况。
在肛肠疾病的诊断中,触诊尤为重要,医生会通过手指触摸肛门周围,检查是否有肿块、硬结,以及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还会进行肛门指检,以了解直肠内部的情况。
二、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中医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内服治疗。
比如,对于因湿热下注导致的痔疮,可能会用清热利湿的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对于气血亏虚引起的肛肠疾病,可能会用补中益气汤来益气养血。
2、中药外用(1)熏洗法将中药煎煮后,趁热熏蒸肛门部位,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再进行坐浴。
这种方法可以促进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消肿止痛,如用苦参汤熏洗治疗肛门湿疹。
(2)敷药法将中药制成膏剂、散剂等,直接敷在肛门患处,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敛疮的作用,如九华膏、金黄散等。
(3)塞药法将药物制成栓剂,塞入肛门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如痔疮栓、肛泰栓等。
3、针灸治疗通过针刺或艾灸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肛肠疾病的目的。
常用的穴位有长强、承山、足三里等。
例如,针灸可以缓解痔疮引起的疼痛和坠胀感。
4、推拿按摩对于一些肛肠疾病,如肛裂、肛门括约肌痉挛等,可以通过推拿按摩肛门周围的肌肉,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症状。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肛肠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诊断和治疗肛肠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在中医肛肠科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医肛肠科学如何运用中医辨证论治。
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病性,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肛肠科学中,这一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对于常见的肛肠疾病如痔疮,中医会根据其不同的表现进行辨证。
内痔常见的证型有风热肠燥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等。
风热肠燥证的患者,多表现为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肛门瘙痒,伴有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等症状。
此时,治疗应以清热凉血祛风为主,常用的方剂有凉血地黄汤。
对于湿热下注证的患者,常见症状为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或不能回纳,伴有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等。
治疗则以清热利湿止血为主,常用的方剂如脏连丸。
肛裂也是肛肠疾病中的常见病症。
中医认为,肛裂的发生与燥邪侵袭、血热肠燥、阴虚津亏等因素有关。
对于早期肛裂,若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时肛门疼痛伴少量出血,舌苔黄燥,多为燥邪侵袭、血热肠燥。
治疗上以清热润燥通便为主,可选用麻子仁丸加减。
而对于陈旧性肛裂,患者常有肛门周期性疼痛、便后疼痛持续时间长、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等症状,多属阴虚津亏。
此时,应以养阴清热润肠为治疗原则,常用的方剂有润肠汤。
肛周脓肿在中医属于“肛痈”的范畴。
其辨证主要分为热毒蕴结证、火毒炽盛证和阴虚毒恋证。
热毒蕴结证的患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伴有恶寒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等症状,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仙方活命饮加减。
火毒炽盛证则表现为肛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伴有高热、烦躁、便秘溲赤、舌红绛苔黄燥等,治疗应泻火解毒透脓,方剂可选透脓散加减。
阴虚毒恋证常见于脓肿后期,症状为肛周肿痛不甚,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后脓出稀薄,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治疗以养阴清热解毒为主,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常可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肛肠科学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中医肛肠科学的常见疾病有哪些中医肛肠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肛肠部位的生理、病理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肛肠疾病是一类常见且多发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少困扰。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肛肠科学中常见的一些疾病。
痔疮是最为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痔疮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久坐久立、妊娠分娩、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血色鲜红,一般不伴有疼痛,严重时会有痔核脱出;外痔则常见肛门坠胀、疼痛,肛门边缘有肿物隆起,质地较硬;混合痔则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
中医治疗痔疮常采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化瘀消肿等方法,如使用中药内服、外用坐浴、针灸等。
肛裂也是不容忽视的肛肠疾病。
多因大便干结、排便用力过猛等导致肛管皮肤裂伤。
患者主要表现为肛门疼痛,尤其是排便时疼痛剧烈,呈周期性,便后数分钟可缓解,但随后又会出现长时间的剧痛。
同时,还伴有便血,血色鲜红。
中医认为肛裂的发生与血热肠燥、阴虚津亏等有关。
治疗上,常采用润肠通便、养血润燥、清热解毒等方法,配合中药坐浴、局部涂抹药膏等。
肛瘘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肛肠疾病。
它是肛管或直肠与会阴皮肤相通的慢性、感染性管道。
多数由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排脓后形成。
肛瘘的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的外口反复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有时会伴有瘙痒或疼痛。
中医将肛瘘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多因湿热下注,虚证多因气血不足、阴虚内热。
治疗以清热利湿、托里透脓、补虚扶正等为主,同时结合手术切开或挂线等方法。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患者会感到肛门周围红肿、疼痛,疼痛剧烈,坐卧不安,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若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疼痛可暂时缓解。
中医认为肛周脓肿多由热毒蕴结、火毒炽盛所致。
治疗时早期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为主,后期则以托毒排脓为主,必要时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直肠脱垂是指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甚至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肛门直肠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是指发生在肛门直肠部位及其周围的一组疾病。
主要包括痔(内痔、外痔、混合痔)、肛隐窝炎、肛裂、肛痈、肛瘘、脱肛、息肉等。
中医古代统称为“痔” 、“痔瘘” 等。
一、解剖生理概要肛门直肠是消化道的末端,是通于体外的出口,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
直肠起源于内胚层,而肛管起源于外胚层,由于两者起源不同,所以其血液供应、神经支配、内衬组织等也各不相同。
两者以齿线为分界,因此齿线在临床上是一个重要的解剖标志。
(一)直肠直肠上端在第2—3 骶椎水平与乙状结肠相连结,在骶尾骨前面下行,于尾骨尖稍下方终止于齿线,并与肛管相连。
直肠全长12an。
直肠上部与骶骨曲度一起形成骶曲,同时由于直肠腔大小在上端与乙状结肠同,下端则扩大为直肠壶腹,壶腹前壁向前膨出,与肛管几成直角形成会阴曲。
因此,在行肠镜检查时应注意此解剖特点。
肠管上 1 /3前面和两侧为腹膜所遮盖,中1/3 前面腹膜向前反折成为直肠膀胱凹陷或直肠子宫凹陷,此凹陷为直立位腹腔最低点。
直肠下1/3 完全在腹腔外。
直肠壁肌层与结肠相同,直肠肌层在其下部肥厚成为肛门内括约肌。
直肠内表面是一层较厚的粘膜,直肠粘膜有三个呈半月形的横皱襞,又称直肠办。
上皱襞在齿线上12en 处,是直肠与乙状结肠的分界皱襞。
中皱襞位于右侧壁,在齿线上8cm处,相当于腹膜直肠返折处。
下皱襞位于左前壁,在齿线上5cn处。
直肠下端粘膜有6—10 个纵行皱折,称直肠柱:两柱下端之间粘膜向上凹陷呈半月形,称肛门办,肛门办内有向上开口的呈漏斗形窝,叫肛隐窝或肛窦。
隐窝底部有肛腺体的导管开口,肛腺分布于粘膜下呈分支状,部分分支可穿透肛管周围组织。
肛腺分泌的粘液有润滑直肠下端的作用。
如果人体抵抗能力下降,肛隐窝被大便污染,可引起肛隐窝炎和肛周脓肿。
在直肠柱下部有2—6 个米粒大小、黄白色的乳头状突起,称肛乳头。
肛窦炎时,肛乳头可肿大,反复炎性刺激时,肛乳头可呈纤维性增生,或呈乳头瘤样改变。
(二》肛管肛管是消化道的最末端,长约3an,其外端为肛门缘,上端与直肠相连接,齿线为肛管与直肠的交界线。
肛管有解剖肛管与外科肛管之分。
解剖肛管即齿线以下的部分,而外科肛管全长约5an,下自肛缘,上至直肠壶腹下方缩小部,表面上2/5系直肠粘膜,下3/5为肛管皮肤。
(三)齿线肛门办与肛管皮肤之间相连接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界线,叫齿线或齿状线。
齿线是临床上一个重要的标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表12—1)一定的规律。
肛门动脉由阴部内动脉分出,在肛管分为数小支。
骶中动脉是腹主动脉的连接分支,一般很小,与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吻合。
静脉的排列与动脉相似,主要来自两个静脉丛,以齿线为界,齿线上为痔内静脉丛(直肠上静脉丛),主要分布在直肠末端的右前、右后和左侧,是内痔的好发部位。
直肠上静脉丛向上,经直肠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汇入门静脉。
齿线下为痔外静脉丛(直肠下静脉丛),分布于齿线以下肛管周围皮下,经直肠下静脉和肛门静脉流人髂内静脉。
齿线以上的直肠上静脉丛曲张发生内痔,齿线以下直肠下静脉丛发生曲张形成外痔。
两组静脉丛同时在同一方位曲张形成混和痔。
直肠上静脉无办膜,血液可逆向流动,且直肠上静脉丛和直肠下静脉丛在肛门白线附近相互交通,使门静脉与体静脉相通。
门静脉高压患者,此处是一侧支循环,所以,门静脉高压患者“痔出血”不宜结扎。
肛门直肠的淋巴组织分为上下两组,上组在齿线以上,包括直肠粘膜下层、肌层、浆膜下及肠壁外淋巴网。
这些淋巴网的淋巴液主要有三个流向:向上至直肠后骶骨前淋巴结,再至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最后至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向旁至提肛肌上淋巴结,再经闭孔淋巴结,最后至髂内淋巴结;向下的至坐骨直肠窝淋巴结后,再流向髂内淋巴结。
下组在齿线下,包括外括约肌、肛管及肛门周围皮下淋巴结:经会阴部流至腹股沟淋巴结。
上下组淋巴网经吻合支相互沟通。
直肠受植物神经支配,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肛门的神经支配为体神经系统的阴部内神经的分支。
分布于肛提肌、外括约肌、肛管及肛门周围皮肤。
齿线上的直肠粘膜对痛觉不敏感,而齿线下的肛管皮肤感觉异常敏锐,肛门部受到刺激后可反射性引起肛提肌和外括约肌收缩或痉挛。
另外膀胱颈部的肌肉也受阴部内神经支配,因此,肛门疾病或手术可引起小便困难和尿潴留等。
(七)生理功能肛门与直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排便、吸收水分和部分药物。
正常情况下,当储存于乙状结肠的粪便经肠蠕动下行到直肠内时,使直肠下端膨胀产生便意,同时外括约肌松弛,肛提肌收缩使粪便排出。
二、检查方法肛门直肠疾病是一类特殊的疾病,临床必须结合检查,才能作出正确诊断。
因此,掌握肛门直肠的检查方法非常重要。
(一)检查注意事项检查前先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解释工作,让患者作好各项准备(如排空大小便),精神放松,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不要在患者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进行,以免患者不合作;进行检查时要根据疾病的不同性质和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并瞩患者全身放松,作深呼吸或排便动作;指套和肛门镜上涂上润滑油,先在肛门口轻轻按摩,待肛门松弛后徐徐插入。
(二)常见体位不同的肛门直肠疾病在检查和治疗时,需采取不同的体位,常见体位有以下几种:1.侧卧位患者向左或向右侧卧位,双腿充分向前屈曲,靠近腹部,使臀部及肛门充分暴露。
是肛瘘、痔、肛痈等疾病检查与治疗的常用体位2.膝胸位患者跪伏在检查床上,胸部贴近床面,臀部抬高使肛门充分露出。
适用于检查直肠下部、直肠前壁和身材矮小肥胖患者以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时。
;3.截石位患者仰卧,两腿放在腿架上,将臀部移至手术台边缘,使肛门尽可能暴露,是肛门直肠手术时的常用体位。
4 .蹲位患者下蹲或向下用力增加腹压。
是检查脱肛、直肠息肉及严重内痔的常用体位。
(三)常用的检查方法1.肛门视诊患者取侧卧位,医生用双手将患者臀部分开,首先检查肛门周围有无瘘管外口,肛门有无内外痔、肛裂,有无红肿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观察清楚其位置、大小、形态、色泽、是否出血等。
2.直肠指检患者取侧卧位,并作深呼吸放松肛门,医生以戴有手套或指套的右手食指涂上润滑油,轻轻插入肛门,进行触诊检查。
可以发现肛管和直肠下端有无异常改变,如触痛、变硬、波动感、肿块、狭窄及括约肌紧张度等。
若触及波动感并有触痛,多见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如触到柔软、光滑、活动的带蒂肿块,多为直肠息肉;若摸到凹凸不平的肿块,质地硬,.推之不移,退出后指套有血性粘液者,多为直肠癌;若手指插入肛门时疼痛剧烈,可能为肛裂;脱肛病人的肛门特别松弛。
指检后若指套带粘液、脓液或血性液体者,应送至实验室检查。
直肠指检在肛肠疾病检查中十分重要,特别是直肠下段及肛管直肠周围的病变,多在指检时发现。
3.肛门镜检患者取侧卧位,先将肛门镜外套及塞芯装在一起,涂上润滑剂,嘱患者张口呼吸。
然后慢慢插入肛门内;插入前先在肛门部轻轻按摩片刻,让患者慢慢适应,插入时先向病人腹侧推进,待通过肛管后,再向尾骶方向推进,待肛镜全部插人后拔出塞芯,在灯光照明下,边退镜边观察,注意是否有溃疡、息肉、肿块,齿线附近是否有内痔、肛乳头肥大,肛隐窝是否溢脓,肛管是否有裂口等。
4.乙状结肠镜检除肛门狭窄和妇女月经期不宜检查外,怀疑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病变,而肛门镜不能除外时,都可进行乙状结肠镜检。
特别是对直肠和乙状结肠肿瘤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临床对原因不明的便血、粘液便、慢性腹泻、粪便变形等症,均应作乙状结肠镜检。
操作方法是在检查的前一天晚上用千分之一的肥皂水清洁灌肠,镜检时患者取膝胸位,在镜筒上涂润滑油,缓缓插入肛内,开始指向脐部,进入肛门5cm后拔掉闭孔器,开亮电灯,装上接目镜和橡皮球,打人空气,一边观察,一边缓缓前进,进人肛门15em时可见肠腔狭窄,即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部位,此时宜小心调转方向,边打气边缓慢推进,切忌暴力推进,顺利时(约3/4 的病人)可进入30cra 深,然后边退镜边观察肠腔粘膜的颜色,有无溃疡、肿块、出血、分泌物等,对于肿块、溃疡应取组织作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
5.球头银质探针检查以球头银质探针自肛瘘外口徐徐插入,沿硬索方向轻轻探查,同时以左手食指插人肛内协助寻找内口,探针在肛管直肠内如能顺利通过的部位即为内口。
以探针检查,可以探知肛瘘管道的方向、有五分支、内口与肛管直肠环的关系。
操作时应轻柔有耐心,禁用暴力,以免人为引起新的内口。
6.X 线检查钡剂灌肠可观察直肠和乙状结肠形状、有无狭窄和梗阻、直肠和结肠的外部病变,如骶骨前畸胎瘤,可见直肠移位。
复杂性肛瘘,瘘管管道不清、内口不明者可用15%碘化钠从外口注人进行造影。
7 .其他检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若需要手术治疗,需作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大小便常规、心电图、胸透及肝功能、 B 超等检查。
现在纤维结肠镜已广泛用于临床。
三、辨证(一)辨症状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的症状有便血、肿痛、脱垂、流脓、便秘、小便不解、分泌物等。
由于病因不同,表现的症状及轻重程度也有别。
便血便血是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的共有症状。
血不与大便相混,点滴而下,或一线如箭,出血较多且无疼痛者多为内痔;便血少,血附大便表面,或便纸印血,且肛门疼痛者,多为肛裂;儿童大便带血,色鲜红,大便次数和性质无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血与粘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门有重坠感或便意频繁者,多为直肠癌。
若血色鲜红,血出如箭,并伴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脉数等症者,多属风热肠燥;便血色淡,伴有面色无华、心悸、神疲、乏力、舌淡、脉沉细等症者,多属血虚肠燥;便血色晦暗挟粘液,常伴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多为大肠湿热。
2.肿痛;常见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痔核嵌顿、外痔水肿、血栓外痔等病变。
肿胀高突,疼痛剧烈,多为湿热毒盛;如按之应指,多为肛痈酿脓;外痔突发肿痛,其色紫暗者,多为血栓外痔;肿势平塌,发展缓慢,疼痛较轻,伴全身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多为痨性。
(结核性)肛周脓肿。
3 .脱垂是n、川期内痔及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的常见症状。
内痔脱出时,脱出物多呈草莓状,其色暗红,或紫暗;直肠息肉脱出时,肿物呈圆形带蒂;直肠脱垂时脱出物呈圆柱形或圆锥形。
脱垂而不易回纳者,多因气血亏虚、中气下陷所致;内痔脱出,不能还纳,肿痛较甚,多为湿热下迫所致;若复染毒,则可出现肿物糜烂坏死。
4 .流脓常见于肛周脓肿或肛瘘。
脓出黄稠者多为湿热壅盛,属实证。
脓出稀薄不畅,或挟败絮样物者,多为阴虚湿热,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5 。
便秘是肛裂、痔、肛周脓肿等疾病的常见症状。
临床需结合其他症状进行辨证,如便秘时大便带血者多为肛裂,便秘并肛周红肿热痛者多为肛周脓肿,便秘且便时滴较多鲜血者多为内痔。
6.分泌物是指肛内或肛门周围有液体溢出。
常见于内痔脱出、直肠脱垂、肛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