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二十二课

合集下载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孟子》三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十二课《孟子》三章,具体内容包括《梁惠王上》、《梁惠王下》和《滕文公上》三个章节。

通过学习这三个章节,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观念,把握其仁爱、民本、道德等核心观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仁爱、民本、道德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并背诵《孟子》三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感悟孟子的思想观念。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课后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仁爱、民本、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孟子的思想观念,解答学生的疑问。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观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1. 《孟子》三章2. 内容:《梁惠王上》:仁爱为本《梁惠王下》:民为邦本《滕文公上》:道德修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

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如何践行孟子的思想观念。

答案:1. 对孟子仁爱、民本、道德观念的理解:仁爱为本: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实现社会和谐。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礼记》的作用和意义。

2.理解《礼记》中两则的含义和内涵。

3.掌握词语“变通”、“扬名”等。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并理解古代文化经典。

2.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祖父母。

【教学重点】1.理解《礼记》中两则的含义和内涵。

2.掌握词语“变通”、“扬名”等。

【教学难点】1.学生对《礼记》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的培养。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2.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 观看视频《礼记二则》的引入部分,以此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1.2 通过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问题: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礼记》?(很多学生都说不知道)2.阅读与分析2.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礼记二则》,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

2.2 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继而发表意见及感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理解和运用3.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内涵,帮助学生掌握生词。

3.2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讨论和归纳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2 教师统一表彰,班级发言代表进行总结,指出大家的收获和不足。

5.进行测验5.1 测验旨在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

5.2 测验之后,由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表现,并给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是了解《礼记二则》,学生们通过阅读感受其中的内涵和情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对中华文化重视的态度,提高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学会感恩,懂得尊重和孝敬祖父母。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针对《礼记二则》这篇经典文章进行阅读与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尊重礼仪、重视家庭、孝敬祖先等价值观念,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 掌握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增强民族自豪感。

-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情况。

2. 提问:同学们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吗?胜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强调这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2.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3. 教师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等。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2. 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二十二课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二十二课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第二十二课以和为贵教学目标:1、理解“以和为贵”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以和为贵”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以和为贵”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以和为贵”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君子修己以敬,德性充养于内,呈现于外的则是温润如玉的和悦气象,让人如沐春风。

如《论语・述而》中说“子之燕居,申中如也,天天如知也”。

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和”还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序。

《礼记・祭义》日:“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和颜悦色”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孔子日“色难”,侍奉父母做到了和颜悦色,才算是孝。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君子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态度温和,宽容大度。

二、新课教学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语译: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语译: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3、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语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唱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语译:我(孔丘)听说,不管是有封地的诸侯还是有食邑的大臣,不担心财产少,只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人ロ少,只担心境内不安定。

因为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穸;上下和,就不觉得人口少;境内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第二十二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十二课《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梦回繁华》教学设计学段:八年级学科:语文顺序。

(一)学生用浏览的方法,圈画各段的关键词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进而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作者介绍了这幅画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画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二)学生判定全文说明顺序,并细读第四段,判断局部说明顺序。

的繁荣局面”。

由此,绘画也“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创作背景、引出说明对象。

第2段:对张择端及画作创作时间的介绍。

“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知人论世、创作动机。

即内涵。

第3段:介绍画作的材质、着色、尺幅、主要内容;比喻句又对画作各个部分的欣赏做了形象的定调。

画作基本信息、形象概括总特点。

第4段:“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

画作主体内容。

即内容。

第5段:“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了重要的形象资料”。

艺术特点、历史价值。

即价值。

学生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各方面的情况,第四段从“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展开叙述,是按空间顺序介绍画作的主要内容。

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学生用浏览全文和勾画中心句的方法,对课文内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够理清说明顺序。

由于第四段说明顺序的特殊性,学生对课文重点也有了关注意识,为下面提出细读任务作铺垫。

《梦回繁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段:八年级学科:语文备课教师:呼市第三十八中学林文婧(二)浏览全文,细读第四段,体会本文语言风格的不同,总结语言特色。

1、查看自己在书上关于说明方法的勾画批注,思考不同的说明方法使语言呈现出怎样不同的特色。

2、黎孟德先生曾经也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画的骄傲》来描写《清明上河图》的内容,请大家仔细阅读以下片段,并回忆刚上课时同学们对图片的描述,比较分析和毛宁这篇文章在语言特色上的异同。

八年级上第22课教案解读及讲解

八年级上第22课教案解读及讲解

八年级上第22课教案解读及讲解。

教案结构解析我们看一下整个教案的结构,包括5个部分:一、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了解古代故事《刘罗锅传》中关于传承文化的主题,认识古代名人及其作品,并通过读懂文章、体验作品的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主要是通过“读懂文章”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当然,这并不局限于对于文章字面的理解,也包括对文章背后深层次的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体验古代名人所作的作品,去发掘其中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展现的异同点。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主要使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PPT呈现、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等,以期在积极参与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根据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到本次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感受、体验、探究和总结等多个环节。

重点内容解析通过上面的总体结构分析,我们现在具备了了解这个教案的整体框架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教案的核心内容。

根据教案的要求,我们应该主要重点了解《刘罗锅传》这篇古代故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蕴。

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教案主要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感受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助理老师呈现出用作者的笔调来讲传统文化的语言特点,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体验环节:这个环节主要通过学生们在小组中模拟古代名人所作的作品,展现出异国文化中所体现的色彩与风格。

总结环节,包括讨论和归纳等,能够巩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增强他们的管理能力。

教学方法解析教育教学方法的全系应用是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而教案中的教学方法也承担着传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引入方式,使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自信和兴趣,从而真正学好所需的内容。

感受环节:因为涉及到传统文化和文化背景,教师必须让学生们去模拟具体的情境和场景。

只有在深入到具体的环境中,学生们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文化要素和内涵,并掌握一些重要的语言技能。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2课《礼记二则》教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介绍两个古代的故事,阐述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并从中汲取敬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2. 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3. 掌握古代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引发学生思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2. 学生合作阅读课文,鼓励他们个别或小组提出问题,直观感受故事情节。

3. 共同分析课文,明确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5. 小组合作,设计问答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古代礼仪规范,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

2. 把握课文的主旨与核心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教案。

2. 学生:语文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7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国际礼仪大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问学生:你们对礼仪有什么了解?礼仪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 学生陆续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Step 2 导读(5分钟)1. 提问: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仪规范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仪?2. 学生回答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规范的背景。

Step 3 阅读(15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阅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惑。

Step 4 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明确主要内容。

2. 学生回答: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Step 5 讨论(1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义务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教科书
八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第二十二课以和为贵
教学目标:1、理解“以和为贵”的内容。

2、注意积累古代典籍中关于“以和为贵”的名句。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借助注释理解“以和为贵”的内容。

教学难点:积累“以和为贵”的名句,探讨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君子修己以敬,德性充养于内,呈现于外的则是温润如玉的和悦气象,让人如沐春风。

如《论语・述而》中说“子之燕居,申中如也,天天如知也”。

孟子曰:“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和”还体现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序。

《礼记・祭义》日:“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和颜悦色”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里,孔子日“色难”,侍奉父母做到了和颜悦色,才算是孝。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君子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态度温和,宽容大度。

二、新课教学
1、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语译: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卫灵公》
语译: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3、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语译: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

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

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唱酒。

这就是君子之争。

4、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语译:我(孔丘)听说,不管是有封地的诸侯还是有食邑的大臣,不担心财产少,只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人ロ少,只担心境内不安定。

因为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穸;上下和,就不觉得人口少;境内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

正因为
要做到这样,所以远方的人如果不归顺,就应该加强文教德化来使他们归顺,他们归顺以后,就要使他们安顿下来。

5、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语译: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天气不如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团结一致。


三、思考讨论
1.子日:“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的这句话虽没直接点出“和”,但君子之争,风度翩解,谦让有礼,究其本质,就是和谐。

想一想,孔子的“君子之争”在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指导意义吗?举例说说。

2.生活在和平国家的我们也许还不能真切感受到“以和为贵”的重要,上网查一查叙利亚、索马里、伊拉克等动乱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情况,再谈一谈你对“以和为贵”的理解。

四、延伸阅读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任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当时官拜安庆州知府,钦定五品)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

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面门。

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一个是朝廷一品大员,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州知府,都不能得罪,不敢轻易了断,甚至想辞官不做,以免招来杀身之锅。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让人捎给在北京当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

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坊?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于是将信交给来人,命他迅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打开书信一看,却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才是唯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

于是立即动员家人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

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了邻居一家人,“他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

”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

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的巷子虽短,留给后人的思索却很长。

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

“六尺巷”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五、积累与感悟
1.积累以下选文,读懂其意思。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

一《礼记·乐记》
2.中国古代像“六尺卷”这样“以和为贵”的经典故事还有很多,收集资料,看看你还能找到哪些。

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这些故事分别讲的是哪方面的“以和为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