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要对其概念进行界定,首先就应当先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并把握其内涵。
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这也就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
从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上来看,国内相关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存在着不同的阐释。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先生认为,“传统文化,是指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历代祖先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现实所能的条件,所创建、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
”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后了解到,学术界存在着常常将“中国传统文化”略称为“中国文化”这样的惯例,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这一概念也就直接相关。
如,张岱年、方克立在著作《中国文化概论》中表述到:“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享誉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
李宗桂在其著作《中国文化概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结构诸说进行总结梳理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划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层面,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层结构,即物质层面。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即心理的层面。
”韦政通所撰写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则认为中国文化具体包括了宗教、哲学、艺术、语文、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主要方面,并分别对这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立足于当下时代的发展背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也需要作出优秀与落后的相对区分才能够真正有助于我们的传承,更好的弘扬“本土资源”。
而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可以称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优秀”成分的评定应采用何种标准?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时所需特别注意的。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标要求】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概念阐释】文化交流与传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是广义文化;作为不停 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一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指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陶β瀚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g 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华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易除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g 代表中华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
【知识归纳】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起源:原始社会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2、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形成一华夏族的扩展思考:中华文化的起源有何特点?历史悠久,多元起源,华夏核心、辐射四周,多元一体(二)英基:先秦时期3商周时期(鬼神主义一礼乐人文崇德尚贤儒家源头)商:鬼神(天)主宰世间,商王能感应鬼神,因此得到恒常的天命 周:天命无常,唯有敬德保民才能得到天命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源头,塑造了中华“崇德尚贤”的文化品格;从敬鬼神到重人事,体现了人文/理性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2、春秋战国(孔子阐述西周礼乐文明儒家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源头)(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社会大变革:①经济: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周易》 强慢统函 辱的中华民族演变■ 商周时期内外服制T 分封制密切各地联系客观促进民族融合 ■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戎狄蛮夷认同华夏 ■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 秦汉时期汉族为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 近代时期中华民族概念形成②政治:分封宗法制破坏,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③阶级:士阶层崛起④文化:礼崩乐坏,私学兴起思想活跃:①华夏认同、血缘文化认同、民族融合②春秋时期:思皑同是产生于春秋战国大变革、大动荡背景之下,为什么各家的主张会有如此差异呢?共同目的:重建秩序(3)意义: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并举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并举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其实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宝贝。
比如说春节,这可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到了春节,大家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热热闹闹的。
还有中秋节,我们会一起赏月、吃月饼,听嫦娥奔月的故事。
再比如我们的汉字,方方正正的,多漂亮!从古代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简体字,汉字承载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还有中医,中医的针灸、推拿可神奇啦,能帮我们治好很多病。
像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国家。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贝吧!《有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朋友们好呀!今天来和大家讲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你们看,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会包粽子、赛龙舟,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大家齐心协力划龙舟的样子,是不是特别棒?还有武术,像电影里的大侠一样,飞檐走壁,可威风啦!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锻炼我们的意志。
戏曲也是哦!演员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化着好看的妆,唱着动听的曲子,把一个个故事演得活灵活现。
还有剪纸,一张纸在手里剪几下,就能变成漂亮的图案,像小兔子、小花朵,是不是很神奇?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有趣又有意义,陪伴着我们长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呢?比如说,我们每天早上起床后会跟爸爸妈妈说“早上好”,这就是一种礼貌,是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去公园的时候,看到美丽的花花草草,我们不会随便采摘,这是爱护自然,也是传统文化里的美德。
过年的时候,长辈会给我们压岁钱,这是对我们的祝福和关爱。
还有,我们在学校里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这也是传统文化中的友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暖和美好。
《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吧!你们知道吗?唐诗宋词可美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心情。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和价值观念,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道德修养、社会行为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象征,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
一、文化立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礼义廉耻、仁爱孝悌等传统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倡导孝道,提倡仁爱,注重修身养性,崇尚和谐共生。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中国人民树立起了高尚的品德典范,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精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和哲学精华。
从《诗经》到《孟子》,从唐诗宋词到京剧昆曲,从书法绘画到园林建筑,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这些文化精粹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示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三、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是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重要体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沿袭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家喻户晓的孔子学院、国学经典、传统节日等不仅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更让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文化创新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正积极融入当代社会生活,进行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经济发展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多样的文化现象。
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融入全球文明交流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五、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源泉。
传统文化的自信自豪感激励人民不忘根本、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文化力量。
在维护文化独立性、文化安全的同时,也要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自信。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只有深入挖掘、认真传承、广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为我们赢得世界尊重、塑造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文化形象。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争做民族文化优秀传人一、什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广义上看应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所有文化,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狭义上主要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的中国儒释道文化,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程朱理学。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内容十分丰富, 与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相比, 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有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方面的, 有体现在精神方面的; 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 特别是优秀的道德传统。
1.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
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观。
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3.有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思想:例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2. 传统艺术:例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等,这些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3. 传统习俗:例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活动,这些习俗和活动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
4. 传统科技:例如中医、农业、天文、历法等,这些科技在古代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5. 传统文学:例如《诗经》、《楚辞》、《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涵盖了思想、艺术、习俗、科技和文学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1.1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宝贵遗产,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代表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继承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古代智慧与思想,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综合性:中华传统文化集合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综合文化体系。
•内涵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想、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内容,涵盖面广。
•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家庭伦理。
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政治伦理和社会道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
2.1.1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中庸•孟子2.1.2 儒家价值观•仁: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社会。
•礼:讲究礼节和仪式,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孝:尊敬和孝顺父母,强调家庭伦理和亲情。
•忠:忠诚于国家和君主,强调公共利益和忠诚精神。
2.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哲学思考,追求心静自然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2.2.1 道家经典•道德经•老子说法2.2.2 道家思想•道:宇宙规律和人生意义的核心概念,强调自然和谐的重要性。
•无为:追求无为而治,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自然秩序。
•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
•废书:反对繁文缛节,注重简朴和自由。
2.3 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修行和慈悲心理,追求解脱和智慧。
2.3.1 佛教经典•法华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2.3.2 佛教思想•慈悲:心怀慈悲,帮助他人,追求真善美。
•禅定:通过冥想和禅修,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解脱。
怎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
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 创造性转化: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 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 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 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 创新性发展: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 、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要做到三点
❖ 一、 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例 子:三纲五常)必须具体分析和仔细剥离,切 忌一锅煮和一刀切。
❖ 二、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传承与 文化创新是内在统一的。传承是基础、是前 提,创新是方向、是生命,两者不可偏废。
总结
❖ 中国诚信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 展,一方面要积极吸纳西方诚信文化的精华 ,立足于依法治国和制度建设,提高公民的 整体诚信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 我国传统诚信文化的精华,推进诚信道德建 设,注重提升公民个人的诚信道德修养,修 身养性!
THANK YOU!
什么是中华腐朽传统文化?
按精华与糟粕又分为两大类: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与中华腐朽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华腐朽传统文化?—— 就是 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国家指导思想。 以 儒家文化为例,核心思想是以“人人效忠皇 帝”为中心而依次展开并递进的三句帝王思 想: ❖ 1、国以帝为本的皇权思想; ❖ 2、帝以刑为本的刑罚思想;
3.打造诚信社会,建立完备的诚信体系。全 方位的打造诚
❖ 信社会!特别是要建立完备的企业信用体系和 个人信用体系
❖ ,建立完备的社会信用记录和监督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的封建社会是全能文化,既有治人安家的道德功能,也有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儒家文化被打倒以后这两个功能全部否定。
不管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儒家文化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儒家文化治人安家的道德功能依然存在,并没有过时。
所以,我们今天弘扬儒家文化,仅仅是重启儒家文化治人安家的道德功能,并不是走复古主义道路重启儒家文化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西方文化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是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
一、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指1840年之前土生土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相对于1840年之后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即西学而称之为国学,相对于目前的现代文化而称之为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位一体”的综合文化,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从公元前134年开始儒家文化就成为主流文化、主体文化、主脉文化。
明代大儒王阳明说过,如果把中国文化比作房舍的话,儒家是正堂,佛家、道家就是厢房。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时期儒家文化从民间流行文化提升为国家正统文化,从百家争鸣中的一种学术思想,上升为独尊儒术的国家指导思想。
从此儒家文化作为国家意识形态长达两千零四十五年(公元前134——公元1911年)以公元前134年儒家文化成为国家指导思想为标志,儒家文化划分为汉前儒家文化与汉后儒家文化两种类型:1、什么是汉前儒家文化?汉前儒家文化——就是公元前134年汉代以前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的儒家文化,其核心思想是以“仁者爱人”为精髓而依次展开并递进的三句人文主义光辉思想:第一、国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第二、人以德为本的贵德思想——曾参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第三、德以孝为本的重孝思想——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汉前儒家文化因为是民间文化所以坚持家庭伦理道德为主,突出以姻缘血缘为纽带的孝亲文化,突出以德治国的泛爱文化,主张以孝立德、以德立人,以人立国,从而建立人人相亲相爱、以礼仪为用、以和谐为贵、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粹”、“金屑”、“金玉良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发扬光大的儒家文化。
汉前儒家文化,就是指原汁原味的先秦原始儒学。
我们今天发扬光大的儒家文化,就是原汁原味的先秦原始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文化、孝敬父母的孝亲文化,推己及人的泛爱文化,并不是汉代以后被历朝历代封建文人阉割、篡改、糟蹋的儒家文化。
2、什么是汉后儒家文化?汉后儒家文化——就是公元前134年汉代以后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国家指导思想。
从公元前134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长达2045年。
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人效忠皇帝”为中心而依次展开并递进的三句封建主义帝王思想:第一、国以帝为本的皇权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第二、帝以刑为本的刑罚思想——秦法规定路边倒点垃圾就要剁手,“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趾,又黥为城旦”即五人一同偷盗,偷盗一枚半两钱以上的罪犯,要被斩掉左脚趾,同时还要在脸上刺字后判四五年徒刑去修筑城墙。
第三、刑以杀为本的暴政思想——商鞅以“谋反罪”而被五马分尸,吕不韦以“操国事不道罪”,被逼自杀,李斯以“谋反罪“,“腰斩咸阳市”。
秦二世甚至提出“以杀人众者为忠臣”。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
仅仅当了46天的秦王子婴立即向刘邦投降。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秦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心尽失。
刘邦入关后,了解民情,顺应民意,抚慰民心。
“约法三章”树立起了新政权威严天下、取信于民的形象,也奠定了汉高祖刘邦的历史地位。
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刘邦取得天下,西汉、东汉王朝先后393年。
汉后儒家文化因为是国家文化所以坚持政治伦理道德为主,突出忠君爱国的忠君文化,突出以法治国的严刑酷法,主张以忠立德,以德立人,以君立国,从而建立人人效忠皇帝、以刑罚为用、以皇家为贵、天下为私、世代沿袭、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汉后儒家文化,主要包括两大部分:A、汉代新儒学,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概念发展了“君权神授”思想,强调君权的天然合理性和神圣不可侵犯性,从此往后“奉天承运”成为历朝历代皇帝维护封建统治的尚方宝剑!董仲舒是儒学发展历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大思想家,虽然“天人感应”思想是错误的,但它对于巩固封建社会家天下国家政权是有用的。
董仲舒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五条亘古不变的完整做人道德标准,是董仲舒对儒家文化的最大贡献。
公元前134年经董仲舒倡议儒家文化被汉武帝定为中央政府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在以后的2045年(截止1911年辛亥革命)时间里,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儒家文化“修身齐家”的道德功能,“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功能始终没有变。
儒家文化作为封建国家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成就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儒家文化作为普通百姓治人安家的灵丹妙药造就了一大批孝子、善人、好人、君子、圣人。
所以,创立儒家文化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第一圣人,发展儒家文化的孟子是中华民族第二圣人,完成儒家文化的董仲舒是中华民族第三圣人。
B、宋明新儒学,其代表人物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思想,否定了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食色性也”的正常人欲,从而把人的正常欲望和人的“非分之想”的贪欲混为一谈。
从而为封建社会“以理杀人”提供了荒唐的理论依据。
正确的提法应该是“存仁义、灭贪欲”。
上述“天人感应”的“君权神授”思想,“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思想都是被封建文人阉割、篡改、糟蹋的儒家文化,是汉后儒家文化中的“国渣”、“泥沙”、“废铜烂铁”。
这也是辛亥革命要消灭的封建文化,这也是“五四运动”要打倒的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孔家店”,这也是毛泽东所反对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思想。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的封建社会是全世界唯一全能的无神论文化,既有百姓治人安家的道德功能,也有帝王治国安邦的政治功能。
第一、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文化是塑造健康人格的立人之本,没有这个立人之本,人就不能称之为人,仅仅是有人形、没人格,会说话、没人性,穿衣服、没廉耻的衣冠禽兽。
第二、儒家孝敬父母的孝亲文化是构建和睦家庭的齐家之本。
没有这个齐家之本,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就会发生紊乱、病变、癌变。
孩子缺德问题,官员腐败问题,都和家庭紊乱、病变、癌变有关。
第三、儒家推己及人的泛爱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修身之本。
一个人在家庭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家庭私德、家庭美德,作为一个道德完美的人,仅仅有做人的本分,有家庭私德远远不够。
还必须要有儒家推己及人的泛爱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才能把做人的本分升华为做人的觉悟,才能把家庭私德提升为社会公德。
所以儒家推己及人的泛爱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修身之本。
没有这个修身之本,人就很难在社会上生存、发展,不是你伤害别人,就是别人伤害你,即进入“我害人人、人人害我”的互害模式。
只有儒家推己及人的泛爱文化,才能使人类进入最理想的“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互爱模式。
第四、儒家忠君爱国的忠君文化既是封建社会公职人员效忠皇帝的立身之本,也是君王治国安邦的治国之本。
没有这个立身之本,官员就无法开展工作啊。
因为封建社会是私天下、家天下,每个公职人员无论官职大小都是皇家的家奴、皇帝的奴才、百姓的老爷。
不能奢望公职人员不效忠皇帝而服务百姓。
没有儒家的忠君文化作为皇帝的治国安邦的治国之本,皇帝就没办法统治国家啊。
因为皇帝挑选官员、考察官员、提拔官员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官员能不能效忠自己、报效朝廷,对于那些图谋不轨的逆臣、奸臣、叛臣,皇帝要么撤职、要么流放、要么杀头。
所以,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忠臣良将是江山社稷稳固的英雄豪杰,奸臣叛将是江山社稷易手的罪魁祸首。
所以,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汉前儒家文化和汉后儒家文化的本质区别——汉前儒家文化是诸子百家中的民间流行文化,是洗澡盆里的宝贝孩子。
汉后儒家文化是被封建文人阉割、篡改、糟蹋的儒家文化,是洗澡盆里的肮脏污水。
我们的正确做法是抱起宝贝孩子、倒掉肮脏污水。
我们既不能像1915年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一样愚蠢地把孩子和污水都当成垃圾一块倒掉,走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像复古主义那样愚蠢地把孩子和污水都当成宝贝一块供奉,走全面复古的封建主义旧路、老路、死路。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就是儒家的做人文化、孝亲文化、泛爱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糟粕就是儒家的忠君文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中华文明5000年的辉煌史,就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发展史,中华民族连续五千年不倒、不散、不垮的精神支柱就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它历经伏羲文化、西周文化、儒家文化三个阶段:1、伏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起始阶段8000多年前产生于甘肃的伏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生起始阶段。
伏羲是原始社会末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山鼻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连接西周文化、儒家文化的精神纽带。
标志是诞生了由伏羲创作的>,产生了阴阳、八卦思想——“阴阳两分天地开、八卦一画文明启”,使中华文明成为全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西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完善阶段3000多年前产生于陕西的西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完善阶段。
文王、周公是奴隶社会中期伏羲文化的承前启后的继承者、实践者、开拓者——西周文化是伏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说,西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河流。
标志是诞生了周文王修订的>,产生了礼仪文化,各种礼乐制度和礼仪规范,使中国成为世界仅有的“礼仪之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使周王朝延续808年的历史(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成为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
3、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成定型阶段2500多年前产生于山东的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成定型阶段。
孔子是奴隶社会末期西周文化的承前启后的继承者、实践者、开拓者——儒家文化是西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因此说,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主体、主脉,是伏羲文化、西周文化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