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代码071100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标准

教学计划一、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二、专业代码071100三、招生对象与学制(一)招生对象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二)学制三年制(含顶岗实习一年)四、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具备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
2、具备自学能力,能在短时间内快速熟悉一个新软件。
3、具备基本的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能达到办公要求。
4、具备图像处理能力,并能完成广告的制作。
5、具备网站建设及维护能力。
6、具备影视后期的处理能力。
五、职业能力描述(一)基本知识要求1、文化基础知识:具备本专业中职生必备的德育、语文、英语、体育、音乐及人文素养等基础知识。
2、专业基础知识1)掌握计算机常用应用软件的基础知识。
2)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维护专业知识。
3)具备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信息处理的能力。
4)具备常用排版软件的使用能力。
5)具备图像处理及广告制作能力。
6)具备动漫制作及网站制作能力。
7)具备影视后期处理的能力。
(二)职业素质要求1、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
/2、具有自我管理、自我领导、自我完善意识,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3、具备热爱祖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有良好的竞争意识,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
4、具备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自省、自控、抗挫等社会能力,思想品质积极、健康、向上。
5、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就业观和人生观,做到个人价值观与集体价值观的衔接统一。
(三)核心技能要求1、公共文化基础能力: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与竞争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社会责任感。
2、公共专业技能: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排版能力,具备图像处理、广告制作、动漫制作、网站设计及室内装潢设计等能力,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组装与维护,能有效的对信息进行科学管理。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模式

浅析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模式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划分为“三类式”,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训课。
文化基础课指语文、数学、外语等通用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一些由抽象程度较高的原理性知识构成的课程;专业实训课则是由较为具体的单项技术的理论知识构成的课程。
把这些课程按照从基础到应用的顺序进行排列,便得到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让学生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方面,“三类式”课程模式是比较有优势的,而且教师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课程模式,因为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教育采取的就是这种课程模式。
问题不在于这种课程模式本身是否合理,而在于它是否适合职业教育,或者说是否是职业教育所需要的课程结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导向性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必须最大限度地与工作实际对接起来。
但是“三类式”课程模式基本上是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在这种模式中,实践只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从而被置于理论的附属地位,职业教育课程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被颠倒了,使得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完全不相符合。
1、专业定位及培养方向模糊学校之所以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是因为别的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并且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形势比较看好,学校本身却缺乏对该专业的了解及深入的论证分析,从而导致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设置盲目,培养方向模糊。
由于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的分工越来越细,这样的培养目标显得过于宽泛,学生的专业定位不是十分明确,这种培养目标的局限,在培养计算机行业化、专业化人才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2、课程设置不科学(1)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这就给计算机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们在授课中常有这样的体验:讲授理论课时由于内容抽像难理解,结果一方面教师在拼命地想讲明白,学生们也非常专注地想听明白,但计算机中的许多术语、原理、命令等总让许多学生如坠雾里,到上机操作时茫然不知从何下手,结果造成教师教时费力,学生学习吃力,实际效果不好的尴尬现象。
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 1 期 2
丁春明:中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项 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6 1
两者 是 同构 的 , 它在 课程 开 发专 数字音频编辑 、 动画与视频制作 、 多媒体作品设计 性结 构 转换 过 程 , 家 的行 业技 术 人员 的指 导 下 ,由学 校 一线 骨 干教 与制作 ( 分专业 方 向选开 ) 。 第 三层 面 开设 企业 网络搭 建 与应 用 、网 页编 师完成。参与者不仅要对本专业的工作任务和知
辑 技 术 、 算 机程 序设 计 、 务器 及 网络 设 备参 数 识结 构 非常 熟悉 ,而且 还 必须具 有 一定 的职 业教 计 服
些初 步 尝试 。
关键词 :中等职校 ; 算机专业 ;项 目课程 ; 程开发 计 课
中 图分 类 号 : 1 G7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 4 1 20 )2 0 6 - 2 62 7 0 (0 8 1 - 0 0 0
一
、
项 目课 程 的确定
用 的或一 般 的职业 知 识 和职 业 能力 。指行 业 岗位 计 算 机基 础 应 用能 力 、 算 机组 装 与 维护 能 力 、 计 速 录 能力 等 ;2 ( )特 定 或 专 门 的职 业 知 识 和 职 业 能 力 。指行 业所 需掌 握 的 图像 处理 能 力 、 画设 计能 动 网站设 计 与 网 页制作 能 力 、网络 安 全 和管 理 维 护
Vo. 1 23
Ge e a o 2 n rl .1 N l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课程体 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分析 , 对建设符合职业教 育特点的中职计算机教育课程体 系提 出了
建议 。
[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 课程体系 ; 计算机专业 [ 中图分类号]G 3 6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0 94 (09 0 0 2 0 0 9— 0 2 20 )6— 0 1— 3
( dct nlTcnl yCne, i ece nt t o ni e n E uai a eho g et nTahrIst e fE gn r g o o r s i u ei
ad Tcnl y Ca cu i 105 ,hn ) n eh o , hn h n n 30 2 C i o g g a
随着 产 业结 构 调整 的不断 深入 , 以高新 技 术 改造 传
统产 业 , 劳动 者 和第 一线 应 用型 技术 人 才 的素 质 对 要求将 不断提 高 , 以预见从现 在 开始 的几 十年 内 , 可
够使 新 学 知识 较 有效 地 得 到 同化 , 而迅 速 纳入 学 从
习者 的知识 结构 网络之 中 , 当运 用 时 , 能按 网 络应 看到 , 多年 来
职业技术 教育在 提高 国民素质 和 民族创 新 能力 中具有 不 可替 代 的地 位 和作 用 , 国家 工业 化 和生 是 产 社 会化 、 代 化及 至 知识 经 济 发 展 的重 要 支 柱 。 现
服 务 , 基 础课 为 专 业课 服 务 , 后 有 序 , 循 着 专业 先 遵 循 序渐进 的认识规 律和学 习顺 序 , 便于 教 学 , 利 于 有 学 生掌握 系统 的理 论知识 。讲 究知 识 的系 统结 构完 整 性 和 内在 的有 序联 系 , 符 合现 代 认 知学 习心 理 也 学所 提示 的认知学 , 呈等级 性或 累 积性 的规 律 , 它能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具备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操作和信息获取;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计算机伦理道德观念。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和应用领域。
2、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
3、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操作系统的操作方法。
4、理解办公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流程。
5、知晓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网络服务。
(二)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等。
2、熟练安装和使用常用的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
3、运用办公软件进行高效的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设计。
4、掌握网络连接和设置,能够利用网络获取和交流信息。
(三)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发挥创造性。
3、树立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三、课程内容(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和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
(二)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桌面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操作、系统设置等。
(三)办公软件1、 Word 文字处理软件:文档的创建、编辑、格式设置、页面布局、表格制作等。
2、 Excel 电子表格软件:工作表的创建、数据输入与编辑、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数据图表的制作等。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置

河南科技上SCIENCE &EDUCATION科教纵横目前,相对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发展速度,计算机应用教育显得相对滞后,计算机较高层次的应用教育,特别是各种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育明显不足。
这是摆在我们中职学校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在计算机已经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够掌握。
而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缺乏。
如:机关、企事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都缺少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才。
目前中职计算机教育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经过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的学生,要达到上述各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毕业后还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培训。
因此,必须要对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使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更具有竞争力。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的要求1.初级能力要求。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正确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2)掌握DOS 、WIN-DOWS 操作系统;(3)掌握文字和表格处理软件,完成中英文文档、报表的输入和处理制作;(4)能够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浏览、下载,收发电子邮件和传真;(5)掌握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能够编写一般简单的应用程序,并能熟练进行上机调试,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程序并能进行移植应用;(6)能够判断和防治计算机病毒;(7)能够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对计算机进行一般简单的维护。
2.中级能力要求。
(1)具备初级能力;(2)具备开发数据库的能力,并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3)能够判断、检测和排出计算机的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4)掌握WINDOWS NT/2000操作系统的使用;(5)能完成流行软件的安装、配置、调试和使用3.高级能力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反思与研究[摘要] 本课题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原则,就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思路和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框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外设与维修职业方向为特例,提出了基于职业方向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框架以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职业方向培养框架一、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职业教育学习是一种应用性技能学习,也就是说要把计算机当作一个工具,对学生而言,“微处理器的原理、结构和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存储器、CPU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送、可编程接口芯片”等理论也就显得遥不可及。
实践应用中即使不学习这些理论,也不会影响他们打字的速度、排版的美感,为什么要把“理论”看得这么重呢?计算机的普及在于它首先占领了办公自动化这块阵地,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也非常看重“办公”这一功能,而最能代表“办公”功能的技能是文字录入与排版。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从原先的办公领域拓展到商务领域、美术领域(平面美术设计)、影视领域(如3D动画制作)、行业领域(如教育行业的课件、机械行业的CAD、电子行业的电子图版等)和计算机本专业领域(如网络管理)。
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已完全失调,也导致了专业和行业以及职业的严重脱节,直接造成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窘境。
从现在中职毕业生出路看,电子、机电等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少数几个进入单位做打字员外,既不能成为系统维护员,也不能成为软件开发员,更不能成为网络管理员,外设维修员。
这是什么原因?是计算机行业萧条、人才饱和吗?当然不是。
计算机行业很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而我们的中职毕业生,除了打字外,基本上没有一技之长了,说好听点是“通才”,所有皮毛都懂一点;说得不好听一点,是什么都不会。
重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体系研究

重构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体系研究[摘要]以往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通过减少理论课程、增开专业课程突出专业技能。
然而随着中职学生就业面越来越广,该思想导致了专业课程设置陈旧、学生发展潜力狭小、学生综合素质差等诸多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立体化、多层次、开放性的教学资源体系。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资源体系一、更新观念,立足现实,做好改革准备1.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
“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人格培养,根据发展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变“教师传道”为“教师引导”的平等、探索的课堂互动模式,使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以能力为本位”是指中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强调能力培养,包括素质能力、知识能力和专业能力,即沟通、团队合作、工作礼仪等核心能力,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相应岗位的专业技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直接服务于行业,要求其关注行业人才需求及变化,专业课程内容注意教学与行业需求结合、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技术结合,缩小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实现职业学校育人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2.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现存问题。
计算机应用正飞速地朝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与社会需要、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1)文化课程过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不足,未能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及良好职业素养的要求,导致学生就业出现问题,如面试成功率低、与同事无法有效沟通、缺乏团队工作能力、与上司交流无合适礼节等。
(2)根据行业要求针对性培养的人才不足。
近年来,除会计、电算化等个别专业具有一定行业特点外,不少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显得单薄和简陋,疏于更新,学生除学习计算机基本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操作外,欠缺对计算机最新应用知识、行业软件应用技能的掌握,已无法适应各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多方位、高素质的需求,导致学生无法有效从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架构反思与研究
[摘要] 本课题根据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和中职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原则,就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改革思路和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框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外设与维修职业方向为特例,提出了基于职业方向的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框架以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职业方向培养框架
一、中等职业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生的计算机技术职业教育学习是一种应用性技能学习,也就是说要把计算机当作一个工具,对学生而言,“微处理器的原理、结构和指令系统、汇编语言、存储器、CPU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送、可编程接口芯片”等理论也就显得遥不可及。
实践应用中即使不学习这些理论,也不会影响他们打字的速度、排版的美感,为什么要把“理论”看得这么重呢?计算机的普及在于它首先占领了办公自动化这块阵地,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也非常看重“办公”这一功能,而最能代表“办公”功能的技能是文字录入与排版。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应用已经从原先的办公领域拓展到商务领域、美术领域(平面美术设计)、影视领域(如3D动画制作)、行业领域(如教育行业的课件、机械行业的CAD、电子行业的电子图版等)和计算机本专业领域(如网络管理)。
由此可见,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相关行业的发展已完全失调,也导致了专业和行业以及职业的严重脱节,直接造成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窘境。
从现在中职毕业生出路看,电子、机电等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找到对口的工作,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少数几个
进入单位做打字员外,既不能成为系统维护员,也不能成为软件开发员,更不能成为网络管理员,外设维修员。
这是什么原因?是计算机行业萧条、人才饱和吗?当然不是。
计算机行业很需要有一技之长的专门人才,而我们的中职毕业生,除了打字外,基本上没有一技之长了,说好听点是“通才”,所有皮毛都懂一点;说得不好听一点,是什么都不会。
如果电脑公司同意录用中职毕业生,那也要重新培训,说“学校学的,没用”。
“职业化”的一大特征是专门化,也就是它的课程设置有单一的目标,有相对集中的科目,学习目标相对要高、精、专、深,所培养的人才是“专才”而不是“通才”。
比如学网络管理,就不必学办公系统;学平面设计,也不必学软件开发。
社会需求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行业需要专才,我们就培养专才,只有这样,我们的专业才有生命力。
要让中职计算机专业“永葆青春”,就必须接轨市场,接轨职业,使“课程设置职业化”。
由培养目标看,中职计算机专业也必须与计算机行业发展接轨,完成“课程设置职业化”的转变。
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培养目标有着因果的直接关系,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满足各地、各行业对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正如蒸汽机的发明引领全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一样,计算机的使用引爆了时代的又一次革命,人类开始迈入信息时代,机器技术与数字技术结合完成了更新换代,新兴行业不断诞生。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一成不变的课程能满足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需要吗?现行课程的明
显滞后、内容陈旧、范围狭窄、设置偏颇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吗?被发达国家所广泛应用和我国一些计算机培训机构所推崇的On-job Training(工作项目实践)按照以“项目”带动的“综合实践”教学理念,从项目设计、项目管理、经营核算到人际交往以及计算机专业的各方面的各类知识进行训练,它最有效的缩短了学习与工作接合的“磨合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
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如果说,“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中初级专门人才”的话,那么,职业培训中的就业教育和On-job Training 就是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
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和推行课程置换以利于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和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巨大的关系的,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已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地职业教育发展也是各具特色。
教育部教职成[2000]8号文件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关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的通知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提出了一个广泛适用的指导原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技术和教学的需要,尤其是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猛的莫过于计算机技术,真可谓日新月异,再加上我国职业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使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1、计算机专业教学框架陈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不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其教学架构都得益于大学教育体系,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重专业而轻职业,也就是重理论而轻应用。
或许是受了大学“学术型课程”设置的影响,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和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2001年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提出的教学计划,三年学习中,专业基础课安排了《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电路基础》、《电工基础》、《编程语言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计算机原理》、、《计算机专业英语》等课程;专业技能课安排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等课程,同时还根据不同方向安排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和多媒体技术方向的选修课程,其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职业技术课程,比如《汉字录入》、《电脑排版》等实用性课程,在“只有通晓基本的道理,才能更好的应用”的“学术化”课程设置思想的影响下,专业基础课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技能课则放在了次要甚至是被忽略的位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随后又出现了重办公应用的现象,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