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夜雨寄北》教案

合集下载

夜雨寄北教案(优秀4篇)

夜雨寄北教案(优秀4篇)

夜雨寄北教案(优秀4篇)《夜雨寄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

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

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

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时间:1课时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

(点击注释)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

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

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3、指名读,齐读。

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

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

(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

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

)(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

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

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

)——梳通句意。

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

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 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 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 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 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 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说给同学听听。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讨论讨论, 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 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 边读边品议。

3.比读。

愿意读的同学, 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 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五.小结学法, 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 自己赏析, 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利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2和3三.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

在中国的诗坛上, 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少有文名, 抱负远大, 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 26岁时, 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 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

但由于政治原因, 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 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

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 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 丈夫常年宦游在外, 夫妻聚少离多, 只好鸿雁传书, 倾吐相思。

初中夜雨寄北教案

初中夜雨寄北教案

初中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分析诗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诗中的情感和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夜雨寄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夜雨寄北》,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主练习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3. 意象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夜雨”、“孤灯”、“湿竹”等。

(2)通过想象和描绘,让学生感受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4. 情感理解:(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情感,如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诗人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所表达的情感。

5. 拓展与对比:(1)引导学生了解《夜雨寄北》与其他诗歌的异同,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2)通过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李商隐的诗风和特点。

6.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节奏、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2)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 学生对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夜雨寄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雨寄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夜雨寄北-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夜雨寄北》的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2.掌握诗歌的解析方法和技巧;3.锻炼学生通过阅读与思考,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和意义,增强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诗歌欣赏1.引入:让学生回顾自己在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提醒他们预习本节课。

同时,简单介绍一下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夜雨寄北》。

2.教学过程:–第一遍朗读:老师朗读全诗,让学生跟着读;–第二遍朗读:让学生抄录下来;–分析诗歌: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语言特点和意义;–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存在的问题,如“何以消烽火”,“不负相思意”等等;–译文比对: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强化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3.集体朗诵:让学生学习诗歌朗诵的技巧,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语言特点和意义;2.告诉学生如何通过译文比对,深入理解诗歌;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理解的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高;2.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了解不足;3.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解析能力和鉴赏能力不够。

教学方式1.讲授法:结合识字、译注、批注、讲解文化背景等方法,教授《夜雨寄北》的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2.比较法:让学生对比原文和译文,突出文学作品的特点和意义;3.查找法: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文学知识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资源1.语文课本;2.诗歌朗读录音;3.诗歌的各种译文和注释;4.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和课件。

课后练习1.完成课本上《夜雨寄北》的理解题目;2.思考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并写下自己的体会;3.参与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和诗歌欣赏能力。

总结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学作品,并让学生对诗歌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和研究。

同时,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理解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语言能力。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

《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雨寄北》。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2)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奋发向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意义。

(3)分析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意象分析,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2)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寓情于景、对仗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

(2)讨论如何关爱亲友,珍惜相处的时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夜雨寄北》。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小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分享等。

4. 学生对亲情观念的认同和珍惜时光的态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夜雨景象,让学生置身于诗人的创作情境中,增强代入感。

2. 对比分析:与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诗作进行对比,分析《夜雨寄北》的独特之处。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

《夜雨寄北》教案设计优秀5篇《夜雨寄北》教案设计篇一课题:《夜雨寄北》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李商隐的文学常识;有节奏地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意蕴。

2、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所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文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我想这其中大家较为了解的应该就是李白与杜甫吧。

其实,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许多著名的诗人,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夜雨寄北》。

二、整体感知1、释题。

“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

“寄北”即寄给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长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称;一作“内”,即内人、妻子,指寄给在北边的妻子。

文题蕴涵着离情别绪的绵绵意境。

2、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一叁—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

曾任县尉、秘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

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斥时政,“无题”诗也常有所寄寓。

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有《李义山诗集》传世。

3、写作背景。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较有特色。

他与杜牧生活在同一时代,被世人并称为“小李杜”。

秋雨绵绵中的有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齐读。

三、感受品味1、“君问归期未有期”——您问我的归期,但我的归期没有定。

品评: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雨寄北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雨寄北教案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境构造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涨秋池”的意象运用,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其他古诗词中的类似表达,帮助学生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夜雨寄北》相关的情感表达问题,如“如何通过自然景象描绘内心情感”。
- 修辞手法的学习:识别并理解诗词中运用的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 文化背景的融合:结合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时代意义。
举例解释:
- 例如,诗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秋池”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情的深沉。学生需要理解“涨”字的运用不仅形象生动,还增强了诗句的情感浓度。
6. 通过对《夜雨寄北》的深入学习,使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培养正确价值观;
7.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敏感度,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夜雨寄北》原文的准确理解和背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诗词内容,理解诗句含义,并能够流利背诵。
- 诗词意境的把握: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气氛,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诗词的深层意境。
- 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标准答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进行诗词的个性化解读。
举例解释:
- 对于韵律理解,可以对比分析“期”字词的音韵规律。
- 在解析关键词语时,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巴山夜雨”背后的孤独与期待,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来的。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夜雨寄北》这首诗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好奇和思考。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夜雨寄北》教案(精选5篇)

《夜雨寄北》教案(精选5篇)

《夜雨寄北》教案(精选5篇)夜雨寄北教案篇一一。

“窗”见证勤学苦读宋真宗赵恒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在古代,多少读书人的悲欢就在窗内窗外上演。

“十年寒窗无人问”写出了多少读书人的酸甜苦辣,“两耳不闻窗外事”道出了多少读书人的专注,那“萤窗雪案”的典故更诉尽了穷书生的辛酸。

有人“一举成名天下知”了,走上了飞黄腾达的仕途。

但也有很多“苦心人”失望了,像蒲松龄、张继,好在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证明了自己。

正如台湾作家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所说:“1200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的那张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

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二。

“窗”体现丰富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思念、牵挂、孤独,在一扇扇“窗”前展现地淋漓尽致。

王维的“窗”道出了不尽的思乡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其二》)一个人对故乡的思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接在一起。

窗外寒梅、窗内人,这窗前的那株寒梅可能就蕴含着当年作者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则把相思的愁苦与甜蜜展现出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西窗剪烛”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何等的温馨!何等的甜蜜!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则道出了无尽的凄苦。

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的她此时,窗内,零丁一人;窗外,看到的是“旧时相识”的雁、“憔悴损”的“黄花”,听到雨打梧桐的残声。

其处境是何等的凄凉!其心境是何等的凄苦!苏轼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江城子》)和贺铸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鹧鸪天・半死桐》)则让人感到两位诗人对亡妻无尽的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课例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教师
所在学校
版本、册数
课目名称
部编本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通过微信小程序“作业登记簿”布置作业和收集反馈信息,回顾总结所掌握的古诗赏析方法。
2、小组合作赏析《夜雨寄北》,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进行快速的总结。巩固学生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应用了电子白板的圈点勾画点评功能,快速高效。合理,效果好。
应用了PPT文稿演示功能,并配以图片、音频和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功能得以实施。合理。效果好。
解决了哪些教学关键问题及形成了哪些生成性资源?
在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中,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较难,如果布置作业的话,容易出现学生抄袭作业,并且作业第二天交上来,教师收集批改,周期较长,教师要进行第二次备课,时间较紧;第二个就是很多家庭的家长在学生进行前置学习时,没有参与到学生中的学习中来,没有形成教育合力。微信小程序“作业登记簿”,小巧、易用,且不需要专门下载APP。所以,在解决学生前置性学习和教师第二次备课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检测预习效果,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生。学生在交流中,回顾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的自主之后,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同伴互助,主动建构知识网络。
巩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PPT运用中国风图片,创设古韵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信小程序“作业登记簿”及时布置、收集反馈信息,并限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并在此交互过程中,教师可及时修改作业,进行第二次备课。
3、以《南乡子·烟漠漠》为例,当堂检测。
教学重点、
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建构从方法到实际鉴赏的迁移能力。
措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教师逐字逐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并教授解题技巧,及时查漏补缺。
学习者分析
以《夜雨寄北》为范例,主要考虑符合成都市中考中以鉴赏绝句为主,难度较低,比较容易让学生上手。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掌握了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但是通过实践来看,有部分同学实践操作能力较不理想。所以在设置一首词作来巩固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资源使用
及分析
一、导入
二、检测前置性学习成果
三、方法回顾
四、牛刀小试
两句三年得,
一吟泪双流。
知音若不赏,
归卧故山秋。
《夜雨寄北》中的赏析点。
1、题材内容与主旨情感。
2、常见意象及其含义。
3、艺术技巧。
4、语言特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南乡子·烟漠漠》
师出示该诗,让学生诵读,并指出诗中让自己体会最深的诗句,并谈谈感想。
教学反思
应用前后教学效果的比较,教学创新、资源应用创新、交互过程和结果的思考等。
应用前,布置作业较为常规,费时费力,教学创新不足、资源应用陈旧,交互过程几乎没有,师生之间没有及时沟通的机会,交互结果也不理想。
应用后,教学效果是首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主动及时提交了音频、视频和书面的作业至微信小程序“作业登记簿”,教师适时监控,对一些不理想的作业及时反馈给家长和学生,让学生进行更认真的重做。在课堂上,教学因信息技术的创新而创新,资源整合得更多更好,在交互过程中,师生的体验感更强。从结果来看,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让教学更高效。
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师进行及时现场生成总结方法之外,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更正。并在PPT中呈现方法。
利用电子白板的诸多功能,高效实现文本内容与现场生成的内容融合。
应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小结
应用了哪些功能,是否合理?效果如何?
应用了微信小程序“作业登记簿”发布作业,收集作业,批改作业功能,将前置学习情况掌握,教师再进行第二次备课。此功能将家长引导至学生的学习中,有利于学生的前置学习高效,并有合作学习。合理。效果好。
师出示微信小程序“作业登记簿”中的作业情况,包括作业内容、要求和限定的时间,诵读的音频和视频、学生设计的赏析题,学生进行互评。找出优缺点。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并结合所学古诗词,总结方法,进行小组推优,并在全班交流。
师引导学生一起细读文本,并进行古诗词鉴赏。
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唤醒学生阅读中国古典诗歌的感性体验和回顾之前所学的方法,为下面的分析进行铺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