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doc

合集下载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游东坡文言文阅读答案(2篇)2023年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精)一后来才知道,这些诗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

黄州是一段艰难岁月。

在这里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仿佛从了这两首词的境地。

但我读了两遍《苏东坡传》后,对这两句词有了另一层感慨。

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读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地——假如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消失、间或相伴的神奇人物:奇妙道士吴复古。

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消失一下。

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拘束,仙风道骨。

他的存在令人奇怪,假如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旧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吴复古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淡忘营营、超然世外。

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由于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

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

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或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

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纾解。

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也许才是他内心所向。

不得不成认,有些人生来便有过人的天赋,天赋即使命。

有使命的人必定有使命感,苏东坡是这样一个有使命感的人。

尽管他看上去没有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气质。

如今我们对吴复古所知甚少,但记住了苏东坡的欢乐和得意。

对兄弟,他有“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这般美妙的愿望,悼友人时先想到“失笑喷饭满案”的故事,又“废卷而哭失声”。

他致力于疏通水利、对饥饿未雨绸缪。

历经磨难,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爱人而为人所爱。

林语堂以“thegaygenius”形容他,不能再贴切了。

所以年轻就是简单被浪漫情怀蛊惑,体会不到人生真正困难处。

看得到出世心,看不到入世事,还是不了解苏东坡。

2023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诵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3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诵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3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诵文言文阅读答案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诵文言文阅读答案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⑥气索:气短。

⑦不韵:不雅。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1分)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解释文中加点词。

(3分)(1)类()(2)是()(3)夸()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2分)5、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2分)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2分)答案: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1)像(2)这(3)夸耀(炫耀)(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

(视意思和语言酌情给分)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5、文段主要从侧面来表现苏东坡的成就。

(答对意思即可给分。

)6、开阔的胸襟说明文阅读技巧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

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

《东坡》阅读训练及答案

《东坡》阅读训练及答案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A. “东坡”本是一片菜地,作者被贬到黄州后,不仅躬耕于此,还自称东坡居士,可见作者甚喜欢此地。

B. 首句着—“洗”—“清”,凸显了此时东坡之上,月光皎洁,碧空无尘,雨后一片澄澈,让人欢喜的情境。

C. “野人”一般泛指村野之人;农夫。

诗中的“野人”和“几树垂柳官道斜,不成村落野人家。

”中的“野人”意思相同。

D. 这首诗句句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诗人将他对待仕途挫折的态度融入到了客观风物之中。

1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C12. ①意为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听这铿然的声音。

②“莫嫌”“自爱”,两个对比强烈的感情词凸显了作者虽仕途不顺但仍“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

【解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C项,“野人”诗中应是诗人自己,不是农夫。

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

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故选C。

【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需要理解诗句内容,结合手法分析,点明情感。

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

然而有什么了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阅读答案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⑥气索:气短。

⑦不韵:不雅。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解释文中加粗词。

(1)类:___________(2)是:___________(3)夸:___________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1)像;(2)这;(3)夸耀(炫耀)3.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东坡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轼贬官时所作。

东坡,是轼在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3)第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4)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4分)5.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6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3)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4)“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5清幽,宁静。

(2分)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分)二:①东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答: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②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答: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3、文学史上所称“”,除了轼外,还有: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

(1分)4、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5、后人认为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3)第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4)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4分)5.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6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 (3)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4)“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5清幽,宁静。

(2分)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分)二:①东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答: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②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答: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3、文学史上所称“ ”,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

(1分)4、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5、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3)第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4)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4分)5.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6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3)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4)“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5清幽,宁静。

(2分)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分)二:①东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答: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②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答: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3、文学史上所称“”,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

(1分)4、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5、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东坡原文及阅读答案

东坡原文及阅读答案

东坡原文及阅读答案读书就像一根强心剂,注入我的体内,带给我巨大的力量,在读书中授予我做人的道理,教会我处事的原则,传授我无尽的知识。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东坡原文及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衮,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且夫杀一不义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东坡诗文出自《苏东坡传》。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东坡诗...
东坡诗文出自《苏东坡传》。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材料原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
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
⑥不韵:不雅。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
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3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东坡诗文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⑴ ① 像② 这
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3.要点:开阔的胸怀。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东坡诗文文言文参考译文
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

每当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

一天欧阳修与儿子欧阳棐谈论文章,说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道:"你记住我这句
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不会谈及我!"崇宁、大观年间,苏东坡被贬海南所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这时候,朝廷即使曾经禁止,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但是禁得越严密,流传的诗文越多,人们经常凭借收集到的海外诗多相互夸赞。

士大夫没有诵读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

但有的人却说东坡的诗没韵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