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14分)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保持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用笔波折难测的地方。

⑤诟:责骂。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4分)(1)当时流辈皆讥笑之.。

()(2)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

() 2. 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并写下来。

(6分)(1)此何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的张丞相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从其中一个角度,结合文中的内容,说明自己的观点。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14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③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④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⑤,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集:聚,会和。

②骤:急,紧。

③胡儿:谢朗小字。

谢朗,字长度,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④因:趁,乘。

⑤无奕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画两处)(4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篇一狐假虎威一、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 ,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6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21世纪教育网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欣赏寓言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成习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处: 晋·傅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意思是。

3.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 )A.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B.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C.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D.客观环境对人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一、 1.(1)做首领 (2)认为 (3)对的 (4)逃跑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3)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 它们)是害怕狐狸。

3.(1)助词,无义 (2)它,代狐狸 (3)它,代缺点或错误 (4)到(5)它,代学过的知识 (6)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篇二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七步成诗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③菽以为汁。

萁④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①文帝:指魏文帝曹丕。

②东阿王:指曹植,曹丕之弟。

③漉(lù):过滤。

④萁(qí):豆秸。

1.文帝和东阿王是()。

A. 父子关系B. 朋友关系C.叔侄关系D. 兄弟关系2.结合语境,文中描写东阿王很聪慧的一个词语是“()”。

A. 大法B.作诗C. 应声D.惭色3.给文中画线部分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成者/行/大法B. 不/成者/行大/法C. 不成/者行/大法D. 不成者/行大/法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中的“令”用扩词理解法来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口令B. 命令C. 令人喜欢D.法令(二)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②月中无物③,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若令:假使。

③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④瞳子:瞳仁。

1.“无此必不明”中的“此”指的是()。

A. 徐孺子B. 瞳子C. 月亮D.嫦娥2.给“譬如人眼中有瞳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B.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C.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D.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中的“戏”指的是游戏。

B. “人语之曰”“徐曰”中的“曰”都含有“说”的意思。

C. “徐孺子”和“杨氏子”称呼都一样,这里的“徐孺子”就是这个孩子的姓名。

D.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是:假使月中没有东西,是不是应当特别明亮呢?4.从这篇文言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徐孺子?()A. 善良B. 聪慧C. 勇敢D.认真(三)智①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训练题1:《静夜思》题目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并回答下列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3. 请解释“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静坐时,看到床前的明月光,联想到故乡的景象,引发了思乡之情。

3. “疑”字在这里表示“怀疑”或“以为是”,作者看到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训练题2:《春晓》题目阅读孟浩然的《春晓》,并回答下列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3. 请解释“春眠不觉晓”中的“春眠”是什么意思?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

2.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 “春眠”指的是春天的睡意,表示春天人们容易困倦。

---训练题3:《登鹳雀楼》题目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回答下列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中的“欲”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夕阳落在山的那一边,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

3. “欲”字在这里表示“想要”,表示作者想要看得更远,所以要再往高处走。

---以上是前三篇训练题的答案,如果您需要更多训练题的答案,请告诉我。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小学语文必做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后附答案)

小学语文必做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后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试题)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③佣:雇佣。

④大学:大学问家。

1.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匡衡/勤学/而无烛B.衡/乃穿壁/引/其光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4.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衡乃穿壁引其光”是想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母败儿司马光为.人母者,不患①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②,陷于大恶③,入于刑辟④,归于乱亡。

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⑤。

(选自《家范》)注释:患:担心。

不肖(xiào):品行不好。

大恶:大罪过。

刑辟(pì):犯了死罪。

辟,法律,刑法。

悉数:详细地一个一个列举。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于知/爱不知教也B.慈母/败子C.母/败之D.若是者/多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 )(2)知(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古文阅读题(附答案)(20200807011525).pdf

小古文阅读题(附答案)(20200807011525).pdf

文言文阅读练习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宋濂《王冕传》1.分别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项。

①窃入学舍 A.偷东西 B.偷偷地 C.私自(谦辞)( B )②儿痴如此 A.痴呆 B.痴迷 C.白痴( B )③恬若不见 A.安静 B.安适 C.坦然( C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个“其”都是代词“那个”)A.暮归,忘其牛查无其人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而)喻之以理(用)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它)赤子之心(的) D.录为弟子(作为)为虎作伥(替,给)3.文中“儿痴如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D 指“父怒,挞之”,仍如先前一样)A.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B.暮归,忘其牛。

C.或牵牛来责蹊田。

D.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王冕白天放牛”,不合文意)A.王冕放牛而跑到学堂听学生读书,直到傍晚才回家,忘记了放牛的事。

B.因牛踩坏了农田,王冕遭到父亲责打,可过后他仍然如先前一样去听学生读书而忘了放牛。

C.在母亲的劝说下,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寄居僧寺,夜里坐在佛像膝盖上,对着长明灯读书。

D.韩性听到了王冕好学苦读的事,收王冕做弟子,王冕后来成为博通的学者。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或牵牛来责蹊田。

译文:有的人牵着牛来责备牛踩了地里的庄稼。

(“责”是“责备”之义)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译文:安阳人韩性听说此事以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异之”是“以之为异”)练习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古文阅读训练一(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择句子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聚集。

B. 公欣然.曰然:样子C.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为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如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A. 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跟儿子、女儿在一起谈论诗文。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比作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C.俄而雪骤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D . 公大笑乐翻译:谢太傅大笑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3.关于“兄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的伯伯就是谢太傅;B.她的父亲叫谢无奕;C.她的丈夫是左将军王凝之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二)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是()A.期待B.期望C.一起D.约定2. “元方时年七岁”中“时”的意思正确的是()A.当时B.时候C.时间D.时期3.“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是()A.理睬B.顾虑C.回头看D.照顾3.“待君久不至,已去。

”的正确翻译是()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

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

D。

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朗读下面这句话的正确停顿是()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这则小古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A.待人有礼貌B.做人要守信C.说话要有理D.知错要改正小古文阅读训练二(三)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面带点字解释有有误的一项是(B)A.天雨墙坏雨:下雨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2.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B)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毁坏了墙。

B.暮而果大亡其财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

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C)。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四)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近塞上之人(A)A.靠近;B.不久;C.距离短;D.亲密(2)有善术者(B)A.善良;B.擅长;C.好;D.容易(3)马无故亡而入胡(C)A.过去的,原来的;B.所以;C.原因;D.朋友(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A.快要;B.武官;C.拿,持;D.带领2.下列各组中与“人皆贺之”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近塞上之人B.人皆吊之C.此独以跛之故D.而疑邻人之父4、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正确的是(C)A.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B.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福气呢?”C.人们都来安慰他,那位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D.人们都来安慰他,那位老人却说:“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福气呢?”5.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下面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D)A.事情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

B.遇到好事情别太过高兴,碰到不好的事情也不必悲观绝望。

C.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换。

D.坏事一定会发展为好事,好事也一定会发展为坏事。

小古文阅读训练三(五)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注释】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中表:指的是亲戚。

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1.给下列句子里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D)A.造诣;B.接见;C.会见;D.拜访②既通,前.坐(C)A.前面;B.前进;C.上前;D.前排③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A)A.对……感到惊奇;B.认为……奇怪;C.奇怪;D.神奇④人以其语语.之(B)A.代替语言的动作;B.动词,说;C.名词,话;D.谚语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A)A.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B.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感到惊奇的。

C.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感到莫名其妙。

D.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觉得这个孩子很奇怪。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D)A.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不一定会差。

B.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也一定不会出色。

C.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也一定很出色。

D.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不一定出色。

3.孔文举进入李元礼府里拜访的理由是(B)A.他的爸爸跟李元礼是朋友;B.他的祖先孔子与李元礼的祖先老子是师徒关系。

C.他和李元礼的儿子是好朋友。

D.他跟李元礼是师徒关系。

4.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省略的结论是(C)A.难怪太中大夫陈韪现在这么聪明。

B.难怪太中大夫陈韪小时候这么聪明。

C.难怪太中大夫陈韪现在这么平庸。

D.难怪太中大夫陈韪小时候这么平庸。

4.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从下面选项中不合适的词是(A)。

A.博学多才;B.反应敏捷;C.应对机智;D.能言善辩(六)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仕于南方仕:做官B席上食菱食:食物C欲以去热也以:用来D欲以去热也去:去除2.下面这个句子停顿标对的是( A )A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B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C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D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以下句子翻译正确的是( B )A“并壳入口”的意思是:并且把壳吃进嘴里。

B“其人自护所短”的意思是:那个人想掩盖自己的错误。

C“北土亦有此物否?”的意思是:北方的土里也有这个东西吗?D“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的意思是:这是因为他把不知道的当成知道的了。

5.这个故事所讲道理与孔子说的( B )是一样的。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古文阅读训练四(七)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C )A常常;B很;C喜爱;D完成。

(2)使侄录之( B )A采取;B抄写;C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

(3)索笔疾书(A)A寻找;B大绳子;C讨要;D单独。

(4)执所书问曰(D)A书法;B信件;C书写;D书写的字。

2.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C)A此何字也?翻译:这个是什么字?B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翻译:张丞相仔细看了很久,自己都不认识了。

C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

翻译:当抄到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儿抄不下去而停下笔。

D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翻译: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也忘记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A)A该责怪的是张丞相,他把自己的错误归结给别人。

B该责怪侄儿,他在抄之前应先看一遍,不认识的字及时请教张丞相。

C该责怪“流辈”,他们不该讥笑张丞相。

(八)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

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回家)D解元尽.处是孙山(尽头)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A)A乡人子;B孙山。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B)的人。

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自私自利D不通人情4.这个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它是(C)A任人唯贤B同舟共济C名落孙山D功成名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