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小古文阅读训练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15分)欧阳询观古碑唐欧阳询尝行①,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③,及疲,乃布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注释】①行:赶路。
②索靖:晋朝书法家。
③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④布裘:展开皮衣。
⑤因:于是。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8分)(1)唐欧阳询尝.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数百步复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及.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日方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驻马观之,良久而去”的意思。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的欧阳询具有怎样的品质?下面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 博采众长B. 虚心好学C. 甘于奉献D. 善于钻研二、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完成练习。
(15分)鸿鹄之志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①,辍②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佣者笑而应曰:“若③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④曰:“嗟乎⑤!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注释】①佣耕:被雇佣去给人耕作。
②辍:停止。
③若:你。
④太息:长叹。
⑤嗟乎:相当于感叹词“唉”。
1. 下列加点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4分)A. 尝.与人佣耕吾尝.终日不食B. 陈涉少.时少.选之间C. 辍耕.之垄上耕.当问奴D. 佣者笑而.应之处士笑而.然之2. 请你写一写“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意思。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学弈》中,我知道了“鸿鹄”的意思,可以推测文中的“鸿鹄之志”可以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024年冀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

2024年冀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家庭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小古文阅读训练。
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zhù)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jī)齿蹍(niǎn)之,又不得。
瞋(chēn)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niè)破即吐之。
注释:(1)鸡子:鸡蛋。
(2)箸:筷子。
(3)屐:古人穿的一种木制鞋,鞋底由木齿支撑。
(4)瞋:同'嗔',发怒。
(5)蹍:踏,踩。
[1]本文主人公是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文章主要是通过对他的______描写来体现这一特点的,相关的字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请写出你对下列几个字词的理解。
食:_____ 掷:_______ 复:______ 啮(niè)破:_______[3]请写出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niǎn)之,又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①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②与牛驾,子将谁策③?”耕柱子曰:“将策骥也。
”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耕柱子悟。
[注释]①愈:通“逾”,超过,胜过。
②骥:好马。
③谁策:即“策谁”,赶哪一种(指骥或牛)。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何故策骥(____)[2]下列“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
”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 B.我也是给了你足够的鞭策C.我也是把你当作好马的脚D.我也认为你足够成为好马[3]我无愈于人乎?”从耕柱子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_____的态度。
[4]“耕柱子悟”,下列对“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他明白了自己就是被“策”的鞭B.他领悟到自己应不断努力进步C.他知道了自己确实不如别人优秀D.他明白了墨子对自己抱有希望。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14分)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②也。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⑤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保持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用笔波折难测的地方。
⑤诟:责骂。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4分)(1)当时流辈皆讥笑之.。
()(2)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
() 2. 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并写下来。
(6分)(1)此何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的张丞相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从其中一个角度,结合文中的内容,说明自己的观点。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14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②,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③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④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⑤,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集:聚,会和。
②骤:急,紧。
③胡儿:谢朗小字。
谢朗,字长度,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④因:趁,乘。
⑤无奕女:指谢道韫,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
1.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画两处)(4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 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两句话的意思。
语文六年级下册 总复习专项训练 小古文阅读训练一(含答案)

小学语文总复习专项训练(小古文阅读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小古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______________(2)及日中则如盘孟及:_____________2.联系短文内容,翻译句子。
(1)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谓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小儿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一儿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作答)4.从两小儿辩斗的角度,我明白(),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
A.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应该实事求是。
B.知识是不分年龄的,只有多听取小孩子的意见,才能有所进步。
C.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二)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智:聪明,这里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聪明”。
②雨(yù):下雨。
③父(fǔ):老人。
1.“其家甚智其子”中的“其”的意思是:__________,“其家甚智其子”中的“甚”的意思是:__________。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专题训练—— 小古文阅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专题训练——小古文阅读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时间:40分钟(一) 狮熊争①食狮子与人熊, 同争一小羊。
二物皆猛兽, 各逞其雄, 劲敌终日②, 卒③之彼此皆受重伤, 甚至各不能起。
适来一饿狐, 见二兽皆惫④, 顺手而得之, 曰: “多费二公之力! ”扬扬而去。
二兽眼睁睁无以为法, 任其取去。
[注释] ①争: 争夺。
②终日: 整日。
③卒: 最后。
④惫: 疲惫, 劳累。
1.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二物皆.猛兽(都)B. 适.来一饿狐(恰巧, 正好)C. 顺手而得之.(代词, 指狮子和人熊)2.“ 任其取去”中的“其”指的是() 。
A. 狮子B. 人熊C. 小羊D. 饿狐3. 这则故事蕴含的道理与下面哪项表达的意思相似? ()A.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B.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C.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D.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4. 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并回答问题。
面对这样的结局, 狮子和人熊可能会怎么想呢?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永①之氓②咸善游。
一日, 水暴③甚, 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 ”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 ” 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 蔽之甚! 身且④死, 何以货为? ”又摇其首, 遂溺死。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理解1. 文言文阅读。
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③,文首④,白喙⑤,赤足,名日“精卫”,其鸣自詨⑥。
是炎帝⑦之少女⑧,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⑨为⑩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⑪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注释)①发鸠(jiū)之山:传说中的山名。
②柘(zhè)木:柘树,桑科植物。
③鸟:乌鸦。
④文首:头上有花纹。
文,通“纹”,纹理。
⑤喙(huì):鸟兽的嘴。
⑥其鸣自詨(xiào):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詨,呼唤,大叫。
⑦炎帝:传说中的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为五帝之一。
⑧少女:小女儿。
⑨故:所以。
⑩为:化为,变成。
⑪堙(yīn):填塞[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认真读文章,然后思考填空。
“精卫”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3]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决心衔高山上的木头石块去填塞大海的情节有什么积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六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题可打印

【序言】1. 小古文阅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增长知识。
2. 鉴于此,笔者整理了一套适合六年级学生的小古文阅读训练题,以帮助学生在课外进行复习和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题目一】《卖履子》1. 读《卖履子》,彼时,履子是一种什么样的物品?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怎样的重要性?2. 通过文中描述,履子商人是怎样一位人物?他的精明和善辩能力分别体现在哪些地方?3. 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方式来描绘履子商人的形象?这些描写手法对于突出履子商人的性格特点有何帮助?4. 以此文为例,谈谈古代商人的经营策略和态度对于如何取悦顾客、赢得市场的启示。
【题目二】《次卯放武》1. 《次卯放武》中的“次卯”属于哪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则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 文中描述的七个武器的形态和功能各有何不同?它们所代表的人物特质分别是什么?3. 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塑造次卯的形象?他的态度和行为对于整个故事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 简要谈谈你对于《次卯放武》这个寓言故事的理解,以及对于文中所传达的道理的感悟。
【题目三】《与秦公游》1. 《与秦公游》的作者是谁?他以何种方式向世人展示了秦公的形象?这种描写方式对于塑造秦公的性格特点有何作用?2. 在文章中,秦公和作者的对话内容主要围绕着哪些话题展开?他们在对话中所交流的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3. 文中提到:"子以持身",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它对于读者又有何样的启示和警示?4. 结合《与秦公游》的内容,谈谈你对于友谊、品德和修养的理解,以及对于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的领悟。
【总结】1. 小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它可以通过阅读古代典籍和名家名作,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力。
2. 通过进行小古文阅读训练,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对于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篇(含答案)

5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孔君平诣其父造诣B.甚聪惠惠顾
C.儿应声答曰答应D.此是君家果君子
53.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B.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C.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D.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5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5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
A.在对方姓氏上做文章,机智应答。
B.用类推的方法否认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阅读短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A.绝句B.绝技C.绝妙D.断绝
4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
45.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46.短文告诉我们知音就是。
47.小学六年,你一定积累了很多有关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诗句,马上就要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请你写一句送给你即将告别的同学:,。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①日中:正午时分。②元方:陈太丘长子。③委:丢下,舍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小古文阅读训练
一、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
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
无自信也。
”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也。
”?
因为他不会灵活的处理问题,只是一味的墨守成规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
寸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
人问:?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
己的脚。
二、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牛虻之声,孤犊
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1、翻译下面句子。
(1)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2)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曾经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
不
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
牛的声音。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三、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
1、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说话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切合时机,抓住关键,一语道破。
1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
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四、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翻译下面句子。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____________ 2、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
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
’
五、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翻译下面句子。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_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2、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
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六、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2、《刻舟求剑》中体现寓意的一句话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
事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
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七、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伯牙绝弦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钟子期是伯牙
的知音,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知音难觅。
3、高山流水比喻知音,人们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有共同语言
的人。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八、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诣”的意思是拜见;为.设果(果有杨梅),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儿应.(马上)声答曰.(说)。
2、“惠”通假字是(慧),“甚聪惠”是说杨氏子非常聪明,从文中“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