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六年级语文小古文阅读训练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可打印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可打印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__- 惟弈秋之为听惟:___- 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__2. 翻译下列句子。
-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两个人同时学下棋,结果却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差别。
C. 文中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D.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点明了弈秋的身份。
解析:1. 善:擅长。
诲:教导。
惟:只。
援:引,拉。
2. 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但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3. B 选项不正确。
两个人同时学下棋,结果不同,不是因为智力有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孔子东游东:___- 问其故故:___-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___- 及日中则如盘盂及:___2. 翻译下列句子。
- 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不能决也。
3. 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4. 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解析:1. 东:向东。
故:原因,缘故。
去:距离。
及:到,到了。
2.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3. 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是因为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
一个从视觉角度,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大,中午时小,所以得出早上距离近,中午距离远的结论;一个从触觉角度,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凉,中午时热,所以得出早上距离远,中午距离近的结论。
(完整版)小古文阅读题(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宋濂《王冕传》1.分别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项。
①窃入学舍 A •偷东西B.偷偷地C •私自(谦辞)(B )②儿痴如此 A •痴呆B.痴迷C.白痴(B )③恬若不见 A •安静B.安适C.坦然(C)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两个其”都是代词那个”A •暮归,忘其牛查无其人B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而)喻之以理(用)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它)赤子之心(的) D •录为弟子(作为)为虎作伥(替,给)3•文中儿痴如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D指父怒,挞之”仍如先前一样) A •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B.暮归,忘其牛。
C.或牵牛来责蹊田。
D.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王冕白天放牛”不合文意)A •王冕放牛而跑到学堂听学生读书,直到傍晚才回家,忘记了放牛的事。
B •因牛踩坏了农田,王冕遭到父亲责打,可过后他仍然如先前一样去听学生读书而忘了放牛。
C.在母亲的劝说下,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寄居僧寺,夜里坐在佛像膝盖上,对着长明灯读书。
D.韩性听到了王冕好学苦读的事,收王冕做弟子,王冕后来成为博通的学者。
5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或牵牛来责蹊田。
译文:有的人牵着牛来责备牛踩了地里的庄稼。
(“责”是“责备”之义)②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译文:安阳人韩性听说此事以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异之”是以之为异”)练习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 题。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楚将)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小古文阅读练习题六年级

小古文阅读练习题六年级小古文是指古代的短篇文学作品,字数较少,内容通常深含哲理或者寓意。
通过阅读小古文,可以锻炼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
以下是一些小古文阅读练习题,供六年级学生进行练习。
1.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鲁迅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有回报。
这就好像播种一样,只有仔细地培育,耐心地等待,才会有丰收的果实。
问题:请简述鲁迅的这句名言的含义。
2.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是孔子曾经说过的,他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才能取得进步。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改正错误,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问题:请问这句名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3.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庄子》中有一篇文章叫做《逍遥游》,讲述了庄子在逍遥游的过程中,感叹世界的繁忙和自己内心的平和。
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放下烦恼,心境就会变得宽广,生活也会变得轻松愉快。
问题:请简述庄子在《逍遥游》中想要表达的思想。
4.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的结尾,宝玉看到一个梦,梦中的情节和他现实中的遭遇非常相似,于是他在梦中悟到了一些人生的道理,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问题:请问这个梦对宝玉有什么样的启示?5.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史记》中记载了许多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伯夷列传》,讲述了伯夷与叔齐的兄弟之间的故事。
伯夷与叔齐因忠诚、正直而被称为“贤人”,他们对人民负责,没有被权力腐蚀,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道德标杆。
问题:请问伯夷与叔齐的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这些小古文阅读练习题,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进一步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言文表达能力。
六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题可打印

六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题可打印[标题]:六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题(可打印)[正文]:一、阅读下面的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问题:1.请解释曾子的“日三省吾身”的含义。
2.曾子提到了三个问题,请你把这三个问题用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
答案:1.曾子的“日三省吾身”指的是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通过自我反省,人们可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言论是否合适、正确,并且找到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a.为人谋而不忠乎?在现代生活中,比如在团队中,如果一个人答应要做某件事情,但是最后却不履行承诺,没有忠诚和诚实,这就是为人谋而不忠。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现代生活中,假如朋友之间有一个人不重视或者违背了朋友之间的约定,没有信守承诺,这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
c.传不习乎?在现代生活中,如果不善于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基础知识或者不重视前人的教导,这就是传不习。
二、根据所学古文,填入合适的词语。
1.知己是终生的________。
2.人生短暂,光阴似箭,不容________。
3.读书自有________,其乐无穷。
4.慎始而________,毋宁穷苦以公道也。
5.劝君莫等闲,________应薄。
6.人无恒心,如同无目标船只,随波逐________。
答案:1.同伴2.偷懒3.乐趣4.思维5.歌者6.流三、请写一篇短文,介绍古人的思想道德。
古人的思想道德一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重视各种美德,对于行为和操守有着严格的要求。
首先,古人非常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深厚。
他们认为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温床,父母是最亲近的人,所以孝顺是儿女应该尊重和奉行的美德。
孝敬父母,孝顺长辈,一直都是古人身上最重要的一种美德。
古代圣贤们都会引导人们多孝敬父母,保持亲情的真挚。
其次,古人非常看重友情和社交关系,他们认为友谊是宝贵的财富。
古代的友谊非常真挚和牢固,朋友之间是互相信任和支持的。
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训练(共8篇)

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训练(共8篇)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训练 (共8篇)篇一:古诗赏析题目:登鹳雀楼这篇课外阅读主要讲述了登鹳雀楼的景色和情感。
作者通过描绘楼高览绮罗,辽阔美景,以及远处的越州湖泊景色,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篇二:古文翻译题目:观书有感这篇课外阅读讲述了作者在阅读书籍时的心情感受以及对读书的认识。
作者认为读书可以开阔心胸,提高自己的修养,并引用了圣贤的名言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篇三:古文填空题目:茶馆的友人这篇课外阅读是一个古文填空的练,通过填写正确的词语来完善一段古文的故事情节。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茶馆中结识的几位特别的朋友,他们聊天、喝茶、谈笑风生。
篇四:古诗默写题目:静夜思这篇课外阅读是一个古诗默写的训练,要求学生默写出《静夜思》这首著名的古诗。
《静夜思》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夜晚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眷念和思念。
篇五:古文改错题目:过桥的故事这篇课外阅读是一个古文改错的练,要求学生找出并改正每段古文中的错误。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桥上遇到的一对兄妹,他们一起跳河游泳并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
篇六:古文问答题目: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外阅读是一个古文问答的形式,要求学生阅读一段古文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古文讲述了一幅田园风光的场景,描绘了小桥流水、人家田园的美好景象。
篇七:古文排序题目:四时之景这篇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按照季节的顺序将一组描写景色的句子进行排序。
通过学生对季节变化和景色描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古文阅读能力。
篇八:古文连词成篇题目:初夏的早晨这篇课外阅读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一组句子连词成篇,描写初夏的早晨景色和自然气息。
学生需要根据句子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组织语言表达自己对初夏的感受和观察。
以上八篇课外古文阅读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些训练,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代文化,并培养对古文的兴趣和热爱。
[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小古文练习-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a66096fa8114431b90dd8e5.png)
六年级文言文练习一、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注释:1.履:鞋。
2.度:用尺子量。
3.置:放置,搁在。
4.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5.度(du):量好的尺码。
6.反:通“返”。
返回。
7.自信:相信自己。
1.解释“度”字(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2)宁信度.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何不试之以足?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只允许回答三个)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返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字义。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4.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5.你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向匡衡学习?三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字义。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3.翻译:①惟弈秋之为听②为是其智弗若与?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四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六年级上册小古文练习题

六年级上册小古文练习题本文为您提供一篇关于六年级上册小古文练习题的文章。
以下是正文:六年级上册小古文练习题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
粮食作为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物资。
为了更好地理解小古文,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
1. 请你根据以下古文,回答问题。
【文】孔子:足下,有瓦缶而治焉,窃不足以知之。
有见《诗》者否?曰:“无之。
”退而命《诗》云:“予曰:菽之为氓,其名为何?”曰:“夫子欲寿。
”曰:“见于隐居,隐居不寿。
”问题:根据这段古文,为什么孔子不让人听他说《诗》?答案:因为孔子在一个普通的民居里住着,没有长生不老的药物,他觉得不配教诲他人。
2. 请你根据以下古文,回答问题。
【文】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大人》:大人者,忌讳之也。
曹参、夏侯玄不能举直言无所拘,直口不讳;以宏大之志,豁达之言,谓王佐之器。
时人素以进取性利为验,推而贵之。
来武忌之,诬称其欺己使得责其令,而滋以不容之恨。
由吴尝起东陵,虽屯聚千乘,闾阎皆因寄焉。
谢道韫幸见,临升堂对于朝,居间道阻,滞苍梧之地,其机事靡灵。
公直爽,王籍以通,丁寿礼益推;王儉亦事云合。
非谓不能长期,将相争尊,刘名钮命而邹氏焉。
世之一时当艳者,虽夫秦晋之重也,而贵斥或以风俗之不雅,失人之所怀。
凡夫必自书其顾者始,务寓轩藏以武成。
问题:从这段古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答案:这段古文描述了刘义庆对一位名叫曹参的人的评价,他认为曹参以直言无拘的性格,宏大豁达的言辞,能够成为王佐之器。
然而,时人对进取性利为衡量标准,不欣赏这样的人才。
3. 请你根据以下古文,回答问题。
【文】明代·杨慎《齐东野语》:雁涂鱼服事度,鱼文章食以贫。
鞋履衣裳不能买,买之衣裳溺乎其事,金银珠宝不足笞,费营其家,挦此中山之子,以纫细带羁曳以柔之。
古之直逐,犹漆水也,漆水之溺何可化?必出入于细刍茨之中,以蚁头蚁腰之间。
虽有汉子全冠,亦不能生此之妙。
故昔者有言曰:“仁有余而俭不足,礼有余而道不足,天作孤胆人君子是。
(完整word版)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题

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题(一)精卫填海——《山海经》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
“精卫”的样子是它是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原因是(用文中原话回答):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三)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渴,欲得饮“邓林”是指:2、夸父追日象征着:(四)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度:遂:何不试之以足?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故事,告诫我们做事(五)晏子使楚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1、理解词句意思。
短:“更”的读音是():“不肖”的“肖”读音():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我知道成语的的意思是:2、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小古文阅读训练
一、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
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
无自信也。
”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鞋子呢?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信度,无自信也。
”?
因为他不会灵活的处理问题,只是一味的墨守成规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了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
寸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
人问:“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
己的脚。
二、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转为牛虻之声,孤犊
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1、翻译下面句子。
(1)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2)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曾经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
不
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
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
牛的声音。
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三、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
1、翻译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时也。
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2、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说话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切合时机,抓住关键,一语道破。
子禽向老师请教道:“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
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
四、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翻译下面句子。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____________ 2、概括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
’
五、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翻译下面句子。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_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
2、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讽刺了那些仗着别人威势,招摇撞骗的人。
借着别人的势力,或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就是狐假虎威。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六、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2、《刻舟求剑》中体现寓意的一句话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
事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八、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2
3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