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阅读训练题.pdf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可打印

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可打印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通国之善弈者也善: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诲:___- 惟弈秋之为听惟:___- 思援弓缴而射之援:___2. 翻译下列句子。
-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两个人同时学下棋,结果却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力有差别。
C. 文中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D.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点明了弈秋的身份。
解析:1. 善:擅长。
诲:教导。
惟:只。
援:引,拉。
2. 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下棋,但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3. B 选项不正确。
两个人同时学下棋,结果不同,不是因为智力有差别,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 孔子东游东:___- 问其故故:___-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___- 及日中则如盘盂及:___2. 翻译下列句子。
- 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不能决也。
3. 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4. 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解析:1. 东:向东。
故:原因,缘故。
去:距离。
及:到,到了。
2.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3. 两小儿得出不同结论是因为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
一个从视觉角度,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大,中午时小,所以得出早上距离近,中午距离远的结论;一个从触觉角度,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凉,中午时热,所以得出早上距离远,中午距离近的结论。
专题05 小古文阅读-语文专项训练试卷(原卷版)

专题05小古文阅读(原卷版)根据思维导图,写一个八字成语:8.(2021·江苏宿迁·六年级期末)小古文阅读。
16.(2020·江苏连云港·六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司马光勤学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②成诵而游息③矣,独闭门不出,俟④能讽诵⑤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⑥,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⑦,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⑧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①患:担心。
②既:已经。
③息:休息。
④俟(sì):等待。
⑤讽诵:背诵。
⑥及长:等到年龄大了。
⑦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⑧寝:睡觉。
1.结合句子,解释下列加点字。
(1)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2)俟能讽诵乃已._____________(3)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_____________2.对“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等他长大了,读遍了古代书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
B.等他长大了,读了哪些古代书籍,他依然记得很清楚。
C.依靠他强大的记忆,长大了,还记得安放书籍的地方。
D.依靠他强大的记忆,等到他长高了,拿得到(家中放得高)古代书籍。
3.下列选项中能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这句话运用_________的手法,表现了司马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篇一狐假虎威一、阅读《狐假虎威》,完成习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② ,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4)兽见之皆走:2.翻译句子。
(1)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2)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3)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 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3)其不善者而改之:(4)曾子之妻之市:(5)学而时习之:(6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它们都是用来比喻一类人。
21世纪教育网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欣赏寓言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成习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出处: 晋·傅玄《》。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意思是。
3.这句话被人们用来比喻什么,不正确的选项是( )A.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
B.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C.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D.客观环境对人没有太大影响。
答案一、 1.(1)做首领 (2)认为 (3)对的 (4)逃跑2.(1)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2)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3)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 它们)是害怕狐狸。
3.(1)助词,无义 (2)它,代狐狸 (3)它,代缺点或错误 (4)到(5)它,代学过的知识 (6)的4.狐假虎威狗仗人势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篇二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完整word版)六年级古文阅读及答案(打印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杨生畜一犬,甚爱之。
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
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
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
”亍人曰:以此犬见与。
”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
”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
”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
生知其意,遂应之。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后五天, 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为下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不与我,与”A.和B.结交C.给D.赞成(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犬引颈下视井中,引”A.延续B.伸长C.举D.导引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甚爱之”中的之”指代,生知其意,遂应之”中的之”指代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六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题可打印

六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题可打印[标题]:六年级小古文阅读训练题(可打印)[正文]:一、阅读下面的古文,然后回答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问题:1.请解释曾子的“日三省吾身”的含义。
2.曾子提到了三个问题,请你把这三个问题用现代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解释。
答案:1.曾子的“日三省吾身”指的是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通过自我反省,人们可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言论是否合适、正确,并且找到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a.为人谋而不忠乎?在现代生活中,比如在团队中,如果一个人答应要做某件事情,但是最后却不履行承诺,没有忠诚和诚实,这就是为人谋而不忠。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现代生活中,假如朋友之间有一个人不重视或者违背了朋友之间的约定,没有信守承诺,这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
c.传不习乎?在现代生活中,如果不善于学习和继承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缺乏基础知识或者不重视前人的教导,这就是传不习。
二、根据所学古文,填入合适的词语。
1.知己是终生的________。
2.人生短暂,光阴似箭,不容________。
3.读书自有________,其乐无穷。
4.慎始而________,毋宁穷苦以公道也。
5.劝君莫等闲,________应薄。
6.人无恒心,如同无目标船只,随波逐________。
答案:1.同伴2.偷懒3.乐趣4.思维5.歌者6.流三、请写一篇短文,介绍古人的思想道德。
古人的思想道德一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重视各种美德,对于行为和操守有着严格的要求。
首先,古人非常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深厚。
他们认为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温床,父母是最亲近的人,所以孝顺是儿女应该尊重和奉行的美德。
孝敬父母,孝顺长辈,一直都是古人身上最重要的一种美德。
古代圣贤们都会引导人们多孝敬父母,保持亲情的真挚。
其次,古人非常看重友情和社交关系,他们认为友谊是宝贵的财富。
古代的友谊非常真挚和牢固,朋友之间是互相信任和支持的。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
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古文阅读训练30篇(含答案)1.自相矛盾在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
”又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
”有人问他:“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因为既有不可陷之盾,又有无不陷之矛,这两者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2.义犬救主XXX喜欢打猎,养了一只猎犬,名叫“的尾”,每次都跟着他。
有一次,XXX来到江边,被一条大蛇围绕。
犬咬死了蛇,但XXX却昏迷不醒。
犬在路上不停地彷徨吠叫,家人跟着犬来到了江边,发现了XXX。
XXX被救回家后,犬连续两天都不吃东西。
从此,XXX对犬格外珍爱,把它当成亲戚一样看待。
3.改写后的启示自相矛盾的行为会让人难以相信你所说的话。
而狗对主人的忠诚和义气是无私的,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XXX而学,夜以继日,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这是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
在当今社会,也有很多人像古人一样,不辞辛劳,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个辉煌的人生。
1.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将“炳烛而学”改成现代汉语。
3.请简述你认为勤奋好学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古代学者勤奋好学的写照,以及当今社会中勤奋追求知识的人们的事例。
2.用现代汉语表达为“夜以继日地研究,不厌其烦,不辍其志,以求所学之成。
”3.勤奋好学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研究和提升自己,才能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就。
同时,勤奋好学也是一个人塑造自己品格和修养的重要途径。
1.(1)置之:放在(2)操之:使用,操作(3)宁信:更相信(4)自信:自己的判断和感觉2."宁信度,无自信也" 的翻译为“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XXX最可笑的言行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而返回家取尺码,最终错过了买鞋子的机会。
4.这则寓言告诫人们在做事情时,应该既要信任自己的能力,也要依靠客观的标准。
完整版本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包括答案.doc

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 解释括号里的词。
(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 嬉:B. 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古文阅读训练一(一)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择句子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聚集。
B. 公欣然.曰然:样子C.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为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如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A. 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跟儿子、女儿在一起谈论诗文。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比作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C.俄而雪骤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D . 公大笑乐翻译:谢太傅大笑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3.关于“兄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她的伯伯就是谢太傅;B.她的父亲叫谢无奕;C.她的丈夫是左将军王凝之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二)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是()A.期待 B.期望C.一起D.约定2. “元方时年七岁”中“时”的意思正确的是()A.当时 B.时候C.时间D.时期3.“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是()A.理睬 B.顾虑C.回头看D.照顾3.“待君久不至,已去。
”的正确翻译是()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
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
D。
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朗读下面这句话的正确停顿是()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这则小古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A.待人有礼貌 B.做人要守信C.说话要有理D.知错要改正(三)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下面带点字解释有有误的一项是()A.天雨墙坏雨:下雨B.其邻人之父亦云父:父亲C.暮而果大亡其财亡:丢失D.其家甚智其子甚:很,十分2.朗读下面这句话停顿正确的是()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毁坏了墙。
B.暮而果大亡其财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
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
4.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四)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近塞上之人()A.靠近;B.不久;C.距离短;D.亲密(2)有善术者()A.善良;B.擅长;C.好;D.容易(3)马无故亡而入胡()A.过去的,原来的;B.所以;C.原因;D.朋友(4)其马将胡骏马而归()A.快要;B.武官;C.拿,持;D.带领2.下列各组中与“人皆贺之”中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近塞上之人B.人皆吊之C.此独以跛之故D.而疑邻人之父3、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用现代汉语翻译这句话正确的是()A.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B.人们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福气呢?”C.人们都来安慰他,那位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D.人们都来安慰他,那位老人却说:“这为什么就不能成为福气呢?”4.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发?下面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事情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
B.遇到好事情别太过高兴,碰到不好的事情也不必悲观绝望。
C.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换。
D.坏事一定会发展为好事,好事也一定会发展为坏事。
(五)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注释】孔文举:东汉的孔融。
清称:有名誉。
中表:指的是亲戚。
阳:老子的号。
奕世:世世代代。
了了:聪明踧踖:局促不安的样子。
1.给下列句子里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A.造诣;B.接见;C.会见;D.拜访②既通,前.坐()A.前面;B.前进;C.上前;D.前排③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A.对……感到惊奇;B.认为……奇怪;C.奇怪;D.神奇④人以其语语.之()A.代替语言的动作;B.动词,说;C.名词,话;D.谚语2.给下面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
①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A.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B.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感到惊奇的。
C.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感到莫名其妙。
D.李元礼以及他的那些宾客都觉得这个孩子很奇怪。
②小时了了,大未必佳()A.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不一定会差。
B.小时候一般,长大后也一定不会出色。
C.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也一定很出色。
D.小时候很聪明,长大后不一定出色。
3.孔文举进入李元礼府里拜访的理由是()A.他的爸爸跟李元礼是朋友;B.他的祖先孔子与李元礼的祖先老子是师徒关系。
C.他和李元礼的儿子是好朋友。
D.他跟李元礼是师徒关系。
4.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这里,孔融只是说了个前提,省略的结论是()A.难怪太中大夫陈韪现在这么聪明。
B.难怪太中大夫陈韪小时候这么聪明。
C.难怪太中大夫陈韪现在这么平庸。
D.难怪太中大夫陈韪小时候这么平庸。
5.从上文看,孔融是个怎样的人?从下面选项中不合适的词是()。
A.博学多才;B.反应敏捷;C.应对机智;D.能言善辩(六)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仕于南方仕:做官 B席上食菱食:食物C欲以去热也以:用来 D欲以去热也去:去除2.下面这个句子停顿标对的是()A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B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C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D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3.以下句子翻译正确的是()A“并壳入口”的意思是:并且把壳吃进嘴里。
B“其人自护所短”的意思是:那个人想掩盖自己的错误。
C“北土亦有此物否?”的意思是:北方的土里也有这个东西吗?D“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的意思是:这是因为他把不知道的当成知道的了。
4.这个故事所讲道理与孔子说的()是一样的。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草书大王张丞相好书而不工。
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
丞相自若也②。
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
使侄录之。
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
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释】①流辈:人们。
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
③得句,得到佳句。
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
⑤诟(gòu):责骂。
⑥胡:为什么。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A常常; B很; C喜爱; D完成。
(2)使侄录之()A采取; B抄写; C记载言行或事物的书册。
(3)索笔疾书()A寻找;B大绳子;C讨要;D单独。
(4)执所书问曰()A书法;B信件;C书写;D书写的字。
2.翻译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A此何字也?翻译:这个是什么字?B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翻译:张丞相仔细看了很久,自己都不认识了。
C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
翻译:当抄到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儿抄不下去而停下笔。
D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翻译: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也忘记了。
3.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A该责怪的是张丞相,他把自己的错误归结给别人。
B该责怪侄儿,他在抄之前应先看一遍,不认识的字及时请教张丞相。
C该责怪“流辈”,他们不该讥笑张丞相。
(八)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
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回家)D解元尽.处是孙山(尽头)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A乡人子;B孙山。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的人。
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自私自利D不通人情4.这个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它是()A任人唯贤B同舟共济C名落孙山 D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