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丑石》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美与丑6丑石教案设计北师大版

《丑石》
【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丑石》,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描述,从人们对它的态度变化,生发出许多感慨,赞美了丑石“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并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可局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情分析】
五年多的语文学习生活,学生已经接触了各种题材的文章,掌握了一些写作手法。
本课的学习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所揭示的丰富的人生哲理。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本课采用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即以读为主,以问为纬,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阅读、鉴赏散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抑扬先抑的手法。
3.领会文章的意蕴,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形成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1.课件。
2.搜集的作者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丑石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丑石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明白得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并明白得文章内容;b、明确作者的心情变化过程,赏析丑石的美与高大;2、能力目标:a、学习和明白得丑石的美丑表现,分析文章内容,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b、明白得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道理;3、情感目标:学习丑石的不屈于误解、孤寂的生存的伟大精神;明白得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应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和明白得丑石的美丑表现,领会文章的意蕴,明白得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学习和明白得丑石的美丑表现,分析文章内容,明白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预备:小黑板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能给其一个明确的界定吗?是的,不能。
因为判定的角度不同,因素不同,那么对美丑事物的感情也就不同。
今天,让我们借助贾平凹的《丑石》这篇散文,来增强我们对美丑的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介绍: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2021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决文中的字词,指名读字词。
2、预备以丑石的口吻按下列句式要求叙述自己的“人一辈子经历”。
我是一块丑石,在___(位置),因为不能___,不能___,不能___,连___,好多次要被人搬走。
一天,我被___发觉___,最后我被运到了天文博物馆。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丑石》优秀教学案例

3.运用情感教育法,以人性化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4.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使学生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认识到美的多样性和客观性。
2.情景模拟:设定一个场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亲身体验丑石被误解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3.生活情境: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丑石,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问题导向
1.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丑石为什么会被人们误解?它有什么特点让人们最终认可它?
2.启发学生思考美的多样性和客观性,如:什么是美?美的标准是什么?
3.通过对丑石的故事的感悟,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要学会尊重他人。
4.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5.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课堂导入:以一幅丑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人性化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美的多样性,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同时,我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丑石》的内容,把握丑石被人们误解的过程以及最终得到认可的原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丑石被人们误解的过程以及最终得到认可的原因。
《丑石》教学设计3篇

《丑石》教学设计3篇【范文】《丑石》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句子含义,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理清文章线索,品尝富有哲理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3、分析文章主题,鼓励学生学习进取心,培育学生孜孜不倦的恒心,从而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法学法:探究教学法、开心教学法等。
三、教学重点:1、把握内容和主题;2、理清思路和线索;3、探究作品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有一个漂亮的传奇》这首歌中说:漂亮的石头能唱一首漂亮悦耳的歌,然而,我们今日要学习贾*凹的一篇题目为《丑石》的文章,看一看这世间万物中一块一般的、丑陋的石头,又会向我们叙述怎样一个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发呢?(板书课题,出示目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生自学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相机辅导。
(三)赏析作品(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教师展现以下问题)1、一块一般的石头,在笔下是如何的丑呢?有什么用途呢?2、丑石是在什么状况下重新受人瞩目和“仰视”,重获绚烂的呢?3、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学生读完后,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在自主阅读的根底上,通过争论明确问题。
)A、那块石头完全丑到极点,无用到极处:伯父盖房垒山墙,它极不规章,没棱角儿,也没*面儿;伯父压铺台阶,没有看上它;石匠洗石磨,嫌它石质太细,也没采纳;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气又缺乏。
真是既丑,又没用,还笨重,无用之极。
B、“终有一日,村子里来了一个天文学家,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觉了这块丑石,眼光马上就拉直了。
”原来它是“陨石”,是几万年前从天上落下的稀世珍品!“不久便来了车,当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C、本文采纳象征手法,表现了芸芸众生像悄悄无闻的丑石一样在孤独生存中,甘于孤独,不屈于误会的生存状态的宏大。
4、理解文句:1)天文学家说“它是以丑为美的。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丑石 北师大版

2、1《丑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并理解文章内容;b、明确作者的心情变化过程,赏析丑石的美与高大;2、能力目标:a、学习和理解丑石的美丑表现,分析文章内容,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b、理解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道理;3、情感目标:学习丑石的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精神;理解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应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和理解丑石的美丑表现,领会文章的意蕴,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学习和理解丑石的美丑表现,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能给其一个明确的界定吗?是的,不能。
因为判定的角度不同,因素不同,那么对美丑事物的感情也就不同。
今天,让我们借助贾平凹的《丑石》这篇散文,来增强我们对美丑的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介绍: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决文中的字词,指名读字词。
2、准备以丑石的口吻按下列句式要求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我是一块丑石,在___(位置),因为不能___,不能___,不能___,连___,好多次要被人搬走。
一天,我被___发现___,最后我被运到了天文博物馆。
四、再读课文,感受丑石的“美”与“丑”。
六年级上册《丑石》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丑石》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丑石》教学设计《丑石》这篇散文,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的无知,并不能掩盖和抹杀那“默默忍受”多年,而“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在形象的贬值里,精神增值了!我们不能仅凭事物的外表,去评论它的价值。
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只有用心灵看到的才是真的。
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以下就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丑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 能运用刚学会的先抑后扬的写作技巧,写一小段话,写人、写景、写物……自由选择。
2注意“抑”这部分的细腻而生动的文笔,也就是努力用细节描写将“丑”展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丑石》这篇课文,理清了这篇课文十分明了的写作线索,以及学习了第一部分。
那么,谁愿意来说说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块陨石落到地球上两三百年了,因为外表丑陋,以及一无是处,而遭到周围人的讥讽冷遇。
后来,天文学家为它正名,人们才意识到它如此珍贵,同时也为自己曾经对它的不屑而深感羞愧。
师:同学们,在世俗人的眼中,丑石丑么?生:很丑。
师:那么作家在前半部分的课文中,是从哪几方面来展现丑石的“丑”呢?生:从三个方面:外形丑,不中用,没人爱。
(师边复习边板书)二、讲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师过渡语引入第二部分。
(丑石在世人的眼中不仅外表丑陋,而且一无用处,真是丑得不能再丑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丑石的命运是否会发生石破惊天的逆转吧?)师:谁来说说丑石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生:村里来了一位科学家,发现这块丑石竟然是一块陨石。
师板书:丑石的美:陨石师:科学家发现这块陨石的表现是什么?生: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师:对。
在世俗人眼中如此之丑的丑石,在科学家眼中是如此的有价值,如此的美。
师:从本段中,哪些句子,或哪些词语可看出说陨石的珍贵呢?生: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六年级语文上册《丑石》教学设计(品读感悟)(北师大版)

《丑石》教学设计(品读感悟)一、教学目标:识记重点字词,理解句子含义,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理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线索,品味富有哲理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主题,激励学生学习进取心,培养学生孜孜不倦的恒心,从而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1、把握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和线索。
3、探究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探究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今天要学习贾平凹的一篇题目为《丑石》的文章,看一看这世间万物中一块普通的、丑陋的石头,向我们讲述怎样一个故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文中的字词,指名读字词。
2、准备以丑石的口吻按下列句式要求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
我是一块丑石,在___(位置),因为不能___,不能___,不能___,连___,好多次要被人搬走。
一天,我被___发现___,最后我被运到了天文博物馆。
三、再读课文,感受丑石的“美”与“丑”。
思考文章先写了丑石什么,又写了丑石什么?1、理解丑石得名原因。
提问:从刚才同学的叙述中,你能不能明确:这块石头为什么叫丑石?提示:样子丑:黑黝黝,牛似的模样没有用处:不能垒山墙、不能洗石磨、看月亮时还磕破了我的膝盖等。
2、感知丑石“美”的原因。
过渡:这块丑石到底丑不丑呢?追问:为什么?哪些地方说明丑石并不“丑”呢?提示1:补过天、发过热、闪过光(第7段)。
提示2:第6段“拉直”、“小心翼翼”(侧面描写)。
点拨:是否因为它“补过天、发过热、闪过光”它就不丑了哪?(或丑石到底“美”在哪里?)提示:(伟大)美在“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
点拨:这体现出丑石具有怎样的品质?3、小结:结合所学说一说自己对美与丑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很多的故事值得一品,也值得深思:最美丽的瞬间是永恒的,最美丽的画面是难忘的,最美丽的风景是迷人的……最平常的事物却最具意义(正如贾平凹老师笔下的丑石)。
六年级语文上册《丑石》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丑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自己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自行查找字典,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享自己的观点。
4.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结合实例进行演示。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或小练笔。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景对话或小练笔。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拓展任务,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音频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3. 生字词卡片4. 课堂练习纸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石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散文这一文学样式的认识,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掌握阅读、鉴赏散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抑扬先抑的手法。
3、领会文章的意蕴,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形成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们能给其一个明确的界定吗?是的,不能。
因为判定的角度不同,因素不同,那么对美丑事物的感情也就不同。
今天,让我们借助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来曾强我们对美丑的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介绍: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2019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指名朗读课文,同学听,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听到的感受。
四、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昨天我们初步熟悉了这篇课文,今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其中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1、迅速浏览一下课文。
思考文章先写了丑石什么,又写了丑石什么?(各用一个字来概括)
理解:先写了丑,又写了美。
2、速度第一段,思考:文章第一段作者走写到:“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
”,作者“遗憾”它什么,为什么“遗憾“呢?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理解:从三个方面回答A、黑黝黝地卧在那里(从颜色上说很暗,不着人喜欢);B、牛似的模样(从形状上说其蠢笨);C、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多碍地面(说其没来历,没人关心,还碍地面)。
起到了总起的作用。
3、外在条件不好,就要从内在去弥补,那么丑石弥补了吗?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
理解:突出了丑石的无用: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太细。
理解:用比较的方式证明丑石的无庸,就连花都嫌弃它,只有杂草眷顾它,而孩子们也不喜欢它。
4、总之,不仅外表不好看,还这么地没有用处,这是不是就证明了丑是真的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呢?对,不是。
终于被一个科学家慧眼识珠,发现了它的潜能,速读第六段,思考你怎样理解“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中的“拉直”?
理解:眼光是无形的东西,拉直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作用是写出了科学家那种意外的惊喜和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的活灵活现。
体现了丑石的不同凡响和科学家的慧眼识珠。
5、“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的将它运走了”中的“小心翼翼”说明了什么?
理解:丑石的价值体现。
说明人们对这块丑石是非常爱护、珍惜的,与我们对丑石的态度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6、“这使我们很惊奇”中的“者”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理解: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
东西。
(结合上下文看)
7、作者对丑石的感情也有一个大的变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这叫做“先抑后扬”。
(作者本意是要赞扬“丑石”,但他并不急着赞扬,而是首先极写丑石的“丑”,写它无一用处,人们是如何的讨厌它,然后笔锋一转,说它原是一块非同凡响的陨石,进而盛赞它的美妙和伟大之处。
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提问了几个学生的看法,经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既吸引人,又能取得强烈的效果。
)
8、分析了文章的思路与写法特点后,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讨论: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三、总结归纳:
这是一篇托物寄意、抒写作者对生活哲理体验的散文。
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描述,从人们对“丑石”认识的变化,生发出许多感慨,并由此推想到社会上的此类现象,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作业:
1、本文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悟。
你能为本文另外协议各结尾,表达你对丑石命运的感悟吗?
2、片段练习: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写一个片段。
五、板书设计:
丑石
贾平凹
先写了丑无一用处——讨厌它
欲扬先抑
又写了美非同凡响的陨石——盛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