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摘要:由于我国政府逐渐对旅游业的重视,我国国内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得作用日益显著。
旅游业作为当今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只有详细分析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才能真正使得旅游经济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人力资本;制度变迁;环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旅游业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综合性的产业。
因此,对旅游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
由《中国统计年鉴》可知,2010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国内旅游收入1.26万亿元,增长23.5%。
在2011年旅游人数已经达到26.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已经达到1.93万亿元。
虽然旅游经济每年都有良好的发展,但是掌握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因素尤为重要。
一、内生因素(一)旅游经济结构与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发展既离不开旅游经济总量的增长,又离不开旅游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旅游经济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旅游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从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不能片面追求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必须在旅游经济增长的同时努力促进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
优化旅游经济结构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旅游供给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高,使旅游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使旅游产业外部和内部各种重要的比例关系不断趋于协调,并不断向高级化发展,从而充分有效的发挥旅游经济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优势,全面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增长和持续发展。
(二)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发展1.旅游资源的理论分析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旅游资源的认识,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出现和不断深化的。
由于旅游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而旅游资源相对于其它单一的传统资源,在内容和构成上都要复杂得多,因此对旅游资源的确切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表述。
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1我国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老百姓从仅仅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到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要求,旅游就成为了人们一个重要的消遣的娱乐方式。
但毕竟我国的人均消费能力有限,旅游业中仍然很多呈现的是低消费旅游团队、旅游项目单一等现象。
尽管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旅游业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上,但仍然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品质、更高要求服务的旅游业的发展需求。
我们可以把这些具体的状况总结如下。
据相关部门统计,20XX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超过4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3万亿元。
其中,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2亿人次,旅游花费10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0%和167%。
通过这些华丽的数据我们看到了我国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但是我们要客观的看待我国的旅游业。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国土面积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来看我国的旅游业,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水平较欧美国家并不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我国的人均旅游投入占GDP比重还不够高,我国的旅游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较多,休闲式旅游较少,很多人是为了旅游而旅游。
我国的旅游业的一大景观就是到了“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之类的节日,各个景点人满为患,而平时景点却是冷冷清清。
虽然说中国人的绝对经济收入取得了巨大的增长,但是国人的压力却也是成倍的增长着。
子女的教育投入上的巨大增加、住房的价格的飞涨、独生子女面临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局面,使得国人的多余的可支配收入十分有限。
旅游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缺少整体规划是我国很多地方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这样的问题。
去少数民族地区的游客几乎都会去看少数民族的歌舞表演,但在歌舞表演后很少有对接的、连续的文化节目相跟随。
近些年来,新闻频频爆出导游要求游客强制消费,对游客恶语相加甚至施以暴力的事情。
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机遇。
旅行社是现代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支柱-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行社是现代旅游业迅猛发展的支柱: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何谓旅行社,顾名思义,它就是为人们旅行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
在我国,旅行社是以营利为目的,以服务为准则,从事旅游业务的企业。
它是把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方位有机结合的经济实体。
世界上最早的旅行社产生于19世纪四十年代的英国,而我国最早的旅行社则产生于20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
伴随着世界范围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繁荣,旅行社现已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旅行社的产生是经济、科技和社会分工发展的直接结果,同时也是旅行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18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旅行和旅游的发展方向。
第一,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有产阶级规模日趋扩大,他们具备了旅游的经济条件;第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提高了运输能力,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第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工业城市。
这一变化最终导致了人们适时逃避城市生活的紧张节奏、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的需要和对回归自由、宁静的大自然的追求;第四,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
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时变化而忙闲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取代,致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度假要求。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托马斯・库克作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托马斯・库克于1808年11月22日出生在英格兰,自幼家境贫寒,10岁便辍学从业,先后做过帮工、送经人和木匠等。
库克笃信宗教,热衷于禁欲。
1841年他创造性地包租了一列火车,载运540人从莱斯特到拉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全程11英里,每人收费1先令。
此后,他又多次组织类似的铁路旅行,并逐步认识到其中潜力巨大的商业机会。
旅游学概论第三版题库及参考答案各章节的练习题完整版

第一章旅游学概论第一节旅游的含义及特征1.1942年,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对旅游的定义被()所采用。
(A)A旅游科学专家联合会(AIEST) B世界旅游组织(WTO )C旅游旅游理事会(WTTC)2.自2011年起,每年的为“中国旅游日”。
(A)A 5月19日B 农历三月初三C 9月27日D 农历二月初二3.试阐述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的技术性定义。
答:世界旅游组织的技术性定义: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关于旅游统计标准的一本科技手册中对旅游所下的定义是:旅游是指人们为了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他们的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点:第一,规定了外出旅游的目的,包括休闲、娱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朝圣及其它;第二,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它地方的旅行;第三,在外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
4.在旅游含义的不同表述中,人们已取得哪些共识?答: (1)旅游是人们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去异国他乡的活动。
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2)旅游是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并在那里作短暂停留的访问活动,这种短期停留有别于移民性的永久居留。
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
(3)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和关系。
这一点反映了旅游现象的综合性。
5.旅游是人们离开自己的定居地,去异国他乡的活动。
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
(A)A 异地性B 暂时性C 综合性D 单一性6.旅游是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并在那里作短暂停留的访问活动,这种短期停留有别于移民性的永久居留。
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 B )。
A 异地性B 暂时性C 综合性D 单一性7.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和关系。
《旅游学概论》期中试卷含答案

《旅游学概论》期中考试试卷姓名:班级:成绩: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旅游是人们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旅游者的活动,而且涉及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和关系。
这一点反映了旅游现象的()。
(C)A 异地性B 暂时性C 综合性D 单一性2.人们在旅游过程中,需要交通部门提供交通,需要住宿部门提供住宿,需要餐饮部门提供饮食,需要娱乐行业提供娱乐项目和设施,需要零售业提供旅游纪念品及当地特色旅游商品。
这描述的是旅游活动的()特点。
(A)A消费性 B 地域性 C季节性 D 大众性3. 国外旅游研究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之前为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为第三阶段。
其中在(),旅游研究的目的是开始探讨如何使旅游和旅游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
(C)A 第一阶段B 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 当代旅游阶段4.在世界旅游发展的()阶段,旅游一词于此时开始出现,专门经营旅游活动的旅行社开始问世并发展迅猛。
(B)A古代旅行 B 近代旅游 C 现代旅游 D未来旅游5.春秋时代,孔子带领几十个随从弟子周游列国,这属于中国古代旅行形式中的()。
( B )A.帝王巡游 B.政治游说 C.学术考察 D.士人漫游6.童话世界般的九寨沟,冬季是银装素裹,春夏是碧水青山,秋天是五彩斑斓。
这说明旅游资源具有()。
(C)A 美学上的观赏性B 空间上的地域性C 季节的变化性 D利用的永续性7.岩溶地貌景观大面积的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而丹霞景观则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地区。
说明旅游资源具有()。
(B)A 美学上的观赏性B 空间上的地域性C 季节的变化性 D利用的永续性8.各种类型旅游交通中,()是最普遍的短途运输方式。
( C )A航空交通 B 铁路交通 C 公路交通 D 水路交通9.我国旅游业的主要海外客源地中,持续平稳增长的是()。
《旅游概论》第一章测试题

《旅游概论》第一章测试题姓名学号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
A.德国的《国家科学词典》B. 1931年的《辞源》C.1959年的《现代汉语词典》D.1811年的英国《牛津字典》2,以下不属于全国性旅游的是()。
A. 上海组织的苏州三日游B. 广州经桂林、西安、北京、上海的旅游C. 北京经南京、上海、杭州、福建武夷山的旅游D.四川经云南、湖南、杭州的旅游3,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旅游形式是()。
A.观光旅游B. 会议旅游C.度假旅游D. 宗教旅游4,以下的情况中,属于旅游的是()A. 从四川迁到广州定居B. 去云南做生意C. 去九寨沟观光D. 德国大使来中国居住了五年5,()开创了旅游的先河。
学者 B. 工人 C. 商人 D. 帝王6,世界上最常见、最普遍的旅游形式是()。
生态旅游 B. 商务旅游 C. 宗教旅游 D. 观光旅游7,最古老的旅游形式是()。
度假旅游 B. 宗教旅游 C. 商务旅游 D. 团体旅游8,以下旅游不属于洲际旅游的是()。
A. 美国人到北京旅游B. 中国人到长城参观C、日本人来中国参加广东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D. 你和父母去罗马旅游9,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旅游是人类进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有了人类就有了旅游享乐旅游实质上就是具有现代旅游意义和本质特征的古代旅游活动C. 旅游的本质是寻求精神上愉快感受的特殊经历D.国际旅游科学专家协会,成立于1951年,出版发行了《旅游评论》10,国际旅馆协会的总部设在()。
A. 巴黎B. 西班牙C. 日内瓦 D 马德里11、号称世界旅游王国的西班牙,每年接待几千万的国际旅游者,大多数属于游海滩、寻阳光和海水浴等旅游。
A、观光B、度假C、商务D、专项12、1998年6月25日——7月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游览了西安兵马俑、北京故宫长城、桂林七星岩等景点,属于:A、观光旅游B、专项旅游C、新型旅游D、跨国旅游13、尽管各人的旅游动机不同,旅游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其追求身心的愉快,想获得最大的精神享受确是一致的。
旅游学概论重点

旅游学概论重点一、名词解释7个(考5个):1.旅游(“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而且不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2.罗马会议的旅游者定义:游客指除为获得有报酬职业以外,基予任何原因到一个不是自己长驻的国家去访问的任何人。
游客又分为旅游者和过夜游览者。
旅游者是指到一个国家做短期访问至少逗留24小时的游客;游览者是指到一个国家做短暂访问逗留不足24小时的游客(包括海上巡游旅游者)。
3.旅游需要:旅游需要实际上是促使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内部驱动力。
4.旅游动机:旅游动机是指促发一个人有意于旅游以及到何处去、作何种旅游的内在心理原因,常常以愿望、兴趣、爱好、猎奇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促使产生旅游行为。
5.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6.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下一代人发展的需要。
7.旅游的可进入性:即主要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营安排,使旅游者“进得来、出得去、散得开”。
二、简答题8个(考6个):(一)旅游学研究的任务:从旅游和社会积极发展的关系出发,对旅游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旅游活动的要素构成(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对象,媒介——旅游业)、旅游业的构成、旅游市场、旅游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等多方面的问题,做出比较科学系统的阐述。
(二)古代旅行的特点: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引起交通工具的重大变化,交通还不发达,主要是依靠以自然力、人力、畜力为主的船、车等;2)参加旅游的人数很少,多半是皇室、贵族、僧侣等特权阶层;3)旅游的活动范围很小。
(三)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国际形势的和平与稳定是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前提2.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现代旅游业徐速发展的根本原因1)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3)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4)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5)改变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6)促进了各国的交往7)促进了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8)加剧了旅游业的激烈竞争(四)旅游资源开发内容和原则:内容:1)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1)建设和完善各种旅游设施2)建设旅游商城设施3)景区内游览项目、休憩设施的具体规划和设计4)培训能够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原则:1)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原则2)突出独特性原则3)经济的原则(五)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1)旅游资源的特性和特色2)旅游资源的数量、密度、布局3)旅游资源的承载力4)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5)旅游资源的区位与环境状况6)地区经济发展水平7)建设施工条件(六)旅游线路的类型和原则类型:1)两点往返式2)放射式3)单线串联式4)环形串联式5)网络分布式原则:优选、调剂、节约、便利原则(七)包价旅游的服务项目:1)按等级提供标准客房2)一日三餐,供应中西餐和饮料(不含酒)3)参观游览乘坐的空调旅游车4)提供导游,机场、车站、码头至旅馆之间的接送5)行李提取(限每人20公斤)6)一般参观游览的门票、入场券等7)六人以上旅行团曾派全程陪同翻译(八)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底层需要到高层需要依次为:生理、安全、社交、受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一章 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案)

第一章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教学目标与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观察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1.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2.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教学难点:旅游活动的产生。
教学内容:第一节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一、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时期人类客观上既无开展旅行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亦无外出旅行的愿望。
二、人类旅行需要产生的背景三次社会大分工与旅行的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商人与农业、手工业分离。
易货贸易的发展使得不同产品之间的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品,因此也产生了旅行经商或外出交换产品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旅行活动远远不是什么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目的,特别是出于经商贸易、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和接触的需要,所促发的一种经济活动。
三、奴隶制社会的旅行发展西方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客观上为当时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
一方面是道路的建设;另一方面是驿站(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旅店)的发展。
奴隶制社会的旅行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是以较近距离的旅行为主。
但也有国际性的长途贩运,大多是贩运粮食、酒、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另外还有奢侈品。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的自愿外出旅行活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绝大多数旅行活动是人们出于易货经商的需要自发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推动了人们对外出旅行的需要。
四、封建社会时期旅行的发展(一)中国道路: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等四通八达的道路网驿站:置、邮、驿、亭、站、军台、赤台、水驿、递运所类型:帝王巡游:乾隆下江南、隋炀帝下江南、秦始皇东巡士人漫游:李白、杜甫、苏轼等公务旅行: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宗教旅行:鉴真东渡、玄奘取经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地学考察、李时珍药物考察商旅:始终在各种旅行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