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心得

合集下载

中药炮制的心得体会

中药炮制的心得体会

中药炮制的心得体会中药炮制是中医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取药材标准化的有效成分、提高药效、降低毒性、改变性状等方面都起到关键作用。

多年来,我在中药炮制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对有志于从事中药炮制工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首先,我认为中药炮制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严谨的操作。

中药炮制是一门技术活,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操作,不能马虎从事。

在炮制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遵循药典和传统炮制方法,不轻易改变炮制方案。

同时,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学习前辈的经验,不自以为是,不断完善自己的炮制技艺。

其次,我发现中药炮制过程中的精确控制温度和时间非常重要。

不同的药材和不同的目的要求不同的温度和时间,我们需要对每一道工序进行科学的控制,保证药材能够充分发挥药效,同时又能够避免无效成分的损失。

炮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需要进行不断的试验和实践,只有经过多次实验总结出科学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掌握炮制技术。

此外,我认为中药炮制需要注重对原料药材的认知和研究。

不同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每一种药材的理化性质以及药效成分,从而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和工艺。

对于一些特殊的药材,我们可能需要对其炮制方法进行个性化调整,以满足药材本身的特殊要求。

另外,我发现中药炮制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在炮制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观察药材的形态变化、气味变化等,判断炮制是否达到要求。

有时候,药材的变化可能是微小的,需要我们有较高的敏感度和专业知识来捕捉这些细微的变化。

只有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才能够及时调整炮制工艺,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最后,我认为中药炮制需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中药炮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需要我们不断修正和改进自己的炮制方法。

由于中药炮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持之以恒,相信总会取得一定的成果。

中药炮制实践教学总结(合集4篇)

中药炮制实践教学总结(合集4篇)

中药炮制实践教学总结第1篇20xx年x月x日xx学院药学开始了本学期的毕业实习,上午9:30我们5名同学来到了xx 第一人民医院开始我们为期半年的实习。

我认为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员,只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学以致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学好。

初到医院工作,老师向我说明了医院药房经营的有中药、中成药、西药、非药及一部分器械,让我们对医院的实习任务有了大概的了解和认识。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中药调剂室,张老师将我们交给任主任后,我的实习正式开始了。

对着满室的中药让我想起了古代的药房,抽拉式的药箱,称药的戥子,熟悉的药材名,甚至不时的捣药声,一切都向我展示着中草药的神秘,我想我喜欢这个地方。

中药房很小,成药和草药被一条走道隔在两边。

通常草药的调配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且不面向患者。

划价,收费集中在前房。

实习在记草药名和位置的要求下开始。

从老师抓一副药而我称出一味药的无奈到单独完成一张处方的从容,我得到了太多东西。

没有人体会到取错药的尴尬,而我有,车前子要布包另煎,而我头次取药却与别的饮片混到一起,一次很大的麻烦。

我想告诉人们其实调剂不是简单的取药,从划价,缴费,到称取,核对,发药,这是一个系统,一个流程,交到患者手中的每付药是整个中药调剂室所有人共同劳动的结果。

在这工作的两周,我开始明白了团队协作的优势和必要,学会与人配合,学会条理分明不慌不忙工作的态度,牢记并严格执行流程的各个环节。

也是在这,我受到了教育,开始关注细节,想干好并达到熟练必须发现细节,刻意练习,从拿戥子的手势,姿态开始,到撑开药袋并将药倒入时两手的配合,都需要认真用心去学。

学会观察,细心从容,这就是我学到的。

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该院的劳动纪律和一切工作管理制度,自觉以医学生规范严格要求约束自己,不畏酷暑,认真工作,基本做到了无差错事故,并在上下班之余主动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义务解答关于科室位置就诊步骤等方面的问答,积极维护了药学院的良好形象;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不怕出错、虚心请教,同带教老师共同商量处方方面的问题,进行处方分析,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思维方法,切实体会到了实习的真正意义;不仅如此,我们更是认真规范操作技术、熟练应用在平常实验课中学到的操作方法和流程,积极同带教老师相配合,尽量完善日常实习工作,给各带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通过实习笔记的方式记录自己在工作中的点点心得,由于我的主动积极,勤快认真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各科室给予的好评。

中药炮制心得

中药炮制心得

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通过十一周对中药炮制学的选修学习,我收益颇多,不仅了解了炮制对中药用药的重要性,也熟悉了一些基本的比较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

现将心得总结如下:一,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质、泥砂,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

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的论述。

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

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令人烦,汗出不可止”。

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

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胎动”,所以要“熬”(即炒)后用。

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

中药往往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说法。

许多药物,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

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蜜炙甘草,性温,能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之说。

(三)增强药物疗效除了通过配伍来中药提高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

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

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

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

中医特色技术传承之中药炮制学习体会

中医特色技术传承之中药炮制学习体会

中医特色技术传承之中药炮制学习体会【摘要】中药是祖国文化的瑰宝,当前国家空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制定并出台了《中医药法》为其保驾护航。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不断的升高,国际对中国的期待和需求也在日益剧增,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医药也被广泛输入国际市场。

作为祖国的瑰宝,中药产业具有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及丰富的社会医学经验基础,这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及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具有重要贡献。

中药炮制是中药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传承中具有深厚的基础,但现代中药炮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本文从各方面对中药炮制的发展及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中药传承;中药炮制;问题探讨中医药是先辈留给我们的重要文化遗产,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医药的发展予以了高度重视,从中西医结合、中药现代化到国务院出台的相关政策等,政府部门一直是不遗余力的支持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的炮制在中医药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药炮制是我国劳动人民历经数千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瑰宝。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中草药及炮制技术,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如苗、蒙、藏、维等,在炮制技艺方面也有不同的技艺方式,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由于近年来西方医学的引用,中药西化等问题的出现,致使中医在临床上的使用倾于弱势,同时也导致了中药炮制技术的衰退甚至失传[1]。

为弘扬中医特色技术、培养技术传承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国开展了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笔者结合培训内容及相关报道,对中药炮制技术传承的学习体会总结如下:1民族文化传承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未中断的国家。

中医作为华夏民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其历史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可以说中医伴随着华夏儿女走过了无数的春秋。

在现存的古文献中,有关中医的文献大约占半数左右,可以说中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中药炮制实验课的个人心得

中药炮制实验课的个人心得

中药炮制实验课是一门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实验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炮制一些常用的中药材,如炮姜、肉桂等。

通过亲手操作,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中药材的炮制方法和功效。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正确地使用各种炮制工具和设备,并了解了中药炮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实验课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挑战,如如何正确地掌握炮制时间和温度等参数,以及如何准确地进行各种操作。

但是,这些挑战也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让我们更加热爱中药文化并对未来的研究充满了信心。

总的来说,中药炮制实验课是一门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课程,它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药炮制的原理和方法,还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中药炮制技术讨论发言稿范文

中药炮制技术讨论发言稿范文

中药炮制技术讨论发言稿范文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想就中药炮制技术与大家进行讨论。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中药药效的发挥,同时也反映了中医药学中独特的药物炮制技术。

在传统中医药学中,中药炮制主要包括药材的选用、加工、制备等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炮制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对于药材的选用,中医药学中强调药性归经,即根据药材的性味、归经来决定其炮制方法。

同时,还要考虑到药材的优劣、新鲜度等因素,以确保其药效的发挥。

其次,在药材的加工环节,炮制技术更是直接影响到药材的成分和质量。

比如,在炮制过程中需要控制好火候、时间和方法,以保证药材的功效成分得以完整保存。

最后,在制备环节,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会影响到中药的最终效果。

比如炮制的时间长短、火候的掌握等,都直接关系到最终中药的质量。

总的来说,中药炮制技术是一个综合性强、技术含量高的过程,需要炮制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炮制经验。

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能够对中药炮制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中药的药效,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

谢谢大家!。

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

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

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全国一百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中药炮制学论文题目:中药炮制学的学习感想班级:药学11—1班姓名: 虞加丽学号:指导老师:施飞中药炮制学的学习感想(四川农业大学药学系虞加丽 625014)摘要: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由于中药的不断开发利用,其炮制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我们只有不断根据实际改进,才能将中药利用得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字:中药炮制目的原则依据具体方法存在问题改进方法前言:随着期末的临近,中药炮制学的学习也接近尾声。

在中药炮制课上,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关于中药炮制的一些相关知识,还有我们对于这门课程或者说是技术的思考和改进。

正文:中药炮制学是一门指导制药方法的学科。

在课堂上,我们是以中药炮制的目的、原则依据与具体方法的学习为主的,而课外,作为一个即将进入医药领域的学生来说,我们更用该思考它的不足与改进方法。

首先,我想先总结一下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

总所周知,中药炮制是中国医药遗产的组成部分,数千年来,对中国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又如巴豆有剧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2.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血;何首乌生用润畅通便、解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物切碎,便于煎煮;矿物类药物煅,便于研粉。

又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干燥,以便贮藏。

4.使药物洁净、便于服用:如药物在采集后必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有些海产品与动物类的药物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

中药剂个人工作总结

中药剂个人工作总结

中药剂个人工作总结
在这个项目中,我负责中药剂的研发和制备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我的个人工作总结:
1. 研究和调研:我深入研究了中药剂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了不同中药的性质、功效和制备方法。

通过广泛阅读和与专家的交流,我对中药剂的原理和应用有了全面的认识。

2. 测试和分析:我负责制备中药剂的药材提取液和配方,然后进行严格的品质检测和分析。

我掌握了常用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

通过实验,我能够判断中药剂的有效成分含量和纯度。

3. 优化配方:通过试验和实地调研,我发现一些中药剂存在一些制备上的问题,例如提取效率低、溶解性差等。

因此,我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配方实验,以提高中药剂的制备效果和质量。

并且,我通过调整剂量和配比,改善了中药剂的口感和稳定性。

4. 解决问题:在中药剂制备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和困扰。

我充分利用团队资源,积极与同事和专家讨论,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多次的尝试和调整,我成功解决了一些制备中的难题,提高了中药剂的质量和产量。

5. 文档和报告:在工作中,我认真记录了每一次试验的数据、结果和分析,整理了一份详细的实验报告。

这些文档对于以后的研究和制备工作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我将这些报告和数据
整理为一份完整的文档,以备日后查阅和分享。

通过这个项目,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中药剂制备技术,还加深了对中药草药的认识。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为中药剂的研发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学学习心得通过十一周对中药炮制学的选修学习,我收益颇多,不仅了解了炮制对中药用药的重要性,也熟悉了一些基本的比较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

现将心得总结如下:一,中药炮制的目的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质、泥砂,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应用。

一般认为中药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历代对有毒药物的炮制都很重视,各代都有较好的除毒方法和炮制作用的论述。

如草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

炮制也可除去或降低副作用。

汉代张仲景提出,麻黄“生令人烦,汗出不可止”。

说明麻黄生用有“烦”和“出汗多”的副作用,用时“皆先煮数沸”,则可降低其副作用。

(二)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

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

为了适应不同病情和患者体质的需要,一方面可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孙思邈曾提到桂枝应生用,但在妇女怀孕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胎动”,所以要“熬”(即炒)后用。

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

中药往往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炮制方法来缓和药性,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的说法。

许多药物,生、熟作用有别,如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止血。

生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蜜炙甘草,性温,能补中益气,故有“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之说。

(三)增强药物疗效除了通过配伍来中药提高疗效外,炮制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又一有效途径和手段。

作为药物,起作用的是物质。

药物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处理,可以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

明代《医宗粹言》写道:“决明子、萝卜子、芥子、苏子、韭子、青葙子、凡药用子者俱要炒过,入煎方得味出。

”这便是现代“逢子必炒”的根据和用意。

因为种子被有硬壳,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便于煎出。

款冬花、紫菀等化痰止咳药经蜜炙后,增强了润肺止咳作用,则是蜂蜜甘缓益脾,润肺止咳,作为辅料应用后与药物有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

(四)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中医对疾病的部位(病所)通常以经络、脏腑来归纳,对药物作用趋向以升降沉浮来表示。

疾病在病机和证候趋势上常表现为向上:如咳嗽、气喘、吐血等;向下:如泻痢、崩漏、遗尿等,这些可以利用药物升降沉浮的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

炮制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

大黄苦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是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等症。

黄柏禀性至阴,气薄味厚,主降,上清丸中黄柏经酒制后,转降为升。

一种药物往往归入数经,在临床上常嫌其作用分散,通过炮制进行适当调整,使其作用专一。

如柴胡,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经醋制后,作用专于肝经,使其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的疾病。

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大凡生升熟降”,“酒制升提”,“盐制入肾”等。

(五)便于调剂和制剂植物根及根茎类、藤木类、果实类经炮制后加工成一定规格的饮片,如切成片、丝、段、块等,便于调剂时分剂量和配方。

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如自然铜、磁石、代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等,这类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炮制,采用煅、煅淬、砂烫等炮制方法使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而且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六)有利于贮藏及保存药效药物在加工炮制过程中都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

某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如桑螵蛸等。

植物种子类药物经过加热处理,如蒸、炒、燀等,能终止种子发芽,便于贮存而不变质,如苏子、莱菔子等。

某些含甙类药物经加热处理破坏酶的活性,避免有效成分被酶解损失,以利久贮,如黄芩、杏仁等。

(七)矫臭矫味,便于服用动物类或其他有特异臭味的药物,往往为病人厌恶,难以口服。

为了利于服用,常将此类药物采用漂洗、酒制、醋制、蜜制、麸炒等方法处理,能起到矫臭矫味的效果。

如酒制乌梢蛇、紫河车,麸炒僵蚕,醋制乳香等。

(八)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中药在采收、运输、保管等过程中,常混有沙土、杂质、霉烂品及非药用部位,因此,必须加以净选、清洗等加工处理,使其达到一定的净度,这对保证临床用药剂量准确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种子类药物要去沙土、杂质,根类药物要去芦头,皮类药物要去粗皮,动物类药物要去头、足、翘等。

有些药物虽属同一植物,但由于药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也不同,更应区分入药。

如麻黄茎发汗,根止汗,故要分开入药,以适应医疗的需要。

二,主要的炮制方法(一)净制即净选加工。

(二)切制药材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浸润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软化处理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

并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

切后应及时干燥,保证质量。

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

(三)炮炙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炒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清炒取净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晾。

炒焦后易燃药材,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或晒干。

麸炒取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加入净药材,迅速翻动,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2.烫烫法常用的辅料为洁净河沙、蛤粉或滑石粉。

取河沙(蛤粉、滑石粉)置锅内,一般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药材,不断翻动,烫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辅料,放凉。

如需醋淬时,筛去辅料后,趁热投入醋中淬酥。

3.煅煅制时应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

明煅取净药材,砸成小块,置无烟的炉火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或红透时,取出,放凉,碾碎。

含有结晶水的盐类药物,不要求煅红,但需使结晶水蒸发尽,或全部形成蜂窝状的块状固体。

煅淬将净药材煅至红透时,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酥(如不酥,可反复煅淬至酥),取出,干燥,打碎或研粉。

4.制炭制炭时应“存性”,并防止灰化。

炒炭取净药材,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或至规定程度时,喷淋清水少许,熄灭火星,取出,晾干。

煅炭取净药材,置煅锅内,密封,焖煅至透,放凉,取出。

5.蒸取净药材,照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拌匀(清蒸除外),置适宜的容器内,加热蒸透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干燥。

6.煮取净药材加水或液体辅料共煮,辅料用量照各品炮制项下的规定,煮至液体完全被吸尽,或切开内无白心时,取出,干燥。

有毒药材煮制后剩余汁液,除另有规定外,一般应弃去。

7.炖取净药材照各品种炮制项下的规定,加入液体辅料,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或用蒸汽加热炖透,或炖至辅料完全被吸尽时,放凉,取出,干燥。

8.燀取净药材投入沸水中,翻动片刻,捞出。

有的种子类药材,燀至种皮由皱缩至舒展、能搓去时,捞出,放冷水中,除去种皮,晒干。

9.酒制包括酒炙、酒炖、酒蒸等。

酒制时,除另有规定外,一般用黄酒。

酒炙取净药材,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10.醋制包括醋炙、醋煮、醋蒸等。

醋制时,应用米醋或其他发酵醋。

醋炙取净药材,加醋拌匀,闷透,置锅内,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醋煮取净药材,加醋,照上述煮法制备。

醋蒸取净药材,加醋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醋炙、醋煮或醋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醋20kg, 必要时可加适量水稀释。

11.盐制包括盐炙、盐蒸等。

盐制时,应先将食盐加适量水溶解后,滤过,备用。

盐炙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闷透,置锅内(个别药物则先将净药材放锅内,边炒边加盐水),以文火加热,炒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放凉。

盐蒸取净药材,加盐水拌匀,照上述蒸法制备。

盐炙或盐蒸,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食盐2kg。

12.姜汁炙姜汁炙时,应先将生姜洗净,捣烂,加水适量,压榨取汁,姜渣再加水适量重复压榨一次,合并汁液,即为“姜汁”。

如用干姜,捣碎后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取滤液。

取净药材,加姜汁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姜汁被吸尽,或至规定的程度时,取出,晾干。

13.蜜炙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净药材中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14.油炙羊脂油炙时,先将羊脂油置锅内加热溶化后去渣,加入净药材拌匀,用文火炒至油被吸尽,药材表面呈油亮时,摊开,放凉。

15.制霜(去油成霜)除另有规定外,取净药材碾碎如泥状,经微热后,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后,取残渣研制成符合规定要求的松散粉末。

16.水飞取净药材,置容器内,加适量水共研细,再加多量的水,搅拌,倾出混悬液,残渣再按上法反复操作数次,合并混悬液,静置,分取沉淀,干燥,研散。

17.煨取净药材用湿面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地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材埋入麸皮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班级:09中医乙班姓名:徐一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