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三篇

合集下载

2023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

2023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7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最新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课题: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12页例1及练习中习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搭配现象,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数学活动,提出不同的搭配方案。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符号化思想,以及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金色的秋天即将过去,一只蝴蝶在草原上忙碌,它要干什么呢?原来它是受了智慧老人的差遣,要去给百变小樱送一封信。

小樱会不会让我们看信的内容呢?噢,是智慧老人邀请她到数学城堡去呀!二、讨论合作,探究搭配方法1、尝试猜想。

小樱带了2件上衣,3件下装,如果她每天都想有不同的搭配方法,她可以不重复地穿几天?2、思考讨论。

(1)引导思考:用2件上衣和3条下装搭配,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你可以想一想、画一画、甚至算一算,用最简便的方法把各种穿法快速记录下来。

(2)独立思考,尝试表示。

(3)小组交流: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参与指导小组活动。

3、展示汇报:现在哪组来汇报?你们是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请不同表示方法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说明,其他学生评价。

预设学生的方法可能有:(1)数字表示;(2)文字表示;(3)符号或图形表示:(4)计算。

4、观察比较(1)刚才我们展示了这么多表示办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小结: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先定衣服,再配下装,第一件衣服可以配3天下,第二件衣服又可以配3天下装,一共有6种搭配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定下装,再配衣服,第一条下装可以配2件衣服,第二条下装也可以配2件衣服,同样地第三条下装又可以配2件衣服,一共也是6种搭配方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4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4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4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人教版教案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

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学教案5篇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学教案5篇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学教案5篇三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否经得起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

(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师:如果2只鸟看成一份,有2份,我们可以说是()个()呢?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数一数小兔子们数萝卜,怎么数也数不清,请你们来帮帮忙!师:你是怎么数的?哦!原来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

你们认识它们吗?(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根据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粘贴萝卜)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边说边圈)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谁来圈一圈。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是3个2根。

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指名说,再集体说)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

(6是2的3倍。

)自主说一说、圈一圈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胡萝卜2根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进一步理解“倍”。

要求:独立圈一圈、画一画,在小组交流。

3、教师出示课件: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6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7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7倍。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学计划(精选1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学计划(精选1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学计划(精选10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学计划(精选10篇)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新的机遇和挑战向我们走来,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教学计划吧。

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篇1一、基本情况本班学生共31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2人,他们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热爱劳动,拾金不昧。

就上期期末检测,班平数学成绩优秀,如唐戬、何小雨、刘佳等,十名同学语数各科96分以上,但也有少数同学年龄偏小,反映较慢,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学习和怎么去学课堂纪律较差,想说就说,甚至个别同学上课玩玩具,常常拖欠各科作业,如张艳琼等连乘法口诀都不熟,相当大部份同学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根本无法正确管教,从而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因此在本期的教育工作中,老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当前的教改动态,择其良好的教学方法,耐心指教学生,力争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者。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有七个单元,在编排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向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

2、倡导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构建新的知识。

4、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

5、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6、提示学习活动的线索和学习方式。

7、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设计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9、有计划地介绍数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计算。

2、初步认识小数,会正确读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能正确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3、正确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1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13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13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13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的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局部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才能和小组合作才能。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络,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 42÷6=72÷9=2、最大能填几?〔〕×4<25 〔〕×7<60 〔〕×4<10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一〕学前准备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途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老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忆刚刚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忆的内容板书:〔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西东西南南东南〔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稳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8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

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教学分析: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

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秒的认识教学重点: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

)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3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3篇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3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认识小数(教材P88~89页例1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教学要求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读写小数.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构在比较、归纳中探索小数.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应用意识.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小数.教学难点理解分母为10和100的分数与小数的联系.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新情境,主体准备1.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食品商店的一角.(1)你有什么想说的?(2)这些商品的价格用元、角、分怎样表示?2.引入小数.(1)像这样表示商品价格的数叫做小数.介绍小数点.(2)课件出现聪聪的提问.①你会读这些小数吗?试一试.②出示用纸币组成的钱数,请学生回答还可以怎样表示?5元4角1分________元③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小数?二、主体探究1.认识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和小数的关系.(1)由“你的身高是多少”引出问题,只用米作单位如何表示?①先让学生猜一猜.②验证.出示一组学习材料(小黑板出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 )米(填分数)=( )米(填小数)3分米=( )米(填分数)=( )米(填小数)6分米用小数表示是( )米.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怎样用小数表示?3厘米=( )米=( )米18厘米=( )米=( )米(2)归纳、比较.①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地方?你有什么发现?②东东身高1米30厘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学法尝试:1.分母是10、100的分数,可以用一位、两位小数表示,1米30厘米用小数表示可能是0.30米.2.不对,它超过1米,这个结果不合理,30厘米改成0.30米,再与1米合起来,应是1.30米.]2.练一练.教材第89页“做一做”.说明: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让他们说说是怎么想的.[学法反思:元、角、分与小数有着密切关系,如2元5角,用小数表示为2.50元;分母为10、100的分数分别可用一位、两位小数表示,在读写小数时,注意小数点写时不要漏写,要书写规范.]三、巩固强化 练习二十一第1、2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小数有哪些认识?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五、课后作业统计教科书的价格,并与同伴说一说.教练创新 课后练习指导 练习二十一第1题.此题是看图写小数和分数,旨在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如果学生有一定难度,教师应加强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并以不同形式出题加强训练.练习二十一第2题.此题是读小数的练习,题目的内容富有知识性,且为儿童所喜闻乐见.补充习题及解答1.看图写出合适的分数或小数.#FormatImgID_0#分数________ 小数________ #FormatImgID_1#分数________ 小数________ #FormatImgID_2#分数________ 小数________#FormatImgID_3#分数________ 小数________2.下面是某市部分年份人均绿化面积表.(1)读出上表中的小数.(任选其中三个数据)(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3.测量爸爸、妈妈和自己的身高.我的记录:我的身高_______米;爸爸的身高_______米;妈妈的身高_______米.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试着写出几个.如:我50米赛跑的成绩是8.3秒.(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略]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小数大小的比较(教材P90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一3~5题)教学要求1.在熟悉情境中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并会用自己的方法比较小数大小.2.通过看图、比一比等多种方法比较小数大小.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求异思维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感悟小数大小比较方法.教学用具小黑板,卷尺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一组商品的单价.(1)请学生谈一谈.(2)哪种商品贵些?你是怎么知道的?2.谈话导入:整数有大有小,同样小数也有大小,今天我们共同研究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二、探究1.出示材料.下面是光明小学三(1)班四名男生参加学校秋季运动会跳高项目的预赛取得的成绩.(单位:米)出示问题:(1)请给他们排出名次.(2)用什么方法知道他们成绩大小?(3)小组合作,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好.2.学生自主探究.[学法尝试:1.可以把他们的成绩都化成厘米来比较,0.9米=90厘米,1.2米=120厘米,1.15米=115厘米,0.88米=88厘米,所以小刚第1,小强第2,小明第3,小林第4;还可以这样想,1.2米是表示l 米2分米,0.9米表示9分米,1.15米表示1米15厘米,0.88米是8分米8厘米,这样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名次了;我们还可以用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直接看大小,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的数.如1.2、1.15肯定比0.88、0.9大,而1.2与1.15的小数点后面“2”比“1”大,所以1.2>1.15,而1.15>0.9,这样就可以比较小数大小了.]3.评价与反馈.(1)及时肯定各组的比较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2)可借助皮尺去验证.4.巩固练习.(1)完成P90页“做一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2)比一比. 2.45元○1.83元 3.50元○3.5元试写出比6.5元小的钱数_________.[学法反思:我们可以结合整数的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单位或看图等来比较小数的大小,也可以用比整数大小的方法,一位一位比,不过要注意先比小数点前面,即高位的大小,再依次类推,比后面的数.]三、强化运用练习二十一第3、4题.四、全课小结五、课后作业练习二十一第5题.教练创新课后练习指导练习二十一第4题.此题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以米、分米为单位的小数比大小.练习二十一第5题.此题练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楚表示跳远成绩的小数越大,名次就越在前,而表示跑步成绩的小数越小,成绩就越好.此题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审题.补充习题及解答1.在○里填上“>”、“<”或“=”.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1.52米○0.98米2分米○1.8分米0.31米○0.28米2.填一填.(1)在( )中填上合适的小数.(2)把它们按顺序排一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是三种色拉油的价格.比较它们的价格.4.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1)1.5<□<1.6(2)0.4<□<□<□<□<0.55.到哪个商店买毛巾便宜?小熊商店小狗商店小猫商店你想买的是:__________,到_________商店去买,是因为_________.[解答:3.35.90<37.25<40.604.(1)□里可填1.51、1.52等(答案不唯一)(2)0.4<0.41<0.42<0.44<0.48<0.5(答案不唯一)5.(1)到小熊商店买便宜.(2)选择商品后再比较.]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三课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巩固练习(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10题)教学要求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具体情境中的小数意义,会比较小数大小.2.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总是意识.教学重难点小数大小比较.教学过程一、忆一忆1.出示明明到附近超市调查3种商品的价格.(1)小数在现实中有广泛应用,像这些商品价格的表示方法,请学生读出上面小数.(2)你还能举出你在哪里见到过小数?7.85元表示几元几角几分?2.小小调查员.出示P93第6题.到商店去调查价钱,注意收集信息.二、练一练1.练习二十一第7题.(1)独立动手实践:用尺量一量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的长和宽,作好记录.(2)把量的结果分别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3)同伴之间相互检查.2.练习二十一第8题.(1)先让学生独立试写小数.(2)请同学把句子完整读一遍,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3.练习二十一第9题.(1)独立思考,比较它们的价格.(2)小组议一议,怎么比较的.(3)注意结论可能是从大到小,也可能是从小到大.(4)张老师很喜欢喝茶,请你出个主意,买哪一种价格的茶叶?为什么?4.练习二十一第10题.(1)通过提供材料,你印象最深是哪条信息?(2)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3)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学生看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三、课后作业(略)教练创新课后练习指导练习二十一第6题.要求学生到商店了解指定商品的价钱,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促进学生注意生活中的小数.练习二十一第7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并把测量的结果用小数表示出来.练习二十一第9、10题.都是比较大小的综合练习,通过练习,能使学生看到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以此增强学生的绿化、环保意识.补充习题及解答1.填一填.(1)小车模型价格改用小数表示为( ).(2)2.83米=2( )8( )3( )(填单位名称)(3)0.56元=元=( )角( )分2.写出下面的小数.(1)一只鸵鸟每小时跑五十四点三千米.(2)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面积达七百零四点六四平方千米.(3)这颗通信卫星重达二点三吨.写作:(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3.比一比.(1)1.25元○1.30元0.98元○1.2元10元○9.2元1.32米○1.23米 1.5分米○0.9分米0.5米○50厘米(2)亮亮、欢欢、乐乐身高测量情况如下:试比较他们的身高.4.你会填吗?2.8>□>□>□>□>2.05.下面是淘淘家近三个月水费开支情况.(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通过分析数据把你的感受与同伴说一说.(3)你试着调查自己家近三个月电费开支情况,并记录下来.[解答:1.(1)14.5元 (2)米分米厘米 (3)56/100元 5角6分4.2.8>2.7>2.5>2.4>2.3>2.0(答案不唯一)小数的初步认识第四课时·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材第95~96页例3、例4,“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1~6题)教学要求1.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有关小数加减法计算问题,并会正确计算.2.通过自主探究,领悟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自信心.教学重点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教学难点通过迁移,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1.课件展示第95页主题图(或挂图出示).①说一说图意.②说一说你买东西的亲身经历.③根据提供信息提一个加法和一个减法问题.2.组织学生评价,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两个问题,并板书.(1)买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2)铅笔比直尺贵多少钱?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出示第一个问题.(小组合作,用自己方法算一算,一共要付多少钱?)(1)怎样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要用加法.(2)要付多少钱?请你们自己想办法,然后与同伴交流.[学法尝试:我是这样想的:通过收集信息,卷笔刀价格0.8元就是8角,铅笔0.6元就是6角,8角十6角是14角即1元4角;我是这样算的:用0.8+0.6=1.4,竖式算:.计算小数加减法关键是要将小数点对齐,然后按整数方法计算就可以了.](3)评价与反馈.请用竖式的同学到黑板展现出来.①你是怎样理解小数点对齐的?②为了方便,教师可在竖式上方写出元、角,感悟相同单位的数上下对齐.③谁能解释小数点对齐的道理?2.下面我们再研究第2个问题.(1)学生自己独立列式,并计算结果.(2)教师巡视,并请采用不同方法的同学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学法尝试:我是这样算的:用1元2角-6角=6角,把它改写成元、角、分再计算;我是直接用小数相减:1.2-0.6=?,再列竖式:.](3)指导与评价.对照竖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①“2”-“6”不够减,怎么办?②它与整数减法相同的地方在哪里?3.尝试练习.观察上页主题图,小黑板出示两个问题:(1)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2)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先让学生独立试做,第2问是开放题,有多种结论,再要求学生根据图,试着提出其他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学法反思: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对齐,只要小数点对齐就行了,然后按整数加减法计算.]三、巩固运用,强化新知1.练习二十二第1题,直接填在书上,集体反馈.2.练习二十二第2题.(1)怎样列式?(2)10元钱够不够?你是怎么知道的?3.练习二十二第3题.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怎么学会的?关键要注意什么?五、课后作业练习二十二第4~6题.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范文二一、教学内容: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5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5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5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集锦5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

(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

)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

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一、统计知识点1、出示:某地区1994~20xx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

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

(1)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

某地区1994~20xx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下图,读懂统计图。

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3)指导画图。

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

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②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辅导。

3、回答问题。

(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

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20xx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

二、小数的初步认识1、小数的读法教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2.54 0.09 4006.57 5.6 7.089 123.59 800.9 22.709(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

(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

2、小数大小比较。

(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较大小。

①1.02〇0.98元 0.69元〇0.7元 4分米〇3.8分米 l.2米〇0.12米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身高146150135148(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较后的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我们学校的校医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身体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体重,身高等,(出示班级座位图)
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5)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2、提问:你打算怎样完成这份统计图
3、出示几个空白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尝试完成条形统计图。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四、巩固练
课本40页第一、第四题
五、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例2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7、让学生按照例子把其他两个同学的条形补充完整。
8、学生讨论: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样的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9、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9、这个统计图跟我们刚才学习的学生身高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0、独立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小组进行学习小结。
这种统计图一般在以下情形中加以使用:各样本的统计数据的绝对值都比较大(如本例中学生的身高都在138厘米以上,体重都在32千克以上),但不同样本统计数据之间的差异值又相对比较小(如本例中身高和体重的最小差异分别是1厘米和1千克)。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会出现一种矛盾: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小(如第一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厘米或2厘米),统计图中的条形就会很长,如果每格代表的单位量较大(如第二个统计图中每格表示10千克),又很难在统计图中看出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所以,为了比较直观地反映这种差异性,采取用起始格表示较大单位量,而其他格表示较小单位量的方式,就避免了上述矛盾。在这种统计图中的纵轴上,起始格是用折线表示的,以和其他的格有所区别。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
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2小时=()分60秒=()分60分=()小时
二、新授。
1、课题:认识年、月、日。
提问引入:我们以前学过了一些时间单位,如小时、分、秒,谁知道还有哪些时间单位
引入年、月、日,并板书课题。
问:谁知道一年有几个月
2、认识年历。
师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年历。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10、通过完成这一份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进一步体会统计的作用。
11、你想对这些同学说些什么
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把学生的身高、体重与正常值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实践作业)让学生从报纸、书籍上找到更多形式的统计图表,并找出相应的信息,可以培养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巩固练习:40页2、41页3、5
【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第38页例1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横向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4、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
5、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
你能说说破这个统计图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吗
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
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6、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汇报。
在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单位量是不同的(第一个图中起始格表示137厘米,其他每格表示1厘米。)
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说说这个统计图与以前见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
3、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4、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
5、小组合作学习
6、小组汇报
7、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三篇】
【篇一】
1.简单的数据分析
一、教学内容
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简单的数据分析
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例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求平均数
例2: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13——14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条形统计图,使学生会看这两种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