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传统文化之丧葬
桂西北高山汉丧葬仪式与哭丧歌特征考察

桂西北高山汉丧葬仪式与哭丧歌特征考察桂西北高山汉丧葬仪式与哭丧歌特征考察古老的桂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这片高山地区饱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汉族的丧葬仪式和哭丧歌是极具特色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考察桂西北高山汉丧葬仪式和哭丧歌的特征,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一、桂西北高山汉丧葬仪式的特征在桂西北高山地区,汉族丧葬仪式被赋予极为重要的意义。
人们认为,通过丧葬仪式可以帮助灵魂安息、超度亡灵,并且还能够进行先祖供奉和祭扫活动。
1. 深厚的宗教色彩:桂西北地区的汉族丧葬仪式常常与宗教信仰相结合。
人们相信死后灵魂的存在,并通过丧葬仪式可以使其得到超度。
在丧葬仪式中,常常有道士或僧人主持,进行一系列祭祀仪式。
2. 丰富的仪式步骤:桂西北地区的汉族丧葬仪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出殡”、“压轿”和“告别”。
出殡是指将逝者的遗体送到丧家,这一环节往往伴随着丧家的亲友和乡邻的哭声;压轿是指将逝者的遗体送至坟地,并进行火化或安葬的仪式,这个环节中的哭声更为悲痛,让人触动心灵;告别是指各亲属和亲友在丧葬仪式结束后,与逝者最后一次告别,感叹生死之无常。
3. 重视丧葬装饰:桂西北地区的丧葬仪式中,人们非常讲究装饰这一环节。
在送殡时,亲友们会将符带、鲜花、祭品等放置在遗体旁边,以示对逝者的敬意。
而在告别环节中,会为逝者穿上整齐的丧服,戴上纸帽,并在坟头上为其烧纸钱。
二、桂西北高山汉丧葬哭丧歌的特征丧葬仪式中的哭丧歌是桂西北地区汉族民众悲痛表达的方式之一。
哭丧歌常常伴随着悲伤的歌词和凄凉的旋律,流传着对逝者的思念与缅怀。
1. 哭丧歌的歌词:桂西北地区的哭丧歌歌词通常包括对逝者的赞美、思念和祝福。
这些歌词真挚动人,深深表达了亲友们对逝者的感情。
例如:“啊,好心人离我们去了,离世之后祸福难逃;啊,好心人走远了,离世之后亲朋担忧”。
2. 悲伤凄凉的旋律:桂西北地区的哭丧歌曲调悲凉动人,常常以缓慢的节奏和婉约的旋律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悲伤和无奈。
从广西丧葬习俗看拾骨葬资料

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从广西丧葬习俗看拾骨葬院 系政史学院 历史学 ___2011级 __ 专 业班 级姓 名黄冬贤 学 号201103403104指导教师单位政史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曾凡贞 副院长 指导教师职称从广西丧葬习俗看拾骨葬历史学2011级黄冬贤指导教师曾凡贞摘要丧葬习俗可以说是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特殊文化,每个地方的说法和做法不尽相同,小到村庄,大到城市,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点。
按古人观点来讲,丧葬不仅单纯安葬死者,而且它关系着社会的伦理观念,影响着社会政治秩序。
捡骨葬作为壮族的主要葬制之一。
研究壮族捡骨葬不仅加深我们广西丧葬习俗的了解,还能培养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丧葬习俗捡骨葬民俗学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目录前言 (1)一、拾骨葬的概况 (2)(一)拾骨葬概念及表现 (2)(二)拾骨葬的历史渊源 (3)(三)拾骨葬分布情况 (3)(四)拾骨葬—葬礼体现 (9)二、广西壮族地区拾骨葬流行的原因 (10)(一)灵魂观念 (10)(二)地理环境 (11)(三)宗教信仰 (11)(四)风水习俗 (11)三、拾骨葬习俗存在的社会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风水贻害 (12)(二)土地矛盾 (13)(三)应对措施 (14)四、拾骨葬习俗的影响 (16)(一)社会评价 (16)(二)文化内涵 (17)结语 (19)参考文献 (20)玉林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前言壮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但由于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壮族的民族文化特点也逐步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文化程度越来越深,以至到了民国时期,很多人都认为壮族和汉族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到了20世纪中期,壮族的民族自我意识经历了一次“再生”的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相继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自治州和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族因此广为人知。
广西农村传统的丧葬习俗,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懂,你还记得多少呢

广西农村传统的丧葬习俗,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懂,你还记得多少呢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在农村对于红白喜事最为重视,因此有着诸多的禁忌与讲究,前段时间回寨子里参加了一场白事,感觉好多规矩啊,我们这些年轻人都不懂了,今天说一下我们这边的丧葬习俗。
1、在我们这边如果有老人去世,那么孝子会在门口放两包鞭炮,注意不能放长鞭炮,意思是家里有人去世升天了,然后通知理事会的成员来家里开会,我们这边有老人去世是每户去一个人帮忙的,我们寨子有70多户人,等寨子里的人到齐后就开始抓阄,我们这边会把工作内容写在纸上,你抓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说我抓到不想干的就不干,然后就各自去做各自的工作。
2、从老人咽气后,就要点上香了,点上长明灯,要注意的是,香不能断掉,就是要一直有香烧着,长明灯也是不能灭的,要一直亮着。
3、让人去亲戚家报丧,我们这边不用自己去的,寨子里的人谁抓到报丧的工作,谁就去报丧,主家只要告诉他亲戚家地址是哪里的就可以了,现在报丧不比以前了,以前没有电话,都是全靠人去的,现在有电话了,一般的表亲都是直接电话通知,只有娘家这些是必须人去报丧的。
4、等采买的人回来后,孝子贤孙就要披麻戴孝了,但是现在也简化了,都是头上戴白布就可以了,女士要把头发放下来披着,腰系麻绳,一般看见白布很长差不多拖地的就是逝者的儿子,亲戚只有一小节,都是扎在手臂上的。
5、我们这边要砍“哀杖”,有的地方用的是柳树,我们这边用的芦苇杆,这个是不可以乱丢的,要随着逝者一起下葬的,会铺在逝者的棺材旁边,人家看这“哀杖”就知道墓主人的儿孙数量。
6、孝子贤孙要跪在路边迎客,不能一直呆在灵堂里,亲戚来的时候吹唢呐的师傅会提醒的,你只要听见唢呐声音就是有亲戚朋友来吊丧了,亲戚没有让你起来,你不能自己战起来,有的亲戚是很会哭丧的,你得陪着他们一起哭。
7、我们这边是在晚上进行入殓仪式,以前古代人入殓的时候会在逝者嘴里放玉石,现在都是放硬币,道公会在棺材里面放上铜钱,然后进行入殓仪式,在这时候孝子贤孙一定要大声哭出来,盖棺之后会用一块新的被子盖在棺材上,我们这边都是用红色的被子居多。
广西农村葬礼流程

广西农村葬礼流程在广西农村,葬礼可是一件大事呀!那场面,那氛围,真的是很特别呢!当有人离世后,家里就会开始忙起来啦。
首先得找村里有经验的老人来帮忙操持,他们可是这方面的行家呢!然后就开始布置灵堂,把逝者安放在那里。
灵堂周围会摆上许多花圈,那可是对逝者的一种敬意和怀念呀。
接下来,通知亲朋好友那是必不可少的。
大家听到消息后,都会纷纷赶来。
远的近的,认识的不认识的,一下子都聚集到了一起,真有点像一场大聚会呢,只不过这场聚会的氛围有些悲伤和凝重罢了。
到了晚上,那可热闹啦!会有道士来做法事呢,各种仪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他们穿着特别的服装,嘴里念念有词,手里还拿着各种道具,就好像在演一场神秘的戏剧一样。
这时候,家里人就得一直守在旁边,不能离开。
这是对逝者的尊重呀,你说是不是?出殡的那天,那场面更是壮观!村里的人几乎都会来帮忙,抬棺的抬棺,送葬的送葬。
一路上,鞭炮声不断,哭声也不断。
大家的心情都很沉重,毕竟是失去了一位亲人呀。
那长长的送葬队伍,就像一条缓缓移动的巨龙,带着逝者走向最后的安息之地。
到了墓地,还有一系列的仪式要做呢。
把棺材安放好,填上土,立上墓碑,这才算完成了整个葬礼的过程。
然后大家会在墓前烧纸、上香,再磕几个头,表达对逝者的最后敬意。
你说,这葬礼是不是很有仪式感呀?虽然过程有些繁琐,但这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怀念呀。
这是广西农村的传统,是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
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相聚也有离别。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呀!广西农村葬礼流程虽然有些复杂,但它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不仅仅是一场送别,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它让我们明白,生命虽然短暂,但爱和怀念可以永远存在。
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仪式,都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这就是我们的根呀!我们不能忘记它,要一直传承下去,让后人也能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情感和文化的魅力。
难道不是吗?。
桂林市传统文化之丧葬

桂林市传统文化之丧葬第五节丧葬入殓解放前,老人50周岁以后,经济宽裕且居室宽敞的人家,即预为老人备置棺木、缝制寿衣,但多数人家在老人亡故后方购棺木和缝制寿衣。
寿衣为单、夹、棉3套,外加垫被,出嫁的女儿有的还缝制长行被,其他帽、鞋、袜、“鸡鸣枕”一应俱全。
老人亡故即雇人或发函电通知近亲好友,定时入殓。
入殓前购松香9斤,将棺木打好堂子(即将松香烧溶,涂满棺木的底部及四壁) ,继用都安县产纱纸包草木灰99包放在棺木底部,再由亲人将遗体抬进棺木内。
男性须经过兄弟验认,女性须经外家人验认,方可鸣炮叩首盖棺,并在棺木上钉上钉子。
解放后至70年代初期,城乡大多依例进行。
70年代以后,城区实行火葬,农村尚有部分居民依例进行。
设灵堂入殓后即设灵堂。
首先在棺木下首备一长明灯,并放一只大雄鸡于棺木之下,意为死者幽灵司晨报晓。
然后用白布幔围着棺木,幔上悬挂佛幡及死者遗像,灵堂前桌上立死者灵位,灵位两旁置纸扎金童、玉女,意为侍候死者灵魂的仆人。
灵位前面摆茶、饭、酒、筷以及鸡、肉、鱼等供品,供品前摆列香案桌,为祭祀时烧香点烛之用。
桌前备盆烧纸钱纸元宝,并放行礼叩首席垫。
棺木右侧铺稻草帘,作为孝子孝孙守制陪侍用,左侧放小凳数张,作为孝女孝媳以及亲属举哀之用。
灵堂四周悬挂挽联挽幛,一般以女婿送挽联挂在灵位两旁,称为夹灵挽联;至亲送的联幛挂在灵堂内;朋友送的挽联挽帐挂在灵堂外。
郊区农村,跌、打、枪伤、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不能置灵柩于家中,只在屋外设灵吊祭。
解放后,郊区居民大多仍依例举行。
城区居民则将遗体移送殡仪馆后,在居室外择空地搭棚设灵堂,其他摆设大体如旧。
执事入殓设灵堂后,丧家即成立司书房主理丧事。
一般以女婿负责具名对外,没有女婿的由儿辈表兄弟负责具名对外,并在亲朋申请人协助。
司书房设有司书、赞礼、读祝、司仪、交际、招待、出纳、保管等人员,谓之执事,并公布执事榜,将所有负责的人名列于榜上。
成立前请执事酒,出席执事酒者即表示接受责任,并分工负责办理成服、选地、打斋超度、家奠、出殓以及刻碑包坟和款待宾客等事项。
壮族丧葬文化

浴尸设道放三炮
三、入 殓
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人 殓仪式。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草木灰,后 铺上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白布盖上, 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 棺外。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 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边哭边歌,以示 与死者诀别死者入殓后, 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 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 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 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 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 者灵位,点灯燃香烛, 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二、洗礼
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 忙各种丧事。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 ,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 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者擦 洗完毕,俗曰洗礼。 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 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 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 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 俗曰含金。
停丧期间,壮族对死者 亡魂的处置方式有赎魂 、开路、超度3种形式。 道公或师公选择的赎魂 场地一般先择在屋外十 余宽的空场上,设天汗 洪献祭台地汗洪献祭台 、主师台、将相台、龙 山神台、银河道。
五、出 殡
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 ,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 后。出殡时,先由亲属一 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 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 撒纸钱。道公一路敲锣打 鼓,持利剑在前开路。灵 柩紧跟道公之后,披麻带 孝的孝男孝女扶着灵柩前 面,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 面。行进途中,灵柩绝对 不能着地,直至墓地。
出殡
出殡后,丧家在 屋的一角安桌设死者 灵位,朝夕供奉饭菜 ,过节点灯烧香。满 三年孝男孝女才脱孝 服。
壮族丧葬的葬式
在死者的葬式上,壮族曾经有过 各种葬式。如岩洞葬、悬棺葬、 屈肢蹲式葬、水葬、火葬、拾骨 葬等。而民间普遍流行的是拾骨 葬。
广西壮族丧葬风俗中的道公、师公信仰

在广西壮民族的眼里,葬礼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事死如事生”。
壮民族信仰道(公)教、师(公)教,由道公、师公主持、完成的各种人生礼仪,贯穿了壮民族每个人的一生。
道公、师公信仰是壮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的民间的信仰。
一、壮族的道公、师公信仰(一)道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广西壮族的道公不像中原传统的道教徒,在广西壮民族中,从事道公这个行业的多半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他们平时下地干活,只有在日常需要超度亡灵、禁压恶鬼和举办丧礼的时候,才作为神职人员出现,举办道场,他们也可以婚娶成家,荤素不忌,只忌狗肉。
他们并不是社会宗教的领袖,也没有在意识形态上脱离社会,他们是普通的社会人,区别于其他的人为宗教的教徒,他们是壮族民间宗教的鬼神代言人。
壮族人民尊敬道公、师公,并信仰他们通天地晓鬼神的能力,但人民并不是教徒。
道公没有成型的宗教组织,没有固定的专门的宗教活动场所,但是他们有临时的宗教活动场所,它的神职人员一般都是专门的,相对固定的,除了师父和徒弟,他们没有更多的级别分类。
法师是通过严格的学习、仪式和考核才具有资格的,他们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成为道公的,没有人天生下来就是道公的,一个人在成为道公前,他们要拜师受戒、背诵经文,并用毛笔抄写所有的经文、随师父练习设道场做法事,只有经过了这些过程,他们才能顺利出师。
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并没有年龄限制,有些人是老了之后才开始学,有些人是少年时候开始学,终身以此为生。
道公、师公出师后,要在主持过很多场道场、学过很多经文并在地方上有声望之后,才能带徒弟做师父,他的资格取决于他从事本行业的时间长短,而不取决于年龄。
道公有大量的成文经书,有统一的教义,那些经书教义中虽然有伦理的成份,却并不是主要用来指导人们自身行为的,它们更重要的是能超度亡灵,安抚死者。
(二)师公的性质、职能、组织形式和教义内容师公跟道公差不多,其神职人员也是半职业性的农民,也要经过严格的学习和考核,只是师公在出师前还要学会舞蹈、杂技等“师公”的看家本领。
广西的葬礼风俗

广西的葬礼风俗
广西的葬礼风俗很多,有一些与其他地区有一些类似之处,有一
些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广西的葬礼中,僧众会在家庭
成员的家里宣读佛经,并且要在葬礼上给予证言。
家属也会举行“开
香礼”,即在送走亡者后,拿出香草来把家里烤香,唤起记忆,以示
对亡者的怀念之情。
另外,在广西的葬礼中,也有一些特殊的礼节。
比如,广西有一
种叫做“祭酒”的仪式,这是一种抚慰亡者的仪式,家属和朋友们会
拿出酒来祭奠亡者,并且要在祭酒仪式上奏乐,送别亡者。
此外,葬礼上的灵桥也是广西的葬礼习俗之一。
从古至今,家庭
成员会在葬礼上搭桥,以便亡者前往极乐世界。
而且,家人们会把亡
者的遗物放在桥的一端,来帮助亡者前往极乐世界。
此外,广西葬礼也有“红衣”。
这是一种把陪葬的人穿上红色衣
服的仪式,据说这会帮助亡者获得平安,并获得极乐国土的无上报恩。
最后,广西的葬礼也有“铜鼓醮”这一仪式,相传在古代,家人
在铜鼓醮仪式上会敲出铜鼓的声音,以帮助亡者前往其它世界。
在现代,这也是一种仪式,家人和朋友会在葬礼上拜祭天地,以显示对亡
者的报恩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丧葬
入殓
解放前,老人50周岁以后,经济宽裕且居室宽敞的人家,即预为老人备置棺木、缝制寿衣,但多数人家在老人亡故后方购棺木和缝制寿衣。
寿衣为单、夹、棉3套,外加垫被,出嫁的女儿有的还缝制长行被,其他帽、鞋、袜、“鸡鸣枕”一应俱全。
老人亡故即雇人或发函电通知近亲好友,定时入殓。
入殓前购松香9斤,将棺木打好堂子(即将松香烧溶,涂满棺木的底部及四壁) ,继用都安县产纱纸包草木灰99包放在棺木底部,再由亲人将遗体抬进棺木内。
男性须经过兄弟验认,女性须经外家人验认,方可鸣炮叩首盖棺,并在棺木上钉上钉子。
解放后至70年代初期,城乡大多依例进行。
70年代以后,城区实行火葬,农村尚有部分居民依例进行。
设灵堂
入殓后即设灵堂。
首先在棺木下首备一长明灯,并放一只大雄鸡于棺木之下,意为死者幽灵司晨报晓。
然后用白布幔围着棺木,幔上悬挂佛幡及死者遗像,灵堂前桌上立死者灵位,灵位两旁置纸扎金童、玉女,意为侍候死者灵魂的仆人。
灵位前面摆茶、饭、酒、筷以及鸡、肉、鱼等供品,供品前摆列香案桌,为祭祀时烧香点烛之用。
桌前备盆烧纸钱纸元宝,并放行礼叩首席垫。
棺木右侧铺稻草帘,作为孝子孝孙守制陪侍用,左侧放小凳数张,作为孝女孝媳以及亲属举哀之用。
灵堂四周悬挂挽联挽幛,一般以女婿送挽联挂在灵位两旁,称为夹灵挽联;至亲送的联幛挂在灵堂内;朋友送的挽联挽帐挂在灵堂外。
郊区农村,跌、打、枪伤、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不能置灵柩于家中,只在屋外设灵吊祭。
解放后,郊区居民大多仍依例举行。
城区居民则将遗体移送殡仪馆后,在居室外择空地搭棚设灵堂,其他摆设大体如旧。
执事
入殓设灵堂后,丧家即成立司书房主理丧事。
一般以女婿负责具名对外,没有女婿的由儿辈表兄弟负责具名对外,并在亲朋申请人协助。
司书房设有司书、赞礼、读祝、司仪、交际、招待、出纳、保管等人员,谓之执事,并公布执事榜,将所有负责的人名列于榜上。
成立前请执事酒,出席执事酒者即表示接受责任,并分工负责办理成服、选地、打斋超度、家奠、出殓以及刻碑包坟和款待宾客等事项。
解放后执事从简,一般指定数名亲友负责料理诸事即可。
成服
“成服” 即是生者穿戴孝服祭奠亡人。
老人亡故后的第3天即举行成服仪式,意为向亲友宣告是日起孝子开始守孝。
在封建丧葬仪式中,有严格的守孝律条,不同辈份规定不同的守孝时间。
亲生儿子守孝称为哀服,时间3年;孙辈守孝称为期(读,)服,时间1年;侄、侄孙辈戴孝称为功服,时间5个月。
这些规定民国初年起逐渐淡化,但“成服”的仪式未变。
是日在灵堂中摆设祭品,分早、午、夜3次祭奠,请至亲好友参加,并设宴招待,俗称“成服”酒。
成服典礼结束后,丧家亲属陪同地理先生踏勘选择葬地。
同时开始打斋超度亡灵,
一般在父(母)亡故后每7天为1期,第35天由儿子请和尚在家念经拜佛,斋戒祭祀祈求超度;第42天由女儿请和尚打斋超度,并宴请内外宾客,而且要做得热热闹闹,以示儿女对父(母)的孝心,达到显父母的目的。
打斋超度,有的连续7天7夜,有的3天3夜。
解放后,打斋超度等迷信活动逐渐消失。
家奠
在诸事齐备之后,丧家即择定吉日举行家奠,俗称开堂。
家奠出殡场面,较入殓成服为大。
家奠前数日,即向家族亲戚以及朋友发送讣告。
家奠之日,丧家门前设置门状,门状内容与讣文大同小异,以示通报。
死者如系男性公职人员,还要将其官衔写在用7尺大红缎子做成的“铭旌”上,一般请有名望或官阶高的人具名提写。
摆在门外,以示死者的社会地位。
同时,纸扎无常菩萨及判官各一,摆在丧家门口,以避邪恶。
家奠一般有早祭、午祭、晚祭。
午祭后举行点主升主仪式,丧家将神主盒买回后,在神
主盒内牌位上写“×寿显××公××之神主”,“主”字先写一“王”字,留下上面一点,
在举行点主仪式时由主祭孝子点上。
家祭时以长子为主祭,其余子孙均为陪祭,依次排班跪
列,进行3献3奠礼,读祝先生宣读“家言”(祭文)。
解放后,家奠仪式逐步简化,有的已不
举行。
出殡
家奠的第二天早上即出殡。
出殡前,家族亲属男的发“腰白”一条,女的发“头白”一
块,或各发黑纱一条戴在左臂上;朋友各发白花一朵,插在胸前。
丧家先举行祭奠礼,宣读
出殡祭文(俗称起棺文),着孝服的男女子孙均痛哭流泪,谓之举哀。
哀止后由执事人员将棺
木抬出门外置龙杠上,盖上棺罩。
赞礼先生高呼“万无忌”、“千无忌”、“百无忌”、
“起”!孝子孝孙即在灵柩前以白布牵着依次缓慢低头而行,子手持丧棒,头戴三梁冠,孙
戴单梁冠。
子孙因故缺席不能亲送葬者由他人捧其孝冠。
孝女孝媳及着孝服的女眷殿后。
灵
柩跟在亲友行列的后面。
有的富裕人家的女眷则坐轿子。
桂林一般习惯,如出殡向东,则送殡亲友过东江到三里店赐恩楼 (现七星公园后清真寺
旁) 即止;如向西则到圈门脚即返;如向南则过南门外五块碑(现汽车总站处)即止;如向北
则过观音阁(现五中处)即回。
孝子孝孙及执事人员将棺木、纸扎、铭旌、粮食罐等送至墓地,
纸扎焚化,联幛带回,死者灵位牌送回丧家继续祭祀,一般过7期才出灵焚化,也有百日后
方焚化者,有的甚至在家供奉一年或数年。
焚化时要纸扎房屋一间,称为“灵屋”,将灵位
牌放于灵屋堂屋正中,连同金童、玉女,抬出焚化。
解放后,出殡仪式从简。
实行火葬后,一般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会或遗体告别仪式,会后
将死者火化。
复山
葬后第三天,孝子孝孙以及亲友到新建坟墓查看,备三牲茶饭酒祭奠,并检查新建坟墓
砌造质量,谓之复山,又名复土。
是日将下葬时在新墓上包回家的一捧土复盖在坟上。
复山
当日,丧家备办酒宴酬谢帮忙的亲友。
并对馈赠联幛的亲友回赠寿碗寿巾。
丧事至此办完。
解放后,复山时宴请亲友从省。
实行土葬的郊区农村至今仍行复山。
城区实行火葬后,亲属
于复山日到殡仪馆骨灰存放室探视骨灰盒。
回煞
丧事后,根据死者生死年月来推算,确定某天是死者的幽灵回家“探亲”的日期,俗称
为“回煞”。
是日,丧家用一长竹竿,扎纸钱于其上,做成楼梯模样,放在屋檐以上接近瓦
面处,意为幽灵往来之用。
并将死者生前的住宅打扫洁净,晚上点香烛,摆茶酒饭菜,意为
供幽灵归来享用。
同时,还把死者生前喜爱的诸如书、用具、烟、棋盘等全部摆列案上。
是
晚全家肃静,不准喧哗。
解放后,这种迷信活动已少见。
父母去世,子女在退孝服之前,忌进别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