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_课件

p53基因突变/染色体17q缺失 染色体22q缺失
星形细胞瘤
Rb基因突变/染色体13q缺失 P16基因突变/染色体9p缺失
染色体19q缺失
染色体10缺失 EGF受体基因增扩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染色体10缺失
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第十六页,共120页。
其它基因变化
其它胶质母细胞瘤 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三页,共120页。
左顶镰旁脑膜瘤(图)
第六十四页,共120页。
右侧CPA脑膜皮 型脑膜瘤 (图)
第六十五页,共120页。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六页,共120页。
右蝶骨嵴脑膜瘤(图)
第六十七页,共120页。
鞍隔过渡型-纤维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八页,共120页。
第四十五页,共120页。
少突胶质 细胞肿瘤(图)
第四十六页,共120页。
混合性少突-星形-室管膜细胞瘤(图)
(CT增强)
第四十七页,共120页。
左额叶混合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图)
第四十八页,共120页。
(三)成髓细胞瘤
(medulloblastoma)
★ 属 原 始 神 经 外 胚 层 肿 瘤 (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占儿童 原 发 颅 内 肿 瘤 15 % ~25% 。 75% 在 15 岁 以 下,肿瘤好发于小脑蚓部
龄40~60岁。常发生于大脑半球髓质, 以额叶、颞叶最常见 ★ 病理可见较少出血和坏死
第二十一页,共120页。
影像学表现(1)
★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 界不清。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 见,多无钙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 表现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 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 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体现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影像学体现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 可有水肿和占位体现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学习要点
应了解、熟悉和掌握旳知识点: -掌握颅内肿瘤旳影像诊疗原则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旳经典影像学体现 -熟悉多种影像学措施对颅内肿瘤诊疗 旳价值与程度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旳影像学 诊疗及鉴别诊疗
学习要点难点
本节学习中旳要点难点: -神经上皮肿瘤旳分类及影像学体现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 移瘤旳影像学体现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肿瘤诊疗三要素
定位 定量 定性
(精确) (精确) (力求精确)
颅内肿瘤影像五要点(影像诊疗五要点)
部位 大小 形态 密度(信号、回声) 毗邻关系
颅内肿瘤旳定位诊疗
脑内和脑外 脑室内和脑室外 幕上和幕下
脑内外鉴别
脑 内
脑 外
肿瘤边沿
欠清或不清
清楚锐利 ,周围可见CSF密度/信号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单纯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仅占原发脑肿瘤 旳2%-5%,常见为含少突和星形细胞旳混合 性胶质瘤;发病高峰35-40岁,85%在幕上, 以额叶最常见 病理学: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 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旳囊 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质瘤胶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约占颅脑肿瘤的。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40%-50 % 17%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
,占颅内肿瘤的小脑。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Ⅳ级:I-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I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另一种为三类法,即“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其中I良性、Ⅱ级相当于“”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Ⅲ级相当于间变性多发但25%-30%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良性”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
【影像学表现】1.:CT (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
水肿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增强后扫描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常无明显强化,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
肿瘤多有脑水肿。
强化不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
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一的瘤结节小脑星形细胞瘤:(3) ,,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囊性者平扫为均匀以上。
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
壁结节较大,在1 cm,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一:引言脑膜瘤是一种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组织,是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
影像学诊断在脑膜瘤的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方法和步骤。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 磁共振成像(MRI)1.1 T1加权像1.2 T2加权像1.3 弥散加权像1.4 动态造影(DCE-MRI)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2.1 平扫2.2 增强扫描三: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1. 形态特征1.1 基底部脑膜瘤1.2 脑突出型脑膜瘤1.3 混合型脑膜瘤2. 强化特征2.1 强化方式2.2 强化程度3. 周围组织受侵特征3.1 邻近骨质侵蚀3.2 脑实质受压变形四:影像学诊断分析步骤1. 定位分析1.1 病灶所在颅骨位置1.2 病灶与邻近器官关系2. 形态分析2.1 病灶大小2.2 病灶形态2.3 病灶边界清晰度3. 强化特征分析3.1 强化方式分析3.2 强化程度评估4. 周围组织受侵分析4.1 骨侵蚀评估4.2 脑实质受压变形评估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部分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颅内:指位于颅骨内部的区域或结构。
2. 影像学:是一种通过使用射线或波的物理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一种医学技术。
3. 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人体组织与器官的详细横断面图像。
4. C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并由计算机重建成横断面图像,可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和损伤。
5. 增强扫描:在CT扫描中注射有碘造影剂,以提高图像对疾病和病变的显示能力。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

.
(2)鞍区脑膜瘤 垂体腺瘤 实性颅咽管瘤 脊索瘤 动脉瘤
.
(3)中后颅窝区脑膜瘤 三叉神经结瘤或鞘膜瘤 听神经瘤 转移瘤
.
.
MRI表现特点
(1)肿瘤位于脑外,以宽基底与颅骨或硬 脑膜相连
(2)平扫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等信号或略 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等信号或 低信号
(3)肿瘤多数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 极少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
.
(4)肿瘤周围可见水肿及扩大的蛛网膜下 腔,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 呈明显高信号
(5)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 强化
(6)出现脑外肿瘤的一些征像
.
脑外肿瘤的一些征像
白质塌陷征: 广基征: 硬膜尾征: 颅骨增生变厚或变薄: 局部脑池脑沟变化:
.
(7)脑膜瘤特殊表现形式: 囊性脑膜瘤; 完全钙化或骨化性脑膜瘤; 多发性脑膜瘤(脑膜瘤病); 恶性脑膜瘤;
.
诊断要点
(1)中年发病,病程缓慢, (2)平扫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 (3)形态呈规则圆形或卵圆形 (4)增强扫描呈现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 (5)脑外肿瘤一些表现特点
(5)G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现明显均匀 一致性强化
(6)出现脑外肿瘤的一些征像
.
脑外肿瘤的一些征像
白质塌陷征: 广基征: 硬膜尾征: 颅骨增生变厚或变薄: 局部脑池脑沟变化:
.
(7) 脑膜瘤特殊表现形式: 囊性脑膜瘤; 完全钙化或骨化性脑膜瘤; 多发性脑膜瘤(脑膜瘤病); 恶性脑膜瘤;
.
脑 膜 瘤
❖
钙 化 性 脑 膜 瘤
.
.
.
诊断要点
发病率:高 发生部位:颅外肿瘤,以广基与硬脑膜相连 发病年龄:成人 临床表现:缓慢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颅内肿瘤为常见病,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4。
按来源分:原发性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按部位分:幕下肿瘤:常见于婴儿及儿童。
幕上肿瘤:常见于成人。
&肿瘤定位征:①颅壁局限性变化;②蝶鞍变化;③岩骨及内耳道变化;④钙斑;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以20-40岁多见,其临床症状、体征随肿瘤分级和部位不同而异。
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 X线:可正常或仅有颅压增高或钙化。
2. CT:⑴Ⅰ、Ⅱ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颅内均匀低密度病灶,CT值18~24 HU多数与脑质分界不清,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不明显。
②增强:Ⅰ级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级可表现为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②增强: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呈边界不清或清楚的弥漫性或结节性强化诊断要点:①癫痫、脑损伤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
③Ⅲ、Ⅳ级级星形细胞瘤CT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瘤中有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⑤MRI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1.CT表现:①多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70%),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可分为脑膜内瘤和脑膜外瘤两类。
脑膜瘤的早期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影像学检查在脑膜瘤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介绍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CT扫描脑膜瘤的CT扫描是最常用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CT 扫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并能够检测脑膜瘤的形状、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脑膜瘤在CT扫描上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并且常常有钙化的表现。
此外,脑膜瘤在CT扫描上还可以显示与脑膜瘤相关的水肿和囊变等变化。
MRI检查MRI检查是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与CT扫描相比,MRI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并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MRI检查常常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膜瘤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范围和侵犯程度。
在MRI图像上,脑膜瘤呈现为低信号或等信号的肿块,并且常常能够显示与脑膜瘤相关的水肿和囊变等变化。
MRI还可以进行功能成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对比增强(DCE),可以帮助进一步评估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
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一种能够显示脑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像学技术。
对于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血管造影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脑膜瘤的血供主要来自颅内动脉,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脑膜瘤的血管分布情况,并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PET-CTPET-CT是一种结合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和CT的影像学技术。
PET-CT检查可以提供关于脑膜瘤的代谢活性和生物学行为的信息。
在PET-CT图像上,脑膜瘤通常呈现为代谢亢进的灶,因为肿瘤细胞会具有增加的葡萄糖代谢。
此外,PET-CT还可以检测脑膜瘤的转移病灶,有助于评估其病程和预后。
结论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CT扫描和MRI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肿瘤信息。
颅骨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冠状位示意图:边 缘锐利的膨胀性骨 病变,由于板障内 骨小梁增厚,使病 变呈蜂窝状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
2.可伴有薄的硬化边 3.呈蜂窝状或日光征
1.膨胀性骨损坏,边 缘锐利,1/3伴有薄的 硬化边 2.完整内外板,外板 通常较内板膨胀 3.呈“辐射状”, “网格状”或“网 状”,板障内骨小梁 增粗 4.可能呈“泡状”及 “蜂窝状” 5.CECT:强化
3.T1 C+ MR信号特征取决于缓慢静脉血流量及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的比例
先天性包涵囊肿
❖ 同义词:颅骨表皮样/皮样囊肿;外胚层包涵 囊肿
❖ 定义:由被隔离的外胚层成分形成的团块 ❖ 典型影像学表现:透光的颅骨病变,有外板
的明显侵蚀及硬化缘 ❖ 好发于青少年,表皮样囊肿:易累及颞骨和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颅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与鉴别诊断
正常变异及发育畸形
❖ 蛛网膜颗粒压迹 ❖ 颅骨膜【血】窦 ❖ 闭锁性顶部脑膨出 ❖ 脑膨出
蛛网膜颗粒示意图
增强CT显示蛛网膜颗粒(3 个)形成横窦内CSF密度充 盈缺损
平片侧位:枕部蛛网膜颗粒
T1WI T2WI
颅骨膜血窦
定义:硬膜静脉窦与颅外静脉系统 之间的正常联通 影像表现
轴位CT平扫示右侧颞骨较大范围骨质破坏及软组织肿块 冠状位T1增强MR示右侧眶壁明显强化破坏性肿块,注意肿块延伸入右侧颧骨 上间隙
轴位T1增强MR示增强的位于侧脑室的脉络丛肿块。注意基底节区花斑 样增强(血管周围侵润) 轴位T2WI示小脑白质自身免疫性脱髓鞘高信号
MR矢状位T1WI示垂体漏斗增粗垂体后叶亮点消失 矢状位T1增强检查示垂体柄明显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级星形细胞瘤
癫痫
47
48
ANAPLASTIC ASTROCYTOMA
(WHO grade III)
• 边界可清晰 • 密度、信号常不均匀 • 水肿明显 • 钙化少见(2.3-8%) • 不均匀强化
49
Anaplastic Astrocytoma
50
51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Ⅳ级)
占星形细胞瘤的55%,年龄大者(55 岁以上)可多发,大脑半球多见
字型
三脑室前部扩 张、无移位
三脑室前部及 中线结构移位, 三脑室受压变 形、闭塞
三脑室前部扩 张、多无移位
局部脑室扩张
脑室无移位,三 脑室后部受压前 移、可呈杯“口 状”
受压变形或闭
塞
30
脑室外病变
31
杯口征
32
脑室内(髓母细胞瘤)
33
一字征
34
幕上肿瘤 幕下肿瘤
35
小脑幕—帐篷状
36
•轴位: ①歌德氏弧线(Gothicarch) 天幕切迹断面 显示前床突到切迹的整个轮廓,少见 ② V或Y(有大脑镰)字型 窦汇上方层面 ③八字型 窦汇以下层面 ④ M型 通过窦汇层面
43
SUPRATENTORIAL TUMOR
44
星形细胞瘤 Astrocytoma
45
低级星形细胞瘤(Ⅰ-Ⅱ)
约占所有星形细胞瘤的20%,发生于大脑半球。 影像学特点:
1.局灶或弥漫性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 2.边界多不清晰,可跨脑叶 3.较少发生出血及水肿(90%不出现水肿) 4.应用对比剂可出现轻微或不出现增强 5. 少数发生钙化(20%左右)
27
脑膜瘤
脑膜尾征
28
脑室内外
• 肿瘤小易于鉴别 • 肿瘤大有时困难 • 一般肿瘤邻近脑室呈“杯口”
状扩张时,多提示为脑室内 病变
29
四脑室与 小脑蚓部
三脑室前 部与鞍上
三脑室后部 与松果体区
侧脑室与 脑实质
脑室内病变
脑室外病变
移位不明显, 四脑室受压变
肿 瘤 周 围 可 见 形移位 “一”
残存脑室
•矢状位:弧形 •冠状位:人字型、 一字型
37
38
39
小脑幕上、下鉴别
• V、Y形两肢内方为幕下 外方为幕上
• M形两侧肢内方为幕下 侧肢以外为幕上
40
41
定位
42
幕上、下联合受侵
• 轴位困难,冠、矢状位帮助大 • 脑干:经中脑的幕下脑干和幕
上视丘胶质瘤 • 中脑水管:种植性 • 基底动脉: • 骨:岩骨尖 • 小脑幕本身:脑膜瘤 • 脑池通道:最多见
6
一般分类和发病率
• 原发性肿瘤(占颅内全部肿瘤的70%~75%)
神经胶质肿瘤(占原发脑肿瘤的40%~50%,
其中的70%为星形细胞瘤)
非神经胶质肿瘤
• 转移瘤(占颅内全部肿瘤的25%~30%)
7
肿瘤的一般征象
• 直接征象: 肿块、异常密度(信号)灶
• 间接征象:
8
间接征象
• 周围水肿:髓质,少及皮质
55
多形胶质母
56
多形胶质母
57
胶质瘤病
是指胶质肿瘤在大脑内弥漫性浸润生长,很少形 成大的肿块结节,好发于30-40岁间。低级别肿瘤 影像学特点: 1.以脑白质为主的广泛水肿,可以累及皮层 2.一般不出现对比剂增强性病变,但可见有散在的
增强结节 3.软脑膜的胶质瘤病可类似于脑膜癌或脑内肿瘤沿
CSF扩散的表现,出现明显的对比剂增强
10
不同信号的肿块 恶性水肿
11
脑室受压变形
12
不同信号的肿块及对周围结构的压迫
13
脑积水
14
肿瘤诊断三要素
• 定位 (准确) • 定量 (准确) • 定性 (力争准确)
15
定位、定量
16
定位、定量
17
定位、定量
18
定位、定量
19
颅内肿瘤的定位诊断
• 脑内和脑外 • 脑室内和脑室外 • 幕上和幕下
20
脑内外鉴别
肿瘤边缘 颅骨改变 蛛网膜下腔/池
脑内 欠清或不清 罕见 受压变窄或闭塞
脑外
清晰锐利 ,周围可 见CSF密度/信号
常见
扩大
脑皮质位置 肿瘤与颅骨夹角
正常 锐角 “O”型
受压内移 钝角 “D”型
21
22
CSF征
23
锐角 胶质瘤
24
钝角 D
25
蛛网膜下腔、池扩大
26
CSF征及白质塌陷征
60
61
62
Ependymoma
CT低密度区,MRI为T1WI低T2WI高 脑膜瘤压迫静脉或窦水肿明显 转移瘤、恶性胶质瘤明显(指状) 脑外肿瘤水肿轻或无
• 占位效应:肿瘤及水肿致,脑实质、脑
沟室池移位或/和变形。如髓质挤压征
• 邻近组织结构的改变:脑实质、脑
室、骨质、蝶鞍
• 脑积水 • 脑疝
9
不同密度肿块
血管源性水肿
BBB破坏所致
4
颅内肿瘤发生的一般规律
成人:幕上肿瘤占70%
如大脑半球胶质瘤、脑膜瘤、 垂体瘤、听神经瘤、转移瘤
5
按肿瘤起源分类
• 神经元:嗅神经(嗅母细胞瘤) • 胶质细胞:星形细胞(原浆型、纤维型)、
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室管膜细 胞、脉络丛(变体室管膜)
• 神经鞘:雪旺氏细胞、成纤维细胞 • 间质组织:脑膜、血管、骨 • 淋巴细胞和白细胞: • 胚细胞: • 垂体腺和松果体腺:
58
胶质瘤病
59
少突胶质细胞瘤
生长缓慢,占脑原发肿瘤的5-10%,3545岁多发,肿瘤组织内常混有大量胶质细 胞,绝大多数(95.91%)肿瘤位于幕上, 额叶多见,70%可见钙化 影像学特点: 1. CT常为低(混杂)密度,边界不清,瘤周 可见水肿,占位效应较轻 2.有较大或成簇的钙化斑,很少出血及坏死 3.肿瘤可累及皮质 4.MRI:长T1长T2信号,有钙化则混杂信号 5.增强扫描可有轻度强化
影像学特点: 1.不均质的肿块 2.常发生出血、坏死 3.很少有钙化 4.有广泛水肿和明显肿块效应 5.明显不均匀强化 5.可经胼胝体或脑联合部跨越中 线而致双侧半球发病 6.CSF转移:可见软脑膜、室管膜 上对比剂增强的转移灶
52
多形胶质母
53
多形胶质母
54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 占全身肿瘤的2% • 病因不明 • 见于任何年龄
2
颅内肿瘤发生的一般规律
•2Y以下: 幕上/幕下约2:1 •2Y~10Y: 幕下多于幕上 •10Y~15Y:大致相等 •15岁以上(成年):幕上多于幕下
3
颅内肿瘤发生的一般规律
儿童期: 幕下:小脑星形细胞瘤(毛细胞型) 脑干胶质瘤(星形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 幕上:星形细胞瘤,颅咽管瘤 转移瘤、垂体瘤、脑膜瘤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