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鹬蚌相争》阅读答案及翻译.doc

合集下载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鹬者得双蚌,置于怀中。

蚌曰:“子无怀我,我死矣。

”鹬曰:“我必食汝。

”蚌曰:“子欲食我,我当紧闭壳口,使汝不得食。

”鹬曰:“然则子死,我亦不能食矣。

”蚌曰:“子诚欲食我,我虽闭壳,不能久也。

子不如速出我,我自开壳,汝可食矣。

”鹬从之。

蚌开壳,鹬遂取而食之。

译文:往昔之时,有一位捕鸟者捕获了两只蚌,将它们放在怀中。

蚌中的一只对捕鸟者说:“您不要将我放在怀中,否则我就会死去。

”捕鸟者回答说:“我自然会吃掉你。

”蚌说:“您要是想吃我,我就紧紧闭上壳口,让您无法吃到我。

”捕鸟者说:“那么,如果我死了,您也无法被吃掉。

”蚌说:“您真的想吃我,我虽然闭上了壳,但也不能长时间如此。

您不如赶快把我放出来,我自己打开壳,您就可以吃到我了。

”捕鸟者同意了。

蚌打开壳后,捕鸟者立刻取而食之。

此故事寓意深刻,用以告诫人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应懂得权衡利弊,避免双方俱损。

若一味争斗,最终可能导致两败俱伤。

正如鹬蚌相争,鹬欲食蚌,蚌紧闭壳口,双方僵持不下,最终蚌因无法长时间闭壳而屈服,鹬得以得食。

此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典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些人为了争夺利益,不惜互相攻击,甚至相互残杀。

然而,争斗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损失了更多。

因此,我们在面对利益冲突时,应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寻求共赢之道。

此外,这个故事还提醒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善于观察对方的意图,做到知己知彼。

若对方意图不轨,我们应果断采取措施,避免陷入被动。

同时,也要学会宽以待人,不要因为一时的利益而伤害他人,以免招致报复。

总之,《鹬蚌相争》这一故事,既揭示了矛盾双方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道理,又告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追求和谐共处。

以下是对故事中几个关键情节的详细阐述:1. 鹬者得双蚌:捕鸟者捕捉到两只蚌,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2. 蚌求活命:蚌意识到自己身处险境,设法拖延时间,为脱身寻找机会。

3. 鹬蚌僵持: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鹬者与蚌相争于河岸。

鹬欲得蚌肉,蚌欲得鹬足。

鹬以喙啄蚌,蚌以壳闭。

鹬不能啄,蚌不能开。

两相持不下,卒不能得。

有渔者经过,见之,曰:“嗟乎!鹬蚌相争,渔者得利。

”遂取其肉而归。

鹬蚌之相争,虽各有所得,然终不得其利。

鹬失其肉,蚌失其足,皆不得其所欲。

是以圣人曰:“夫争者,必有所失。

”夫鹬者,以喙啄蚌,蚌以壳闭,此皆争之过也。

争之过,故不得其所欲。

夫争者,必有所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且夫鹬蚌之争,亦非一日之故。

蚌壳坚而鹬喙利,各有所恃。

蚌恃其壳,鹬恃其喙。

二者各以其所长,相持不下。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争者,其心必躁。

躁则不能审,不能审则不能得。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鹬蚌之争,其争也微,其失也大。

夫争之微,而失之大,非智者之所宜也。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故曰:“鹬蚌相争,渔者得利。

”夫争者,必有所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昔者,楚国有狐白裘,天下莫能与之比。

楚王欲以之易吴之白壁。

吴王曰:“吾虽无狐白裘,有白壁,然吾亦欲以之易楚之狐白裘。

”楚王曰:“吾虽无白壁,有狐白裘,然吾亦欲以之易吴之白壁。

”二者各持其物,相争不下。

有客至,曰:“嗟乎!楚吴之争,吾得利。

”遂以狐白裘易白壁而归。

夫楚吴之争,虽各有所得,然终不得其利。

楚王失其裘,吴王失其壁,皆不得其所欲。

是以圣人曰:“夫争者,必有所失。

”故夫鹬蚌之争,楚吴之争,皆足以见争之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争者,其心必躁。

躁则不能审,不能审则不能得。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争者,其心必骄。

骄则不能谦,不能谦则不能合。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故夫鹬蚌之争,楚吴之争,皆足以见争之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争者,其心必狭。

狭则不能宽,不能宽则不能容。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夫鹬蚌之争,楚吴之争,皆足以见争之失。

是以圣人知争之不可久,故能自全于争。

《鹬蚌相争》阅读及答案(精选12篇)

《鹬蚌相争》阅读及答案(精选12篇)

《鹬蚌相争》阅读及答案(精选12篇)《鹬蚌相争》阅读及答案篇1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为提高大家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鹬蚌相争》阅读及答案,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通能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能力。

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

鹬曰:‘今El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王熟计议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 ):嘴。

【试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鹬蚌相争》阅读【参考答案】1. (1)将要(2)使……劳苦(贫困)(将“劳苦”答为“困苦”“疲敝”之类都可,但整个解释要体现出使动用法)2.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20xx年广东省东莞市等中考语文试题)《鹬蚌相争》阅读【参考译文】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

《鹬蚌相争》阅读及参考答案

《鹬蚌相争》阅读及参考答案

《鹬蚌相争》阅读及参考答案《鹬蚌相争》阅读及参考答案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

为了提高同学们对文言文阅读的解题速度,今这篇《鹬蚌相争》阅读及答案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供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

鹬曰:‘今El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王熟计议之也。

”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 ):嘴。

【试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鹬蚌相争》阅读【参考答案】1. (1)将要(2)使……劳苦(贫困)(将“劳苦”答为“困苦”“疲敝”之类都可,但整个解释要体现出使动用法)2.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 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鹬蚌相争、鹬蚌相持)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2013年广东省东莞市等中考语文试题)《鹬蚌相争》阅读【参考译文】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

鹬蚌相争文言文现代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现代翻译

昔有鹬者,与蚌相争于河岸。

鹬欲取蚌之肉,蚌紧闭壳口,不令鹬得食。

鹬亦尽力欲啄蚌,蚌愈闭得紧。

二者相持不下,久而不解。

时有渔翁经过,见鹬蚌相争,心中暗喜。

乃趋而前,以网取之。

鹬蚌俱入网中,渔翁遂得而捕之。

鹬蚌既为渔翁所获,蚌叹曰:“吾与鹬相争,欲得食,反为渔翁所获,岂非自取其祸哉!”鹬亦悔恨,曰:“吾与蚌相争,欲啄其肉,亦为渔翁所获,悔不早听蚌言。

”渔翁得鹬蚌,喜不自胜。

既而烹食蚌肉,又以鹬为食。

食毕,叹曰:“吾今日之利,皆因鹬蚌相争也。

”是以后世有智者,闻鹬蚌相争之事,皆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此言其事也,亦寓意于世。

今译:从前,有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岸边争执不休。

鹬鸟想要吃掉蚌的肉,但蚌紧紧地闭上了壳,不让鹬鸟有机会。

鹬鸟也努力地啄蚌,但蚌闭得更加紧。

双方僵持不下,长时间都没有解决争端。

这时,一个渔夫经过,看到鹬鸟和蚌在争斗,心中暗自高兴。

于是,他快步上前,用网捕住了它们。

鹬鸟和蚌都被网住,渔夫便将它们捕获。

鹬鸟和蚌被渔夫捕获后,蚌感叹道:“我和鹬鸟争斗,本想得到食物,反而被渔夫捕获,这不是自找麻烦吗!”鹬鸟也后悔不已,说:“我和蚌争斗,本想啄食它的肉,却也落得个被渔夫捕获的下场,真后悔没有早听蚌的话。

”渔夫捕获了鹬鸟和蚌,心中喜悦无比。

不久,他烹食了蚌肉,又将鹬鸟作为食物。

吃完后,渔夫感叹道:“我今天得到的好处,都是因为鹬鸟和蚌争斗的结果。

”因此,后世有智慧的人,听到鹬鸟和蚌争斗的故事,都会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这句话既是对这件事的描述,也寓意着这个道理:在纷争中,往往会有第三者从中获利。

黄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黄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昔者,有黄鹬与蚌相争于河滨。

黄鹬欲食蚌肉,蚌欲脱于口。

两相持不下,久而不解。

有渔者见之,欲得其一,乃笑而曰:“此两物相争,皆不得其所欲,吾何不取之?”遂捉黄鹬而束之,复得蚌而开其壳,取其肉而食之。

于是,河滨之人皆曰:“黄鹬与蚌相争,渔者得利。

”于是,蚌欲诉于黄鹬,黄鹬亦欲诉于蚌。

蚌曰:“吾与黄鹬相争,非欲得食,盖欲脱吾身耳。

今黄鹬已去,吾亦无恙,但恨渔者之得利耳。

”黄鹬曰:“吾与蚌相争,亦非欲得食,盖欲脱吾口耳。

今蚌已去,吾亦无患,但恨渔者之得利耳。

”二人相视而笑,各无辞以自解。

于是,河滨之人皆以为笑谈,曰:“黄鹬与蚌,固不知计之不周也。

”译曰:古时候,有一只黄鹬和一只蚌在河边的沙滩上争斗。

黄鹬想要吃掉蚌的肉,而蚌则想要从黄鹬的嘴里逃脱。

双方争执不下,时间一长也无法解决。

这时,有一位渔夫看到了这一幕,心想:“这两个东西争斗不休,都不得到自己想要的,我为什么不把它们都抓起来呢?”于是,渔夫捉住了黄鹬,并将其捆绑起来,然后打开蚌的壳,取出里面的肉来食用。

于是,河边的居民都说:“黄鹬和蚌争斗,渔夫却因此得利。

”这时,蚌想要向黄鹬申诉,黄鹬也想要向蚌申诉。

蚌说:“我和黄鹬争斗,并不是为了得到食物,而是为了让自己摆脱困境。

现在黄鹬已经走了,我也安全了,只是遗憾渔夫得到了好处。

”黄鹬也说:“我和蚌争斗,也不是为了得到食物,而是为了让自己从困境中解脱。

现在蚌已经走了,我也无事了,只是遗憾渔夫得到了好处。

”两人相对而笑,都没有办法为自己辩解。

于是,河边的居民都把这当作笑料,说:“黄鹬和蚌,本来就不懂得周全的计谋。

”此寓言以黄鹬与蚌之争,喻指世间之人往往因小利而争斗不休,最终却让旁人得利。

它告诫人们,在争斗中应寻求和解之道,避免两败俱伤,让他人坐收渔翁之利。

鹬蚌相争文言文全文翻译

鹬蚌相争文言文全文翻译

鹬蚌相持,渔者得而并禽之。

其夜,鹬宿于树,蚌亦宿其下。

明日,鹬起,见蚌而求合。

蚌不肯,曰:“吾病足,不能行,留此耳。

”鹬曰:“然则我亦病口,不能食,留此何为?”蚌曰:“吾虽病足,尚能合壳;子虽病口,不能食我。

不如相与休兵,吾出肉,子出珠,两无相害,岂不美哉?”鹬曰:“善。

”遂并禽之。

译文:
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壳相互争斗,结果被一个渔夫同时捕获。

那天晚上,鹬鸟在树上休息,蚌壳则在其下面。

第二天,鹬鸟醒来,看到蚌壳便要求合而为一。

蚌壳却不答应,说:“我脚受伤了,无法行走,只能留在这里。

”鹬鸟说:“既然如此,那我也有病在口,无法进食,留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蚌壳回答:“我虽然脚受伤,但还能合拢壳;你虽然口有病,却无法吃掉我。

不如我们双方都停止争斗,我献出肉,你献出珍珠,双方都不受伤害,这不是很好吗?”鹬鸟说:“好。

”于是,渔夫便同时捕获了它们。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争斗中,往往会有第三方从中得利。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懂得妥协和合作,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鹬蚌之争,鹬鸟和蚌壳都陷入了僵局,最终被渔夫所获,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争斗,寻求共赢之道。

鹬蚌相争译文及注释

鹬蚌相争译文及注释

《鹬蚌相争》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释方:刚刚。

蚌(bàng):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pù):晒太阳。

支:抵触,即相持、对峙。

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通假字,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huì):嘴,专指鸟兽的嘴,在这里指的是鹬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将会。

谓:对……说。

出:指鹬的喙被夹住后拔不出。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翻译赵国将要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拔不出,明天你的嘴拔不出,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鹬蚌相争》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暴,
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
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

臣恐强秦
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孰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蚌方出暴()②燕赵久相支()
③以弊大众()④故愿王孰计之也()
⑤渔者得而并禽之().
(2)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①同“曝”,晒②支持③疲弊④同“熟”,仔细⑤同“擒”,捉拿
(2)要相互团结互助,不要勾心斗角,以对付共同的敌人。

二:
1.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吗?(2分)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3分)
参考答案
1.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把他们——起捉走了。

(2分)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分)
3.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3分)
翻译:
赵国将要讨伐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游说赵文惠王说:“今天我来,渡过易水时,看到有个河蚌刚刚打开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河蚌也对鹬说:“(我怎么能放
了你)今天你的嘴不取出来,明天你的嘴不取出来,那就会有死鹬了。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攻
打燕国,燕赵两国长时间相持,对两者都没好处。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要
成为渔夫了。

所以请大王再仔细考虑这件事。

”赵文惠王说:“好。


于是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计划。

道理
鹬蚌相争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
很有趣的道理。

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
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
能因小失大。

它告诉人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

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
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权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谦让,以免顾此失彼,让别人钻空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