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减字木兰花》古诗原文及译文

《减字木兰花》古诗原文及译文

《减字木兰花》古诗原文及译文
《减字木兰花》古诗原文及译文
相逢不语,
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
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
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
转过回栏叩玉钗。

——清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
译文:清代诗人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正黄旗满州人,大学士明珠长子,生长在北京。

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谙悉传统学术文化,尤好填词。

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

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

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

这首诗写出了少女的娇羞万状的模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未见其人,先观其色,脸色红晕,如“一朵芙蓉著秋雨”,比喻妙不可言“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写活了怀春少女的独特表现。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细声细语,又担心人家听不见,只用双眸凝望,脉脉含情。

“欲诉幽怀,转过回栏叩玉钗”,欲诉而没有倾诉对象,所以,只能借“叩玉钗”的.动作来掩饰。

整首诗将怀春少女的心理刻画得维妙维肖,深得宋人词之精髓。

《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减字木兰花》是北宋诗人王安国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写男女离愁的词作,“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勾画出一片暮春的景色,使人顿生春情,这是景中寓情。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减字木兰花》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江南游女,问我何年归得去。

雨细风微,两足如霜挽纻衣。

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

莲步轻飞,迁客今朝始是归。

翻译流落黄州他乡的歌女,你问我哪一年能回朝廷?今天,细雨微风,你仍挽起麻衣裤,将如霜白的两脚插在水里。

临皋亭里,我俩悄悄夜语,仿佛喜悦地看到了当年京城宫廷那流行式的舞景,和那舞女轻飘如飞的莲花舞步。

贬居他乡的文人,今天算是启程返回京城。

注释纻衣:麻衣。

江亭:长江畔上临皋亭。

京华:京城开封。

迁客:指流浪的文人,常与骚人连在一起。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遵照圣旨离黄赴汝,仍任团练副使。

该词是临行之前苏轼写给妻子王朝云的,表达了二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

赏析上片,写王朝云与苏轼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开头两句,以发问的句式,突出王朝云这位“江南游女”的憧憬,问苏轼“何年归得去”朝廷?文后并未立即回答,为下片的行文留下了回味的伏笔。

接着第三、四句,采用特写细节的笔法,通过“两足如霜”这些细节,以小见大地突出“江南游女”王朝云饱尝风雨,与苏轼患难与共的坚强性格。

下片,以梦幻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再现了王朝云与苏轼美好的夜话。

“江亭夜语,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

先推出“夜语”的背景“江亭”。

这是极为美丽的长江线上的景观。

再推出梦幻般的昔日风流镜头:“喜见京华新样舞,莲步轻飞”。

“新样舞”令他们眼花缭乱,“莲步轻飞”,令他们神魂颠倒。

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了他们当年的荣耀,一个“见”字,准确地重现出昔日的风光。

正因如此,“迁客今朝始是归”就暗含了苏轼的人生命运将被改变,令人感到万幸。

“迁客今朝始是归”恰好与词的开头“何年归得去”问语相呼应,王朝云的欲归去的美好心愿得以满足。

《减字木兰花》苏轼词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苏轼词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苏轼词翻译赏析减字木兰花苏轼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

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

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

翠颭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赏析:东坡爱和僧人交往,喜欢谈禅说法,这首词既是应和尚的请求而作,其中透露出禅机。

词前有小序,来介绍这种创作背景。

“双龙对起”,起笔峭拔。

两株古松冲天而起,铜枝铁干,屈伸偃仰,如白甲苍髯的两条巨龙,张牙舞爪,烟雨中飞腾。

词前两句写古松,写的是想象中的幻景。

词人乍一见古松,即产生龙的联想,而龙是兴风作雨的神物,恍惚中似见双龙风雨中翻腾。

当时已是傍晚,浓荫遮掩的枝干,若隐若现,极易使人产生烟雨的错觉,故此语似奇幻实真切。

“疏影”句写词人从幻景中清醒过来。

眼见凌霄花的金红色花朵,掩映一片墨绿苍翠之间,他仿佛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

一个和尚,躺浓荫下的竹床上,正沉睡。

意境悠然,引人神往。

如此幽静的环境中,一点声响都会特别明显。

作者接下来写:从湖上吹来的风,又清又软;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

此处实乃以动衬静,喜鹊争噪并没有破坏清幽之境,因为人世的纷争更能显出佛门的超脱,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最后一句写景细致入微,静妙传神。

只见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

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近,安然无声。

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

好一个物我两忘的恬淡世界!读来只觉禅意涤胸。

这首词的突出特点是对立意象的互生共振。

首先是古松和凌霄花。

前者是阳刚之美,后者是阴柔之美。

而凌霄花是描写的重点,“双龙对起”的劲健气势被“疏影微香”、“湖风清软”所软化,作为一种陪衬,统一阴柔之美中。

其次是动与静的对立,“对起”的飞腾激烈的动势和“疏影微香”、“幽人昼梦”静态成对比。

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赏析

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赏析

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赏析
【原词】
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大意】
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

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

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

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赏析】
从词中“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语句可以看出,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早春(或初春)。

早春就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要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译文及赏析李清照《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译文及赏析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宋代:李清照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译文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

那晨曦的露珠也在那花色之中留下痕迹,让花显得更楚楚动人。

我怕丈夫看了花之后犯猜疑,认为我的容颜不如花的漂亮。

我这就将梅花插在云鬓间,让花与我的脸庞并列,教他看一看,到底哪个比较漂亮。

注释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一枝春欲放:此指买得一支将要开放的梅花。

泪:指形似眼泪的晶莹露珠。

奴:作者自称。

云鬓:形容鬓发多而美。

“徒要”一句:意谓自己比花更好看。

徒:只、但。

郎:在古代既是妇女对丈夫的.称呼,也是对她所爱男子的称呼。

这里当指前者。

比并:对比。

赏析这首词作于建中靖国年间,其时词人与夫君赵明诚新婚燕尔,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挚着。

全篇截取了作者新婚生活的一个侧面,显示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

上片主旨是买花。

宋朝都市常有卖花担子,一肩春色,串街走巷,把盎然生趣送进千家万户。

似乎小丫环入报以后,女主人李清照随即作了吩咐,买下一枝最满意的鲜花。

整个上片便是截取了买花过程中最后一个画面,所写的便是女主人公手执鲜花,满怀深情地进行欣赏。

“春欲放”三字,表达了她对花儿的由衷喜爱,其中“春”字用得特别好,既可以指春色、春光、春意和春天,也可以借指花儿本身。

“春”字境大,能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联想。

下面“泪染轻匀”二句,写花的容态。

这花儿被人折下,似乎为自己命运的不幸而哭泣,直到此时还泪痕点点,愁容满面。

着一“泪”字,就把花拟人化了,再缀以“轻匀”二字,便显得哀而不伤,娇而不艳,其中似乎渗透着女主人对它的同情与爱抚。

前一句为虚,出自词人的想象;后一句属实,摹写了花上的露珠。

“犹带彤霞晓露痕”,花朵上披着彤红的朝霞,带着晶莹的露珠,不仅显出了花之色彩新鲜,而且点明时间是清晨,整个背景写得清新绚丽,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新婚的欢乐与甜蜜。

张先《减字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张先《减字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张先《减字木兰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减字木兰花宋张先垂螺近额 [24] ,走上红茵初趁拍 [25] 。

只恐轻飞 [26] ,拟倩游丝惹住伊 [27] 。

文鸳绣履[28] ,去似杨花尘不起 [29] 。

舞彻伊州 [30] ,头上宫花颤未休 [31] 。

注释:[24]垂螺近额:低垂的螺髻靠近前额。

螺,结发为额妆,形如螺壳。

今谓之“铜钱头”。

[25]“红茵”句:茵,茵褥,犹地毯。

初趁拍,开始趁乐曲的节拍挑起舞来。

[26]“只恐”句:只怕她轻轻地飞走。

[27]“拟倩”句:准备请游丝把她拿住。

此用《飞燕外传》故事。

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于太液池广榭上歌舞归风送远之曲。

大风至,飞燕迎风扬袂,言欲仙去。

成帝急令吹笙者冯无方持飞燕履。

风霁后,飞燕怅然曼啸,泣数行下。

谓深受皇帝厚恩,不得化飞仙而去。

倩,请。

游丝,蜘蛛或青虫所吐之丝,飞扬于空中,俗称游丝。

惹,《方言》:“拿,扬州会稽之语也,或为惹。

”伊,她,指跳舞女人。

[28]文鸳绣履:将毛羽锦丽的鸳鸯鸟绣在鞋子上。

[29]“去似”句:喻舞女身轻似杨花。

[30]舞彻:谓跟着乐曲从头至尾舞一遍。

伊州,乐曲名。

[31]宫花:头上插戴的宫样花朵。

译文:一名梳着下垂近额角的螺形发髻的年轻舞女以轻快的脚步上场,随即按着音乐的节拍,在红地毯上翩跹起舞。

这位舞女身轻如燕,急速飞转,像是要飞到天上去。

真想让空中的游丝把她牵惹住。

她穿着绣有文采鸳鸯的舞鞋在红地毯上轻快地旋转跳跃,一会儿节奏放慢,又像柳絮一样飘去,连一点灰尘也没有粘惹。

一曲《伊州》奏完,舞蹈停止,而舞女头上的红花还在颤巍巍地摇晃不休。

评析:《减字木兰花》二句一换韵,词意亦二句为一转。

此词描摹舞姿之曼妙,词采流丽宛转。

“垂螺”二句,先声夺人。

“只恐”二句,极写舞伎身姿之轻盈,摄人心魄,用典使事浑如不觉。

“文鸳”二句,动极而静,纤尘既不起,则观者之忘情可知矣。

然静中实又有动,头上宫花尚自颤动不休,实指曲阑舞终,而余韵袅袅不尽。

秦观《减字木兰花》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秦观《减字木兰花》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秦观《减字木兰花》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秦观《减字木兰花》全文注释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①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②。

黛蛾长敛③,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注释]
①减字木兰花:此调将《偷声木兰花》上下阕起句各减三字,故名。

②篆(zhuàn)香:比喻盘香和缭绕的香烟。

③黛蛾:指眉。

[赏析]
此词写闺怨,抒写闺中女子怅怨之情,沉痛而伤感。

首句即点明闺阁人伤别念远的'忧郁愁情。

上阕开头写怀远之愁怨和孤寂。

孤独到无人关注,此孤独从外到内心,到了极端忧愁和凄凉的地步。

接着把哀愁回肠比喻成铜香炉里一寸寸烧断的小篆香。

下阕写能够给万物带来生机的春风吹不展紧锁的眉头,借愁字来表达伊人被愁苦纠缠无法开解的心灵创痛。

全词含蓄蕴藉,清俊超逸,形神兼备。

尤“过尽飞鸿字字愁”一句,言尽而情未尽,“愁”正与雁字在长空绵延远去。

诗词雅韵周周读第10周1

诗词雅韵周周读第10周1

减字木兰花向子湮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

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

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

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

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

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

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

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若沿袭自《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来看,词人显然是以香花喻君子,“真香妙质”之句可见;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斜红叠翠》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向子湮。

其全文如下: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释】①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翻译】红花多姿,绿叶茂密,是何处的花神前来呈献这一派祥瑞啊。

那鲜明的衣服,真像是从织女那里割来了一织机的锦缎。

拥有真正馨香、美妙资质的花草,不能忍受人世间的风吹与日晒。

尽力遮拦围护花草,不想让春天的风光这样匆忙地归去。

【鉴赏】这是一首咏唱春日百花争艳的迷人景象的词作。

写得艳丽浓郁,光采照人,真可谓字字珠玑,行行锦绣。

但言语深处,隐然有伤感意。

上阕仅用寥寥四句,便写出了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中,前句使用代称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后一句是对眼前花繁叶茂的美景充满惊奇地赞叹,“何许”,即何处;“献瑞”中的“瑞”是祥瑞、吉祥之义。

春天到来,百花盛开,千朵万朵的红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明艳照眼,这是何处飞来的花神为点缀人间作出的精心奉献!“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二句,仍然着意写花态之美,前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径直以穿衣着裳的“花神”指花;“粲粲”是鲜明的样子。

后句中的“天孙”即织女星,《史
记·天官书》中有“河鼓大星……其北织女。

织女,天女孙也”的记载,在这里则指神话中精于织锦的织女。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花神们身上色泽鲜艳、光华夺目的衣裙,都是用从天上手艺最高的织女的织锦机上割下的锦绣制成。

这般景象只应天上才有,人间能得几回看到!这是词人对令人陶醉的春光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中,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着意遮围”之句承上启下,要小心翼翼地为百花遮风挡雨,不使它受伤害,只这样做还不行,要使百花常开不败,关键的是“莫放春光造次归”,一定要拉住春光,千万不要让它轻易随便地归去。

这是词人发自心底的呼声,写尽了对盛开的充满生气、携着春光的繁花的缱绻之情。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