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 冯达文 郭齐勇资料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圣才出品】

第2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其书《老子》成书于春秋晚期、战国前期。
一、以“道”为终极本源的宇宙论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他的整个思想系统均围绕着“道”而展开。
1.“道”作为概念的变迁(1)“道”的含义“道”的本义是指道路,后来被引申为规律或规范。
与天相应的称为“天道”,与人相关的称为“人道”。
(2)天道观的变革过程①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天道”含有占星术的成分,它影响甚至决定人世的吉凶祸福。
②随着人智的开启,天人交感说受到批评和怀疑,日月星辰的运行变成一种纯粹的自然现象,“天道”基本丧失了神秘的色彩,成为自然规律或价值信念的代名词。
(3)老子在天道观的变革过程中所作的贡献老子首次把“道”抽离出来,作为一个哲学形上学范畴予以系统化的论证。
他所建立的以“道”为最高本源的宇宙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宇宙论。
2.以“道”为本源的宇宙论(1)道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天地万物均为“道”所生。
②“道”无形无象,不为任何事物所生,也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直接把握,“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③“道”有自己的实存性,即“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老子确信道真实存在着。
(2)“道”生万物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是由有名的天地所化生,天地又是由“道”所化生。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是由“道”一层层地从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落实、下贯而成的。
③“道”创生万物的历程完全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其间既无意志,亦无目的,一切自然而然。
(3)老子宇宙论的评价老子为了凸显“道”的本始性,把“道”设置于混沌未分的气之前。
“道”不仅为有形、有质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还是一种有气之前的存在状态,因此,老子的宇宙论并没有彻底摆脱神秘主义的影迹。
二、“反者道之动”与经验世界的辩证展示老子认为“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
1.“反者道之动”揭示的生化规则(1)“道”运动的特征:反者道之动在老子看来,从“道”到万物的生化就意味着“道”的运动。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圣才出品】

第5章道家思想的弘扬与庄子的精神追求一、《太一生水》所展现的宇宙生成过程1.道家思想的走向(1)一个是以个人生命为中心,关切的是自我、自由与本真,内在精神生命追求,以杨朱、庄周为代表。
(2)一是以社会政治为中心,最终落实而为君人南面之术,属外在事功建构,主要指稷下学派的一批人物。
2.“太一生水”说对老子宇宙论的展开(1)宇宙生成过程①“太一”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太一”最先产生出水。
②水生成后又反过来辅助“太一”,产生了天。
③天生成后反过来辅助太一,从而产生了地。
④天地形成之后,情况有所变化,被辅助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太一”,而是天地自身。
结果由天地的相互辅助,便一步步地生成了神明、阴阳、四时、寒热、湿燥,最后完成了一个岁时的周期。
(2)“太一”的内涵①“太一”是万物的本源(“母”)。
②“太一”也是万物运动变化所依据的准则或规律(“经”)。
(3)《太一生水》对本源与万物关系的看法深受老子的影响①《太一生水》认为“太一”生成水和万物之后,就内在于水和万物之中(“藏”),这正是老子“道生之,德畜之”所表达的意思。
②《太一生水》说“太一”“周而又始”,老子同样认为,“道”“周行不殆”。
③《太一生水》把“太一”称作“万物之母”,老子则说“道”“可以为天下母”。
④《太一生水》还沿袭了老子的“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功成而身不伤”“道亦其字也”等观念。
3.“太一生水”说与老子宇宙论的差别(1)《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更具体、更系统老子曾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太一生水》对“太一”到万物之间各个生成环节有了细致的说明。
(2)《太一生水》提出“尚水”说老子讲“水”只是为了比喻道,《太一生水》则把“水”当成了宇宙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3)《太一生水》的宇宙论有一个术数的背景《太一生水》描述的是一种宇宙生成图式,但又和当时的一些技术性知识有关。
“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即是后来术数中“太一行九宫”的雏形。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圣才出品】

第4章早期儒家的性命说与孟子对儒学的深化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这些“早期儒家”人物把“仁学”与天道、性命贯通起来,开始致力于为“仁学”建构形上学。
一、“性自命出”与早期儒家的“情性”说1.“情生于性”与“性自命出”(1)“情生于性”“好恶,性也。
所好所恶,物也。
喜怒哀悲之气,性也。
及其见于外,则物取之也。
好恶,喜怒哀悲,均为情,在这里都被指为“性”,即“情生于性”。
①“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
②“情”作为人生而有之的一种本性,当然也是内在于每个个人的。
③“情”是主体的,“物”是外在的。
(2)性自命出《性自命出》把“情”看作是人生而有之的本性,无疑也就是说“情”是天然如此的。
因而它又称:“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①把主体“性情”归于“天命”禀赋,“天命”与“性情”不再分立。
②“天命”既指自然气化,“性情”则为喜怒哀悲,亦为自然生发的。
(3)对“情生于性”与“性自命出”的看法以“情”指“性”,归“性”于“天”,走向自然主义,是孔子思想的引申。
2.“道始于情”与“长性者道”(1)孔子的“情”与《性自命出》中“情”的比较①孔子的“情”主要还是指“亲亲之情”和由亲情推开与放大的对社会他人的关爱之情。
这种“情”是善的。
②《性自命出》中“情”已广涉于喜怒哀悲之一切情感,其对象也越出亲亲、社会他人而下逮于“物”。
“情”也可能被指为恶的情欲。
(2)“道始于情”①含义“道始于情”是指“道”是从引导、调适“情”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
②对“道”的理解a.“长性者,道也。
”b.“道四术也,惟人道为可道也。
”(3)对早期儒家“情性”说的评价早期儒家指“情”为“性”,把“性”与“道”“情”与“理”的关系看作为一种相融性的关系。
3.“其性一也”与“其心各异”四海之内,其性一也。
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
(1)人的天然本性是一样的,都禀赋有喜怒哀悲之情。
(2)“用心各异”是由于所受的“教育”的不同导致的。
不同的“教”可以使人获得不同的知识、涵养,从而影响于人的情性。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929e53a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57.png)
[全]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册重点笔记整理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1)“三皇”传说①三皇a.有巢氏有巢氏是至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①伏羲氏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1)五帝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①大规模战争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指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商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1)以氏族制为基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易传》的气化流行论)【圣才出品】

第6章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易传》的气化流行论一、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1.“阴阳”说与“五行”说的结合和传播(1)“阴阳”观的生成与发展①《易经》虽没有直接讲到“阴阳”,但用“—”和“--”两爻代表宇宙间两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显然即与阴阳观念相一致。
②西周末年三川地震,伯阳父认为是“阳伏不能出,阴迫不能蒸”所引发,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业已基本形成。
③春秋时期,“阴阳”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已提出了阴阳相克的观念。
④《老子》进一步把阴阳二气看做是万物生成、演化的内在根源,也就把阴阳理论发展为先秦最深刻的哲学形上学。
(2)“五行”说的起源与发展①“五行”源出于殷人对“五”的数字崇拜。
②西周末年,史伯始创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又以“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为说。
③春秋战国,五行相克(相胜)、五行相生的观念出现。
(3)“阴阳”说与“五行”说的结合①《管子·四时》篇“春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夏气曰阳,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为火之子,故摄于夏;秋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冬气曰寒,寒生水与血。
”木、火、土、金、水的排列顺序就体现了五行相生的关系。
②《礼记·月令》篇《月令》篇不仅把阴阳与五行连结起来,把四时、五方与五行配搭起来,从而建构起一个关于宇宙世界相互联结、互相推荡的完整自然哲学体系。
(4)“阴阳五行”说的具体观点①依阴阳五行家的看法,人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阴阳、四时、五行在相互联结中给出的规则为依据。
②社会人事方面的一切举措,包括庆赏与刑罚等种种社会政治举动,都必须遵循阴阳、四时、五行在相互联结的过程中形成的理则,才会获得成功,否则将要引发灾祸。
2.邹衍的“五德终始”的历史理论(1)邹衍的“五德终始”的历史理论①邹衍(约公元前305~前240),本是齐稷下学者之一,他把五行相胜的观念与社会历史变迁相穿凿附会,创立了一套解释朝代兴衰的神秘主义理论。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笔记(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圣才出品】

第5章早期道教的神仙思想与丹道理论一、道教的发端与早期道教的神仙说1.上古的神仙传说与方士的寻仙活动(1)道家哲学①老子思想与被称之为“黄帝思想”相结合并发展为黄老学,是道家的政治哲学。
②老子思想与庄子思想相结合并发展为魏晋玄学,是道家的境界(精神)哲学。
③老子思想与西汉的宇宙论相渗透并发展为道教,是道家的宗教哲学。
(2)神仙传说①《庄子·逍遥游》描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②《列子·汤问》称“仙圣之种”所居住的仙境叫“归墟”,有“瀛州”“蓬莱”等五座仙山,“山之中间相距七万里”,庭台楼阁为金玉所做,到处生长着珍奇的树,吃了花和果实都会“长生不老”。
(3)寻仙活动①战国齐威王、宣王和燕昭王之世,派人到海上寻找蓬莱、方丈、瀛州三大“神山”。
②秦始皇时亦派徐福、卢生出海。
③汉武帝一方面请术士炼丹,另一方面也派人外出寻不死之药。
2.道教作为宗教团体的创立(1)“太平道”①创立者张角兄弟。
②基本思想源于《太平经》。
③黄巾起义朝政腐败,秩序混乱,民怨沸腾。
张角以他的信徒为基础组成黄巾军发动起义,一度声势浩大,朝野震动。
④影响黄巾起义后被镇压,“太平道”亦为统治者所禁止。
一部分“太平道”信徒后来归入“五斗米道”,而“太平”的社会思想此后却构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思想信念。
(2)“五斗米道”①创立“五斗米道”由张陵于川陕一带创立,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张陵自奉为教主,信徒称“鬼卒”。
因规定凡入道者需纳信米五斗,故时称“五斗米道”。
②发展张陵去世后,其子张衡、孙张鲁先后承袭其道。
至汉献帝时,组织更为壮大。
后流传江南改名为“天师道”,南北朝时期,传到北方,进而发展成为道教主流道派。
3.早期道经与道教哲学(1)道教与汉儒宇宙论认识道教的神仙思想,即以作为宇宙生化的本源之气的灵性化为起点。
①道教与汉儒的分别在于:汉儒只满足于借宇宙生化确认现存世界的政治人伦秩序,而道教的神仙信仰则力图揭开宇宙生化的奥秘,并盗取生化之“天机”以求得生命的还原与永驻。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本人考研用)(一)先秦时期的哲学三皇: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
(或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中国古人坚信,人类文明没有神创的影迹。
伏羲创八卦并非“听”,而是“观”。
表征了重理性与重信仰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区别。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进入“五帝”时代,已有大规模的战争。
2、宣扬“禅让”制度。
3、天下为公。
夏朝自禹至桀17君14世,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17世纪。
商从汤到纣,31帝17世,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1、氏族制的社会组织结构一方面作为统治阶级的殷人,是以整个氏族的方式组成与面对被统治阶级的;另一方面,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人们,也以血缘亲族的方式生存着,被管制着。
与殷商有别的是,周朝在统治者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
包括:区分了嫡庶的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子弟到各地,推行封建制与世袭制;明确远近亲属以及上下等级的不同,创设礼仪规范。
2、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固然保存着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的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了。
“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
殷人是在打败敌国获得中土的最高权力之后,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3、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
“德”的发现,首先意味着周人正式地思考并提出了一个关于统治权在道义上的正当性问题。
唯有“德”——承认他人、他族生存的权力与给予一定的位置——才能有人有土,即才能确保本族的统治权力而不失,终于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条重要古训。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
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4、《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六经”——尚书、周易、诗经、礼经、乐经、春秋。
诗经、乐经、礼记侧重于性情与品德;尚书、易经、春秋侧重于知识。
《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版部分核心知识点复习资料

哲学史纲要1.请解释中国古代哲学“以德配天”的含义和意义答:殷周时期,周公等人的观念发生变化,将原来以祖配天发展为以德配天,将原来宗教血缘崇拜发展为政治化道德化的祖宗崇拜,将外在的天神崇拜组建内在化道德化。
周公等人认为,天命不是一成不变的,统治者必须以德配天,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统治者要明德慎刑、勤政爱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才能以德配天。
1.请介绍孔子的仁学答:孔子哲学将礼的核心仁做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挥,仁不仅是孔子哲学核心观点,更是中国哲学中心范畴之一。
微观角度:什么是仁(1)爱人为仁。
爱虽有差等,然推己及人,泛爱众而亲仁。
(2)克己复礼为仁。
一方面肯定克己复礼,以礼修身另一方面也要求内在的自我建立,为仁由己。
(3)忠恕近于仁。
忠强调推己之心,恕强调尽己之心。
是仁道一体之两面。
忠恕未尽仁然而离人不远。
宏观角度:仁的不同层次(4)人的第一境界为圣人,“仁者”,圣与人统一境界为最高人格境界。
第二境界为贤人,“成人”德成于内而文见于外。
第三境界为君子。
贤人和君子都超越自然的道德人。
(5)人道是人文主义价值理想。
孔子所提出的忠恕、仁爱、仁义礼等理想是中国人安身立命,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依据,价值理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人和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
2.老子“道”之用老子哲学体系范畴的核心是道。
老子贡献在于把道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形而上的范畴道之用有以下三点:①宇宙生成论:道生养万物②以虚无为用。
创造性来源于虚无,有无相生。
③老子以反向为用:1)老子看到事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消长的状况2)老子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极限,主张提前预测设计,避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3)老子主张从细小柔弱的事情做起,观察事物发展的征兆。
以免招来更大的祸患3.墨子“三表法”墨子提出了检验认识的三条标准:有本者,有原者,有用者。
上本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即以古代圣王记载、老百姓亲身体验以及实际运用是否符合国家人民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编第一章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在孔子看来,周礼是夏商周“三代之治”的总结,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典范,人们只有奉行周礼,才能得以成就有教养的君子;国家只有按照周礼去做,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由此,孔子创造性的提出“仁”的范畴,并借“仁”与“命”的分立,凸显了人的价值的主体性;进而把“仁”同“德”相联系,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学说;再把“德”与“治”相联系,阐发了自己的治国理念。
“命”——“仁”——“德”——“治”四者的特征联系,构成孔子哲学的基本进路。
第一节“与命与仁”的观念结构一、从“天”到“命”的观念变化天:1、指天帝,人们想象中的万物主宰着2、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说的世界的精神本原3、泛指物质的客观的自然命:一、天命:1、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能致命于人,决定命运2、自然的必要性3、先天自然的禀赋二、指凶吉祸福,寿夭贵贱等命运“命”、“天命”、不同于“时命”:“时命”是盲目的,“天命”却是有目的指向性的;“时命”构成人的一种外在限制,“天命”却成为人的价值信念的终极根源。
在孔子看来,生活在时命不济的年代,是不可以不承认的,不接受外在条件的限制的,这是一种理智的态度,就是君子的态度,孔子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自己的主张(“道”)与“命”的关系?1、命对确当的主张没有同情感、认同感。
显见,它只是一种盲目的客观必然性,即“时命”,由时势、时运决定的“命”2、然而,孔子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是暂时的,偶然的。
他坚信天道是公正的,具有终极支配意义的。
而且,暂时的、偶然的变化,刚好使人从中得到磨炼,因而,它还是成就人的,而非坑害人的。
3、“天道”即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也是“命”、“天命”。
二、“仁”的凸显与“仁学”体系从“爱人”角度看,孔子的“仁”有如下特征:其一是“仁”的情感性,爱作为一种价值信念,在孔子这被赋予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类本质”的意义;其二是“仁”的普遍性,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爱”的对象从近到远推升,仁获得普遍意义;其三是“仁”的群族本位性,个人生存的意义只有依托于特定的族群关系才可以实现。
孔子的“仁学”给出的传统,不是个体本位的,而是群体本位的;其四是“仁”的践行,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关于如何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比之于“仁学”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更具重要意义。
第二节“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孔子在这里明确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
这是孔子为其道德修养方法论和作为这种方法论的哲学基础确定的基本原则。
一、“仁”最为道德的基本意识孔子说:“仁者安人,智者利人”。
就是说,仁者要把“仁”最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本,智者要把“仁”最为自己成就事业之方,他们都具有或者应该具有的道德意识:1、道德义务意识。
“仁“的精神是“爱人”,对于一个个体来说,“爱人”就是一道绝对命令,是人人都应该承担的道德义务。
2、道德责任意识。
“仁”的体现是“忠恕”,“成全他人”与“宽恕他人”,在个体生存与发展中,有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3、道德自律意识。
“仁”的实施方法是“克己”,其中克制物欲是“克己”的基本内容。
为“仁道”而牺牲则是“克己”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把孔子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区分为以下三类: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孔子十分重视孝悌的作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双方都有义务和责任。
2、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除“忠恕待人”外,孔子还提出了“恭、宽、信、敏、慧”等道德条目。
“刚毅木讷近仁”,孔子“夫子温、良、恭、俭、让”地待人处事,都是随处指点“为仁”中阐发出来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
从“仁”衍生出来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处理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当中存在一个如何把握的度的问题。
孔子提出“中庸”,作为最高道德要求。
“中庸”指的是不偏不倚的日常行为之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待人处事,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
符合“中庸”精神的行为,孔子称为“中行”。
中行者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勇于进取又考虑全局,为人耿直又善于与人合作,这就达到了“中庸之道”的要求。
“中庸”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
“和”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
孔子主张的和不是后世所误解的没有矛盾不讲斗争的一团和气,而是在承认对立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从而使相关的双方的共生、共存、共发展。
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这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仁”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庸也》道德修养要从自己做起,这里体现的正是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原则;要从身边做起,则体现了道德修养的践行特征。
1、“求之于己”。
孔子十分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内训自觉和主观努力。
2、“笃信好学”。
孔子十分强调学习。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3、“躬行实践”。
道德修养的关键是身体力行。
孔子“为仁”的道德哲学,其最终目的是“成圣”,“成圣”构成他的最高道德理想,而由之推动的统治者以“圣人之道”治国,则构成他的最高社会理想。
第三节“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在孔子看来,治国者的道德行为对老百姓具有巨大的影响;治国者推行“德治”,老百姓就会受到德风的熏习,会像“众星绕北辰”一样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在这里,“德”既是管理的手段,又是领导的方式,贯穿管理的全过程。
一、“道之以德”的治国方针1、“道之以德”指的是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
2、“齐之以礼”则是指以礼仪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
至于“道之以政”和“齐之以刑”二者,孔子虽然认为它们不能完全控制人心,但是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作用。
二、“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孔子希望治国者通过“为政以德”而取得“众星共之”的效果,这是在提倡一种“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
“无为而治”其实就是现代管理中的“最小——最大原则”,即如何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一是修己,二是“用人”。
这是一种以道德为导向的“无为而治”。
三、“修己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孔子在为政以德的治国方针贯彻在治国的过程中,其最终目的是“修己安人”。
三个步骤:1、“修己以敬”。
指治国者的自我管理。
2、“修己以安人”。
指的是对各级官吏的官吏。
3、“修己以安百姓”。
指的是对老百姓的官吏。
庶之——富之——教之,让人民过上富足而文明的生活,这就是孔子的社会理想。
第四节孔子的思想史价值孔颜乐处、内圣外王第二章老子奠基的道家哲学第一节以“道”为终极本源的宇宙论一、以“道”最为概念的变迁什么是“道”?“道”的本意指道路,后来被引申为规律或规范。
与天相应的的就叫做“天道”,与人相关的就叫做“人道”。
“天道”意指日月星辰等天相运行的规律;“人道”指人类社会中一些行为规范。
老子所做的杰出贡献就是首次把“道”抽离出来,最为一个哲学形上学范畴予以系统化论证。
宇宙论的特点是确定宇宙万物同出一本源,并由同一本源的生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现存状况与变化法则。
二、以“道”为本源的宇宙论1、在老子看来,“道”首先就是天地万物的最初本源,天地万物均由“道”所生。
而道是独立的,无对待的。
2、“微”是无形,“希”是无声,“夷”是无迹。
旨在强调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完全超乎感觉的范围。
3、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说“道”是绝对的空无,“道”有自己的实存性,从感觉经验的角度看,“道”的这种是有若无,实而无形的特点确实显得很玄妙,甚至很乖谬。
本源当然不是某种具体的物,所以“道”必须是无限的,而无限的东西必定是无形无象的,更不可名言指称;但本源绝对不能是绝对的无,“道”是要创生万物,就必须是实有的。
更何况,“道”本来就不是由经验来发现,也不能由经验来发现,它实际上是老子超越经验,从有形的世界突围而进入无形的领域才悟到的。
这里的无实际上是无名的缩略语,无名是对道体的另一种表述。
“建之以常无有,而主之以太一”。
“道”、“太一”不仅为有形有质之前的一种存在状态,这是一种有气之前的存在状态,由之,它免不了被视为神秘的。
第二节“反者道之动”与经验世界的辩证展示在老子那里,“道”不仅是创生万物的本源,而且还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动力。
一、“反者道之动”揭示的生化规则从“道”到万物的生化就意味着道的运动。
“道”的运动不是单向的,直线式的运动。
“道”创生天地万物。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永不停息的过程。
“反”有两个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
“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对万物而言,向本源的重新回归,实际上是一种复命的过程,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二、经验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展示“反者道之动”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它不是决定了老子整个思想的基调,而且成为他观察纷纭的现象世界和处理人生问题、政治问题的法宝。
1、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变化的前提就是事物之间有区别、有对立。
“道”自身即包含自我分化的潜能。
因此,在经验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2、事物的对立面相互转化。
本源之“道”能从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在从有形质恢复到无形质。
充分说明对立面相互转化是一个普遍规律。
3、事物向对立面的转化有一个渐进的进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比作为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第六十三章)老子无论是对道体还是对各种具体的事物均抱有一种深邃的辩证观念。
他不但认识到事物之间充满各种相对性,而且还发现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节由宇宙论开出的人生观和政治论从理论的层次看,老子的思想系统是由宇宙论向下落实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但从立论的宗旨看,其宇宙论却是为了解决政治和人生问题而建立的。
一、“道法自然”的人生哲学和政治诉求老子借宇宙论所要解决的,其根本就不是一个事实问题或自然哲学的问题,而是一个与价值的源泉与标准有关的问题。
他对本源之“道”及其特征的种种描述,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为处于大变动时期的社会和人生寻找一条应当遵循的普遍准则。
老子哲学的这一特点使得宇宙论与人生哲学很难区分。
本源之“道”的所有特征都是人的价值准则的一种投射。
甚至,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区分也成多余。
凡是与人的活动相关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归根”、“复命”、与“道”合一。
治身与治国并无二异。
把“道”落实到人身上,成就的就是常德,孔德或玄德的人格;把“道”落实到社会中去,成就的就是没有矛盾与纷争的至德之世。
修身之过的原则:第一,“自然无为”。
“自然”是从肯定层面讲,意思是自然而然,依其本性来发展。
“无为”从否定层面讲,意思是不妄为,不包含任何人为的成分。
第二,“柔弱不争”。
“不争”实际上是“柔弱”的一种表现。
“柔弱”是道创生作用的特点。
其具体表现为谦下、守雌、不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