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考小说阅读有关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有关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知识点小说三要素1、人物2、情节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一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2、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3、分析塑造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①抓肖像神态、外貌;②抓语言对话/独白;③抓动作及所做的事;④抓心理;⑤细节描写神态、语言、动作等;⑥白描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⑦对比突出其中: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白描等;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环境描写、对比4、以发展的观点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评价分析时,从实际出发,不过分拔高人物思想品质;立足原文,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不无中生有;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以偏概全;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①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然后划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③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某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①人物上自身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与另一人间的烘托作用:映衬或反衬;②情节上推动某一情节的发展;③主题上凸显某种主题二小说的环境描写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自然环境描写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③表现人物身份、地位,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预示人物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⑥烘托、暗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作用:①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②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暗示主题三小说的情节及结构安排: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结尾来说有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行动;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6、重要情节细节的作用: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对主题与形式的作用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或是深化主题;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照应前文情节等;7、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3先声夺人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法红楼梦中王熙凤,故乡中杨二嫂4先抑后扬法既可写人,也可写物;文章开始的时候先贬抑,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即作者对描写的对象先有某种看法,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得出一个新的结论的写法;这里的“抑”做了“扬”的铺垫,使得“扬”更有力,更突出;“欲扬先抑”法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情感变化的反映,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此法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曲折动人,使文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反差,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对象,从而增强对人、物正面肯定的表达效果;要从整体出发,处理好“抑”与“扬”的关系,两者不能等量齐观,应重“扬”轻“抑”;小说的结局:1、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如: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小说标题的作用①设置悬念;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四小说的主题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小说的主题: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2、把握归纳主题的方法:①从标题入手小说标题的作用见上面;②从人物形象入手③从情节发展入手;;④从环境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以及环境描写入手⑤从小说的精彩构思中把握考查小说任何一要素,都必须考虑唇齿相依的另两要素;另外,最主要还要考虑小说的灵魂——主旨五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六表达技巧1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 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①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②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③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④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2、写作手法的作用铺垫:交代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事物发展的必然等;渲染:对其他事物细致描写,以突出主要表述对象;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主要作用是突出某种事物的特点,描写另外一种相似或相对的事物,起到陪衬或对照的作用;类比:根据事物特征的相似性,以一种事物的显性特征而推知另一种事物也具有可能相似的结论;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志向,多以托物志的手法表现; .扬抑:对某种事物的态度有表扬和批评,为使行文曲折有波澜,往往对描写的事物或先扬或先抑,然后再抑或扬,以表达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3、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4、细节描写的作用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典型的环境可以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高考小说知识点

高考小说知识点

高考小说知识点高考中,小说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部分,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惑和棘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高考小说阅读,下面就来梳理一下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一、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高考中常常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心理等。

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的评价等方面来把握人物形象。

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勤劳善良与命运的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她一次次的讲述阿毛的故事,我们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2、情节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高考可能会考查情节的概括、情节的作用以及情节的合理性等。

情节的作用主要有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等。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寻仇、草料场被烧等情节,一步步将林冲逼上梁山,展现了他从隐忍到反抗的性格转变。

3、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可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社会环境描写则能反映时代背景、揭示社会本质。

在《孔乙己》中,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众人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

二、小说的主题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高考中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主题的表现往往是含蓄的,需要通过对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分析来领悟。

比如《边城》描绘了一个美丽而纯净的湘西世界,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和田园生活的向往。

三、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1、叙述视角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能让读者了解故事的全貌,有限视角则更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

2、叙述人称常见的有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人称能使读者产生亲切感,第二人称增强与读者的交流,第三人称则更客观全面。

不同的叙述人称和视角会对小说的表达效果产生影响。

四、小说的表现手法1、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能使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描写手法包括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细节描写等。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知识清单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知识清单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小说阅读考点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语言、主题。

具体考查角度: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赏析环境描写; 4.概括小说主题;5.分析写作技巧;6.品味语言特色。

一、小说基本知识概述小说的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小说:一种以很小的篇幅,反映生活中极短时间内发生的较单一的事件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描写手法]情节[构建方法]环境[自然社会]把握形象特点把握主题思想鉴赏写作技巧(1)情节结构的特点;(2)环境或人物描写方法;(3)作品的表现手法;(4)文章构思技巧;(5)文章语言特色。

人物形象1.“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解题思路——是什么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情节往往是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反映得最充分最深刻。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形象的典型意义往往要根据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来思考,而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之间的关系等,往往也与其典型意义有关。

⑸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特别提示:人物形象特点与性格特点的区别性格特点包括人物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

形象特点不仅包括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还包括外貌、身份、地位、职业等。

2.人物描写的方法——怎么写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注意概括介绍)⑵侧面描写:景物或环境烘托、他人衬托。

3.常见题型⑴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与技巧;⑵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全国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全国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

全国高考小说知识点总结一、小说的定义及特点小说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手法,以人物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情节冲突为主要题材的文学体裁。

小说是一种以虚构为基础,以真实为材料、以想象为源泉、以艺术再现为目的的文学形式。

小说的特点包括:表现现实、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结构安排、语言遣词、思想意义。

二、小说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可分为先秦之前、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五个时期。

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历史时期:新文学运动前期、新文学运动时期、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后的现当代时期。

三、小说的题材1. 社会题材: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描述社会变革。

2. 爱情题材:涉及爱情、情感、性别关系,表现爱情的坚贞和美好。

3. 历史题材:反映历史风貌、历史遗产和历史变迁。

4. 军事题材:反映战争、革命和军事斗争。

5. 科幻题材:玄幻、灵异、奇幻、超现实主义等。

6. 探险题材:包含冒险、发现、探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探求。

四、中国古典小说古代中国小说有“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这些小说各有其独特的价值并对中国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小说以前20世纪新文学运动的开展标志着现代小说的发展。

代表作家有鲁迅、郁达夫、茅盾、老舍、沈从文、巴金、徐霞客等。

六、世界著名小说家与作品1.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

2.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3. 狄更斯:《雾都孤儿》、《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拿破仑的罗曼史》。

4.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风的细节》。

5. 町山智香:《时间之矢》、《引力之彼端》、《天空の鄂焉》、《香港民谣》。

七、小说结构小说的结构通常包括:引子、承接、高潮、尾声。

八、小说语言小说的语言应具有生动、形象、活泼的特点,同时要符合文学的艺术性和民间性。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考点)扼要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考点)扼要

高考小说阅读重要知识点(考点)扼要一、环境题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描写了环境的………(特点)。

②(人物)A渲染……气氛,烘托……心情;B表现……地域风光,映衬……形象;C渲染…气氛,奠定……的基调,暗示人物命运;D暗示……社会背景,揭示……性格成因。

③(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导引人物出场。

④(结构)与上下文、首尾、标题之间有无承上启下、铺垫、照应的关系。

⑤(主题)A象征……揭示……主题;B与……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二、艺术技巧题:鉴赏小说情节谋篇布局艺术技巧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表现手法、小说的线索、小说的结构、叙述人称及角度、小说的叙述顺序。

1、小说表现手法:①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前有伏笔、后有照应;③铺垫蓄势;④情节突转,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⑤情节摇摆发展,一波三折,赋予小说更为人心魄的魅力。

6误会巧合,引人入胜。

7结局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8结局戛然而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9 “黑色幽默”(运用滑稽、夸张变形、双关反语等艺术手法,对社会现实的黑暗进行嘲讽和鞭挞,让人觉得滑稽可笑的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2、小说的线索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3、小说的结构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一是“延迟”式结构。

一环扣一环,引人入胜。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立体的无限时空间。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

4、小说的叙述人称及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有限视角”好处: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有意隐藏一些环节,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富有悬念,引人入胜。

第一人称好处: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高考小说阅读——基本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基本知识点

高考小说阅读——基本知识点专题一:小说阅读一、小说阅读步骤1.粗读,标记重要信息。

2.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主题,分析艺术特色。

3.审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即明确题型)。

4.精读,确定答案区间,规范答题。

二、高考小说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主题。

1.把握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考察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基础知识一、小说情节1.概括故事情节。

2.分析情节作用。

A)内容上:对环境的作用、对人物的作用、对主旨的作用。

B)对情节结构的作用:铺垫伏笔、照应上文、推动情节发展、与其他情节形成对比。

C)特殊表达效果:设置悬念、波澜起伏、出人意料等。

3.情节设置技巧评价。

A)开头有倒叙式、悬念式。

B)结尾:画龙点睛、意料之外等。

C)开头结尾:首尾呼应。

D)全文:一波三折、倒叙插叙、明暗线索等。

E)作用: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F)总结:小说情节设置巧妙之处?注意事项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是完成本类型题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点。

2.解析重要情节的作用时,要注意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

文章排版有些混乱,需要进行整理。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后,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

首先,小说中的描写有三种作用。

第一种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第二种是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表现人物性格或发展人物性格来实现。

第三种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从身份形象、性格特点和人物品质三个方面入手。

同时,需要结合全文来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以便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在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时,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种。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则包括他人叙述评论和环境烘托对比。

次要人物在小说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对比烘托、线索或见证、构成环境、引出主要人物和增加文章生动性等方式来发挥作用。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需要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并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知识点大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知识点大全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知识点大全小说阅读专题一、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二、人物形象分析: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①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②环境衬托,通过人物所处的环境来烘托性格2、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①外貌、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②语言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B、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3、解题技巧与答题格式①人物性格特征归纳首先要确定人物身份,阐明其代表性、象征性答案组织格式:某某某是一位什么样的什么人,或者某某某是什么阶级的代表、象征、缩影等一般用判断句其次如果题目要求简要分析的话要分条阐述答案组织格式:分论点加上论证所需例子例如: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答题要点: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人物身份拔高主题意义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分论点论证勤劳的例子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分论点论证节俭的例子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分论点论证善良的例子精神上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分论点论证精神上贫困的例子②人物描写的方法首先确定哪些是直接描写,哪些是间接描写如果是直接描写,要说明小类别,然后看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间接描写的话看是通过人还是环境来衬托,然后确定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例如: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对比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③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首先要高度概括故事情节其次揣摩作者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例如: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美丽、纯朴、灵性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三、故事情节1、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2、情节的作用⑴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⑵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⑷照应前文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刻画人物性格⑺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3、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4、情节安排基本技巧①顺叙:按时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5、答题格式①情节→②人物→③主题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四、环境描写1、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2、作用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处所、背景等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②渲染气氛,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③烘托人物心情、秉性、气质和志趣爱好等;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深化作品主题⑥暗示和象征例如:一九七零年春天一场冰雹,把棉苗打成光秆可是,棉苗不管枝断叶残,仍然顽强地继续抽芽就在这时候,大病初愈的吴吉昌拄着拐棍出现在村头人们三三两两兴奋地传告着:老汉又站起来了!——《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里的描写显然不单纯为了刻画当时的自然环境,而更多的是为了象征和暗示吴吉昌老人在遭受迫害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总理的嘱托,顽强不屈,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 3、答题格式①环境本身-→②情节-→③人物-→④主题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了一种……气氛;渲染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五、表达技巧1、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象征、类比、虚实结、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①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②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③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④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 2、写作手法的作用铺垫:交代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事物发展的必然等渲染:对其他事物细致描写,以突出主要表述对象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主要作用是突出某种事物的特点,描写另外一种相似或相对的事物,起到陪衬或对照的作用类比:根据事物特征的相似性,以一种事物的显性特征而推知另一种事物也具有可能相似的结论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志向,多以托物志的手法表现.扬抑:对某种事物的态度有表扬和批评,为使行文曲折有波澜,往往对描写的事物或先扬或先抑,然后再抑或扬,以表达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3、叙述人称的选择。

高考小说相关知识梳理

高考小说相关知识梳理

高考小说阅读中相关知识梳理▲整体感知一、小说的概念运用叙述、描写及各种艺术手法,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小说三要素”是其体裁特点小说的考点:1、故事情节;2、人物形象;3、叙述手法;4、环境描写:5、主题 6、艺术特色二.读什么(整体感知)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感知情节)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分析人物形象)3.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

(了解背景)4.表现了什么主题。

(把握作品主题)5.通过哪些写作方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的。

(艺术特色)▲相关知识梳理一、人物形象高考考查点:概括性格特征;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好处(作用);对人物的评析(作者或读者)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完整性;②把握人物形象的丰富性;③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

研究人物形象塑造方法——①正面描写②侧面烘托③情节(一)正面描写1、肖像描写及作用肖像描写:容貌、神情、衣饰、姿态等。

作用:(1)表现出时代的特点;(2)表现出人物的特征;(3)表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

2、语言描写及作用语言描写:对话和独白。

语言要富有个性特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特定的环境)作用: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心理和性格特点。

3、动作描写及作用动词:要精选词语,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形象、生动。

作用: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性格及其发展。

4、心理描写及作用心理描写:用内心独白刻画;用景物描写刻画;用传神的动作刻画;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从旁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分析;用对话刻画。

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5、细节描写及作用细节描写: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的刻画。

作用:①具体、生动、鲜明的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②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③凸现作品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一、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小说常用的开头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

②引起读者的思考, 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的结局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思维方向)好处: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具体)。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①铺垫。

②衬托。

③细节描写。

④对比。

⑤象征。

⑥渲染气氛。

⑦制造悬念。

⑧照应。

除上面介绍之外,还有抑扬法、虚(联想、想象)实法等。

二、小说的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

③衬托主题。

④渲染气氛。

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三、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四、小说的人物形象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五、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六、小说的主题(写作目的)1、主题的评价: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归纳主题的方法①抓人物形象;②抓情节发展;③抓写作背景。

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答题技巧提醒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

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

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

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