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0篇)

《桃花记》〔精选10篇〕《桃花记》〔精选10篇〕《桃花记》篇1你是否知道“世外桃”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美妙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妙的憧憬之中,《桃花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绘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桃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
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乐,这是我们如今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
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
桃花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如今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通过《桃花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认。
《桃花记》篇2似乎是因为闲适,还似乎因为心绪烦乱,总之,对于如今的一些亲历和见闻有一种见了也是白见,说话似乎更是多余,就是那么一种感觉。
手边的书,已经翻过不知时日,边边角角已经破损露白,我不忍再次拿起。
于是,从书架子上取下了《简明历史辞典》,虽然也是“辞典”,但与时髦的“开心辞典”,毕竟截然不同。
我百无聊赖地翻着,介绍陶潜的简短文字,映入眼帘,方晓得所谓的陶潜,乃大名鼎鼎的陶渊明是也。
于是,我又找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找到了《桃花诗并记》,读了起来,诗我不懂,更喜欢不起来。
我觉得,诗歌,总该是浪漫的,哪怕就是愤世嫉俗,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桃花源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的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
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
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
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
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处。
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
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
我们每个人都就应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
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桃花源记》的读后感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5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5篇)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桃花源记读后感1“读过一篇好文章,像交了一个益友。
”只有你真正排除任何杂念时,你才会深有感触。
《桃花源记》是一篇好记叙文,它是我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记的,是一幅反对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美好大理想图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
人们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在描述桃花源时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就是人们向往的朴素、勤劳、和平的生活。
没有秦时的战乱,怎能逃到桃花源呢?面对当时战乱黑暗的社会,陶渊明和刘子骥却消极避世,被困难打倒而没有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杀害晋恭帝,这引起陶渊明的不满,加深他对社会的憎恶。
但他只能撰写此文,抒发情怀,无法改变现状,于是虚构了人情淳朴、安静自足的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是意境、境界、乐园。
这种理想虽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批判了黑暗社会,但难以实现。
如果现实中的人也能像桃花源中人那样的话,梦想将变成现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味地沉浸在桃花源的寂静与和平中是不行的,困难总在风雨中,彩虹总在风雨后。
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多姿多彩,我的桃花源更是绚烂无比:有桃花,有麦香;有田园,有书海;有吃苦,有乐观;有真诚,有奋进;有家人,有挚友;有电子智能;还有小动物。
我将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创造出不一样的人生佳话。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精选14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1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
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
’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
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
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
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
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
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
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
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
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
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2文章的作者陶渊明,关于他,应当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名人,不仅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诗文,最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乐道”这已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心中的高风亮节。
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通用21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篇1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陶渊明用了320个字,就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篇文章具有传奇色彩。
首先是渔人入桃花源的经过甚奇。
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而他不回到而一向走下去。
还有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株杂树,渔人进入里面后发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桃花源的人看见他十分惊讶。
经过一番询问渔人才明白那里是一些在秦国时为了逃避战乱而隐居在那里。
渔人在桃花源的人们热情招待后离开时桃花源的人请他保守这个秘密。
渔人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在回去的路上渔人在每一个地方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他却违背诺言把这事告诉太守。
可是当他们去寻找桃花源的时候却迷路了。
南郡城的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明白这件事后便去寻找桃花源。
可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不久便病死了。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寻找桃花源。
陶渊明在写这篇文章时已经辞官隐居农村十余年。
他和刘子骥一样向往着那种与世无争、和谐和美丽的生活。
桃花源同时也是作者心中所想的生活。
可是陶渊明应对黑暗的社会,他只能选择隐居耕作,不问世事,最终在贫病中死亡。
他不就是在逃避吗?虽然一个人的本事有限,无法改变事实,但毕竟要努力。
鲁迅以往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着死亡。
”陶渊明不就是在沉默中死亡了吗?当我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够在逃避了,我们要勇敢地应对眼前的任何困难努力的去克服身边的各种困难。
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篇2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渊明选择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
《桃花源记》读后感12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12篇《桃花源记》读后感1这篇__与去年暑假的《小石潭记》非常类似,都描写了一个在繁杂的闹市之外的“世外桃源”,不同的是,陶渊明是描写一个人是误入桃花源,首先他是虚构的,其次作者只是想通过这篇__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而且故事中的人物并非作者本身;反之,小石潭记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柳宗元只是想通过这篇__表达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所以我认为,在所要表达的情感方面,《桃花源记》要略胜一筹。
或许这一种区别,也是陶渊明与柳宗元性格的差异吧。
陶渊明,五仕五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所以用《桃花源记》寄托自己的内心,而柳宗元不一样,他一直为朝廷官员,再加上他生活的时代还比较和平,所以写出来的__也就没有太多感情,只是表达了个人的一些感情。
陶渊明希望社会能像桃花源里的那个村庄一样,和谐、好客、单纯,可是愿望毕竟是愿望,无奈世间“渔人”太多,大家宁愿像渔人那样背信弃义,从而得到文中“太守”的赏识,也不愿像桃花源内生活的人们那样平平安安地过好一辈子。
如果是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桃花源记》读后感2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渊明。
有一位武陵人,捕鱼为业。
有一个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个心愿叫做留下来。
你是否还有时间,能够再一次不厌其烦地容我讲述一遍《桃花源记》的故事?渔人来到这亦真亦假的世界,来到这如梦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中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那里,他过上了一种在那战乱纷飞的境地,永远无法奢望的梦想生活。
桃花随风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轻点舞步,沾湿了他的肩头,也沾湿了他的心房,只可是,他却没有发现。
只待离开,才开始醒悟。
源中老人苦苦相劝,“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却始终忍不住和其他人说,人们只当他发梦。
在赋税繁多,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人们早已失去了梦想,那样完美的一个词汇,仅有被无情的点点啄碎。
南阳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随他苦苦找寻,最终却抱憾而终,死前的疑问,对他们两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伤?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再走了。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桃花源记》读后感1“读过一篇好__,像交了一个益友。
”只有你真正排除任何杂念时,你才会深有感触。
《桃花源记》是一篇好记叙文,它是我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记的,是一幅反对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民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美好大理想图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
人们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在描述桃花源时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就是人们向往的朴素、勤劳、和平的生活。
没有秦时的战乱,怎能逃到桃花源呢?面对当时战乱黑暗的社会,陶渊明和刘子骥却消极避世,被困难打倒而没有勇敢面对,并克服困难。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各割据势力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杀害晋恭帝,这引起陶渊明的不满,加深他对社会的憎恶。
但他只能撰写此文,抒发情怀,无法改变现状,于是虚构了人情淳朴、安静自足的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理想世界。
桃花源是意境、境界、乐园。
这种理想虽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批判了黑暗社会,但难以实现。
如果现实中的人也能像桃花源中人那样的话,梦想将变成现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味地沉浸在桃花源的寂静与和平中是不行的,困难总在风雨中,彩虹总在风雨后。
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多姿多彩,我的桃花源更是绚烂无比:有桃花,有麦香;有田园,有书海;有吃苦,有乐观;有真诚,有奋进;有家人,有挚友;有电子智能;还有小动物。
我将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大脑,在自己的世外桃源里,创造出不一样的人生佳话。
《桃花源记》读后感2《桃花源记》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读完后,细细品味,感触很深。
故事的开头,“忽逢桃花林”,这时眼前一亮,又往下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暗暗感叹桃林的美丽,如果能一饱眼福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桃花源记读后感14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14篇桃花源记读后感篇1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
桃花源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境内,南倚巍巍武陵,北临滔滔沅水,史称“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要居衡山、君山、岳麓山、张家界、猛洞河诸风景名胜中枢,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
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在阅读完文章后,我认为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仙境。
在现在的世界,充满了不法的牟利,充满着勾心斗角,也充满着战斗。
而那里,是多么完美,没有忧愁!即使没有电脑、电视、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玩的。
我也愿意,愿意留在那里,不受父母的唠叨,不受社会的压力,不受金钱的压迫……让我们携手改变这个世界,把美好的传统传递下去,把我们的'世界变成我们心中所向往的、美好的、完美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2这篇文章与去年暑假的《小石潭记》非常类似,都描写了一个在繁杂的闹市之外的“世外桃源”,不同的是,陶渊明是描写一个人是误入桃花源,首先他是虚构的,其次作者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达内心的想法,而且故事中的人物并非作者本身;反之,小石潭记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柳宗元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所以我认为,在所要表达的情感方面,《桃花源记》要略胜一筹。
或许这一种区别,也是陶渊明与柳宗元性格的'差异吧。
陶渊明,五仕五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所以用《桃花源记》寄托自己的内心,而柳宗元不一样,他一直为朝廷官员,再加上他生活的时代还比较和平,所以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没有太多感情,只是表达了个人的一些感情。
陶渊明希望社会能像桃花源里的那个村庄一样,和谐、好客、单纯,可是愿望毕竟是愿望,无奈世间“渔人”太多,大家宁愿像渔人那样背信弃义,从而得到文中“太守”的赏识,也不愿像桃花源内生活的人们那样平平安安地过好一辈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态度,而《桃花源记》便是陶渊明所向往的生活环境。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有关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仅供参考。
有关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一
*乃东晋名士、一代隐士陶渊明先生的名作。
陶先生耳闻目睹东晋黑暗动荡的现实,憧憬着一个环境幽雅无战火烦扰、平等、自由、安宁祥和的人间仙境。
于是,借一位武陵渔人“忽逢桃花林”“欲穷其林”“从口入”“豁然开朗”,一个人间仙境就呈现在他面前。
源中人大概担心从此外人会纷至沓来,打扰他们清静、幸福的生活,临别之余,谆谆叮嘱;可不曾想,渔人怎能按捺住内心的狂喜激动?口里唯唯诺诺,但早已留心,一路细致的留下记号,立马回郡报告太守。
太守一听有这么个好地方,立刻派人随渔人前去,却如堕迷宫,再也找不着去路了。
这事马上传开了。
一时间,全国各地人情振奋,人头攒动,前来寻访桃花源的人络绎不绝,却个个高兴而来,失意而归,根本就找不到所谓的桃林。
南阳郡有一位名动天下的读书人,名叫刘子骥,也听说了这回事,心想:天降奇宝,唯有德者方可居之。
此等仙境,岂是凡夫俗子人人可到的?于是踌躇满志,想赶往桃
花源。
哪知这仙境如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找不着了。
刘公不甘心,潜心寻访,但终究入境无门,郁郁而死。
列位看官,果真有这么一处“世外桃源”而世人遍寻不着吗?非也,这本是陶老先生杜撰虚构的,当时何来这么好的宝地?倒是现如今,如这“桃花源中人”一般的生活享受,已比比皆是了。
陶先生于乱世中还有这番梦想,很难得。
但这梦想,单靠你陶先生是“隐”不来的。
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关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二
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
”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在幻想”。
别人幻想的是什么我不知道,然而陶渊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
那是一个花繁叶茂的地方,那里没有阶级之分,每一个人的收获都同他们的付出成正比,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切,虽是浓郁的鱼乡之气,却也饱含人情味。
这种唯美的社会风气几千年来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个,那就是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
或许我这样说太偏激了,毕竟我的社交圈只有这么点,我看到的只有这么多,其他
的美丽或丑恶我都闻所未闻。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很浅显地谈。
我小的时候我自认为自己是个竞争欲和占有欲都很强的孩子。
从来都是想什么就要什么,从和哥哥抢玩具到与同桌抢橡皮,从和老师争答案正确与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红耳赤。
似乎从来都没委屈过自己。
然而那时候的对手都是那么地和善、友好,过去就算了,又恢复原有的平静。
随着年龄渐长,这种竞争欲日渐减少,显得与世无争一般,而也正是这样的日子更让我清楚地看到那些丑恶的欲望。
原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情况也是会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
那些表面友好,背地里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着人高马大就欺强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为有钱
有势就高高在上的伪君子……这一切自然并非我亲眼所见,不然我会更愤世嫉俗些,但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却开始让我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确实,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于表面的东西,因为我浮在表面,浑浊的水域让一切都看不清楚,于是那些遥远的脸总是显得很亲切,因为没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张面具,至于面具下面的嘴脸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个究竟。
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处,那些污秽、丑陋、不堪入目的东西就可以眼不见为净。
虽然我知道这是种软弱的行为,但是当我要触及它们的时候我并不能像想象的那样,大义凛然地撕毁来者的
面具,我怕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远越好。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出国留学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
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
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
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似乎那些沉于水底的黑暗社会只是我做的一个恶梦,梦醒了,窗外依旧是生机盎然的大地美景。
我再没有任何奢望,只是请求:“主啊,让我的梦快醒来吧。
”
有关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三
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渊明。
有一位武陵人,捕鱼为业。
有一个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个心愿叫做留下来。
你是否还有时间,可以再一次不厌其烦地容我讲述一遍《桃花源记》的故事?渔人来到这亦真亦假的世界,来到这如梦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中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这里,他过上了一种在那战乱纷飞的境地,永远无法奢望的理想生活。
桃花随风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轻点舞步,沾湿了他的肩头,也沾湿了他的心房,只不过,他却没有发现。
只待离开,才开始醒悟。
源中老人苦苦相劝,“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却始终忍不住和其他人说,人们只当他发梦。
在赋税繁多,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人们早已失去了梦想,那样美好的一个词汇,只有被无情的点点啄碎。
南阳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随他苦苦找寻,最终却抱憾而终,死前的疑问,对他们两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伤?
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再走了。
与其离开后无尽的悔恨,果断的选择留下来,在如此纯美的地方,可以拥有一亩田地,一处宅院,捕鱼为生。
有些际遇,其实一生真的只有一次。
有关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四
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述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
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乐,这是我们现在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上
父母自己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
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
桃花源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现在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通过《桃花源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有关桃花源记读后感300字五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
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